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南半岛遗事(奠边府之七) -- 唯有天使生双翼

共:💬185 🌺2491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过没人下得了这个手,只好作罢,把这些骡马通通放了

换谁能下手?

家园 山雨欲来风满楼(下)

法国人虽然将大部分正规军成建制地用飞机运出了莱州,不过还有大批的傣族伪军还得靠着步行才能逃离莱州,这些伪军有2100多人,编制多达20多个连,这些轻步兵连每连大约有110人,装备有步枪和冲锋枪,有的连还有60炮,连指挥官是当地人,副指挥官则是法国人。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2条,要么是向南逃往奠边府,要么是向西逃往老挝。不过无论是哪个方向都要穿过60多英里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因为越军已经把所有能够通行的道路都切断了。在36名法军士官和军官的指挥下,这些伪军分成几个战斗群,分头向奠边府和老挝逃跑。在撤出莱州前,为了尽可能地武装这些伪军,法国人把即将要炸掉的军火库里的轻武器都翻了出来,给每个连都配齐了60炮,并且还给每个连都配备了1台美制694型无线电台,以保持各部间的联系。

黄文泰在得知伪军开始分散突围后,立即下令316师主力疾进莱州,以大部分兵力投入莱州以南歼灭出逃之敌;命令148独立团沿途阻击,迟滞伪军的行动;跟在后面的308师则以先头团第36团插向奠边府以北做兜底,力争将莱州出逃之敌全歼在南逃的路上。316师和148团先前没能抓住那些莱州的正规军,现在是下决心再不能把这些伪军放跑了。越军遵照黄文泰的命令,316师的2个团按方位角穿过密林阻截逃敌,在越西北的6000平方英里的山地丛林间,一场生死追踪开始了!

早在傣族伪军第1机动群撤往奠边府的时候,法军就有意留下了4个连,分别由Ulpat,Guillermit,Wieme中尉和Blanc军士指挥。本来按照法国人原先的如意算盘,是设想让这些傣族伪军利用熟悉当地的地形和人文环境的优势在越军后方展开游击战的。可是法国人很快就发现这招根本行不通!展开游击战需要时间来组织和动员当地的民众,建立可靠的根据地,还要有强有力的地方干部来负责根据地的运作。可是现在越军来势迅猛,根本来不及搞什么根据地建设(由于法国人之前成功地在越军腹地甚至中国边境地区实施过多次GCMA小分队渗透和打了就跑的突袭作战,很是占了些便宜,就沾沾自喜地称之为现代化的游击战,不过那种小打小闹显然和这种需要在敌重兵云集的地区展开上规模的游击战完全是两码事)。法国人此前从来就没有做游击战的准备,现在临时抱佛脚当然不行。

从12月5日开始,3名法军士官Guizier,Bonhil和Lahalle分别指挥伪军第388,第282和第295连从莱州向一个关口撤退。当这些傣族伪军在知道自己此次就将背井离乡,而他们的家乡和家人也将要落入越军控制后,就士气崩溃,毫无斗志。不少人开始陆续开小差跑路了。仅仅在12月10日一天,伪军第547连就有52人逃亡,这些人还带走了4支自动步枪和1门60炮。

法军拟定的“双子座”行动不仅仅是只包括把部队撤出莱州,同时还包括了奠边府守军部队对撤向奠边府伪军部队实施接应,这是对守军的第一次测试。这种测试是要使部队保持一种出击的态势,对奠边府周边地区进行主动巡逻和侦察,对逐步逼近的越军部队实施有效的打击,接应莱州守军突围。行动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动用第2伞兵战斗群的主力----包括第1外籍军团伞兵营,第5越南伞兵营和第8殖民地伞兵营(原第8突击伞兵营)剩下的部队在2个105榴弹炮连,1架“蟋蟀”侦察机和4架B26轰炸机的掩护下出击。他们的目标是孟波,这里位于从奠边府到莱州距离大约三分之一的地方。

第2伞兵战斗群的主力部队于12月10日16时30分接到了警战斗报,他们在第2天凌晨2时离开了奠边府的山谷,图雷特上尉指挥的第8殖民地伞兵营为先导。8小时后,图雷特报告“部队推进缓慢但是情况正常。”这份报告和侦察机报告的情况一样。11时30分,当图雷特指挥部队开进一个貌似没人的村子----班顿(Ban Tau)的时候,准确而密集的越军轻武器火力突然从四周的小山上铺天盖地而来,好在第8殖民地伞兵营的伞兵不是头一次遭到这种伏击了,他们立即敏捷地散开,组成环形防御之势与隐蔽的极好的越军开始对射。战斗才打响几分钟,法军伞兵就有11人伤亡。法军在越军的火力下顽强地试图在茂密的密林里开出一条通往小山的路,而越军正是在埋伏在山顶上伏击法军的。朗格莱斯中校指挥的大部队同样也在茂密的丛林里艰难前进。他本来骑着德卡斯特里送他的白马,可是在这种情况下,骑马就等于给隐蔽在丛林里的越军提供一个活靶子,而且马在树林里也根本走不了,最后他只能下马,忍着脚踝的伤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前进。

回过头再说莱州的伪军,Ulpat中尉指挥着他的战斗群由南向东绕了个大圈以避开越军的伏击-----之前1架法军的“蟋蟀”侦察机发现了在帕维小道(Pavie Track)上行进的伪军并且通告了Ulpat中尉前面有埋伏。虽然逃过一劫,不过Ulpat的战斗群行动异常缓慢-----队伍里有不少伪军的家属,这些妇女儿童严重拖慢了撤退的速度。一直到12月17日,他们才走到了柏居(Pou Koi),这里差不多到奠边府还有一半的路程。法军飞机给他们空投了给养物资。仗着有空军的侦察,他们一路上他们只和越军的小部队发生了一些零星交火。在接近老挝边境的时候,Ulpat中尉得知Vaudrey中校正指挥老挝的山地步兵和法国突击队组成的援军赶来增援他的战斗群,虽然援军和他的部队仍然隔着重重大山和密林,他和他的部下还是燃起了希望。

可是美好的希望来得快去得更快。12月18日上午10时,这支由6个连组成的战斗群,这也是从莱州逃出的伪军里人数最多的一股,终于落入了越军的伏击圈!伪军先是遭到了准确而密集的迫击炮弹轰击,紧接着就是越军正规军和地方武装的发起的猛攻。在个把小时的激战中,这个战斗群被彻底歼灭。在密林里瞎转了4天后,Ulpat中尉和其他5名法国军官,1名来自第301越南殖民地步兵营的傣族军官和6个伪军士兵陆续会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12月22日下午17时,这支官比兵多的小队幸运地被一架从奠边府飞来的直升机发现,终于获救。

另外一个战斗群在Guillermit中尉的指挥下受命尽可能长时间地防守莱州附近的道路。从12月8日开始这7个连就一直守在险峻的帕汉关(Pa Ham Pass),他们不断地遭到越军的攻击,越军从四周的高地上用包括步枪和迫击炮在内的各种武器的密集火力杀伤守军。伪军被打得快招架不住了,于是Guillermit中尉向上级请求撤到距离帕汉关西北2英里处的法国人称为“伞兵高地”(Paratrooper Hill)的地方继续坚守。他的请求被上级批准了,不过这个命令显然来得太迟了。伪军遭到了越军1个加强营连续2天的猛攻,12月10日上午9时10分,Guillermit中尉的战斗群被彻底打垮。只有一名法军士官Arsicaud率领150人突围成功,12月11日中午他们逃到了莱州南边14英里处的孟桐(Muong Tong)。

孟桐当时已经成了莱州附近地区傣族伪军残兵败将的集结地。Arsicaud士官在几天内就搜罗了600人。这么多的部队本来需要至少一个少校来指挥的,可是现在谁也不想去接那个烫手的山芋,无奈之下,Arsicaud士官只好继续勉为其难地当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指挥官。他成功地召唤空军进行了一次空投,补充了他们急需的弹药和给养,还有1架直升机运走了5名重伤员。Arsicaud士官指挥着这些残兵败将一路向南,马不停蹄地直奔柏居,企图和Ulpat中尉的部队会合。越军追兵死死地咬着这支伪军,使得伪军一路上惊恐万状。12月15日16时,Arsicaud士官指挥着部队冒着对方的密集火力一路杀到孟生(Muong Cha),在这里,他会合了另外一支孤零零的部队------伪军第546连,还有另外40名来自原547连的士兵。不过这些新来的部队并没有加强Arsicaud士官的实力,他们在当晚就被紧追不舍的越军咬住并且歼灭。

现在Arsicaud士官的部队已经有4天没有接受任何空投了,他们又饿又渴,而且疲惫不堪。12月16日,Arsicaud士官发来了一条简短的电报报告了他们处境,于是奠边府的法军在17日下午再次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空投。现在它们距离Ulpat中尉的主力就只有一天的路程了。可是在12月18日夜,从奠边府传来了惊人的消息:Ulpat中尉的部队已经全军覆没!而且所有通往奠边府的道路也全部被越军控制。当夜21时30分,Arsicaud士官报告说他的部队正在遭到越军的猛攻。奠边府的傣族伪军第1机动群指挥部命令他立即改变方向,率部向西北方向撤退,退往老挝。可是从后面的情况来看,Arsicaud士官明显没有收到这份命令。第二天下午16时,一架法军侦察机发现了Arsicaud士官和已经所剩无几的十来个部下,他们带着武器和无线电,侦察机于是向他们通报了一个汇合点,并且约定明天在汇合点用直升机把他们运到奠边府。勇敢的Arsicaud士官答应了,并且向正在他们头顶盘旋的飞机挥手告别,随后就重新进入密林,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是人们最后一次见到他和他的部下。

另外一个Blanc军士指挥的战斗群由第416,418和428轻步兵连组成,此外还有部分傣族第1机动群指挥部人员和第301殖民地步兵营的家属。这个战斗群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逃生的机会,他们在莱州以南70公里处的孟彭(Muong Pon)被包围,随后就遭到猛攻。12月11日下午,奠边府飞来的直升机带走了5名重伤员,与此同时,在15时30分,困守在孟波的Blanc军士正在遭到越军的猛攻,他拼命要求援军尽快向他靠拢,同时要求空军使用凝固汽油弹攻击村子四周的越军部队。不过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第2伞兵战斗群的推进却完全停止了,伞兵部队现在自顾不暇了,第8殖民地伞兵营仍然在苦战之中,其余的部队开始准备构筑营地和防御工事,准备过夜了。12月12日凌晨3时,法军主力才开始行动,当天下午14时,朗格莱斯率领的法军主力在击退了越军的轻微抵抗后与图雷特的第8殖民地伞兵营会合。为了避免再度陷入越军的伏击,第2伞兵战斗群的主力现在沿着帕维小道的平行的山麓行军。那里根本就没有可供行走的道路,到处是高达6-9英尺的茅草和灌木,法军只能拿着开山刀在植被里硬砍出一条路来,全副武装的士兵走得是苦不堪言,更别说行军速度每小时是只能走200码。而且一路上又没有水源,许多士兵都几乎脱水。而此刻法军还不断接收到孟波守军的求救电报,电报一直持续到当天深夜。Blanc军士企图指挥部队带着妇女儿童向南突围,向着赶来解救他们的第2伞兵战斗群的部队靠拢。可是越军担任先头部队的一个连与他们遭遇,于是立即展开阻击,延缓了伪军逃跑的速度。

13日,越军316师174团主力赶到,将这数百伪军一举包围。12月13日早晨8时,法军这次以勒克莱尔少校(Maj. Leclerc)指挥的第5越南伞兵营为先头部队继续向孟波推进,双方的距离已经近到法军可以清楚地听见那里传来的枪声和爆炸声。可是这最后的4公里比起昨天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密密匝匝的茅草简直就像一堵墙结结实实地挡在伞兵前面。法军就这么拼命地开路一直折腾到接近晌午时分,孟波的枪声一下子停下来了!所有人的心顿时往下一沉,几分钟后“蟋蟀”侦察机果然带来了坏消息:Blanc军士指挥的守军已被越军彻底打垮!村子里到处是烟火和蜂拥而来的越军士兵。。。

伞兵们继续向前希望能够多少救出几个幸存者,这次法军再次换上了图雷特上尉指挥的部队打头。法军直到下午14时才抵达孟波,整个村子早就是一片废墟,只有傣族士兵的尸体和遍地破烂的武器,村民和俘虏都被越军带走了。15时30分,图雷特上尉率部无可奈何地返回了大部队。

只有Wieme中尉率领的战斗群交了好运,他们没有按照原先指定的路线向西撤退,而是冒险向东面的越军控制区行军,该战斗群的第431,432和434连于12月15日上午一路抵达了在奠边府东北6英里处的836高地,并且最终顺利开进了奠边府的山谷。

在越军的围追堵截之下,傣族伪军伤亡惨重,溃不成军。侥幸逃到奠边府的部队寥寥无几,即使是上述的成建制的部队进入奠边府后,也军心动摇,士气低落,逃兵不断。12月22日,最后一支傣族伪军逃入奠边府,伪军在撤出莱州前尚有2100伪军士兵和36名法国指挥官,现在就只剩下175名士兵和10个法国人了。伪军的惨败不仅仅意味着在人员和物资方面的重大损失(按照法国人自己的统计,损失的军火足够装备1个团),而且对法军的整个奠边府作战计划来说,这等于是把未来在越军战线后方的傣族聚居区进行“游击战”的本钱给打掉了。奠边府这下子成了一座不折不扣的的孤城。

未完待续。。。

通宝推:foureyes,SleepingBeauty,北纬42度,
家园 合围(上)

随着逃出莱州的傣族地方军几乎全军覆没,出来接应他们的法军也就失去了继续前进动力和勇气,纷纷开始准备缩回较为安全的奠边府山谷。可是出来不易,回去也难。越军部队在发现第2伞兵战斗群的踪迹后,死死咬住他们不放,一路上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12月13日16时50分,勒克莱尔少校和图雷特上尉开始指挥部队掉头向南沿原路企图退回奠边府,可是越军已经从四面涌来,并且使用密集的火力攻击伞兵部队。昨天夜里,越军已经悄悄地在法军营地的500码处构筑了重武器火力点,尽管法军有侦察机和巡逻队往来穿梭巡逻,可是越军的火力点却连一个也没有被法军发现。这样战斗才一打响,越军的火力就如同暴风骤雨般地席卷了整个法军的行军纵队,越军的火力又准又狠,仅仅几分钟法军就遭到了严重的伤亡-----情况如此严峻,逼得第5越南伞兵营不得不立即呼叫B26轰炸机的空中支援,随之而来的空袭使越军的火力遭到了压制,第5越南伞兵营才得以逃出生天,尽管如此,法军的伤亡还是相当大:3人阵亡,25人受伤,13人失踪。

不过事情到现在还不算完。越军的追兵没有被法军撤退时布下的地雷阻碍多久,就又追上来了!越军看来这是打算把这个伞兵战斗群给留下来,12月14日中午,法军后卫部队外籍军团第1伞兵营被越军追上,不得不呼叫榴弹炮支援以击退穷追不舍的越军。越军这次距离法军的距离太近了,这显然是越军吸取了头一天的教训来尽量缩短和法军的距离以规避法军飞机的空袭。14时50分,外籍军团第1伞兵营报告战斗异常激烈,并且已经和越军正规军展开了近战和肉搏战。尽管有误伤自己人的危险,法军飞机还是再一次出击支援伞兵部队。这也是未来奠边府战役的一次预演。15时,一架“蟋蟀”侦察机报告被越军防空火力击中,16时,另外一架战斗轰炸机也报告被击中!

外籍军团的伞兵们一直苦战到18时30分才击退了越军,战斗中伞兵有28人阵亡和失踪,24人受伤。各种武器和物资也损失很大:4支自动步枪,12支冲锋枪,1挺7.62毫米的机关枪和3台无线电。第5越南伞兵营在当天的战斗中也有3死20伤。

12月15日7时35分,第2伞兵战斗群的最后一支部队回到了奠边府的山谷。这次对越军控制区进行的“远征”就这么失败了。带队出击的朗格莱斯中校发现越军此次的伪装能力又上了个台阶,他们的火力点和营地的伪装简直是无懈可击,无论是空中还是地面侦察都很难发现。而法军却“沾染”了一切比较“有钱”的西方军队的恶习----随地乱扔空罐头盒,烟头,烟盒。。。使得越军在野外可以轻易地随着这些垃圾一路追踪法军。

伞兵们灰溜溜第回到奠边府后,并没有享受到舒适的休假,而是立即就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要塞建设中去了。为了早日把奠边府建设成为“东南亚的凡尔登要塞”,此刻在奠边府,放眼望去,就是一片大兴土木的工地。到12月4日止,第17空降工兵连已经初步对机场完成了改扩建,并且还修了横跨南云河的木桥以联通奠边府,机场和41号公路。与此同时,空运来的各部队都抽调人手,先从自己的驻地开始挖掩体,然后逐步扩展到交通壕,最终把个部队间的交通壕全部联系到一起,成为了奠边府防御体系的一部分。第5越南伞兵营一回到山谷就被派到南云河东面的高地去挖工事去了,从这座高地上可以俯瞰整个奠边府的茫清村,这里将成为未来“艾莉”(Eliane)据点;比亚尔少校的第6殖民地伞兵营被派到机场北面,这里是未来的“盖特”(Huguette)据点;第2伞兵战斗群的其余部队则奉命在奠边府西南方向展开警戒,他们将驻守在这里直到空运其他部队到这里来接替他们为止。

12月4日,飞机运来了第31工兵营第3连和他们的设备,他们加强了只有轻型工程设备的空降工兵连,至此,奠边府的要塞建设进入了高潮。12月21日,该营第2连也被空运到了奠边府,不久后,该营其余部队也都到达了奠边府。在安德烈苏拉特少校(Maj Andre Sudrat)的指挥下,该营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地开始修建各类工事。

由于法军已经掌握了越军105榴弹炮部队可能参战的情报,所以12月26日德卡斯特里下令各部队加紧修筑工事,工事的建筑标准必须可以抵挡越军105榴弹炮的轰击。根据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105榴弹炮是标准的步兵重火力,法军的作战手册上说的明白,相应的防御工事必须敷设2层15厘米以上的原木,原木上是夯实的近1米厚的土层,工事顶部还必须铺设近2米厚的沙袋。按这个建筑标准,仅仅修建1个班的防御工事,就需要约30吨的从钢筋水泥到原木的建筑材料;构筑一个自动武器的暗堡火力点,需要12吨建筑材料。1953年年底,法军已经在奠边府集结了10个步兵营和2个炮兵营,一个步兵营需要修筑55个步兵班防炮洞和75个自动武器暗堡火力点,总共需要2550吨建筑材料和500吨带刺铁丝网。初步计算就需要36000吨各种材料,对法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按照防御榴弹炮的标准修筑一个班的野战工事需要一个有40名工兵的工兵排干8天,即使只是构筑一个可以防御自动武器的步兵班工事,也至少需要工兵排干5天。照此计算,光是这个工兵营为自己构筑工事就起码要连续干上2个月。可是科尼手里已经没有多余的工兵可派了,无奈之下,苏拉特少校只能尽可能地使用野战部队的人手来弥补了。聊总胜无,能干多少是多少了。

此时被运到了奠边府的法军部队也知道事关生死存亡,早已开始就地取材,不仅砍光了盆地里的所有树木,甚至还到附近山地也砍伐了一番,一共弄到了2200吨木材。但是再远的地方法军就不敢去了,越军小部队已经开始在盆地四周展开警戒,而且远处山势陡峭,运输木料也成了大问题。

这么一算,奠边府工事需要的其他工程材料34000吨,需要C47运输机从外面运进奠边府,大约需要12000架次才能运完。事实上,在12月份,法军只有80多架C47运输机可供调用。依照法军的运输频率,起码得5个多月才能运完,这还得是在不运武器弹药和给养的情况下。材料捉襟见肘,苏拉特少校没辙了,只能先保证指挥机关的需要,官兵们根据标准修筑了德卡斯特里的指挥部和野战医院的X光室,以及部分有限的炮兵工事。除了工事,工兵还在南云河边安装了4个饮水净化装置,可以日处理水16吨,大体上满足守军的需要。工兵还安装了一台15马力的发电机,以供指挥部和医院的照明和电话使用。

在空军运输机运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科尼和他的参谋们精心计算着需要运进奠边府的物资----由于此时越军已经在老挝大打出手,那里的情况每况愈下,所以还需要调用一部分运输机去支援那里。奠边府的每日补给量被限制在约150吨。法军部队接到命令要节省弹药。各部队都吵吵闹闹地说自己的最低需求量都无法满足,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达成的妥协是3000吨铁丝网及其附件,510吨PSP钢板用于2个机场(除了茫清机场,还有一个辅助机场在伊莎贝拉据点的北面),44吨用于桥梁(由于需要把1个连的M24坦克运进奠边府,原先的木桥无法承受,需要承载量更大的钢制桥梁),5台推土机共70吨(其中有一台是曾经参加了1943年意大利战役的老家伙),23吨地雷和爆炸物,118.5吨原木。算来算去,总建筑材料缺口还是大的吓死人------共计30000吨!

抛开苦恼的工兵少校苏拉特不提,回到法军伞兵部队这里。12月21日,法军在朗格莱斯中校的指挥下,开始了第2次大规模出击,这次法军试图打通奠边府到老挝最近的村镇----Sop Nao的道路,这主要是为了能够使奠边府和外界保持联系,使得守军不会“觉得”这里是一个被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孤立据点,从而产生绝望的心理。这其实无异于痴人说梦。奠边府通往Sop Nao的道路光是地图上的距离就有50多英里,而且其中要穿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陡峭险峻的高山,而且距离最近的法军后勤补给基地有上百英里之遥,当然这一切比起另外一个因素那就算不上什么了,越军148团920营的部队业已抢占了中间的一个重要据点----孟夸,正在严阵以待。

这次大行动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从老挝出发的部队执行“阿尔代什”行动(Ardeche),从奠边府出发的由朗格莱斯指挥的部队执行“帆船赛”行动(Regatta)。老挝的法军部队出动了2个营,分别是由Vaudrey少校指挥的老挝第5山地猎兵营和Coquelet少校指挥的第5摩洛哥营,行动总指挥是Vaudrey少校。“阿尔代什”行动在“海狸”行动正式展开后几天就开始了,这支法军一路向孟夸进逼,路上不停地遭到巴特寮的袭击。当他们最终于12月3日抵达孟夸时,越军920营已经恭候多时了。越军是完全按照法军的防御模式来部署孟夸的防御的,他们挖掘了自动武器的火力点,事前对迫击炮进行了试射,还在阵地前布下了地雷。

12月3日16时30分,法军向孟夸发起猛攻,他们先集中兵力和火力攻下了一座可以俯瞰据点的高地-----这种打法和早前越军攻下孟夸时的打法一模一样,只不过现在双方是攻守易位了。虽然920营坚守其他2处阵地一直到第2天,然而在法军的优势兵力和火力的猛攻下,他们决定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当夜越军的部队就悄悄渡过了南汉河,溜之大吉了。法军重新占领孟夸后将其变为了一个自己的后方基地,随后这支法军开始向Sop Nao方向进行最后的冲刺,企图和奠边府的法军伞兵部队会合,一举打通联系。

用来进行着最后冲刺的部队是外籍军团第3步兵团第2营,这支部队在抵达孟夸时已经进行了长达21天的强行军,一个目击者描述这支部队的情况“简直惨的和集中营的犯人有的一拼,营里年轻的军医体重掉了21磅,一些人死于斑疹伤寒。”

虽然从孟夸到Sop Nao只有最后的25英里了,可是法军除了要在荒无人烟的地带开出一条路外,还不得不和越军148团的后卫部队进行了最后一次苦战。越军在法军前进的道路上设伏,法军依靠着迫击炮和57无坐力炮的火力最终打垮了伏击的越军。12月23日中午,带队的Vaudrey少校和朗格莱斯中校终于在Sop Nao会师。

朗格莱斯率领的伞兵部队这次倒是一路顺风,没有遇到任何麻烦,浑身脏兮兮的第8殖民地伞兵营和外籍军团第1伞兵营的士兵们除了携带他们的重武器和装备在渡过那些冰水刺骨的河流有点郁闷之外,没有其他的更多的阻碍。

可是形势变化超出了法国人事前的估计,老挝的局势现在急转直下,沿8号公路西进的越军304师66团和沿12号公路西进的325师101团(缺派往下寮的一个营)于12月21日、22日分别向中寮法军据点发起攻击,在短短数天之内,即歼灭3个多欧非机动营,共1200余人。中寮法伪军惊慌失措,纷纷弃阵逃跑。越军很快进至13号公路沿线和湄公河。驻甘蒙省会塔克守军弃城南逃,越军解放了塔克和中寮大部分地区,迫使法军迅速向中寮增调兵力,在色诺建立集团据点,并重占塔克。越军军部队乃转入巩固新解放地区和修筑南下公路,并相机出击,歼灭法伪军。 在这种情况下,法军指挥部再也无心去打通什么奠边府的道路,立即将在孟夸和Sop Nao的部队抽回,以应付越军的凌厉攻势。奠边府的法军无奈也只能收兵了。

在回师途中,朗格莱斯的部队已经用尽了运气,开始霉运不断。先是突如其来的的大雨使得山间的河水暴涨,已经无法徒步穿越。没办法,他们只能在丛林里渡过了一个湿淋淋的圣诞节。由于越军148团的部队就在附近活动,为了绕开越军可能的伏击,朗格莱斯决定走另外一条路,空投物资也应他的要求暂停了,免得越军发现法军新的行军路线。这条路如此难走,以至于法军不得不销毁部分重武器轻装前进。结果有个倒霉的外籍军团士兵在炸毁迫击炮时因为没能及时离开,手臂被炸断了,只能由直升机运走。最终在12月26日清晨,法军的行军纵队里突然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奠边府!”,他们终于又回到了安全的山谷。可是在四周出没的越军给了这支法军最后一个小小的提醒,让法军知道了越军现在离奠边府是多么的近。当法军列队通过最后一道山梁准备开进山谷时,一声冷枪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一个伞兵应声而倒,几小时后,他死于医院。

这是法军最后一次尝试深入越军腹地,在这次无聊的尝试失败后,朗格莱斯写了一份报告,列举了法军大部队不宜再进入越军后方的几点要素:诸如丛林太密,地形太险恶,修建奠边府通往Sop Nao的道路起码的大几个月的时间----这还得是在不受打扰的情况下,而现在越军重兵正步步紧逼,再从山谷出去那就是给越军送礼了。

最终河内和西贡的法军指挥部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一残酷的现实,奠边府的法军从此就不用再玩那种“深入敌后”的心跳游戏,转而专心修工事了。虽然法军对奠边府四周的山地的日常巡逻和侦察仍然要进行,可是现在这些行动也开始遭到越来越多的越军。12月28日,德卡斯特里上校的参谋长Guth中校随队刚刚走出“安妮玛瑞”(Anne-Marie)据点几百码的地方就遭到越军伏击,Guth中校身中18发汤姆生冲锋枪的子弹,当即毙命。第2天,外籍军团第13半旅第3营在保罗裴高(Paul Pegot)少校的指挥下在从山谷通往班希兰的路上遭到越军的顽强抵抗,12月30日,第2摩洛哥营从伊莎贝拉据点出发向南,他们在距离伊莎贝拉据点5公里的班冈村(Ban Cang)遭到越军抵抗,法军损失不小。这一切都表明,越军对奠边府的合围圈是越来越紧了。

未完待续。。。。

通宝推:foureyes,北纬42度,
家园 奠边府的法军现在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孤军了

越军已经彻底包围了奠边府,即使一时没有重炮,这地方也是难以持久的。难道法国人一点都看不出来?

家园 法国人也许真的没看出来?

看到这里我觉得法国人认为越军确实拿不下奠边府这种集团要塞。他们认为越盟没有重装备,没有飞机和装甲,越盟的人力也不是无限的,如果能用这种集团要塞为据点,召唤空炮火力扔汽油弹屠宰越盟,是可以长期耗下去的。奠边府周边比较平坦,植被一般,可以充分发挥空炮火力的威力。耗个一段时间,越盟男人都打光了,就得回越北那个穷乡僻壤去了。这大概是当年一战时法尔肯海因“让法国把血流干”的战术。后来以色列好像也是用这招对付叙利亚的装甲突进。建造异常坚固的支撑点,犹如流水中的礁石一般,然后用支撑点呼唤和校正空军火力来摧毁对方的装甲部队。

家园 合围(中)

随着1953年圣诞节这个西方传统节日的临近,虽然处于战火之中,可是河内和西贡还是多少有了点喜庆的气氛,即使在奠边府,守军也是自己动手,弄了些圣诞树立在各个据点的掩体之外,这些本来是用来挂铁丝网的木桩,上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能找到的物件来装扮圣诞树,在木桩顶端盖上了一顶越军的盔式帽,压扁的军用口粮罐头,穿破的军靴和空瓶子。。。这些不伦不类的圣诞树多少给了在奠边府的法军一点点心理安慰。

河内和西贡的法国高级军官们可没有士兵们过圣诞节的心情。自从越军开始陆续抵达奠边府周围后,一股紧张的气氛就一直笼罩在那些法国将帅们的办公室和指挥所。德卡斯特里在12月13日电告科尼将军:他至少需要12个营才能守住至少4平方公里的奠边府核心阵地,并且同时保持约3个营的精锐部队作为机动部队对四周进行侦察,袭击。河内方面的确是尽最大努力搜刮了一切可以动用的部队空运到奠边府来满足德卡斯特里的要求,而且不但要加强防卫力量,同时还得把那些不怎么可靠和已经疲惫不堪的部队给撤换下了,这些部队包括从莱州撤到奠边府的第301越南殖民地步兵营和第2摩洛哥步兵营。

与此同时,在奠边府核心阵地和周边地区,法军强化防御的行动也是紧锣密鼓,几乎一刻不停。奠边府盆地里的灌木丛在这次轰轰烈烈的大建设里被扫荡一空,一部分是为了扫除各个火力点的射界,其余的则是被当做柴火烧掉了。这样问题就来了:大量的工事缺乏伪装,赤裸裸地暴露在旷野之中,特别是重炮阵地,在四周的高山往下俯瞰,简直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法军的每一门大炮的位置都被看得清清楚楚。有限的伪装网只能用于各据点的指挥所,可是在那里,密密麻麻的天线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地伸向天空,想不被发现都难。

点看全图

法军在奠边府修筑的工事

久经战阵的德卡斯特里心里明白,奠边府的工事是没法按照标准构筑了,看着奠边府核心据点阵地周边的植被被破坏的一塌糊涂,还有那毫无生气的一片土色的阵地,他的脸色也和泥土一样难看。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优势的技术兵器上了,希望靠着飞机,重炮和坦克能够帮助自己守住奠边府。

既然法军的阵地无法抵御越军的炮击,那么对抗越军重炮的任务就落在法军炮兵的肩膀上了。炮兵是法国陆军最骄傲的兵种,早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就已经是享誉世界了,由于皇帝陛下他自己就是出身炮兵的,因此法军的炮兵战术和火炮的研制等方面都走在列强前面。在19世纪末法国首先研制出了带液压助推装置的75毫米野战炮,这种被昵称为“75小姐”的速射炮开辟了现代火炮的新纪元,成为被各列强争相效仿的利器,不但在战场上压倒了德国的同类别的野炮,而且还成为了美国陆军的制式装备。在印度支那的法军高级军官里,出身炮兵的比比皆是,比如科尼将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奠边府的法军炮兵指挥官是查尔斯皮罗上校(Col Charles Piroth),他是法军中的一员猛将,1943年他在意大利战场受重伤,失去了几乎整个左臂,可是在伤愈后,他没有退役,仍然活跃在战场上。战后他再次转战印度支那,受命指挥第69非洲殖民地炮兵团,该团曾经在53年7月参加了对越军第95团在安南的根据地,也就是“没有欢乐的道路”的扫荡。这次奠边府之战,纳瓦尔特地把皮罗调到奠边府,希望他能够和德卡斯特里密切配合,打出个漂亮战。

皮罗上校到任的时候是12月7日,此时那票即不中看也不中用的老挝炮兵已经被打发回家了,当天奠边府守军终于等来了由Alliou少校指挥的第10殖民地炮兵团第3炮兵群,该群原先是外籍军团第13半旅的炮兵营,这次和第13半旅一起被运到奠边府。要和老部队的步兵一起作战了。该部下辖3个炮兵连,每个连装备4门美制105榴弹炮,是奠边府守军的主要炮兵部队之一。另外一支炮兵部队于12月中旬抵达奠边府,就是由Hourcabie少校(战役打响后指挥官是Kencht少校)指挥的第4殖民地炮兵团第2炮兵群。(注:法军的炮兵群相当于营的编制,下辖3个炮兵连,每个连4门大炮,还有一些配属单位,火力控制单位,指挥部。在法国陆军里,3个炮兵群组成1个炮兵团)

第4殖民地炮兵团是法军长期部署在亚洲历史最长的一支老牌炮兵部队了。该团先是参加了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征服了越南北部;1900年又作为八国联军的部队参加了进攻北京,镇压义和团运动的战斗;1940和1945年该部2次作为后卫部队与日军作战,尤其是45年3月,该团在面对优势日军的进攻,进行了顽强抵抗,他们拒绝向日军投降(这其实不算什么勇气或者荣誉,而是一个明智的抉择,二战中落入日本人之手的战俘往往凶多吉少),少量人员撤入中国境内。1951年,该团在原先3个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个新单位----第4炮兵群,该群装备了崭新的美制155榴弹炮,这种大炮是法军在印度支那战场上装备的最重型的火炮,曾经在红河三角洲的数次战役里重创越军。该群的炮兵都是来自摩洛哥的。

作为对重炮火力的补充,法军还运来了3个重迫击炮连,这3个重迫击炮连都装备法制120重迫击炮,虽然射程和精度都没法和重炮比,可是重迫击炮的曲射火力可以有效摧毁越军挖掘的战壕,而且阵地设置简单,火力反应迅速。这3个重迫击炮连分别是第1外籍军团空降重迫击炮连(指挥官Erwan Bergot中尉),该连被部署在克劳迪娅据点(Claudine);第3外籍军团步兵团隶属的第1混编迫击炮连被部署在安妮玛瑞据点;第5外籍军团步兵团下辖的第2混编迫击炮连(该连装备8门120重迫击炮和4门81迫击炮)则于1953年12月27日被部署在加布里埃尔据点。(重迫击炮连只装备120重迫击炮,而混编迫击炮连是把重迫击炮与81mm迫击炮编在一个迫击炮连里)。

法军还接受了美军顾问Vaughn少校的建议,给奠边府守军运来了2挺4联装的12.7mm大口径机关枪,这种武器在朝鲜战争期间曾经给进攻的志愿军部队和朝鲜人民军部队造成重大伤亡。这种武器采用电击发,可以控制4支枪管轮流开火,每次2支枪管齐射,另外2支则处于待击发状态,这样可以防止枪管过热。由于越军擅长以步兵突击法军的炮兵阵地以摧毁或者夺取法军的大炮,因此这种武器可以有效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在以后的战斗中,这种武器也的确没有让法国人失望,在Redon中尉的指挥下,4联装大口径机枪多次击退了越军的抵近猛攻,使越军遭到了极为严重的损失。一直到战役的最后一天,在法军的各型火炮和迫击炮都被摧毁殆尽的时候,这2挺机枪仍然处于可用的状态,并且给总攻的越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皮罗上校把法军炮兵分为2个战斗群:A战斗群下辖第10殖民地炮兵团第3炮兵群和2个迫击炮连;B战斗群下辖第4殖民地炮兵团第2炮兵群,1个155榴弹炮连,1个迫击炮连和2挺4联装12.7mm大口径机关枪。由于伊莎贝拉据点是在奠边府的南面,因此皮罗决定在此部署强有力的炮兵部队以协助守军击退越军可能发起的进攻。12月24日,第10殖民地炮兵团第3炮兵群第8炮兵连(指挥官Reis上尉)被首先部署在这里,约1个月后,第7炮兵连也被加强到这里,还有一个由Noel上尉指挥的火力控制中心。伊莎贝拉据点所有的炮兵由Libier上尉全权指挥。后来在伊莎贝拉据点遭到越军猛攻,与奠边府核心阵地几乎被切断的情况下,第10殖民地炮兵团第3炮兵群第9炮兵连(指挥官Rencoul上尉)奉命增援,他们在外籍军团第3步兵团第3营和驻伊莎贝拉据点的坦克排的掩护下,杀开一条血路冲进了伊莎贝拉据点。法军如此重视伊莎贝拉据点的炮兵火力的主要原因有2点:一是奠边府的核心据点面积有限,据点中央也就大约1平方英里,而且已经部署了12门105榴弹炮,4门155榴弹炮和24门120重迫击炮还有大量的储备弹药;二是伊莎贝拉据点的位置相对孤立,位于奠边府核心据点的南面约5.5公里处,虽然东南面的艾莉据点和西南部的克劳迪娅据点也比较脆弱,可是毕竟距离核心据点较近,容易得到支援。

这里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法军的各个外围据点的位置和越军对其的称呼。机场北部偏西的半月形高地是“安妮玛瑞”据点,这个高地越军称为“板桥”高地,守军是傣族部队;

奠边府东北面海拔506米的高地是“比阿特丽丝”,越军称为“兴兰”高地,兴兰高地有3个山头,都在南云河东面,在山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向奠边府核心阵地的41号公路,守军是外籍军团第13半旅第3营;

板桥高地正北面约1000米处的奠边府盆地北缘的高地法军称为“加布里埃尔”,此高地是奠边府茫清机场北面的重要屏障,越军称为“独立山”高地,守军是第5阿尔及利亚步兵团的一个营;

在奠边府东面的高地,被分别命名为多米尼克和艾莉(简称D区和E区),由外籍军团2个营驻守;

奠边府中心区以南约5.5公里处,是“伊莎贝拉”据点,守军2个营。

点看全图

法军奠边府防御态势图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骑兵出身的老将,德卡斯特里对坦克有一种天生的癖好,他在抵达奠边府不久就向河内方面要求给他空运1个有10辆美制M24“霞飞”轻型坦克的坦克连,在河内技术人员把这些美援的崭新坦克拆解为几个部分,然后在奠边府中心地区重新拼装为完整的坦克。因为这种坦克重达18吨,大大超出了C47运输机的最大载荷,所以每空运一辆坦克都分别要用5架次的C47和2架次的英制“布里斯托尔”(Bristol)运输机,这种英制运输机有可以向上开启的机首大舱门,可以把4吨的坦克车体塞进去。外籍军团第5步兵团第2自动化修理连的弟兄们为了重新把这些坦克拼装起来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自己DIY了一条坦克组装线,手头的唯一的“重型”设备就是从炮兵那里借来的葫芦吊,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在组装之前都要经过仔细地清洁,尤其是引擎,奠边府山谷连经常有夹杂着沙尘的大风,如果不把那些无孔不入的沙尘弄掉,坦克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会影响使用。法军加班加点,平均每2天就组装完成1辆坦克。在圣诞节前,第1个坦克排的3辆坦克全部完工,来自摩洛哥殖民地步兵团的军士长Aristide Carrette被任命为指挥官。

伊夫艾尔维特上尉(Cap Yves Hervouet)则被任命为坦克连的连长,他之前是在摩洛哥担任朱安元帅的副官,后来自愿到印度支那服役的,被分配到第1猎骑兵团,主要在红河三角洲地区作战,在11月初对红河三角洲地区越军扫荡的战斗中他左臂负伤,到奠边府的时候手臂上还打着绷带。他是个寡言少语,文质彬彬的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人见人爱,尤其是朗格莱斯中校特别青睐他。他作战勇猛,经常身先士卒而且沉着冷静,是法军中难得的智勇双全的军官,他指挥坦克部队一直打到奠边府战役的最后一天。在法军投降后,他在前往越军俘虏营的路上因为体力衰竭而死。

法军坦克部队于1954年1月17日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开始部署。其中2个排7辆坦克被部署在奠边府盆地中央作为预备队随时待命,另外1个坦克排3辆坦克则部署在相对孤立的伊莎贝拉据点。

接近圣诞节的时候,法军在奠边府的集团据点群已经开始有了个雏形了,德卡斯特里准确地判断出未来越军的主攻方向将来自东北方向,所以他把那里作为法军的防御重点。他从奠边府盆地中央的茫清村开始部署防御,以茫清村为中心,他设置了4个可以相互支援的防区,除了之前所述的炮兵和坦克,还有5个营的步兵部队,另外2个营作为预备队他亲自掌握。

点看全图

法军巡逻队在奠边府附近巡逻

他还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个据点之间,视察据点的修建情况,回到指挥部后则长时间凝视着地图和沙盘,构想未来的战斗。按照他的设想:在战斗爆发后,炮兵和坦克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越军极为擅长隐蔽和伪装,法军在越军大炮开火前很难发现对方,因此要“后发制人”,在越军开火后要“及时”发现那些大炮,并且予以摧毁;坦克则用于引导步兵反击,将发起进攻的越军歼灭在野外,还要协助炮兵及时歼灭越军的大炮。

这个计划对法军炮兵的期望很高,法军炮兵指挥官皮罗上校也的确是志得意满。他屡次在奠边府指挥官的会议上大肆吹嘘自己的炮兵能力是如何出众,反炮兵战术是如何出色等等。面对纳瓦尔和德卡斯特里等人的质询,他总是斩钉截铁的3句话:“第一,越盟没有能力把大炮拖过山地丛林到达我们这里;第二,如果他们真的把大炮拖到奠边府,我们就摧毁他们;第三,越军朝我们的阵地打不了3发炮弹就会被我的大炮干掉!”纳瓦尔听了他的大话后半信半疑地说:“那当然好!可是这里已经不是那产了。。。”这话没错,可是他自己也没有说奠边府到底哪里和那产不同。

其实不止纳瓦尔,法国印度支那事务部部长雅凯以前也当过炮兵,他也对皮罗的大话有所怀疑,他在陪同法国陆军参谋长布朗上将访问奠边府时,就曾经对皮罗提到在法军的仓库里还有数百门大炮,如果皮罗对布朗提出要求的话,上将是一定不会拒绝的。可是皮罗对这份好心一点也没在意,他的回应是他手头现有的大炮已经多到让他感到炮兵人手不足了。然后他继续对布朗上将大吹大擂:“只要有30分钟的预警时间,我的反炮兵火力就是无敌的!”

皮罗的牛皮使得法国高级将帅甚至外国高级将领都对奠边府的情况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一方面使得他们高估了奠边府法军的防御能力,既没有及时撤出那里,又没有进一步增强防御能力,而是决心靠着法军现有的兵力兵器死守。

当然纳瓦尔也留了一手,按照他拟定的“纳瓦尔计划”,在奠边府发起攻势的同时,还要集中兵力对越南南方的越盟武装展开大扫荡,他认为只要在南方战场上大量歼灭越军重兵集团,就能够使越盟高层和越军总部动摇在越西北战场上与法军进行决战的决心。在12月12日,纳瓦尔将军签署了第964号命令,命令集中在越南的中部和南部地区所有的机动部队,实施“亚特兰大行动”(Operation Atlanta),战役目的是彻底摧毁北起岘港,南至芽庄之间越军新建立的根据地。他胃口很大,整个计划预计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集中30个营的部队,其中包括战斗力很强的第100机动群(该部主力就是从朝鲜调来的“朝鲜营”),在北纬15°附近的绥和海岸附近实施大规模两栖登陆,围歼那里的越军,然后部队将由南向北实施扫荡,控制从归仁到安溪的19号公路。第二和第三阶段的目标则视第一阶段的情况来进行,按照他的计划,第二阶段将动用39个营,第三阶段将动用53个营。如果奠边府能够顶住越军的攻势,而南方的扫荡又能取得战果,那“纳瓦尔计划”就有了个完美的开头。纳瓦尔打算在1954年初实施“亚特兰大行动”。

1953年12月25日,纳瓦尔再次和大票随从在科尼将军的陪同下抵达奠边府,这次他亲自走上阵地给守军分发礼物,鼓舞士气,和官兵们一起欢庆圣诞节。之前除了科尼,那些来奠边府视察的美英法等国的达官贵人没人敢在奠边府过夜,可这次纳瓦尔打算在奠边府过一夜,因为他认定越军不可能在12月就对奠边府发起大规模的攻击,而且此时法军的集团据点群工事多数已经初步完工,守军人数增加到10910人,就算文哥那票人再生猛,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从密林里猛扑出来,一路杀进奠边府的核心区吧!

傍晚时分,在各据点指挥所之前那些奇形怪状的圣诞树前,一堆堆的篝火燃起来了,纳瓦尔和士兵们围着圣诞树和篝火,一起唱着法国歌曲,在空旷的盆地里,歌声显得十分苍凉,法军士兵们的思乡之情都被勾起了。几曲下来,大家还沉浸在乡愁之中时,几声清脆的枪响从四周的大山处传来,打破了夜空的宁静,纳瓦尔忽地一下子站了起来,前沿阵地的法军立即进入了全面戒备,篝火迅速被扑灭,纳瓦尔拒绝了随从要他立即进入掩体的请求,静静地站在夜色之中。

未完待续。。。

通宝推:我不是海洋,奥森,北纬42度,foureyes,
家园 法军这火力也太可怜了

一共24门105mm炮,4门155mm炮和24门120mm迫击炮?10辆轻型坦克。

那炮兵指挥官脑子里长的啥?越军把身管火炮小单位(1-2门1组)分散放在第二线的山顶,大点的迫击炮在第一线反斜面,指挥所在第一线山顶,法军压制个鸟。不光看不见,射程还有极大劣势。

而且这么点地方1万多人也太密集了,真打起来到处都是炮击目标,吃喝拉撒都冒着生命危险。法国定的这计划简直是猪脑子干的。

家园 终于开战了,等了很久了
家园 我觉得要先看法国人入侵奠边府的战略目的

仗打到这个份上,法国人的目标大部分都破产了。

先看看法国人的如意算盘:

1.截断越南进入老挝的咽喉要道,和老挝守军相互呼应。法军完全没有野战能力,龟缩成一团,越南军可以随意进入老挝作战。

2.利用奠边府地区丰富的物产。龟缩后,稻米啥的不提也罢,物质还是靠空投。

3.策应傣族地方军游击作战。傣族地方军土崩瓦解,连游而不击都做不到。

这样,就算越南军没能力攻下奠边府,也没啥关系,法军野战的彻底失败后就已经废了,只能缩在奠边府,自守之贼尔。越南军可以像围困长春一样长期围困奠边府,然后解放老挝。

这样一来,法军守住奠边府也没啥意义。

家园 连骡马都不肯杀,宁肯资敌,何太弱也

骡马属于物资,何况是外国骡马。俺觉得这个“没人下得了这个手”,有点莫名其妙。

家园 完全同意。挤下一万多人,定计划的没学过兰切斯特方程式吗?

远距离交火时(相互炮击是典型的远距离交火),一方损失率既和对方兵力成正比,也和己方兵力成正比啊!

只能理解为法国人不相信越军的炮击能力,觉得这种高端技术你们黄皮猴子不配掌握。但是就没想到猴子有师傅吗?

【原创】也谈人海战术 [ ★晨枫 ]

兰切斯特把战斗简化为两种基本情况:远距离交火和近距离集中火力杀伤。远距离交火时,一方损失率既和对方兵力成正比,也和己方兵力成正比,以微分方程表示即为

dy/dt=-a*x*y

dx/dt=-b*x*y

其中x和y分别为红军和蓝军的战斗单位数量,a和b分别为红军和蓝军的平均单位战斗力,因此双方实力相等的条件为

a*x=b*y

家园 法军人少,不能野战,只能凭坚城固守,用火力杀伤

一战的思路,等越军撞墙撞够了,法军军官积累战功升职升上去了。据点就可以丢给伪军去守。法军再去占下一个战略要点。 法军是想野战围歼越军,问题是抓不到。越共没出李立三,一学就是论持久战。奠边府的战略目的和岗村宁次的铁壁合围一样给一个法军能集中兵力,机动出击的基点,配合周围炮楼一样的小基地就编成一张反游击队的大网。小基地就是吸引游击队火力的诱饵,游击队吞饵,就集中火力消灭敌对武装。 不吞饵,游击队的势力就被排挤驱逐出去了。 这个战术美军在阿富汗还在用。是有用就是这样搞的后勤压力很大,搞不好钓鱼的渔翁就被鱼拖下水钓走了。 法军在奠边府就是钓越共这条小鱼的时候,被中共这条鲨鱼钓了。

通宝推:李根,
家园 突然顿悟,法国人完全搞晕了这是

法国人并不明白越盟是一种什么样的军队。也就是说分不清越盟是游击队还是正规军。越盟是正规军,但是打法是游击队式的零敲碎打。所以法军有点槽了。

法军的主要目的在于像钉子一样钉在奠边府,阻断越盟进老挝的渠道。如果越盟是正规军的话,必然也会有正规军参谋那种补给通道,通路,运动道路之类的思想。在这种战术思想的驱使下,越军必然会被奠边府“吸住”,心理上认为必须拔之而后快。所以法军就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来用空炮优势摧毁越军的攻势。这种思维下法军缺乏机动性并不是主要问题,吸引过来就行,机动性也是服从于吸引性的。

但是对于越盟这种游击军来说这一点并不是问题。越盟主要是脚板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人肉机动性不受道路的阻碍。主要缺点是物资携行量也不会很大,物资来源是问题,但是有中苏老大哥老大姐在后面顶着,物资来源不愁,主要的问题只是增加运输的运力,趟数和相关的管理。所以越军只需要发挥机动性就可以。这种情况下法军的战术根本达不到吸引的目的,或只能起较小的妨害作用。吸引的关键是截断对方的物流以降低敌人的机动性,迫使敌人必须攻击你以恢复物流。这是有大量运输工具,十分依赖“通路”的正规军的想法和做法。但是越盟不是这样的军队。

家园 总结得很有道理啊!法国人就是搂麻雀呢,结果被鹰抓瞎了眼
家园 合围(下 之一)

在奠边府的法军渡过他们这个将终身难忘的圣诞节之际,越军却四处出击,他们现在不但对奠边府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包围态势,并且频频出击,不断地试探法军的防御情况,并且力图限制法军在奠边府接近地的小部队活动,而且在其他战区,其他越军部队也相继大打出手,搞的法军的整体战略态势捉襟见肘,破绽百出。

1953年12月下旬,在黄参,陈贵海的指挥下,越军一部从老挝中部偏北地区渗透进入老挝,发起中,下寮战役。12月21日,越军325师的2个营突然进攻老挝中部地区坎海地区的法伪军据点,歼敌数百。第2天,也就是12月22日,304师66团完成了对暮夜,巴纳伐的进攻准备。这2个据点的守军望风而逃,66团随即展开追击。中寮的法伪军毫无斗志,一触即溃,如决堤之水,3天里就损兵折将达2000人之多。12月25日圣诞节这天,越军的这支偏师已经逼近湄公河,几乎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就占领中寮重镇他曲。

紧接着越军第66团一路高歌猛进,继续向南迅猛发展胜利。继续朝法伪军防御薄弱的地区发起猛攻,几乎没什么伤亡就攻占了欣秀,同献,法兰,孟平等地,一举切断了横跨印度支那中部的重要战略要道----9号公路,完全控制了沙湾拿吉地区的东部地区。这样子,几乎整个中寮地区都已落入了越军之手。越军在中寮的攻势迫使纳瓦尔不得不调集在越南南方的机动部队,空投沙湾拿吉地区,紧急构筑集群工事据点。

在奠边府主战场上,越军继续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316师主力在12月中旬赶到奠边府。当年年底,308师主力也进至奠边府,部署在奠边府西侧的群山里。1953年12月中旬,由于越军各联区部队在各自的战场上发起进攻,红河三角洲地区的法军被搞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之前某些越盟领导人一直担心法军红河三角洲重兵集群趁越军主力云集奠边府之际大举进攻中央根据地的情况就不可能发生了。越军总军委遂在中国顾问团的劝说下将仍然集结在中央根据地的312师主力和304师2个团(该师66团在老挝作战)自12月中旬起调往奠边府作战。12月22日,胡伯伯将一面“决战决胜”的锦旗送给奠边府前线部队,以激励各部队的斗志。

1954年1月1日新年到来之际,心情不错的胡伯伯再次卖弄文采,发表了一首类似打油诗的《1954年新年祝词》,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和对1954年战况的期望:

新年两项新任务,我国军民要记住。

推进抗战需大力,独立自由定争取。

土地改革任务重,耕者有田不再穷。

我国军民团结紧,抗战建国定成功。

世界和平与民主,遍布全球五大洲。

新年,更大的胜利和更多的成功!

元旦来临的时候,以文哥为首的越军前指也到了奠边府前线。1月5日,越军将前指设在巡教以东地区,这里距离奠边府约20公里。此处山岗下有瀑布,水源充沛,环境不错,韦国清和梅嘉生也率顾问团到达此处。

此时的奠边府周边地区,为了进行这次浩大的战役,越盟党政军全面动员,开始就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法军那产撤军之后,越军就根据西北地区的局势拟定了莱州战役的作战计划。在法军大举空降奠边府后,越军总供给局根据新的战役要求,迅速将原先的后勤补给计划做了扩大,追加物资调运。中国后勤顾问史一民协助陈登宁筹划全面的工作。在奠边府战役打响后,史一民又赶往山罗省,协助支前总指挥部工作,并且兼顾这个后勤保障,直到战役胜利结束为止。

为了进行战役的后勤保障,越盟倾尽全力在地瘠民贫的越西北地区动员了数万民工,直接为前线服务的民工高达3.4万人,战后统计,越军一共动员了26万民工,总共为后勤提供了300万个工作日。为了提高运输量,越盟方面还尽其所能地动员了辖区内几乎所有的自行车,以人力推行向前线运输各种物资,平均每辆可以运输80-100公斤物资。这次大战使得自行车也名声大噪。未来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还将出现在胡志明小道和南越。

奠边府战役之前,越军总供应局一共只有240多辆卡车,其中部署在西北前线的才80多辆。这么点车辆的运力对奠边府战役的需求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莱州战役原先准备的粮食弹药等各项物资约3600吨,奠边府法军空降后,战役物资需求量急速增加到6000吨,此后随着法军部队不断增援,工事逐步强化,物资的需求量也一再追加,根据越军的紧急要求,中国方面向越军提供284辆卡车,这些车辆均在1954年2月前部署到位,及时投入到了奠边府战役。法国情报部门对越盟方面卡车的数量统计给出了离谱的800辆的数字!

和浩浩荡荡的民工自行车队挤在一条路上的是越军的炮兵和高射炮兵。这些大家伙的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法国空中力量的封锁,法军从占领奠边府时起就清楚地意识到能否有效切断越军的后勤补给线是决定战役成败的关键。占据了奠边府后法军即集中空中力量对越军补给线进行了猛烈空袭,实施“绞杀战”(Strangle)。轰炸的重点是13号和41号公路,还有红河和黑水河上的渡口。法军还对设在巡教的越军物资中转站进行了不间断的侦察和打击。

早在1953年12月27日,法军对越军后方进行的空中侦察就发现了越军已经集结了多达49000人的大军,其中战斗人员约33000人。到54年1月9日,法军的空中侦察更是发现越军的105榴弹炮部队已经离开后方基地向前推进。法军随即强化了对越军补给线的空中打击。令法军飞行员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的确在空袭中多次成功地命中了目标,可是越南民工往往在一夜之间就重新修复了道路。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地之前的敲筋吸髓式的残酷盘剥终于自食其果,越南北部的农民在艰苦的后勤保障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士气和斗志,在这场越南历史上空前的决战之中流血流汗,他们的贡献即使是见惯了民工支前的中国顾问也为之动容,这是为法国方面的服务的越南人远远不及的。

执行“绞杀战”任务的法国飞行员还发现越军的高射火力是越发的准确和猛烈了。早在1952年12月的那产之战,法军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就一共发现了170多个对空火力阵地,有55架次的飞机受到射击,被击落的飞机寥寥无几。可是进入1953年,法国空军发现的防空火力阵地一下子猛增到714处!有244架次的飞机遭到射击,其中10架被击落。

从1953年11月24日开始后的2周内,法军飞行员多次报告:通往奠边府的13号和41号公路已经成为了一条“高射火力走廊”,51架次执行轰炸任务的飞机中有45架次遭到攻击,其中1架战斗轰炸机和2架“蟋蟀”侦察机被击落。“绞杀战”这种概念是要求每天24小时不停地对敌交通线上的桥梁,隧道和涵洞进行密集的打击。在朝鲜曾经给志愿军的后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志愿军通过加强高射火力,分散物资流通渠道,加强对交通线设施的维修等手段最终粉碎了“绞杀战”。奠边府这里越军按照中国顾问团的指点依瓢画葫芦也成功地把法国人的“绞杀战”给瓦解了。当然法国远东空军规模太小也是另外一个原因,要知道在朝鲜战场,财大气粗的山姆大叔可是一度集结了多达三分之一的战术空军对北朝鲜的交通线进行“绞杀战”。而在印度支那这里,法国远征军越北空军指挥部下面只有可怜巴巴的107架飞机(1954年4月初的统计数字),其中有32架战斗机,45架战斗轰炸机和30架轻型轰炸机。这些飞机由于需要维修,保养还有战斗损失,平时最多只能保持约75架的规模。

当然法军的空袭毫无疑问地给越军的后勤补给线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力。从中国边境到奠边府的道路长达500英里以上,这里山高林密,道路崎岖,道路又是那种低劣的急造军路和年久失修的公路。即使是徒步穿越都非常艰难,对重负的民工来说更是艰难,至于那些榴弹炮,山炮,重迫击炮和高射炮,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地狱之路”了。

1954年1月上旬,越军第45炮兵团和一个高射炮营到达了巡教以西,再往前就没有路走了,文哥下决心于1月17日命令工兵修了一条便道,同时命令312师和炮兵一起前进,利用312师的上万人手来充当拉炮的劳力。他们要穿过12公里的山路,进入预定的炮兵阵地。

这条便道穿过山间森林,一直通往奠边府外围独立山高地以北大约6公里处。一路上山路崎岖,有的地方道路倾斜度达60度。狭窄的道路盘旋前行,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万丈深渊,路面只能勉强通过一辆炮车,稍一不慎,连人带炮就会掉下深渊。而且为了避开法国空军的侦察和空袭,行军都安排在夜间进行,这更进一步加大了炮兵机动的难度。越军在每门高射炮上都栓上四根粗绳子,每条绳子由25人拉着,上百人一起用力,可是即使是这样,炮车有时只会挪动几厘米,等一批人拉得乏力了,再换一批新手上,就这么折腾,一夜下来,大部分炮就前进了1000米,有的才500来米。上山难,下山就更不用说了。坡道短的地方由人拉着慢慢往下放;坡道长的,就要把绳子先缠在大树上,再由人拉着慢慢往下放,下滑的力道之大,甚至绳子都会和树皮摩擦而冒出青烟,而绳子则会深深地勒入拉绳的人的肌肉。总之这一路上,越军炮兵和随同他们前进的312师官兵是吃够了苦头。

就在越军的大炮在丛林里缓缓前进时,1月14日,越军前指召开各师首长参加的前敌会议。此时已抵达奠边府的越军部队已经达到4个主力师(304师(欠66团),308师,312师,316师),1个独立团(148团),1个工炮师(351师)共45000人,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对法军形成了压倒优势。文哥在会议上提出了此次战役的2点要求:一是歼灭法军在奠边府的重兵集团,二是解放整个越西北地区。他特别指出,之前越军进行的攻坚战,多数是针对法伪军的连级据点,最大不过营级据点发动的,投入进攻的兵力,一般是只使用一个团,最多不过2个团。而这次,越军集中了几个师的部队,而且还有规模空前的炮兵和高射炮兵部队来配合作战,进攻法伪军拥有10多营部队,其中不乏战斗力很强的伞兵部队固守的集团据点群。此次胜利将成为越军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飞跃的标志,也将对未来的军事形势产生重大的影响。他还指出:奠边府战役一旦获胜,纳瓦尔计划就将满盘皆输。他最后命令各师在月底前做好一切准备,只待越共中央一声令下,即对奠边府发起全面进攻!

会后文哥和韦国清商议,初步决定将向奠边府发起进攻的日期定为1月22日。

此时在奠边府,法军的防御部署也基本完成,兵力,火器配属完毕。随之而来的又是大批西方各国军政要员访问这个孤悬在敌后的要塞。1月3日,纳瓦尔再次陪同法国印度支那专员德让飞抵奠边府,再次估计奠边府的局势,大概是想起了一周前圣诞节晚上的枪声,纳瓦尔对奠边府的防御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怀疑,他问德卡斯特里:“如果敌军在四面山头的山腰上建起炮兵阵地怎么办?”

此时已经被炮兵指挥官皮罗忽悠瘸了的德卡斯特里对此信心满满,他立即回答说:“这不可能发生!”他补充说越军的大炮只有75毫米的美制和日制山炮,目前没有发现越军有更大口径的火炮,而75山炮的射程有限,一旦被发现,必将被法军空炮火力摧毁。而到目前为止,越军也只有大口径高射机枪,没有发现有高射炮,无法有效对法国飞机构成威胁。奠边府的大部分工事可以抵御75山炮的榴弹轰击。所以这里是非常安全的。

这下子轮到纳瓦尔和德让被德卡斯特里的乐观态度给忽悠了,他们满意而归。而本来法军参谋部是有一个计划将奠边府的炮兵部队增加到3个105榴弹炮群(36门)和1个155榴弹炮群(12门)的。德卡斯特里现在甚至比皮罗还要乐观,当与后者一起接见记者时提到那产之战时,他不客气地打断了后者的话,说自己不但把奠边府定位为一个可以长期据守的要塞,还把这里视为是随时可以发起反击的战役集结地。由于越军成功地实施了战役欺骗和伪装,当时的法军完全不知道越军集结的规模,因此在1月上中旬,奠边府的法军秣马厉兵,求战意志高涨,随时准备在这个山谷和越军决一死战!

未完待续。。。

通宝推:鳕鱼邪恶,我不是海洋,foureyes,老沛,北纬42度,五藤高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