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幽诗、悠诗、仁诗 -- 九霄环珮

共:💬52 🌺20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幽诗、悠诗、仁诗

以前讲过韦应物的两首诗,特别地称之为“幽诗”。关于韦应物,在唐代诗人里可以说是我特别喜爱的一个,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李杜。对此,我特别编了四句大白话以记之:

大唐三百年,唐诗五万首。李杜文章在,独怜韦苏州。

韦苏州的诗,其代表作“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以及“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诗眼都在一个“幽”字,对其理解,重点落在“生命”的幽态,即当你置身无人之处,当你的生命痕迹不为人所见之时,你依然是安宁的。这当然指向一种生命的境界了。中国古诗,重在境界。

最近又讲到所谓“悠诗”,但是讲的是美国当代诗人赖特。明眼人自然知道我要讲悠诗,最后真正的目的不外陶渊明。体会悠诗,自然还是那种通过人的心态体现的生命的型态。既然讲过一点悠诗,不管是谁的,总归点到一些意思了,再接着讲的话,不如再展开话题,讲一讲“仁诗”。

中国诗歌里体现的境界是千姿百态的,但是有些境界是根本性的,也就是说有些诗,尽管短,却是大诗,对应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根本性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分得不是那么清,即便经史子集这么分下来,也象人体内脏器官那样联系紧密。就象我说“仁诗”,就把儒家的思想和诗歌联系在一起,具体地说,是杜诗。

杜甫为什么被后世称为诗圣?一方面是因为他写诗写得又多又好,才华出众,更重要的是,杜诗里渗透的思想感情是纯粹的儒家一脉。作诗在儒家这个语境中到了一定的地步,被后世封圣是比较顺理成章的。

杜诗,从儒家,从仁这个意义上,被后世称道,常常集中在“三吏三别”,《兵车行》,《北征》等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那些更多文学意味的作品,就我所知,似乎往儒家思想上强调得不多。但是,杜甫的某些表面上的纯文学作品,实际上潜藏着儒家的一些根本思想。

儒家的最根本思想是什么?是关于契合于天,要符合天道、天理、天命,在这条道上达到极致就是成圣,所以儒家所讲的东西,最基本的是讲“修身”,修的是自身的生命的型态,这个型态,归结为一个字,就是“仁”,这个仁实际上是从“天”那里得来,因为儒家认为“天”有个性质,就是“仁”。套用儒家经典的《中庸》的话说,是这样的: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此言从根源上又上溯《诗经》和《易经》,《诗经》说“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里讲到天的一个根本性质:永不停息地衍生万物,这就是“生物不测”,“博、厚、高、明、悠、久”就是对“不测”的进一步阐释,归结为一个字,就是仁,因为天,归根到底,是滋生的,生万物,包括人。那么人要契合天道,便是要以“仁”为根本了。这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从这个思想出发,再去看杜诗《春夜喜雨 》,我觉得就可以得到更深的阐发。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些诗句,特别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明里是写雨,本质上是赞美“天”,而诗人作诗的行为实质上是出于人对天的一种遥契。诗人不遥契于天,就不会产生此“意”此“象”和此“言”。所以杜甫此诗也是他作为践仁的一个例证,换句话说,从这首诗中,确实能看出杜甫怀抱一刻真诚的仁心。“仁”,不是非得体现为关怀老百姓疾苦。其实,所谓关怀老百姓,是“仁”的外在的表现,内在的是对天道的契合。

所以我认为读诗要读出境界,不拘泥于风花雪月等等文字的美和意境的美,归根到底是关乎一个人的境界,生命的境界——你怎么看待自己、他人、世界,你怎么看待生命,你怎么看待“存在”。这些话看似很玄,实际上一点也不,其实是很浅显的。

怀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境,怎样对待生命?无疑是对生命的关爱,对己如此,对他人更是如此。这种关爱,细致,却又不声张,不求回报,这不就是“仁”吗?特别地,在诗人眼里,“仁”不是生硬的和教条的伦理,而是一种诗意的境界。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间”,正是提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杜甫《春夜喜雨》可谓“仁诗”,正是因为那种生命的“仁”态,而这个“仁”,来源于“天”,对“天”的契合。

其实前面所言“悠诗”何尝不是发源于“天”。陶渊明的思想包含儒道两家。各家对“天”的理解其实并不完全一致,比如道家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有“不仁”的一面,到底是“仁”还是“不仁”,要看你从什么角度看。有些人看天的角度,觉得天是“悠”的,“悠然”的,那么遥契于天,不就形成“悠然”的生命型态了吗?不经意,不刻意,不在意,自然,任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如是。

韦应物“幽诗”所言的“无人”之处,“空山”之境,何尝不是“天”的另一面:“幽”、“空幽”。空无之境,松子坠地,花开泉流,非常具有禅意,可是这又是诗意的,又是关乎生命的,是一种生命的型态。

哲学、宗教、文学上的东西,很多就是这样密切相关的。

通宝推:西望长安,切地雷,南方有嘉木,
家园 呵呵这个要花:)
家园 你讲的儒家,我怎么看着像道家?

儒家固然也有天道观,但是最看重的还是礼以及三代信仰,典章制度人伦关系这些东西。当然仁作为最高的追求,然而其实现是依靠礼来完成的。

再挑个刺阿——“诗意的栖居”不是那么用的。海德格尔的艺术观本质上反对美学的艺术观,对他来说艺术和一般的制作techne没有本质区别,而艺术或者制作本质上就是真理的发生。所以说“诗意的栖居”指的是处于“真理的敞开”中。

此外,对于爱好艺术的人们,我认为还是应当尽可能把对艺术的认识从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品位那里抽离开来,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艺术当中重要的是“意义”,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因此这个东西本质上不是用来玩的,而是需要人们用一种郑重的态度对待它,艺术本身是表现人类生命的。

家园 关于天道

儒家和道家都讲,但是这里情况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国思想的来源,我的理解,必定是起源于对“天”的敬畏,这是人类在远古时期的共同性决定的,犹太人的“上帝”就是中国人的“天”。但是中国人怎么看“天”,毕竟和犹太人的方式有所区别,这大概也是由于环境气候等因素决定的。

对天的敬畏导致人自觉地要求自身契合于天,这是我对传统文化渊源的理解。这在《易经》、《诗经》、包括《礼记》中的《中庸》都有表现。

后来孔子所讲的《论语》更观注人的“主体”,不怎么讲“天道”如何如何,反而道家“道可道”的讲了很多。但是孔子和孟子等等都在实质上承接三代思想,特别是《易经》。只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关注的重点从对天的原始性的敬畏开始逐渐转移到人类自身的伦理和修养,但是儒家的“逻辑”和“原则”还是契合于天。牟宗三(暂且把此人的政治立场放置一边)甚至把孔子思想之于“天”和耶稣思想之于“上帝”作类比。

儒家确实重视“礼”,从功夫上贱仁儒家确实是落在“礼”,但我的粗浅的看法是,儒家思想源头、原则和逻辑还是在于天道。对于“仁”,如果我们要追问“为什么”,我想还是会回到天道的。儒、道两家毕竟都是同源的,只是两家对“天”的看法角度不同。

我这些理解有些是自己个人的感想,表达未必没有不准确之处。

对于艺术,我看了你的观点,我觉得和我在主贴上表达的基本是一致的,虽然我间或也会讨论一些美、美学上的题目(我对情趣和审美这些是包容而不沉迷),但是重点还是围绕“生命”展开议论,我比较看重从诗意中启发人生这种角度。所以我同时也比较重视哲学话题,但是毕竟时间和能力限制,涉足是很浅的。希望和fride兄多作讨论,特别是有关海德格尔。

家园 我读过的怎么都是

"晓看红湿处"。

觉得说仁内在是与天道的契合,感觉有些牵强。天道是自然之道,有太多残忍的地方,说不上是"仁"。

家园 应该是晓,不是晚

图省事从网上直接拷贝出的纰漏。谢谢!

家园 中国儒家怎么看待“天”

说天地不仁的是道家,从唯物主义看待天的是现代人。

儒家看待天是“生物不测”,这个看法,和孔子说“仁者乐山”是一致的,因为“山”的特性是蕴育万物,所以仁者自然对山产生好感。

天,作为大自然来讲的话,当然不是总那么温情脉脉,甚至有暴虐的一面,但是儒家不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的,他们会从“天人感应”的角度,认为天灾和人祸相关联,旱灾,洪涝,地震等等是因为君德有失......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天“生物不测”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看事物要看主要方面,虽然天时不时降临一些意外的灾难,但是总体而言,是容许万物生长繁育的。 但这种辩证法恐怕算唯心主义倾向。

家园 同意,这也就是我在根子上不认同孔子的地方

讲天道就是要心肠硬,甚至对人类毁灭的这类前景都要淡然接受。讲天道者不会是人道主义者。

家园 认为让人类面对苦难,或毁灭

便是“不仁”,可能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天”。

为人类设定限制,恐怕才是对人类最大的慈悲。

家园 “让”好像有施动的意思,

其实不然,“让”就是放手,让某物自由。孔子为仁要为天下演化赋予一个道德意义,但是这个道德意义落于三代这个逝去的东西和基督教把正义的匡正置于最后的审判一样,因为遥远,所以难免会伪善。自然而然,万物自有其生灭之道,何故非要出手干预,给予万物一个道德意义呢?大道,天道才是最终的意义,而不是人为设定的“仁”。

鄙人愚见阿,愿受批评。

家园 “大道,天道才是最终的意义”,

若问,这个意义到底是什么?如何作用于人间?

----你要解释,就也遭遇孔子的困境;天何言哉?一说就错。

为何给予万物一个道德意义?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真相,都能直面那种冰冷。“难免会伪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道德意义能提供心理慰藉,让人觉得温暖并有所依附,并形成认同。

其实我上句话和孔子的“仁”关系也不大,那是我自己这两年在经历一些事情后的领悟。前几日好友父亲亦因癌症去世,我和阿壳电话讨论癌症的问题时,这句话才真正成形。对我,这不是一个简单地言辞辩,真是经过了快两年的痛苦思考才能说出来的。

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最初,是懵懂而烂漫的,天就是天,我活着,挺好的,很快乐;

2.因为一些事情,对造化产生质疑、不解;

3.目睹至亲的痛苦,对造化感到愤怒,决意战斗;我那时候曾写过,

“微薄如我这般的被造物,在直面造物的莫测时,战,我要从容。败,我要庄重。”

4.我败给了造化,很痛苦,强迫自己和自己能力的局限讲和,对自己进行全面反思;

5.开始直面并承认造化的冷漠和坚硬;

6.开始认识到造化之冷硬的背后,蕴藏着更深的规律和和谐,“有限”和“无限”的关系----这个我还是只有点意会,无法表达;

7.更坚定地选择慈悲作为自我理性的起点,内心慢慢回复到最初的温暖态。

这个过程的痛苦和艰辛,恐怕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知道。而且我估计将来也还会有反复,信仰的确立是必然要和苦难及牺牲相联系的,我以前总会想如果杨开慧不死,新中国的历史可能会不一样些,现在我理解,那是上天为了成就太祖非如此不可的事,这是亚伯拉罕的献祭。

扯得有点远,我也是借回复你做个总结,没有批评的意思啊,都是交流,希望能有益,所以认真。

通宝推:38楼208,一的W一,
家园 天道是自然之道,应无属性的。‘仁’只是个人的附会。
家园 脑细胞过分活跃不了利于心宽体胖的说

拜个早年。

又要休假体息一段时间。事先问个好。

家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是一个大机器,按照自有的规律而运行。不会因为喜欢某些物种就对其有特殊照顾,也不会因为厌恶某些物种而特意去排斥。

换成现代的表述就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家园 希望“人定胜天”的多半要碰得头破血流的

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层次: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而不能为己所用。

能以所以然而为己所用。

所行合于规律。

这几层,不论佛、道、儒都有表述。代表性的就是孔子的那段平生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而所谓”人定胜天“,硬要逆反自然规律的,多半就是YY小说的种马主人公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