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改开以来政治局路线的螺旋发展和18大前的路线斗争 -- 高高空
养活企业的玄幻语言 我是佩服体制派整么能发明出这个词
并把这个词能写出来忽悠
首先你给出的84年到89年的数据是5年平均的数据,这其中85年的物价上涨我没有感觉,88年的物价上涨我是知道的,当时我上学吃食堂可以感觉到。
请注意,以89年后的货币增量来看,恰好证明我的判断,89年以后的货币增速比88年的增速要大很多,或者说货币政策相比于88年宽松了很多,也印证了我的判断--88年的物价上涨恰好是因为货币过紧导致物资紧缺带动物价上涨的。
至于94年的物价上涨,我承认与货币发行过多可能有关。
我的看法是:货币过分紧缺,导致企业开工不足或者破产,导致物资紧缺是物价上涨的一种方式。
货币过多,企业的生产能力相对却没有增加得那么多,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一个原因。
即物价是否上涨,要综合衡量货币的增量与物资的增量,两者相等则物价平稳,若货币的增量大于物资增量,或者货币的减少量小于物资的减少量,那么物价上涨---实际上即取决于双方的导数。
当然投机因素这里没有考虑,投机的意思是在一个领域中货币大增,而其他领域货币相对减少,即投机破坏了原本货币分布的相对均衡,进而导致局部领域的物价上涨。
中国目前的食品、原材料的上涨与投机有关,与物资减少量由于企业受不了紧缩政策大于货币减少量---例如央行增加1%的利率,就可能导致很多家企业的产量减少百分百---即导致企业的破产。
三少投机投成功了,就算这次被人阴掉,也已青史留名,所以不大可能被人阴掉。大海是屡投屡败,丢人现眼。蟹帝无奈选了个傻瓜蛋做部下,可悲,可叹。不过这次大海是抱三少的大腿抱定了,这也间接说明三少没啥问题。
主帖逻辑混乱不堪,牵强得很,特别是前面部分。
总说改开改开的,其实这明明是两件事,改是改,开是开。
经济状况好坏最终要看增量,而增量则来自于和外界进行经济交流,这就是所谓开放。打49年建国中共高层就没谁说过不开放的,只是不容许开门揖盗。当年朝鲜战场还没弄利索中日之间的民间商业谈判就开始了,60年代开始哪叫被封锁,不是你想开就能开的。到72年乒乓外交,局面算是打开了。后来中美建交、外资进入不是因为高层脑袋想通了,而是因为外界条件成熟了。
79年以后高层靠主观去做的,其实就是一个“改”,说到底就是一个改变存量分配的问题。所以说,“改开派”称为“改派”要更贴切一点。
18大是权力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混合体,两者相互有影响,但也各具独立性。现在的情形看,TG高层权力斗争的妥协性要小一些,路线斗争的妥协性要大一些。权力斗争主要凭主观,你上我就不能上,个体与个体间这个没什么可妥协的;路线斗争要受制于客观环境,不管你如何想,要不想大伙同归于尽一起做齐奥塞斯库,那该顺应潮流就必须顺应潮流,派系之间这个问题是可以妥协的。
中国历史上,废人存政和废政存人,都是不鲜见的,这个最终看大趋势,不用盲目乐观,也没必要觉得天要塌下来了。
补充:一个人该叫政治家还是政客,就是看权力斗争和路线斗争对他而言,谁是目的、谁是手段。政客常有,而政治家不常有,有时这是坏事,有时也算是不太坏的事。
太乐观了点,不过希望真能如此
而88年的物价上涨后果也是总所周知的。你非要说这一段是通货紧缩。不知道根据何在。
那个时候是大量的物资卖不动,到处都是销价竞争的商品。最总所周知的例子就是长虹彩电。打价格战。
这样的人,后来比较清廉比较务实,是可以想见的。
一个从城里来的高干家庭子弟,能够扛大包跟农民一样,这个本身说明此人是真正知道农民疾苦而且不回避的。这种影响是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