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纪实文学《布列斯特要塞》读后感 -- 暗香疏影月黄昏

共:💬41 🌺67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看的一本书是说希特勒要抢进攻的先手。当时苏军也正准备进

德国呢。苏军人员物资都是按进攻方式部署的,公路铁路也是按进攻方向急造的,苏军都是在集结的路上开战的。一个师前后能有上千里,所以初战吃了大亏。

家园 2.传奇和现实

传奇和现实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1/4c06dbbc4f7ff5d71d305b6e1719ce29.swf[/FLASH]

要塞保卫战发生在敌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口耳相传的传奇,所以对这场战争的真正了解起源于一份苏军缴获的文件《关于占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战报》:

“以重兵进攻勇敢保卫者守卫的要塞,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个简单的道理在攻取布列斯特要塞的过程中又一次得到证明。布列斯特卡托夫斯克的俄国人作战勇敢顽强,无与伦比,表现出高度的步兵素养,显示出极为坚强的抵抗意志。”

敌人的敬畏,是军人最大的恭维。

苏军夺回要塞之后,满目疮痍的要塞,留下守卫者战斗过的证明。

顽石作证

战后的布列斯特要塞满目疮痍,然而幸免于战火的要塞建筑物墙壁上,在门窗框上,在地下室的拱顶上,在桥墩上,人们发现了要塞保卫者留下的题字。

“我们一共五人:谢多夫、格鲁托夫、鲍戈柳勃、米哈伊洛夫、谢利瓦诺夫。我们参加了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的第一次战斗。我们宁愿牺牲也决不后退!”

  在营房西面的一间房舍里,发现这样一段题字:“我们一共三个人,环境艰难,但我们并不气馁,我们要象英雄那样视死如归。一九四一年七月。”

  在要塞大院的中央,有一座半倒塌的教堂式楼房。这地方从前确实有过一座教堂,但后来在战前,它被改建成要塞守军某团俱乐部。在这座俱乐部放电影的平台的石灰墙上,刻下了这样的题词:‘我们三个都是莫斯科人——伊凡诺夫、斯捷潘奇科夫和容佳耶夫,我们守卫这座教堂,并立下誓言:宁愿战死也决不撤离。一九四一年七月。”

  这块刻有题词的石灰墙皮已被从墙上取下,转送到莫斯科苏军中央博物馆,至今保存在那里。就在这面墙稍下面一点的地方还有一段题字,遗憾的是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它的内容我们是根据战后头几年曾在要塞服役的士兵的介绍得知的。这段题词好象是上面那段题词的继续:“只剩下我一个了,斯捷潘奇科夫和容佳耶夫都已阵亡。德国鬼子就在教堂里面。只有最后一枚手榴弹,但我决不能被生俘。同志们,为我们报仇吧!”显然这段话是三个莫斯科人中最后一个牺牲者——伊凡诺夫。

  “我们就要死了,但是我们决不离开要塞。”

  “我很渴,但是我不会投降,永别了,祖国。四一年七月二十日。”

  “我们很渴,但是我们没有丢脸。”

想起同样刻在石头上的一句话:

中国人在此

这些守卫者多数离开人世,但有些人逃出了要塞,有些人在被俘后活了下来。《布列斯特要塞》作者使他们的经历从石头上慢慢浮现出来。

家园 3.守卫者-小彼得

守卫者-小彼得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0/c7505e1f4c29e3b91e91c6c53a503945.swf[/FLASH]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守卫者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只列出印象最深刻的几个人。

在看电影的时候,小彼得给我印象很深,一方面他是线索人物,另一方面他是主要人物中唯一的幸存者,而且还活到现在,我一直以为他是个虚构的人物,因为他运气太好了,这么小就经历战争,并且起了重要作用,最后还活了下来,从敌人手中逃出来。简直是小说主角的经历。

后来看了《布列斯特要塞》才知道小彼得的故事非常真实,可能除了那段朦胧的感情故事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而且真实的小彼得比电影里更加神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彼得参与了战争,在爆炸中首先冲向枪架,抓起了一支步枪。他当过观察员和侦查员,勇敢灵活地深入到最危险的地段,到处神出鬼没,带回许多关于敌人的宝贵份报。

弹药告罄的时候,他和小伙伴发现了一个弹药库,正是这些弹药让他们坚守了很久。

他不仅当过通信员,还和战士们并肩打击敌人。他枪法准确,不止一个希特勒匪徒闯进要塞后都在他的子弹下丧了命(跟电影里一样)。

他还参与过冲锋,但是战士们也很爱护自己的小战友,一发现他跟着大家去冲锋,就撵他回营房,可是小彼得稍稍等那么一会儿,马上又加入另一批冲锋战士的队伍。

药品和绷带用光了,伤员们得不到包扎和治疗。人们因伤口恶化而死亡。又是这个小彼得解救了他们。这次他找到一个卫生所的仓库,从仓库里找到了药品和包扎物品,许多伤员的生命才因此而得救。

没有水了。干渴折磨着伤员;孩子们哭泣着要水喝。只有少数胆大的战士敢出去打水,他们冒着敌人机枪的交叉火力,带着小锅和水壶爬向布格河边,往往是有去无回。

但人们都说,只要伤员一呻吟起来要水喝,小彼得就立即向指挥员请求:“让我到布格河去一趟吧?”

  他多次完成了去布格河打水的任务。他善于发现危险较小的通向河边的道路,象游蛇一样在乱石和瓦砾堆中爬到河边,而且每次都能带着满满一壶水平安归来。

  他关心孩子的事迹特别令人感动。小彼得常会把最后一块面包干和留给自己的最后一口水送给受尽折磨的孩子。有一次,孩子们一点吃的都没了,于是他在食品仓库的废墟里找到了各种能吃的东西,还把在那儿弄来的巧克力糖一块一块分给挨饿的孩子们,直到统统分光为止。

  战争打响时,许多妇女正睡在床上,来不及穿上衣服,半裸着身子就跑进了地下室。她们什么穿的没有,也没有东西给赤身裸体的孩子遮身。又是小彼得帮了她们的忙。他记得军人商业售货亭的位置,但商亭已被敌人的炮弹和炸弹所摧毁。虽然这个地段处在敌人的猛烈射击之下,但孩子仍冒着枪林弹雨钻到那里。

  一小时后,他拖着一整匹布回到了地下室,当即把布匹分给了没衣服穿的妇女和儿童,帮助他们凑合着缝制了一批衣服。

  小彼得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执行任务,参加战斗,但他总是那么快活和朝气勃勃,嘴里常哼着一首什么曲子。这个勇敢、快活的少年的这副神情,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给他们增添了力量。

  后来,第三三三团防区的局势变得越来越没有希望了,营房保卫者意识到,他们没有别的出路,要么战死,要么被敌人生俘。当指挥部决定打发留在地下室的妇女和儿童去当俘虏时,有人也提出让年纪还小的彼得一起去。这时,少年的心被这个建议深深刺痛了。

  “难道我不是红军战士?”他忿忿地问指挥员。

  他表示,他将留下来,并战斗到最后,不管最后结果会是怎样。少年的勇敢使上尉感动和钦佩,他允许少年留下来。小彼得参加了后来的所有战斗。

后半段实在不打算缩写了,直接引用,这个孩子真是无法形容的出色。电影除了给他安排了个姑娘以外,基本没有夸张的部分。

要塞被攻陷之后,他被俘了,带着几个孩子逃出了集中营,然后继续走最终返回前线,在途中被抓住而后遣往国外做劳工,直到一九四五年才重获自由。

然这个孩子却在一九四九年,被送进了监狱。经过作者调查得知,小彼得出于兄弟义气包庇朋友的一项罪行。(这项罪行可大可小,《布列斯特要塞》这本书中并没有细说。)

这个孩子在监狱里非常痛苦,试图卧雪自杀,而未遂。

作者的介入让他重获自由,并且得到布列斯特守卫者的荣誉。

在电影的片尾,小彼得带着自己的孙子来到纪念碑前,缅怀那些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如果彼得·克雷巴真的活到苏联解体之后,那么他该怎样回忆那些曾经让他燃烧生命的信仰。

通宝推:阿辉1,晨池,
家园 4.守卫者-加夫里洛夫少校

加夫里洛夫少校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0/8aea288dff5bb8a87a3fb2870c938f18.swf[/FLASH]

电影里的加夫里洛夫少校是个凶悍的战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电影里,加夫里洛夫少校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面目严肃而有些凶狠,灰色头发几乎不服管教。他是唯一一个预知战争即将爆发的人,对着地图那场戏非常精彩。

而战争也按照他的预测进行了。

现实中的加夫里洛夫少校长得没这么凶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比电影里还厉害,我个人觉的对他最言简意赅的评价来自河友东川西川:

那个少校最后被俘,被德军抬着去接受医生检查,医生说这个人极度虚弱,抬着他的德军说不对,这家伙刚才拿手榴弹砸我们的时候,可生猛了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这个纪录片里,关于加夫里洛夫少校有如下旁白:

400名幸存士兵在加弗里洛夫少校的指挥下每天都要击退7到8茨进攻。6月29日和30日两天,德军发起了最后的猛烈攻击。企图,拿下这个堡垒。被围困的苏军缺水少量,但是战火仍然持续了很久。一个月后的7月23日,德军俘虏了受伤的加弗里洛夫。据为少校治疗过的罗诺维奇医生回忆,那位筋疲力尽,且几乎失去只觉得俘虏,甚至不能吞咽。他奄奄一息。但是德国士兵却说,就在一个小时前,这位少校还在独自战斗。用手榴弹炸死活炸伤了几名士兵。彼得·米克海洛维奇·加弗里洛夫苏联英雄。

看完这段想起杨靖宇的举手。。。

加夫里洛夫少校因为虚弱被俘,进了集中营,在集中营中九死一生活到了最后。但是后来因为被俘的经历被开除党籍,提前退役。《布列斯特要塞》作者的介入让他重新入党,并且获得当之无愧的荣誉:

苏联英雄。

死后他被葬在布列斯特要塞。

另外:电影里加夫里洛夫预测到战争即将爆发,而且还触犯了纪律,其实也是真的。加夫里洛夫的确预见了战争,并且跟战士和指导员说过。有人向师党委打了报告,揭发加夫里洛夫。他受到指控,说他到处宣扬对德作战不可避免,在下属中散布恐怖情绪。罪名十分严重,加夫里洛夫很可能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党委预定于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处理他的问题,所以在最后这些日子里他已预感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难以向战友和家人掩饰这种深深的不安。

  现在看来,这件事情似乎荒谬得离奇,他因为预见到战争,竟要受到党纪的处分,而使加夫里洛夫免遭处分的,却是……在预定的党委会议召开前五天爆发的战争。

家园 5.守卫者-福明政委

福明政委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0/6f547c6b3c50a628d47bd13d80386c41.swf[/FLASH]

电影里的福明政委,挺文气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位没买到火车票而留在要塞的政委,是战斗的指挥者之一。在电影里他给人印象最深就是眼镜,看上去更像个文弱书生不像战士。与外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的意志。

至少在电影里,他给人的印象是整个抵抗的中枢。桥上救妇孺那场戏让人印象深刻。

现实中福明政委,更加文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点像海德里希)

(图来自外链出处

这位起来颇为文弱的政委,一头乌发,一双慧眼微微流露出忧郁的神色,在战争中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然而事实上,福明政委在布列斯特保卫战之前从没打过仗。

战前,福明只是一个职务上的政委。而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的拂晓,他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委。

战争开始时,政委同志同样心慌。但是:

  后来,他穿上了军装。领章上带四条杠的政委服装刚一上身,他刚用习惯动作紧了紧武装带,大家立刻认出了他。地下室里出现了一阵微微的骚动,几十双眼睛一齐集中到他的身上。在大家的眼睛里,他看到了无声的问题、听从指挥的强烈愿望和迫不及待采取行动的要求。大家把他看作是党的代表,是政委,是指挥员,他们相信只有他现在才知道该怎样行动,尽管他也是一个初经战阵缺乏经验的人,而且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突然陷入可怕的战争风暴的凡夫俗子!询问和要求的目光立刻提醒了他,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是个普通军人,而是政委。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惊慌和犹豫的迹象便从他脸上消失了,政委用平时那种镇定而平缓的声音下达了头几道命令。

  从这个时候起,直到最后一刻,福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政委。或许愤怒、绝望和对战友牺牲感到痛心的泪水也会溢出他的双眼,但那只能是在昏暗的黑夜,当时不会有别人看到他的面孔。当着大家的面,他总是面容严峻,镇定自若,对这场艰苦斗争的顺利结局表现出深刻的信心。仅仅有一次,在战斗间隙,在同马捷沃相交谈的时候,他那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秘密才流露了出来。

  “一个无牵无挂的人,死起来到底要轻松些,”他叹了一口气,对团委书记说。“谁要是知道他的死不会给别人带来灾难,那么他死起来就会轻松得多。”

  他再没有说什么,马捷沃相没有回答,沉默了一会儿,他清楚政委在想什么。

福明政委的结局:

六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中士列布祖耶夫和团政委同在营房大楼的一间屋子里。当时希特勒破坏分子已把大楼的这一部分用炸药炸毁,这里的指战员大部分死于这次爆炸,或被倒塌的墙壁压死,有些人侥幸活了下来,当他们被自动枪手从废墟中拖出来时,已经奄奄一息,结果都成了俘虏。政委福明和中士列布祖耶夫也在其中。

政委穿着普通军人衣服,本来可以活下去。

然而苏军中出了叛徒:

“长官先生,这个人——不是士兵,”他指着福明,奉承地说。“他是政委,是个大政委。他吩咐我们打到最后,不投降当俘虏。”

我又想起杨靖宇之死。当天晚上指认福明的叛徒被其他战俘给做了。

福明政委牺牲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来自外链出处)

另外桥上救妇孺那场戏源于现实,可惜没有那么戏剧性:

德军士兵在该地段发动进攻时,驱赶着在医院里俘虏的一群护士在前面开路,可是当我军机枪手从营房顶楼以火力击溃这次攻击后,希特勒匪徒便将这些未能起到掩护作用的妇女枪杀了。在强攻东部堡垒时,法西斯匪徒强迫被俘苏军士兵在进攻部队前面排成散兵线。堡垒的保卫者听到这些被俘人员向他们喊:“开枪吧,同志们!开枪吧,不要管我们!”

家园 6.守卫者--迈耶尔准尉

迈耶尔准尉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0/a663b98cd7c1876f9e12275ef285de2f.swf[/FLASH]

这位仁兄是个非常有趣的苏联日耳曼人。战争之余不忘耍宝搞笑,估计是天生就是乐天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电影里的截图,不是迈耶尔准尉本人,不过挺像他的。

  战争第二天或第三天,德国飞机向中岛空投了一捆煽动守军投降的传单。迈耶尔和几个要好的共青团员在废墟上爬来爬去,收集了一大报传单。他在每张传单上画上猪头,还在下面用德文大字母写上:“不准法西斯猪玀闯进我们俄国的菜园!”

  后来,迈耶尔几个人请求福明派他们去捉“舌头”,政委答应了,两小时后,共青团员们押回了一个五花大绑的德军上等兵,他惊恐万状,向四处张望着。

  先对“舌头”进行了审讯,然后在围观的战士们的一片哄笑声中,迈耶尔用从司令部办公室弄来的浆糊,把画着猪头的传单从头到脚贴在法西斯匪徒身上。那副样子活象一个贴满了广告的广告架。战士们让他这样举着手滚回了自己的阵地。要塞的战士们目送着他,发出

一阵哄笑,而那个法西斯匪徒还半信半疑,战战兢兢地环顾着四周,看样子他不明白为什么会给他留下一条活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一会儿他已消失在要塞墙后面,回到了敌占区,又过了一会儿敌人的机枪从那里向我军防御阵地狂射起来,德军的迫击炮弹又在营房废墟上爆炸了。显然迈耶尔放回去的那个家伙到了地方,希特勒匪帮恼羞成怒了。

这位幽默的战士为了救口渴的伤员到河边打水,回来的时候被子弹击中后脑勺了,死前他把一小锅水交给同志们。

家园 7.守卫者--贝特科上尉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0/4396d4da39fbb5d9290770e5dc781e8a.swf[/FLASH]

第四十四团初级指挥员训练班的主任贝特科上尉。

这位佩戴红星勋章的中尉给我印象很深,因为其他人都是突围到要塞外,而他却是从要塞外面突围到要塞里,为了和他的“小伙子们”在一起。

  战争打响时,他和其他一些指挥员一样,正在要塞军官宿舍睡觉。他和妻子还有小儿子都住在那里。第一阵爆炸声响起后,他跳下床,匆忙穿上衣服,告别了家属,冲向本团驻地。

  他冒着枪林弹雨跑过穆哈维茨河桥,来到团司令部。在那里,爆炸声连成一片,广场上硝烟弥漫,惊慌失措的人们在广场上乱成一团。在这种情况下,他召集了训练班的部分学员,把他们从要塞带到了布列斯特郊区,占领了根据战斗警报本团应集结的地区。

  他抢在敌人形成包围圈之前把这部分学员带了出来,而且几乎无一伤亡。贝特科把自己的学员编入留在那里的分队,自己却没和他们留在一起。他记得他的“小伙子们”还在要塞里战斗,并且意识到,他没有理由对他们弃之不顾,于是只身返回。到了第二天,他才到了中岛,这过程正象别索诺夫和布扎科夫介绍的一样。他开始指挥留在当地的学员和战士,成了第四十四团防区的主要领导人。

这位中尉后来被俘,在押送过程中逃亡,在渡河的时候牺牲。

中尉的名字叫做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贝特科。与著名的内战英雄父名相同,故而被他的学员称作“我们的恰巴耶夫”。

而他的死与恰巴耶夫相同,都在渡河的时候被子弹夺去生命。

在守卫要塞的时候,他曾经想用最后一发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

两个德军自动枪手已经到了跟前。希特勒匪徒竟乘着战斗间隙向营房逼来。前面的自动枪手离地下室只有几步远了。

  上尉把手慢慢伸向枪套,拔出手枪。

  “好家伙,法西斯匪徒,”他叹了口气说,“打算留给自己的,现在只好送给你了…

…”

  他举起手枪,用最后一发子弹撂倒了一个自动枪手。

家园 DEL

发错了

家园 8.守卫者--要塞最后一滴血

最后一滴血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4/undefined/0/60b445d884f9c768440f972b5f07a17e.swf[/FLASH]

(这首歌是《布列斯特要塞》电影的片尾曲:别让我死去。歌词:链接出处

要塞并未陷落。要塞没有陷落:它只是流尽了血。我是它最后的一滴血……

我不知道这位烈士叫什么,事实上《布列斯特要塞》的作者也没找到这位战士的名字,他只是找到了要塞保卫战的参加者、原八十四团准尉、现白俄罗斯莫吉列夫市居民亚历山大·杜拉索夫。

此人讲述了一个比传奇更传奇的事情:

  杜拉索夫准尉在保卫要塞的战斗中受伤被俘,在布列斯特郊区希特勒集中营关了几个月。一九四二年春伤愈后,他被派进城去为德国军医院充当劳役。

  在这个劳役队里,除了战俘之外,干活的还有一群犹太人,他们来自法西斯建立的犹太人区。犹太人同战俘稍有不同,他们可以自由行动,没有卫兵看押,但占领者及其走狗对这些人的嘲弄梛榆却也是够受的。犹太区的人里头,有一个拉小提琴的乐师,战前在布列斯特

一家饭店演奏爵士乐。

  一次,据杜拉索夫回忆,那是一九四二年四月,干活的时候小提琴手来晚了两小时。进屋之后,他非常激动地向同志们讲了自己的见闻。当他正往医院走的时候,突然有一辆军用小汽车追了上来,里头坐了一个军官。汽车在他前面几步嘎然刹住,希特勒分子把提琴师叫到身边。

  “上车!”他打开车门命令。

  音乐师上了车,小汽车驶进了要塞。他们来到中岛,从音乐师向杜拉索夫解释的情况来看,他们是停在了三三三团驻地的一个什么地方。

  就在那边的废墟中,地里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洞。洞的周围站了好多德国兵,荷枪实弹,如临大敌。

  “你下去!”军官命令乐师。“地下直到现在还藏着一个俄国人。他不想投降,还在开枪。你要说服他出来缴械。我们保证不杀他。假如你说服不了他,你也就别回来了:我们就枪毙你。”

  乐师好不容易爬到洞底,进入一个狭窄黑暗的地下道。他伸手摸索着朝前走去,又怕为这不知是谁的人开枪把他打死,便一个劲儿地大声喊叫,他是什么人,为什么到这儿来。

  突然一声枪响,震得四壁嗡嗡,吓掉了魂的提琴师一下子趴倒在地下道潮湿的地面上。幸好子弹没打着他。这时他听到远处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

  “别害怕,到这边来,”只听有人说,“我是朝天开的枪。这是我最后一颗子弹。我自己拿定了主意要出去,吃的东西我早就没了。过来,帮我个忙。”

  提琴师爬了起来,继续朝前走。不久他碰到了一个坐靠在墙边的人身上。那人用两手抱住乐师,费了好大劲才站起身来,伏在他肩上,两人缓缓向出口走去。

  他们好不容易才爬了上去,这时那人已用尽了最后一点气力,他闭起眼睛,精疲力竭地倒在废墟的乱石堆上。

  希特勒分子围成半圆站在四周,以好奇的眼光默默朝他打量。在他们面前坐着的这个人瘦得早已脱了像,毛发怒生,故而根本无法确定他的年龄。甚至连他究竟是军官还是士兵都看不出来——身上的衣服全烂成了布条子。

  看来这人不愿使敌人看到他有多么虚弱,便努力想站起来,却一下子又倒在瓦砾堆上。军官下了一道命令,于是士兵们便开了一听罐头,抓了些饼干放在他面前,但他却连碰都不碰。这时军官问他,地下道里还有没有俄国人。

  “没有,”那人回答,“我只是一个人。我之所以还要出来,就是想要亲眼看看,你们在我们俄国是多么软弱无力。我把最后一颗子弹朝空放掉了,可你们却不敢朝我开枪。”

  军官命令乐师把俘虏的话翻译给他听。这时,他对自己的士兵说:“这个人是真正的英雄。要向他学习怎样保卫祖国。他的意志战胜了死亡、饥饿和艰苦,这就是军人的伟大功绩。”

  说完,军官命令一个士兵把乐师带出要塞,那位俘虏后来的结果就不清楚了。

这位犹太乐师在战争中被害,《未列入名册》里看起来颇为传奇的剧情,居然是真的,而且连细节都很真实。只是要塞的最后一滴血是位无名英雄。

历史学家是不喜欢传说的,但是他们一定会对你叙述一个不知名的保卫者的事迹,德国人只是在战争开始后的第十个月,即一九四二年四月,才得以抓住他。这个人战斗了几乎一年。在杏无音信中度过了战斗的一年,左右无邻,无命令可从也无后方可依,既无人接替也收不到家书。时间既没有把他的姓名也没有把他的身分留传下来,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俄罗斯士兵。

其实《未列入名册》对这位无名英雄的身份做了推测,因为他的名字未列入名册,所以你并不知道他是谁。于是他就变成所有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

你的功勋永世长存

家园 9.我们的要塞

对要塞的评价

《布列斯特要塞》的作者很客观的评价了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的军事意义。

一九四一年六至七月发生在西布格河畔古老的边陲要塞的战斗,就其规模和军事意义而言,都不能与伟大卫国战争中上述几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相比拟。布列斯特要塞守军英勇顽强地进行了全力抵抗,但并没有能够有效地遏止或明显地削弱敌人强大兵力的进攻——它的兵力太少,它的抵抗不过是一九四一年大规模战争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罢了。

但是布列斯特要塞却并不止于此。

  有时会有这种情况:在伟大历史事件的进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就其本身意义而言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但它却能特别鲜明地、异乎寻常地突然反映出整个事件中最重要、最本质的特点,如同有时一滴水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周围世界的巨大场面一样。一九四一年惊心动魄的事件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洋,而布列斯特要塞就是其中一滴晶莹的海水。

一个军队初期编制被打散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旺盛的斗志,并迅速组成一个个战斗组织,军官一心,令行禁止,这种现象本身就体现了苏联军人的素质和战斗决心,以及苏联军队严密的组织结构。

同样要塞并不只是一个地方的故事,它代表苏联人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坚强高贵的意志品质。

甚至更高的说,它代表人类为了自己所信之事所能做的坚持。

人,如此脆弱,又如此坚强。

坚守

要塞该不该坚守,这一直是个问题,在军网上我看到“要塞没有军事价值,应该及早放弃”这一类事后诸葛亮的话语。觉得很囧。这是事后了解多方情况之后下的决定,的确客观而且更加合理。

但问题是当时的要塞与外界断了联系,身处其中的人只能依照自己的信息做出判断。

战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战争初期,刚刚被打散的人聚集起来,决定抵抗,等待支援。

2.战争中期,了解德军已经战线推到要塞后面,支援不会到来,决定突围。

3.战争后期,突围失败,而不愿投降,决心坚守。

到了第三个阶段,其实很多人都绝望了。但是他们在绝望之后还是决定拿起枪抵抗,他们要求平民们离开投降,但是自己不愿投降。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们有军人的荣誉感,他们相信可以拖住敌人,他们只是习惯了抵抗。

要寻找当事人的理由,必须深入他们内心,而这是不可能的。

之前我在豆瓣跟人掐过钱学森回国的动机:“钱学森回国的动机可能由多种动机构成,你偏偏非要脑补一个最猥琐的动机,这证明猥琐的是你不是钱学森。”

我们在解释动机的时候,不可避免要带上自己的因素。《布里斯托要塞》的作者同样也用自己的方式解释守卫者的动机。

而要塞守卫者为何守卫到底,早已无迹可考。但是以我的感受,那是一种最朴素的守土之情,正如我们不允许外国人入侵我们的国家,屠杀我们的子民。

类比

说起要塞,很多人想起了南京,两者没有太大可比性。在了解要塞保卫战的过程中,我想起的是抗联,孤悬在外,左右无邻,无命令可从也无后方可依,既无人接替也收不到家书。

而当时的东北,也可以类比为卫国战争初期沦陷波罗的海地区。

周保中,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所有在白山黑水之间战斗的战士是我们的守卫者。

我们的英雄所面临的环境更恶劣更绝望,他们面对的敌人更加凶残,而他们坚持的时间却更长。这同样是一段让我们骄傲的历史,当感到无力的时候,可以从中获取勇气,那就是我们的史诗。

我们可以怀念,可以骄傲,可以信仰的东西。

那就是我们的要塞。

最后是一首鹤群:

[FLASH]http://www.tudou.com/v/PwsQlTyb0JI/&resourceId=0_04_05_99/v.swf[/FLASH]

有时候我总觉得那些军人,没有归来,从流血的战场,他们并不是埋在我们的大地,他们已变成白鹤飞翔。

他们从遥远战争年代飞来,把声声叫唤送来耳旁。

因为这样,我们才常常仰望,默默地思念,望着远方。

The End

通宝推:荷兰北极熊,渔人,阿辉1,旧时月色,老醋花生,神仙驴,不远攸高,王二狗,酒剑狂徒,
家园 暗香疏影月黄昏同志

我向你保证,会把你的这个系列转到人人上去。

这个系列中的每一篇,我都会送花的。

家园 谢谢,顺便补个图

《请别哭泣,爷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PS:这只是个文摘。

家园 至少俄罗斯还在

如果彼得·克雷巴真的活到苏联解体之后,那么他该怎样回忆那些曾经让他燃烧生命的信仰。

家园 对不起,我要吐槽

现在看来,这件事情似乎荒谬得离奇,他因为预见到战争,竟要受到党纪的处分,而使加夫里洛夫免遭处分的,却是……在预定的党委会议召开前五天爆发的战争。

独裁者的必然反应。想一下“预见”到林彪是反革命的那些反革命吧。在林彪死后,他们仍然没有得到解放。

家园 那个叛徒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