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电视剧《知青》 -- 囿于

共:💬27 🌺354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厨房的瓷砖和厕所的瓷砖

贾平凹好象曾经这样评价知青:

一块原来贴在厨房的瓷砖因偶然的事件被挪到了厕所里,就开始悲叹命运的不公。但这样的悲叹让原先就在厕所里的瓷砖情何以堪。

家园 梁晓声是伤痕文学的代表?

上学的时候,看过不少梁的书。没感觉有特别的伤痕啊。。。

家园 《知青》有可能成为新一轮抹黑文革的开端

越往后看,真是越见藏污纳垢的东西。

又听说这是开播上了CCAV的待遇,看来不一般。

家园 对太子的宣传及对于知青的正确认识

对于知青乃至文革的认识,历来或者说以后都会有个很长时间的讨论过程。亲历者和后人的角度不同,前者不能避免自己的经历要跳出来客观的审视几乎不可能,后者却反而缺乏的是亲身经历。

赞同你说的 :不能因为现在可以用手机打电话通信息,就怪罪百年前的人只能骑马送信是多么的愚蠢。这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

但是我想说,宣传知青中的所谓反运动典型并不是对知青下乡的批判,而是对那个时代整体环境的一种思索,知青典型本身不是完全反对运动,而是在运动中看到了社会的不足而加以思考,和那些以运动至为手段以自己利益为目的,或者从众从流的人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其实要树立是一种思考的精神。于太子身上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经历。

对于运动的思索,到今天不该是一味极端的思索,正如你说,1,当初政府的选择就是让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帮助那些没有享受到城市资源的人民能以最快的速度接进与城市的距离,2,现在可以讨论说当年的知青政策有多少多少失误的地方,但在当时,找到的就是这个办法。

而树立知青典型的目的,真是为了这样的思考,在体制环境下的思索并不都是反对体制。不能因为看到了体制的不足就被划分到体制的对立面去,这样的做法还是极端运动的。

对于这部片子的思考,其实可以延伸下,社会未来对于运动的评价重新讨论,或者说TG未来的精神思维建设,太子当然是一个点,但是还有一个面。

家园 花!

据我所知,没见过文件,当时去了外地的知青,当时的一般看法,有很大可能其中很多人会一辈子留农村的。

家园 对于知青 和上山下乡 参与者都会有自己的观感

我觉得不可能一言以蔽之

知青群体的表现和作用 并不特别好也不特别坏

创作者不会只表现个别人的感受和观点 不能不概括群体的状况 和今天的分析

此剧不论对于当年的知青兄弟姐妹男女兵团战士们 还是如今的年轻人 都是值得一看的。

文艺作品不仅是用来造舆论的 还再现了历史。

家园 同感。

加了在陕北农村插队的剧情,梁某人拍马屁也太红果果了。

即将上任的一二把手习李都有在人民公社担任大队书记的经历。

家园 如果是新加的,未免太过分了,

不过说实在的,我觉得知青能在当时作一队之长,包括张铁生,还是要有点本事的,不容易。

家园 从城市到农村知青们都委屈了!

可农民更委屈,本来农村日子就不好过,突然又来了一批啥农活也不会干还尽捣乱的精力旺盛的知青,三天两头的出事儿。什么四生产队谁家的菜被人拔了,什么五生产队谁家的狗不见了,什么三生产队谁家果树上的果一夜被人摘光了。反正是让农民烦透了。

家园 你读过梁晓声的作品吗?

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都是逆伤痕文学潮流而动的作品。

家园 应是“传说中的明太祖大槐树迁移”,供参考。
家园 花,激昂评价背后往往一片空虚

功课都不做,搞点口号就可以激昂澎湃地发帖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