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微风浅草园佛学随笔之――死 -- 淡淡微风

共:💬28 🌺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呵呵是啊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想明白死是什么再从容,就更难了。

不过有些人不怕死,却仍然留恋其他:)

家园 呵呵当然可以, 不过

要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家园 昨天和一位禅师聊了会

刚好去大觉寺看玉兰,遇到了在那里炒春茶的老和尚,是虚云大和尚的弟子,和他聊了聊佛。大体上的意思是现在处于末法时代,是20劫中的某一劫,需要等渡完劫以后弥勒出现,等等。他的年龄也快70了,看起来非常年轻。

另外,此和尚的方丈是现在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自云当初出家是为了跟随海灯法师练武:)

家园 呵呵出家的因缘各式各样

这样的好机会,应该多亲近啊。

家园 【文摘】衰老的目的是什么?

当年初次看到此文的时候,感觉颇受启发,转过来和大师的好文。

  衰老和死亡,这似乎是一种耻辱,但又显然是不可避免

的。像人这样的生物实际上注定要变老和死亡,因为我们的

细胞似乎由它们的基因“编制了程序”,逐渐地经受着与时

俱进的称为衰老的那些变化。

  衰老有某种用处吗?衰老有什么益处呢?

  生命的最惊人的特性,除了单纯的生存之外,就是它的

适应性。在陆地上、海洋里和空气里有生物;在温泉里、咸

水里、沙漠上、从林里和两极的荒芜地区里以至各处都有生

物。甚至可能设计出我们认为在火星上和木星上存在着的那

样一些环境,并有可能发现在那些条件下生存的简单生命形

式。

  为了获得这样的适应性,基因结合物和基因性质本身必

须发生经常性的变化。

  单细胞生物进行分裂,两个子细胞都有着原细胞所具有

的基因。如果基因能够作为完善的复制品通过一次次分裂永

远传递下去,那么,原细胞的性质就决不会发生变化,不论

它的分裂和再分裂有多么频繁。然而,复制品并不总是那么

完善;有时会发生无规的变化(“变异”),而且逐渐由母

细胞产生不同的品系、不同的变种,最后形成物种(“进化”)。

某些物种在某种环境里比其他物种能生存得更好,因此不同

的物种占据着地球上不同的小环境。

  有时,各个单细胞生物之间互相交换染色体。这种原始

形式的性行为导致基因结合物的改变,而这又进一步加速进

化发展。在多细胞动物方面,两个生物互相合作进行有性繁

殖变得越来越重要。除了变异能单独造成变种外,不断产生

带有基因――一种一些基因来自父方、一些基因来自母方的

无规混合物――的幼体,也能形成变种。结果,进化的速度

大大加快了,而新形成的那些物种能更容易地散布到新的小

环境,或者使它们本身更好地适应旧的小环境,从而比从前

能更有效地利用小环境。

  因此,其关键就是产生带有新的基因结合物的幼体。某

些新的基因结合物也许很拙劣,但它们的寿命不长。那些非

常有用的新的结合物能够“成功”并排除竞争。然而为了办

得最成功,带有“未经改进的”基因结合物的较老的一代不

应留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肯定,上了年纪的生物总是会随

着时间推移而死去,有的是由于事故造成,有的是由于生命

消耗殆尽所致,但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这个过程。

  其早期几代具有预定要衰老的细胞的那些物种会更有效

地促进新陈代谢。幼体就会进化得更快而且更成功。我们能

看到我们周围的生物长寿所造成的不利因素。能活数千年的

红杉树和刺毛松球几乎灭绝了,长寿的象几乎没有短寿的老

鼠那样能适应环境;或者说,长寿龟没有寿命短的蜥蜴那样

能适应环境。

  为物种(甚至人种)着想,似乎最好是老了就死去,而

让幼者生存。

  这很令人感到遗憾,但事情似乎就是这样。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家园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也很好看

科普也好,这点中国的科学家就差的远了,老一代还好,现在的么,呵呵。。。

如何把佛学的东西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是个难题。

关于哲学生死方面的思考,有时候令人神思飞跃,也是开心的日子:)

家园 前途是光明的

"如何把佛学的东西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是个难题。"

是的. 但小弟觉得美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倒不是说美国政府在推动它, 而是说其学术环境较为宽松, 人民又有宗教信仰的传统(不是那种完全抱功利心的求神拜佛), 并且最近的科学进展也使一些学者倾向于类似佛教的观点. 当然现在学术界存在激烈的争论, 占主流的当然还是唯物主义. 但是存在争论本身就说明这个非主流的观点并非毫无价值,不堪一击. 如果只有几个象贫僧这样的小人物持那种立场, 是不可能引起争论的, 因为位微言轻, 没人会take it seriously. 但若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 物理学家Roger Penrose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理论, 那科学界就不得不严阵以待. 91年他在CERN 作了一个关于他的新书<<The Emperor's New Mind>>的讲演, 会场中一个物理学家(也是个大师)说: "Roger, 你所讲的这套东西 我觉得一点都不合理, 将来某一天, 我们会知道你究竟是个疯子还是个远见卓识的天才." Penrose听完, 丝毫没有显得觉得有趣的样子.

小僧将要在科学版开始介绍Penrose等人做的关于意识的研究工作.

顺带地, <<The Quantum and the Lotus : A Journey to the Frontiers Where Science and Buddhism Meet>> by MATTHIEU RICARD, TRINH XUAN THUAN 是非常好的"佛普"书, 非常可读, 它在Amazon的读者评价也是蛮高的 (可见美国有大乘气象, 呵呵). 作者之一Ricard是法国的分子生物学家, 后来做了和尚; 而Thuan出生在越南的佛化家庭, 后在加州理工深造, 现为天体物理学家. 此书是以对白的形式, 以Ricard和Thuan之口分别阐述佛法与科学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 可惜我在网上没有查到有中译本(在美国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应该有这本书的拷贝).

家园 呵呵衲子兄所言极是。

美国有大乘气象一说,于我心有戚戚焉。

综观几大宗教,或者说现在世界上的所有信仰,只有佛学不只是信仰或者宗教,是以科学做底子的。以后科学慢慢发展,与佛学交集的程度会越来越大。

家园 恩,微风兄可有这种体会

基督教其实教义远没有佛教那么符合东方文化,可是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能有这么多人为止无私的奉献和弘扬,本质上是因为人和人的相互关爱导致影响力非常深远,所以近年来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走进了教堂。

但是在国内,我一直没有找到这种类似的佛文化的环境,上文所述的禅师也只是惊鸿一现,甚为遗憾。

有时候不禁痴想,也可能是我机缘不够吧,但是如果能够碰到一个高僧大德,亲听教诲那该多好:)

所以微风兄的这系列读经,真是功德非浅。再次向你致谢

家园 鼓掌,花
家园 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

我很怕死。。。

家园 :)您太客气了,我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

佛教和基督教的做法不同,和教义有关系。基督教是非常入世的一种宗教,强调对生活的干预,也主动的发展新的对象。佛教则不然,出世法嘛,比较强调缘分,讲究顺其自然,在发展上,相对来说,就不够主动了。

基督教现在的推广形式,确实比佛教的有优势。

对现代社会,利弊对错,很不好说。

佛学的道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艰深,虽然有浅显的部分。基督教只有一本书,又宣扬信则得救,就容易入手的多了。

家园 :)很正常。

不过,是怕死,还是怕不知道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