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明清火器的迷思 -- 恶魔之读书者

共:💬478 🌺2637 🌵4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就看他情报水平了。
家园 筑垒,然后把骑兵放在二线作压阵。
家园 骑兵压阵仍然有个问题,有条河在那里,骑兵怎么机动?

我记得清军的阵地是在河与联军之间的,骑兵要再压阵,多半就得布到河的另外一边,那么万一前方有问题他们怎么调动?那座桥肯定是不够的,联军会重点攻击。

家园 反冲击加督阵,如果不谈纵伸打击,和迂回,骑兵也只能到这份
家园 日本一直是武士统治的国家,这与士大夫的中国有根本区别

武士就是军人,其天职就是打仗,而且是要打胜仗,这决定他们面对先进的技术或制度时,是虚心学习的务实主义态度

而中国则完全相反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士大夫,追求的是精神上的“道”,从根本上看不起靠蛮力的军人,以及以“器”制胜的技术流。面对拥有强大武力的异族,打赢了当然好,打不赢也会用一种“即使输给你,你也是野蛮人,顶多是老爸被不肖儿子打了”的心理来安慰自己,绝不会放下身段向对方学习的

家园 无盲区监控和无空白打击。

信息技术和航空航天能够确保美国的军力优势,主要着力于一个远和一个巧。如果敌对双方都能对战场范围实现无盲区监控和无空白打击,则远和巧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就像游牧民族的骑兵,如果其动向随时被掌握,而农业方的防御火力又没有空白,则骑兵将完全不构成威胁。

如果因为大陆和海洋在隐蔽/生存能力上不对称,造成海洋方向上的敌人在监控和打击效果上居于劣势,则依靠军事能力打败大陆文明就是不可能的。

家园 清朝灭了谁的族了?清朝的领土与今天中国又如何能够割裂?

你把满清入住中原比喻成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杀戮,但现实是,早在清朝中叶的时候,汉族人口怎么就爆发到了三四亿之多,今天也仍然占据了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的90%以上,如何跟美国保留地中的那几十万印第安人相比呢?你的“本族灭绝”到底灭绝的是哪个族?

如果满清开疆拓土,跟汉族毫无干系的话,那民国建立后,汉族安心在十八省“共和”,外蒙、内蒙、新疆、西藏,乃至东北,全部都可以还给那些“外人”去独立好了,干嘛要“五族共和”,干嘛要在那么内忧外患的时候,“国贼”袁世凯仍然要出兵外蒙,力图抗拒俄国人的分裂野心,保住那片基本失去控制的土地?

况且清朝开疆拓土的军队,满人占多少,汉人难道不是大部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队,难道不是以湘军为基础的纯粹汉人部队?祖宗为了保全领土付出的巨大牺牲,取得的功绩,岂容你这样轻松地否定!

尽管清朝末期丢掉了很多领土,但留给后世的仍是一份巨大的领土遗产。往后的历届中国政权,成绩有好有坏。它们中做的好的即使如毛泽东的新中国,能做到的也就是阻止这片土地的继续丢失,而绝无再扩充它的可能了

你这种极端的汉族中心论,不仅于历史事实不符,于现实逻辑更是狗屁不通!

放眼历史,任何一个脑袋清醒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哪怕他恨“异族”到要全体肉体消灭的程度,但“异族”留下的土地可是要照单全收的,而且理所应当地认为“这是我的”,而且“一直是我的”,决不会认为跟自己没关系

家园 有些被上层建筑解释的东西可以在经济基础内部得到解释。

比如工业革命,有一个解释是中国的煤炭均为富瓦斯煤矿,而英国的为需排水的煤矿。

家园 中央银行出现在的中国明清会如何?

人口增加->经济活动规模加大->流动性短缺->白银输入,白银也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呢。人口增加还有一个后果是劳动力价格下降。而白银输入便利了资本的集中,就像中国的信贷膨胀造成财富集中一样。

家园 如果西方也能实现不要说7%,就算5%的增长呢?

历史上,基本上西方就是靠总体上这样的增长速度比败了苏联,当然美英慢点,日德快点。那时候全世界对西方的民主还是非常向往的。如果过几年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增长速度差距缩小了,还能有对自己政治制度的自信吗?

感觉经济表现是一切制度自信的根源,并不是现在中国人想明白了西方的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而过去苏联人想不明白,实际上这个问题不一定有适合所有时间段的答案。关键还是最近几十年中国的相对经济增长较快,才建立了所谓制度自信。

家园 资本的规律

缠中说禅在这方面的论断是十分清楚,资本的中心,是以近乎五倍人口的国家,为进阶基础的。

最开始是荷兰,然后是英国,再后是美国,将来必然是中国。

而与中国拥有同等规模人口的印度,只是个地理名词,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因此,没有可能成为全球资本的新中心。

以汽车产业为例,现在世界规模的汽车的公司,至少要达到五百万辆,而丰田,大众,通用这三大巨头,都在一千万辆左右,而汽车销量超过一千万的国家,只有中美。在中美之后,甚至连稳定在五百万的国家,都没有。

如果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那么只有中国市场才能容纳三到五个世界级的汽车公司,既有规模,又有良性竞争,这样的市场才能更有活力,不但成本会降低,而且创新也能持续下去。而除了中美的其他国家,连一家世界级公司的产能,都消化不了。

可以说,如果全球化继续下去,外国公司随着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就会逐渐本地化,而如果全球化退潮,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那么,跨国公司只能萎缩,衰败。

得市场者,得天下,这两种情况,中国都是赢着通吃,相对而言,全球化的世界,能够更稳定一些,而如果各国陷入贸易保护主义,则必然全球动荡。

全球化的命运,关键在中美两国,因为只有这两个国家的市场规模,才能容纳更多的外国企业。

将来,中国也会像美国一样,只要印刷货币,就会有大量商品和资源,涌入中国,只是现阶段中国的市场规模还没有完全超过美国,更因为中国的就业压力,而以货币换取大量商品和资源,必然会减少很多的就业岗位。

所以,中国绝不仅仅是制度优势,而是世界大趋势决定的。

家园 别说明清不可能出现中央银行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央行是改开以后才出现。

家园 如果真是智力创造的话,假设一下。

看不出有什么硬件限制。纸币是早就有的了。英格兰银行初建时的人均收入也高不到哪里去。

家园 英格兰银行一开始也不是央行

甚至连银行都算不上,更像是一家名叫银行的政府融资平台。要到19世纪拿破仑战争之后英格兰银行获得无限发钞权开始,才初步具备央行的样子,真正央行功能的彻底完备则要等到二十世纪初了。

就像民国的那家中央银行,实际上不过是家叫做中央银行的钱庄。

央行这种集金融资本主义制度之大成的东西,真正成型确立是在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那段长期和平期。列强之间基本没发生大规模战争,主要国家面对规模越来越大的经济周期起伏时失去了战争这个平衡手段,才需要用更有力的指挥棒(价格工具和数量工具:基准利率和基础货币供应量)来统筹管理经济。没有这个两个功能,不管他叫什么,成立多久,都不算央行。而社会生产力水平太差,商业活动覆盖范围太低,或者类似改开前国内经济制度上以统筹规划无偿划拨为主(改开前中国的货币存量大概只有实际GDP的30%,其他是票证配额划拨这些非货币形式),即便有了央行的功能,他也产什么不了什么效能。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shinji,
家园 央行刚开始时倒也不一定就有系统的货币政策。

毕竟没有必要,因为也没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危机。但是法币能否先行一步?比如直接以物价稳定为目标发行货币。如果你穿越过去,带着这个思路,能否搞得出不依赖白银的货币制度?就像陈云一样。你说的条件他也不具备。但实际上从明末到毛泽东建国初期的人均gdp差不多,经济条件是具备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