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远方的长剑(上) -- 晨枫

共:💬87 🌺85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远方的长剑(下)

但DARPA领导研制的通用空射导弹离产品化和实战化要近得多,计划在10年内完成技术准备。导弹的出现是武器技术的一个巨大进步,但导弹的专业化也带来巨大的困扰,尤其对于战斗机来说,每次出击可带的武器数量有限,如果品种不对路,不仅严重影响作战,还可能小命不保。但通用空射导弹则不同,不仅可以用于空战,还可以用于拦截巡航导弹,甚至在地面防空系统突然出现的时候,转换成对地攻击的导弹。事实上,除了主战坦克和地下指挥所那样的硬目标,通用空射导弹对绝大多数地面目标都能有效攻击。这对F-22、F-35那样使用机内武器舱的战斗机尤其重要,避免了有限带弹和任务脱节的尴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DARPA的T3导弹更加雄心勃勃,要能够灵活对付飞机、巡航导弹和防空系统。高度的通用性使得F-22、F-35这样机内载弹量有限的飞机每次出动都能携带足够的打击力量,而不必太顾忌任务性质

这个通用空射导弹有一个很酷的名字:“三目标终结者”(简称T3),要求具有和AIM-120相当的体积和重量,同时具有和“哈姆”相当的对地攻击能力,可以像通常的中程空空导弹一样挂载。通用导弹不是新概念,80年代的ADATS就是防空反坦克两用的,尽管不大成功。AIM-9X“响尾蛇”空空导弹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空地能力,弹体、战斗部、导引头保留,只需要软件升级,2009年9月在墨西哥湾的试验中,成功地击中一艘高速机动中的小艇。但T3要更进一步,T3将在推进、多元导引头、数据链、制导与控制、多模式战斗部等方面全面推进导弹技术前沿。

T3要达到较大的射程和较高的终端速度,必须采用火箭冲压发动机,也就是说用火箭发动机启动和加速,达到足够速度后转入冲压发动机模式。冲压发动机在传统上使用液体燃料,容易控制推力,但火箭发动机则以固体燃料为宜,不仅简化保存和发射准备,也具有较高的能量。固体火箭和液体冲压在很长时间里难以调和,很多现有的火箭冲压发动机索性走懒人路线,把固体火箭助推器和液体冲压发动机捆绑安装,固体火箭助推器在燃尽后抛弃,液体冲压发动机启动,接力工作。不过这样的组合重量和体积都很大,不适合T3。Aerojet已经在2010年8月成功地演示了具有可调推力的一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有望成为T3的推进技术。

T3需要有效攻击从战斗机到巡航导弹到地面机动目标,导引头的技术需要达到新的境界。现代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得多元导引头在重量和成本上成为可行的技术,SDB II已经采用激光、红外、毫米波加GPS多元制导,T3也不例外。现在对T3的导引头技术还没有足够的报道,估计将包括主动雷达、红外成像、反辐射甚至毫米波等多种模式,结合GPS和模式识别,达到相当高的自主识别和确认能力,自然包括命中前的信息上传能力,用于战果评估。

在战斗部方面,T3将超越传统的破片或者连续杆设计,而采用定向战斗部,把毁伤的能量集中在目标方向。为了保证可靠杀伤,定向战斗部将在引爆前的最后时刻自动转向目标方向。这只是“亚毫米波成像引信技术”(简称SWIFT)的一部分。SWIFT还将自动扫描目标,确定最薄弱环节,然后瞄准攻击。这也是用同一个威力相对较小的战斗部可以攻击空中和地面目标的关键。亚毫米波工作在200GHz频率,天线尺寸小,成像精度高,探测距离有限,但用作近炸引信足够了。美国空军计划在2014年开始全面研发,中国歼-20的出现使得计划提前了一年,眼下的军费危机可能对此有所影响。

在美国空军十八般兵器的另一端,B-61核炸弹从60年代开始就是美国空军的基本核武器。这是无制导但具有可调威力的核炸弹,威力可以在3000到34万吨TNT当量之间调节,以适合不同用途。目前美国还有1000枚左右B-61,将来计划缩减到400枚左右,一是核裁军的规定,二是核材料老化导致的自然淘汰。美国空军正在给B-61加装GPS制导,使B-61可以和常规的制导炸弹一样达到米级精度,改装计划在2018年完成,威力上限下降到5万吨。

在技术上,B-61的精确制导化或许是风险最低的未来武器。在现有的无制导普通炸弹上加装制导组件本来就是美国的强项,改装B-61几乎可以说毫无悬念。米级精度使得更大的威力没有必要,降低威力也减少了核污染,方便后续战术行动的展开,并减少对无关平民(包括盟国平民)的影响。但降低威力的核炸弹依然是核炸弹,具有常规炸弹不可比拟的威力,包括13.6吨重的GBU-57超级钻地炸弹,更加适用于深层地下指挥部或者导弹发射井之类的硬目标。但降低威力的核炸弹也容易形成决策上的错觉,降低使用核武器的门槛。如果对非核国家使用,这将极大地增加了美国的道德成本;如果对有核国家使用,实际上增加了核大战的危险。低当量核武器是一个争议很大话题。美国在90年代就曾试图研制低当量核武器,但后来放弃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奥巴马上任之初就宣称美国追求一个无核未来,现在重新启动B-61改装计划,如何自圆其说还有待观察。

在远方众多的长剑中,还有一把紫薇软剑。和《神雕侠侣》中不一样的是,这把软剑不仅软,而且杀人于无形,这就是“反电子高功率微波先进导弹计划”(简称CHAMP,在英文中和冠军的俗称谐音)。用大白话来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电磁脉冲武器。

高功率微波可以损坏雷达和电子系统,这是早就知道的事实。1962年7月8日,美国在太平洋上约翰斯顿岛上空400公里的高空进行空间核试验,140万吨当量的热核武器在空间产生的巨大火球像一个人造太阳,远在1450公里外的夏威夷透过云层都能看见强烈的闪亮,太平洋上空的人造极光使正在作夜间反潜演习的新西兰海军也可以看见照亮的海面。核爆产生的强大电磁脉冲使几乎所有测量仪器的读数饱和,夏威夷有至少300盏路灯损坏,众多防盗警报哇哇乱响,电话公司的微波接力站损坏,使库瓦伊岛和其他夏威夷岛屿的电话通信中断。电磁脉冲使卫星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路损坏,三颗卫星立刻故障,一个月后7颗卫星故障,包括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Telstar,残余辐射的累计影响最终使几乎1/3的近地轨道卫星故障。苏联也哈萨克进行了类似的试验,其中184号试验在地下长途电缆中引起强大脉冲,造成卡拉甘达的一个电厂起火。

核爆产生的电磁脉冲虽然强大,但使用起来太惊天动地,碍手碍脚。苏联核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在成为不同政见人士之前,在1951年提出用磁通量爆炸压缩的方法,在高爆炸药的爆炸瞬间压缩磁场中的线圈截面或者线圈圈数,导致切割磁力线和磁通量“浓缩”而产生强大的电脉冲。另一种方法是用爆炸产生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在装有电极的导管中高速流动,也可以通过切割磁力线产生强大的电脉冲。爆炸压缩法只能一次性使用,磁流体法可以多次使用。强大的电脉冲驱动虚阴极管或其他微波发生器产生微波脉冲,通过定向天线把微波能量向目标发射。

作为电磁攻击导弹,一次性使用就足够了;但要是需要对沿途目标大范围“扫射”的话,则需要重复使用的能力。当然,“电磁扫射”的能量密度必然较低,难以毁坏经过电磁加固的军用电子系统或者工业电力设备,但对无防护的民用照明、办公室电脑之类还是有足够的杀伤作用。另一方面,使用聚焦的定向天线可以精确攻击目标电子设备,避免对周围无关电子设备的附带杀伤。

电磁脉冲武器对于现代战场上比比皆是的电子设备特别有效。雷达天线用于接收微弱的电磁回波,在本质上是电磁脉冲的放大装置,因此对于电磁攻击特别脆弱。通信天线也有相同的问题。即使没有天线,长导线本身就是良好的天线,所以电磁攻击对于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和控制电缆也十分有效,缺乏电磁屏蔽的电路板也是电磁攻击的良好目标。目标被击中的效果和遭到雷击相似,根据接收的能量不同,损坏可以从信号误码、信号饱和、电路元器件烧毁一直到设备受到强电流冲击而起火爆炸。另一方面,一般建筑和人畜不是良导体,除非接收到的能量特别巨大,否则受电磁攻击的影响不大。电磁武器可以在整个电磁波的频谱里有效工作,为了把电磁攻击能量集中在目标最脆弱的频段,实战化的电磁脉冲武器需要能够调节频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电磁攻击代表了未来软杀伤的方向,这种杀人不见血的新颖武器可能对未来战场带来巨大影响

波音已经在2011年5月进行了首次电磁攻击导弹的试验,将在2013年结束技术验证。导弹的弹体、制导和推进都没有太大的特别,技术关键在于非核电磁脉冲产生技术,但美国空军对于试验的具体情况守口如瓶,对于远期计划也惜墨如金。

远方的长剑寒光闪闪。对付长剑最好的防御不是打造坚盾,而是打造更长、更锋利的长剑。中国航空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歼-10、歼-20直指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航空武器技术迎头赶上的那一天,将是中国空中力量真正跻身世界前列的时候。

通宝推:小书童,土八路,
家园 抱歉,没有注意尾巴给“割掉”了,重新贴上
家园 大名鼎鼎的哈姆导弹啊

80年代看《兵器知识》还是《航空知识》上面说过,这导弹的整流罩上镀着一层薄薄的黄金用以吸收雷达波,真是让年幼的俺开眼了。现在想想,如果整流罩上镀了黄金,如果黄金可以起到吸波作用,它还怎么寻的?

家园 早一点的GBU97/GBU105也是很有特点的弹药

末制导反装甲,标准的对付苏联装甲集群的武器

家园 大概不是统统镀上金膜吧

可能在天线的地方留一个洞?

家园 B2带上13吨重的GBU-57后还能隐身么?

但GBU-57太重了,只有B-2能携带。

B2的内部弹仓不太可能装下那个大家伙吧?那就只能外挂了,这样B1和B52应该也可以带上吧?当然都得在完全摧毁对方的防空火力之后,不然谁都不可能挂上这么大个家伙搞过顶轰炸的。

家园 南联99年对付哈姆的技术

南联一开头措手不及吃了亏,但反应很快,很快从仓库里翻出一堆磁控管备件和换下的旧磁控管,应急组装了一批这样的"罐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搞起了角度欺骗,最后哈姆的99年战绩为,实战发射208发,毁伤南联制导雷达五部,命中率2.4%.

这是当时一个南联S-125营的野战阵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对付这个A哈姆,恐怕要在这样的"罐头"边上加一个镀铝膜充气雷达模型.

家园 应该是波长不同
家园 陆军的生命就在于牢固地控制地面,以至于天涯海角

“以地制空”就是以地对地导弹将空军的老巢(机场)乃至战斗机生产线一窝端。

家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家园 畅想一下,柔盾对长剑或可一试

一般精确制导武器对比炮群覆盖的一个显著的缺点就在于总当量小和成本高昂(不包括笨重的堡垒炸弹)。对付一个雷达站,十几枚反辐射导弹就应该算比较奢侈了吧,总不会像炮弹一样,几百几千发的覆盖。

对于雷达站(车)这种虽然需要机动,但作战时需要定点的系统(对比坦克,作战时需要机动),并且一旦开机即无法隐身的系统, 在对付导弹(反辐射导弹)方面,可以考虑柔盾的作用,即各类型的防护网、罩,以及快速布设和回收系统。

设想一下,在雷达站30、50、70米处分别设置三道拦截网。网可以有较高强度和一定防火性能的纤维束,并在节点处安装引爆药。

快速布设和回收是关键。可考虑用一辆专门的布设回收车。网的支持,可考虑单立柱(金字塔形)、双立柱(简易帐篷形)、双立柱加张力弓导轨型(像两张弓平行倒扣在地面,每张弓的正中加强一个立柱。立柱采用伸缩套叠柱桶,弓背采用张力塑形材料。布设时,先固定立柱装置,弓背材料中间穿过立柱顶端而两端固定在地面,然后立柱在液压助力下逐段升起至需要高度,然后将弓背地面固定点往内移动,形成弓形(拱形),然后将网从两侧沿着弓背拉到另一端固定。

对于多道网的布置,相同立柱在不同高度支撑节省立柱,但布网时会遇到中间立柱阻挡的问题。多立柱支撑布网容易,但需要立柱多。

防护网可开通行口,可先布网完毕,雷达车再机动驶入。当然会存在网和立柱影响雷达视野的问题, 可考虑将天线置于防护网外,而将主机和人员置于防护网内,另备备份天线。

家园 如果南斯拉夫动用其Scud-B(飞毛腿)攻击意大利机场

把猪一样的队友拉下水,这个战争会不会更有劲?

家园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驻金边大使馆就是以铁丝网罩着

对付越共和红色高棉的107毫米火箭弹,后来红色高棉就以重迫击炮来对付--垂直打击。

如果来袭导弹采用攻顶战术的话,拦网可能就没有用处了。

还不如采用密集阵系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这个可能用处不大

导弹的动能足以穿透防护网,由于距离近,造成的命中偏差无关紧要。而且网对雷达的效能会有影响。人、机和天线分别布置不是问题,不用网也可以。

家园 这恐怕是地面战开始后的选项

Scud当胡椒面是骆驼们的玩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