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笔记 -- 2313234454dfsd

共:💬369 🌺3794 🌵22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2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笔记

(按:读列传时,脑中相对应的就是粟裕和毛主席。粟裕因三年南方游击战的经验,对远离后方、无后方的纵深作战,是畏惧的,因此提出了依托山东根据地,在淮海与KMT主力决战的战略构想;毛主席的千里渡江战略,则与卫霍出塞类似,骑兵的特性和匈奴的作战方式,都要求卫霍进行远离后方,无后方的纵深机动作战!)

卫青出塞七次,霍去病出塞六次,凡11年,从组建骑兵到最后寻求匈奴骑兵主力决战,卫霍的骑兵指挥艺术也在一步一步地升华和完善。

下图为我统计的卫霍出塞的技术参数: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下图为汉匈边境的卫星截图: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卫青第一次:

(A)试探匈奴虚实;

(B)训练组建的骑兵部队,检验纯粹骑兵的战斗力,以及作战指挥、后勤保障;

(C)择将是重头戏。汉至武帝北击匈奴已和平76年,少有战事,军队指挥官普遍缺乏实战经验。第一次出击的将军均为当时之名将,比如李广,名声在外,从常理而度,武帝应该对李广出雁门一路报有特别大的希望。四路出击,各领万骑,机会均等,以此战检验将帅的作战指挥能力,为下一次出击择良将。可惜,这次李广不给力,竟然被俘,败得十分惨。李广不得重用,应该是武帝从此战看出了李广的实际作战指挥能力,不堪大任。此次的意外收获是,作为偏师的卫青十分出彩,是此次战役的唯一亮点,相形之下,显得卫青特别突出。从后面的经历看,卫青此战的作战指挥能力被高估。但此战,表现出了卫青对骑兵部队使用的天赋:灵活机动的作战指挥艺术、主动积极寻找战机的进取精神、远离后方半独立作战能力。这些都是李广、公孙贺、公孙敖等缺乏,特别是远离后方的独立作战能力。当然,在这方面,卫青不是最出色的,霍去病将远离后方的独立作战和骑兵的灵活机动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卫青第二次:

两年之后,公元前128年秋,第二次出击匈奴,带兵数从一万增至三万,且不再平均用力,独任卫青。并且,以后几次出塞,用兵数多为三万,说明三万为发动一次大规模战役所必需的人数。

从战果和对卫青的奖赏推断,此战仍然属于试验性质的战役,目的仍在检阅骑兵的作战指挥、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并不求与匈奴主力正面对抗,或者寻求匈奴主力决战。

卫青第三次:

一年之后,武帝展开了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的战略行动。出击方向是河套地区,以此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并打击匈奴的丰美草场,也为汉朝出击匈奴夺取了前进基础,故而筑朔方城。

此战,卫青获封,

这一仗,卫青指挥的非常出色,完美地完成了武帝的战略构想。这一战,说明,卫青具备了在一个战略方面独立作战的能力,掌握了大规模骑兵部队的指挥作战艺术。

卫青第四次:

此次战役发生在略河南地的三年后,以打击匈奴的右翼力量为战略目的,此战完胜,河南地完全巩固,匈奴右翼被斩。此战属于依托后方,对匈奴的右翼力量进行浅纵深打击,说明卫青对大兵团的骑兵指挥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从此战可以看出,第三次略河南地对汉朝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武帝三年之后才作出如此大的战略行动,说明武帝慎战,深思熟虑。

此次战役,还有右军大军从右北平进行佯动和牵制。

从整体上看,武帝的大局观非常强,战略运用水平非常高。

卫青第五、六次:

一年之后,再次出击。

从武帝对卫青的态度看,此次战役的目的应该是:寻找匈奴主力进行决战,图一战定天下。所以,在兵力配置上,属于加强性质,基本上武帝朝的名将全登场了。卫青的角色从将军变换为统帅,这一战,算是失败了,说明卫青对自己的角色并不适应。

从匈奴来说,用分散机动的小股骑兵,分而歼之,有效地破解了汉朝的此次战略攻势。

这说明对于强调机动灵活的骑兵兵种来说,不适合像步兵一样,大军龟集一处,以图寻求敌军主力,进行大兵团作战,分散机动的独立作战才是正道。

此战告诉武帝,要想寻求匈奴主力决战,必须进行远离后方的大纵深作战,以前那种依托后方的浅纵深作战方式必须改变。

此战对匈奴而言,也是一次警告,这意味着汉匈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攻守发生了根本转折,匈奴首次感受到了汉朝的强大和自己的渺小。故而最终采纳了赵信的建议,远迁漠北。

此战的亮点是霍去病的华丽登场。虽然只是八百骑的出击,但霍去病将骑兵机动灵活、远离后方的大纵深作战的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霍去病第三、四次:

两年之后,武帝发起了对河西走廊的战役。主将霍去病,此次战役规模不大,所将部队人数为万骑,作战方面是河西走廊。目的有三:一为试验霍去病的作战指挥能力;二为验证远离后方的大纵深作战的可行性;三为打通西域通道,彻底解决匈奴对西部威胁和骚扰。

两次作战,霍去病完美地实现了武帝的战略构想,为武帝开疆拓土立下了真正的汗马功劳。

卫青第七次,霍去病第六次:

距离第六次出塞,整整四年,应该是在筹款,筹粮,养马,为决战进行物质准备。

期间,打通了河西走廊,斩断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两年之后,汉匈的决战时刻真正来临。

此次决战,作战部队达到10万之众,后勤数十万之众。此战充分汲取了第六次出塞的教训,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各领五万骑兵。

此战霍去病一如既往地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卫青也在四年的痛定思痛中,汲取教训,掌握到了远离后方的大纵深机动作战。各将五万骑,深入大漠,寻求主力决战。

从作战安排看,武帝很显然对卫青的远离后方的大纵深机动作战能力持怀疑态度,故而安排霍去病当单于。

战场瞬息万变,卫青毕竟一代名将,关键时刻,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与单于主力决战的任务,并悉烧赵信馀粟以归,使匈奴元气大伤。

只是此战,还残留了卫青以往作战的特点,即,灵活机动不够,对骑兵远离后方的机动作战的指挥作战还有些生疏。这大概是卫青不得封的主要原因,并不全归因于限制外戚的权力。

霍去病最终封狠居胥,对匈奴有生力量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才是霍去病以及校尉全部获封的原因。

这一战,在指挥编制上,卫、霍作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霍无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这说明霍去病真正掌握了骑兵的奥妙,而卫青还带有农耕社会步兵作战指挥的特点。

这同样说明,即使如卫青一代名将,仍然无法脱离自身的局限,无法摆脱农耕社会对其用兵思想的影响。如李广辈,至对匈奴作战时,已经渡过了大半生了,根本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新军事变革,对骑兵这个新型的兵种,李广辈缺乏对骑兵作战指挥新的军事理论和能力,或者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和新军事理论的威力,但限于自身的识见和能力,无法改变以适应新军事革命。同卫青相比,也说明李广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能力,是差了很多,只有勇武而已。

总结

七出匈奴,历时11年,耗尽了文景累积下的国库,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为西汉王朝埋下了定时炸弹。仅仅11年,就将四代积蓄的国力挥霍一空,可见战争之害,也可见武帝作为掌舵人的治国水平。

对武帝:11年的汉匈战争,武帝的军事战略艺术是值得称道的。战略安排得当,有缓有急,从试探匈奴虚实到经营河南地,取得对阴山以南的控制权,从出击河西走廊到最终与匈奴决战,战略安排环环相扣。

武帝选将用人十分谨慎,并且很会培养将领,从万骑到三万骑,再到五骑,从小规模试探性进攻,到最后的决战。李广、公孙贺、公孙敖、韩安国、李息、张次公等,都曾走入武帝的视野,以作为对匈作战的统帅。其中,从常理人情度之,武帝对李广的期望应该是最大,毕竟,李广世代为将,政治上忠心可靠,又是所有这些备选将领中,实践经验最丰富,特别是骑射战斗的经验,长期战斗在汉匈的前线,自己本身以勇武著称,军中的资历与威望无人可及。可惜,李广最后淡出了武帝的视野,根本的原因是:李广长期受农耕社会步兵作战的影响,不适应远离后方的纵深独立的机动作战,自身也缺乏学习能力,不能及时调整自己。

以此度之,武帝政治上、军事上的行动,卫、霍从来不是靠着外戚的关系能够上位的,更不是天幸,都是精确计算之后的结果。李广不封的原因也是优胜劣汰之后的残酷结果,没有半丝的温情可讲。李广到死不明白,司马迁毕竟是史官,也未能明白,但,那些历史上的名将们,大约是明白,比如李靖。

对匈奴:

从匈奴多次的略边军事行动看,匈奴并不是汉朝的根本威胁,匈奴只能算是边患,匈奴也没打算与汉朝的主力进行决战以取得对中原的统治权,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但匈奴这种敌意、短视的外交政策,为自己埋下了覆灭的祸根。

匈奴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只图眼前之快,或因气候恶化导致生计困难,略边就食,或因一时之怒而报复。但匈奴的军事行动从来没有深入到汉朝的统治中心和腹地。

之后的游牧民族,似乎一直在寻求与南边的农耕民族的相处之道,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原的大好河山。

这再一次说明,好战必亡的道理,这对武帝同样适用。

关键词(Tags): #读史通宝推:nvda,林风清逸,玉垒关2,小书童,二十年后,all4fun,柴门夜归,朱红明,履虎尾,夏至欧锦,褐色的火车,我来也,崇山彩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焉能不宝推之,只是可惜图看不见。

另外,既然序提到了毛和粟,结尾部分也可以不一笔毛、粟,只是谁能够比肩霍去病实在没选好

家园 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仅仅11年,就将四代积蓄的国力挥霍一空,可见战争之害,也可见武帝作为掌舵人的治国水平。

汉武帝前期打匈奴只是把国库耗空了,但是国家的潜力还是很大滴:一搞国进民退(如盐铁官营),国库立马又满了;告缗令一出,又打了富豪一次秋风。总之,汉武帝在搞钱这方面,还是很有一套滴。

耗尽四代积蓄的不光光是汉匈之战,汉武帝南收东瓯、南越、闽越,东征朝鲜,拿下西南夷,西拓西域,虽然用兵时间不长,但是为了有效统治这些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安抚民心方面的花费,不比汉匈之战小。至于刘彻生活腐化的那点儿花费,跟这些一比,毛毛雨啦……

汉武帝的治国水平如何,真不好说,不过“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个“古”的上限,我觉得约略就是汉武时代。

说实话,我也不愿意生活在汉武时代,太TMD痛苦了,凭啥牺牲我们一代人的幸福,为两千多年后挣一个“自古以来……”啊!!!!

通宝推:铁手,从北苑到太古,
家园 正如兄台最后一句话样,民众太苦,国家也无法长治久安。

七出匈奴时,出塞10万骑,入塞不过三万骑,损失多大。还有那些转运的民夫,几十万,那是几十万民众的徭役负担。

武帝之后采取的搞钱政策,基本上是杀鸡取卵式的做法,劫民众之财,济国家之急,标准的民穷国富。

武帝之后,国势日下,就可以看出武帝的经济政策和战争政策对汉的长治久安是有致命影响的。

家园 楼主帖图看不到,试发附图

卫霍出塞的技术参数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汉匈边境的卫星截图

上谷、代郡、定襄、云中、雁门等地形图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汉匈北部地形图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家园 武帝之后,国势日下?难道兄台不知道有个昭宣中兴?

武帝的经济政策,也就是国有化,以后的中国历代都在用,当然,具体操作,各有不同。

至于战争,有些仗是不能不打的,不打匈奴,首都长安就始终生活在匈奴铁蹄的阴影之下;不打南越,万一让他坐大,汉将处于南北夹击的困境。

可以这么说,汉武帝不发动战争,汉朝也不会长治久安。

长治久安?多么长,才算是“长”,多么久,才算是“久”?

家园 武帝打匈奴确实是国防需要

但征朝鲜,平西南夷南越以及征大宛这些就是属于得不偿失,派出的将领能力不如卫霍,占领的土地在当时开发程度很低,在战场和后勤上的人力物力消耗却极大,后世对他的批评主要是集中在这些过度开边上,不是晚年警醒下场不会比秦始皇好多少。

家园 没有前面的“日下”,哪里谈后面的“中兴”

比如开元盛世,就不叫开元中兴嘛

家园 说一点不同看法

征大宛,应该放在汉匈争斗这个大格局下看。经略西域是断匈奴右臂,应该算政治账,不能只算经济账。就是算经济账,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也未必会吃亏。

平南越,也应该算政治账,在当时,他是仅次于汉朝和匈奴的政治力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后来,不管是姓杨的还是姓李的,都前赴后继的东征高丽,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当然,一算经济账,肯定是亏得一塌糊涂。

至于西南夷,我也很纳闷,武帝为啥死盯着这个地方。政治上,这些地方部落林立,不会对汉朝产生威胁。经济上,虽说当时有一定的商贸通道,但是,太难走了,实用价值也不太大。甚至到今天,这些地方仍然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家园 四个字:好大喜功

包括小李征讨高丽也有这个因素,为了在后世留下更大的名声。

家园 我不是反对武帝打匈奴。只是觉得他太好大喜功,不惜民力。

卫青出高阙略河南地,霍去病经营河西走廊,都是必要且大手笔。

但武帝长年用兵,以牺牲民力为代价,平衡感没掌握好,操之太急,想毕其功于一役。大概是青史留名害的。

其实,有些事情,缓一缓,留给下一代,掌握好平衡,控制住局面,也未尝不是好方法。

不过,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外行看内行,后人看前人,不在局中,不知局中辛苦。

家园 噫,兄台高人,我整了半天,都没整出名堂。
家园 对汉武帝,应放在两千年的历史天平上评价

如果站在历史高度,看作为大国崛起的中国未来,战略上只有汉朝是一个可比参照。毛主席诗词中“秦皇汉武”列的那个汉武帝不是白给的,汉武帝灭匈奴、通西域,值得我们放在历史视野中回顾。我觉得怎么评价都不为高。

中国近代几遭灭顶之灾,西方列强、倭寇等几乎全从东边侵入,尤其倭寇,做梦都是灭华夏,甲午、八年抗战……假设一下,如果西北部还有匈奴这么个大蛮夷在,当年倭寇占满州、入中原、占华夏,西面再有匈奴配合东西夹击,华夏危矣,或许早就国将不国了!而消除西部匈奴这个大隐患的,就是汉武帝!麾下卫青霍去病一巴掌下去,打得匈奴气掩息息,最终不知所遁。灭匈奴,通西域,武帝后的西部,不仅没了大灾星,还成了大后方,这个可是万世之功啊!

汉武帝一朝,人民生活凄惨,这是那一朝人民为华夏数千年安宁付出的代价!太史公对此颇有怨言,不够公允,或者说有历史局限。所以,后人不仅要向汉武帝致敬,还要向汉武帝时代的平民百姓们表达敬意。其实想想五六十年代勒紧裤带搞“两弹一星”,完成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代人以自身的牺牲的为后人打基础,道理是一样的。

近代抗战,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没有把倭寇这颗灾星降服甚至灭掉,中国的安全环境就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后人任务还很艰巨。站在历史大视野上看,灭了东部这颗灾星,东西从此平安,西域陆路、东域海路才能畅达,才能根本上保障民族生存空间的安全。

匈奴残害华夏数百年,无论上层还是民间,积累了灭匈奴的共识;今日倭寇傍着美帝闹,让华夏积累共识,等着秋后拉清单,但还须再有一个“汉武帝”!

雄才大略和好大喜功,似乎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要找一个完美的雄才大略者,大概人类基因库就“造”不出这样的人,以此苛求汉武帝,实在是眼界太低。再说秦始皇“暴”,就是这个“暴”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秦朝短命那又怎么,中国永不灭。同样放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看,始皇帝以最小的代价完成统一,居功至伟啊!我看一个比利时教授写的文章说,统了六十年才统出一个货币还岌岌可危,欧洲若没有秦始皇再过五百年也别想统一!

通宝推:四四方方,唐家山,watomi,惟快不破,东方红脖子,奥运光芒,诸法空相,天涯睡客,平淡是真,ErgoSum,发了胖的罗密欧,龙战,adrupal,bldc,all4fun,行路人pacers,铁手,卢比扬卡,wxmang的书童甲,鳄鱼眼泪,
家园 唉,战争这架魔鬼机器,一旦开动起来,很难停下来,古今一理

从一些出土文物来看,当时,社会上一大票人,眼巴巴指望着通过军功,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典型如李广。他们显然不愿意停止战争。

那些负责研制兵器的科研人员和手工业者,应该也不希望停止战争。因为战争一停,他们的饭碗就没啦。轮台诏虽然做出了停止进攻的决定,但还是留了一个“毋乏武备”的口子,算是给这些人留一个饭碗吧。

说汉武帝好大喜功,然后造成如此结果,有点儿英雄史观。要是社会风气不配合,他再好大喜功也是白扯(朱厚照也想折腾,但是社会风气不配合,他也没辙不是)。当然,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武帝做的是有些过了头。

好在,在临终前,汉武帝做出了正确决定,没有让整个社会崩盘。

家园 为何朝鲜始终未能入我版图?

您讲的很好。兄弟我有标题的问题请教您。从汉武开始,我国多次征服朝鲜,为何此弹丸之地始终未入我国的版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