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书可以长见识,意淫不能当饭吃 -- 迷途笨狼

共:💬50 🌺316 🌵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隋只是第一次征高句丽损失较大

第一次攻坚城不克,有心理障碍了,绕开城池,直接深入腹地攻击平壤,但是没配合好,水军陆战队先被击败,陆军主力到达的时候已经没补给了,只好撤军,又累又饿,被之前绕过的城池里的驻军一路追杀,几乎全军覆没。但是是深入的部队,不是所有的随军,多数还跟着隋炀帝在边境耗着呢。这一次,据说高句丽男子也死了一半,双方都很惨。

接下来隋炀帝又搞了两次北伐,不过都半途而废。

当时,高句丽军队有一定战斗力,北伐军队规模不能太小,而北方边界又在山区,就是山海关到辽南一代,不利于运输,导致后勤压力大增。关键是高句丽的城池普遍很坚固,隋唐的北伐都遇到攻城难题应该不是偶然的。这样就意味着战争无法速决,后勤就非常关键了。

最后一次成功,从唐军的角度来说,地理条件熟悉了,经验有了(重视后勤),而高句丽国力经过隋唐的连续征伐已经比较虚弱了,耗不起,就完蛋了。从这一点来说,当初李靖给李世民的建议也没错,靠正兵攻伐,因为多坚城,奇兵太冒险,不能期望速决,稳扎稳打,耐着性子慢慢来,高句丽肯定顶不住。只不过对辽东地理环境了解不够,后勤问题没解决好。李靖和李世民以前都没去过那边,不熟悉。

家园 自己算一下时间间隔

隋炀帝最后一次征讨多少年后李世民才征高丽

另外隋末唐初损失多大

家园 杨广的人品

杨广曾对另一个秘书虞世南(机要秘书虞世基的弟弟,文学家、书法家)说过“我生性不喜欢听人劝告。如果已经当了官的人来劝我,还想以敢劝我求名,我一定不能饶恕他。如果是平民百姓,我还可以饶恕他,但决不让他有出头的日子。你记住吧!”(帝从容谓秘书郎虞世南曰:“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这段话见于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我不曾在别的地方找到相关记载,不敢对记载的真伪妄加以评论。

家园 门阀世家固然对中央有威胁,但并非不能制衡削弱。

经杨坚的二十年开皇之治,中央权威自然比地方强。这应还比李唐初期好得多吧,而八柱国的门阀势力到武媚娘时期才被逐步削灭。“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

反观杨广弑父杀兄,几个兄弟无一善终,对八柱国自然不会好到哪儿。其实对付门阀完全可以采用汉武帝的雨露均占法等手段,以杨广的政治才华不可能不考虑这类低烈度手段,而非采取动摇国家根基的三征高丽。

但让大运河与伐高丽同期进行,确是杨广自找死路了。灭陈南征补给可从富饶之地征取,而北伐苦寒之地,补给只能由后勤供应。前线作战又中了高丽的诈降等拖延计。

第一次征高丽估计以试探为主;失败后发觉高丽已是北方最大威胁,不征不行;第二次则可能是为报仇压服,准备不足中了高丽的诈降等拖延计。第三次准备最足,但后方着火不得不草草收场。

元朝忽必烈东渡征日和远征安南亦伤及国本,80年就土崩分离。

家园 这个真假难说,乾隆也不喜欢

提意见和闹事是两码事

杨素的意见杨广听不听

家园 诈降骗将领这么容易?打不下来的借口罢了
家园 楼主说辽饷、毛文龙什么的,是在批袁崇焕么

按楼主文章的精神,貌似不当如此吧,该批的相反怕该是灰熊猫之流的作品才对

家园 提的是东林党,至少本人反对袁某,跟灰熊猫无关
家园 原来是这样计算的古代人口

古代户人口一般不会达到这个规模,为增税,是强制分户,一户不能双丁,很多人家是单口成户的。当然不能指望如豪门大户,那只是极少人家了。

家园 袁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东林党
家园 主文也没有提猿
家园 高丽被灭在唐高宗一代,而且是其内头不止的情况下被收拾的
家园 难说,历史上中诈降计的不少,诸葛格就是一个。

特别如果皇帝在后面催促,前方战况绞着的时候,见好就收对将领来说也是很大诱惑。

家园 大人物的意见目的性是有的,但平民的意见都如此抗拒就不行了

如果前文的描述是史实的话,个人判断杨广性格应是打顺风扙的那一类,自把自为,眦目必报。 被打败了,必然更疯狂的报复,但当到了逆境时则一塌糊涂,自暴自弃。历史记录为隋炀帝后期烽火连天的时候却再也无心国事,前方告急,也让皇后打发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其人品如何。

家园 骑兵不是主因,西汉之后的中国军队,水准一直在下降

《诗经》里的童子佩喋,到隋唐的《李波小妹歌》,到宋明的兵痞,中国军队的军事水准一直在下降。具体到装备上,就是从周,春秋战国,西汉时代一直侧重射术,强调火力第一。在西汉时代,一支1,2万人的西汉合成化主力部队,一次战斗的弩箭弓箭发射量应该都是天量。秦赵长平之战附近的箭头山,就是这种打法的写照,以至于2千多年过去了,当地农民还是能经常从地里挖出当年双方进行火力覆盖的箭头。西汉东海郡一个兵器库库存的弩箭数量就超过千万支,步兵弩,骑兵弩,车兵弩,种类齐全,各种箭支种类繁多。这是当时中国高度合成化,高度专业化军队的写照。所以匈奴单于8万骑兵很久吃不掉李陵5千步兵,不是单于无能,而是各种弩构成的火力网和战车环形防御对进攻的抵押能力太强,他只能等李陵50万支箭射的差不多了才能攻进去。

但这样的军队,对士兵,军官,和政府,后勤都有极高的要求。是真正的黄金铺路,没有严格的训练,没有强大的生产力基础,无法装备和支持这种部队。西汉之后,中国军队就再也没大规模的重新装备出这种部队,陈庆之可能是个例外,但也只能装备训练7千人。 陈庆之的7千白袍北伐,尔朱荣数十万骑兵不敢与之争锋,陈庆之的手下不可能是奥特曼,尔朱荣手下的骑兵也不会都是饭桶,而是面对高度合成化,火力输出强大的部队,人上去就是白添进去。

到了唐朝,已经是靠蛮力或者技巧取胜了,这种依托体系的打法已经玩不出来了。所以唐军大量折损(一次战役损失10万)的战役非常多,而西汉军成规模部队(大于2万)匈奴几乎是吃不掉的。但唐军这种低技术含量部队补充快,成本低,损失10万,20万,再训练2年就补回来了。而西汉军在长安内部问题导致李广利为了立功赎罪不顾后勤强行进军导致7万大军折损后,汉朝就需要休养生息,重新训练出7万精锐,需要大于10年的时间和巨大的财力。

到了宋明,就不用说了,从梅尧臣,王安石的《日本刀歌》中,我们已经知道,在宋朝,好刀都是日本出的。中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已经堕落到连好刀都需要从日本进口了,这个时代,中国基本就是靠块头大维系。在军事装备上,金朝的滑车,日本的鸟枪都超越了中国。沈括在挖出西汉的标准化弩机后,大为赞叹,但那个时候的宋朝,已经不可能装备,训练出那种部队了。

战争有战争的客观规律,秦赵长平对峙时候双方战斗中的漫天箭雨的火力覆盖和今天战争中的轰炸,大炮火力准备是一脉相承的。火力,机动等都是战役取胜的重要因素,人的作用很重要,但即使是勇敢的八路军,也不能违背军事规律去和日军在平原上搞大会战。中国军队在西汉达到的高度太高,已经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而之后的中国,再也组织不出那样的合成化部队了。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骑兵问题,套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是体制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