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布尔战争 1 -- 橡树村

共:💬49 🌺6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村长再开高楼,哈哈
家园 所以说,最后德国人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让人觉得很意外

法绍达危机时,英法都已经是到了剑拔弩张的边缘,如果不是因为“新学派”思想搅乱了法国19世纪末的海军建设,那说不定一次世界大战真能提前爆发。

结果没过几年,摩洛哥危机中英法这对老对头已经和解,反而是过去在殖民地拓张上表现得不是那么显著的德国成了共同的敌人。

近百年来通俗的说法一直是威廉二世表现得很二、不该搞公海舰队以至于得罪了一票列强。但抛开这些表面的、或者说有导向性的观点之外,当时英、德两国到底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或者说是什么事件使得最终大家都觉得除了战争就没有任何解决手段?

家园 德皇真的很二

德国进攻中立国比利时,当天英国为此对德宣战,德皇的反应居然是大吃一惊,人家一直以为英国会保持中立呢。

家园 是因为德意志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吧

德意志历史上,那个神圣罗马帝国实在是不堪,总算到了19世纪晚期,德国打败了法国而统一,所以难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家园 在英国的竞争者里,干掉德国收益最大,而且德国也可以被干掉

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是必须干掉一个竞争者,剩下的问题就是干掉最合适的那个。

在经济实力、军事势力、战争潜力上,美国不可能被打败,美国的舰队在稳步增长,最后英国和美国签定海约翰-庞斯福特条约/美国和英国关于促进建造通航运河的条约,体面的结束自己对北美海域的优势。

法国和英国一样,具有着广阔的殖民地,也就有着经受军事打击而反败为胜的条件。二战初期法国的溃败不是因为国家实力和战争潜力造成的,而是因为自己的政治混乱。

只有德国,出口依赖国外市场,原料依赖进口,地理位置不利,尽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但被长期封锁,就会走向内乱-----一战的走向也正是如此。

所以,英国人自然最终选择消灭德国。

家园 【原创】布尔战争 3

橡树村:【原创】布尔战争 2

这个会谈根本没有耽误米尔纳继续推动战争。会谈前两周,米尔纳就要求英国人需要显示自己的武力了。他提出至少要有一万人,越多越好,驻扎在纳塔殖民地与德兰士瓦交界的地方,借口当然是为了防止布尔人的袭击。随后,还需要安排防卫钻石中心金伯利以及纳塔重镇雷迪斯米Ladysmith的兵力。米尔纳明确表示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么早打要比晚打好,依靠黄金财富武装起来的布尔人,会越来越难以对付。军事准备还包括撤换掉不大喜欢战争的英军驻南非总司令巴特勒将军,于是巴特勒将军就被米尔纳描绘成了克鲁格主义分子。既然是潜在敌人的支持者,那么就不再适合在总司令这个位置上了。巴特勒很快被迫辞职。随后,张伯伦准备的蓝皮书也公开出版了,米尔纳对德兰士瓦的态度非常清晰地表露在这个小册子里面,大家再也不需要猜测米尔纳对待德兰士瓦是个什么态度了。

史末资仍然在竭力避免战争。通过霍夫梅尔,施莱纳,施特恩,史末资仍然在说服克鲁格作进一步让步。七月,克鲁格在会谈时候提交的改革法案经过修改后被议会通过,修改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妥协的方向进行的:金矿地区的议会席位增加到六个,投票权也可以向前追溯七年。这样,米尔纳的时间条件都得到了满足,只是要求的议会席位差了一个。斡旋的人们对这样的结果很满意,施莱纳宣布这应该是一个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连张伯伦都表示满意,认为危机结束了。米尔纳对此可不满意。米尔纳要看到的本来就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英国对德兰士瓦的直接控制,是战争。他宣称这个法案是个陷阱,克鲁格政府不可能真正实现这样的要求。不过,姿态还是要做的,米尔纳建议英国设立专门委员会来调查投票权的问题。这就又触到了克鲁格的另一个底线:国家主权。

米尔纳在英国政府也有坚定的支持者,张伯伦的副手,殖民次长赛尔伯恩爵士Load Selborne就是代表,主动提醒张伯伦的表态可能有些轻率了。所以,等到7月20日内阁会议的时候,张伯伦也改了口,开始提醒内阁这里面可能有陷阱。随后,张伯伦开始抬高要价,投票权的问题被抬高到了英国在南非的地位问题。7月28日,张伯伦在下院致词时,提出英国在南非的根本利益在于维持其在南非的霸权地位,现在,是布尔人在威胁英国人的霸权,威胁这个地区的和平。虽然德兰士瓦政府的新的投票权法案可以算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是这个动作需要英国人的严格监督。张伯伦承认这个做法是在干涉他国内政,但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大英帝国子民的利益。这个立场也得到了总理索尔兹伯里侯爵的赞成:问题的关键是需要由英国人,而不是布尔人,控制南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索尔兹伯里侯爵Robert Arthur Talbot Gascoyne-Cecil

布尔战争期在其第三任总理任期内

现在,克鲁格面临的情况就是,做出了重大让步,对方却还不知足,需要监督。妥协派继续劝说克鲁格接受监督,否则就可能直接导致英国人挑起战争,建议克鲁格尽全力避免战争。但是克鲁格已经不打算继续让步了。在给妥协派的回电中,克鲁格明确指出英国人最需要的是对德兰士瓦的控制,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元首,他是不可能接受英国人的监督的。不过克鲁格还是继续在投票权问题上做了让步,获得投票权的居住年限可以减少到五年,金矿区的议会的席位也增加到了十个,占到了整个议会的四分之一,这已经超出了米尔纳甚至最激进了改革派所提出的要求了,交换条件,就是英国人放弃干涉德兰士瓦的内部事务。

张伯伦这次不敢轻易表态了,不过还是私下对此表示满意,认为危机这次应该算结束了,克鲁格已经彻底认输了。但是米尔纳完全不放松,认为克鲁格政府的任何妥协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并且坚持,既然敌人退缩,那么我们就要继续提出要求,坚持英国的霸权,不惜动用武力。这个立场再次打动了张伯伦。现在,无论英国政府内外,还是开普殖民地,德兰士瓦政府,都已经明白了,投票权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借口,现在,英国人已经不需要这个借口了,再大的让步都没有用。现在,英国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利用武力威胁,迫使克鲁格低头,服从英国的霸权,承认英国的宗主国地位。如果克鲁格不向英国霸权屈服,那么,战争就无法避免。8月28日,英国政府向德兰士瓦政府发出照会,接受德兰士瓦政府对于投票权的建议,但是不放弃所宣称的对德兰士瓦的宗主国地位,以及干涉德兰士瓦内政的权利。这个照会一发出,所有人都知道,战争就要来了。米尔纳的计划完全成功。

到1899年八月底,英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了为了维护自己在南部非洲的霸权,不惜与布尔人打上一场的决心。不过,表了决心是一回事,真的要打仗了,议会是不是能通过,又是另外一回事,说服民众去那么遥远的地方打一场理不直气不壮甚至有点多余的战争,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实际上英国内阁连对可能的战争进行一点军事上的准备都有争议,多数官员相信,英国立场这么强硬了,那么克鲁格就应该投降了,根本没必要进行战争准备。所以,当战争大臣要求政府为军事准备批准预算的时候,首相索尔兹伯里就要求再等等,不到最后关头不着急准备。米尔纳的立场在英国政府内部也受到争议,很多官员抱怨米尔纳的立场太强硬了,一点灵活性都没有,一点耐心都没有,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在议会,反对派已经在批评米尔纳在故意诋毁德兰士瓦政府,甚至一些自由党人士已经把这场将要到来的战争成为米尔纳战争。既然走向战争的争议颇多,那么,向德兰士瓦政府发出最后通牒之间事情,就不这么着急了,对战争的准备么,就更要向后放放。

政府对究竟是不是要作战犹犹豫豫,军方可不想打一场毫无准备的战争。布鲁方登会谈失败之后的第三天,沃尔斯利元帅Garnet Wolseley就提出了要准备针对克鲁格的战争,需要安排在索尔兹伯里平原进行军事演习,至少动用三万五千人的队伍,至少,这也算是英国人展示军事力量,向克鲁格施压的表示。随后,沃尔斯利元帅又表示需要增兵开普殖民地,驻军至少需要有一万人。这两个建议都没有得到政府同意。不过军队继续为可能的战争进行技术准备。八月,沃尔斯利元帅提交了德兰士瓦作战的初步方案,提出至少在现有驻军基础上增加五万兵力。随后,战争部计算出要在开普殖民地集结五万人以及所需要的物资,至少需要四个月的时间,当然,如果钱足够多,现在就可以立刻花上一百万英镑,把足够多的骡马,车辆,服装等运送到开普,那么季节的时间可以压缩到三个月。这个建议仍然遭到英国政府拒绝。八月份,英国政府对战争所做的准备,就是增派了两千兵力,加强纳塔的防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英国元帅沃尔斯利

曾经作为纳塔以及德兰士瓦的最高特派员主持过祖鲁战争的收尾工作,在英国短暂控制德兰士瓦期间,主持了对黑人反抗运动的镇压

1894年晋升元帅,1895年成为英军总司令

不过就算有所准备的英国军方,所准备的也是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时间也不会有多长。虽然输掉了第一次布尔战争,但是仍然没有多少英国军人会把布尔人当作值得认真对待的对手,沃尔斯利认为战争大约会持续三四个月。毕竟,即使自由州也加入德兰士瓦一方,两个布尔人的国家所有18岁到64岁的男性人口只有五万四千人,这些人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怎么可能是人数相当,训练有素的大英帝国陆军的对手。能对英国殖民地造成威胁的,也就是那些游击骑兵,但是英国军队会很快横扫南非内陆高原,几场关键战役过后,一直是一盘散沙的布尔人就不会再有什么斗志了,战争就可以很快结束。此外,英国人认为自己是战争的主动一方,真到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肯定是英国人做了充足的准备,然后宣战。这样的话,准备太早干什么呢?九月,英国政府同意增派一万兵力,但是仍然不着急发出最后通牒。按照英国政府的想法,最后通牒要到兵力准备完备以后才会发出的。

大资本家们自然也完全了解将要发生什么。1899年是金矿区在战争前的开采高峰。1899年虽然只开采了八个多月,但是约翰内斯堡的产金量达到了1895年的两倍,使得德兰士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金国。仅仅七月份一个月,产金量就达到了创纪录的1700万英镑。虽然大资本家们对克鲁格有各种不满,但是这个时期在约翰内斯堡开采金矿仍然是非常赚钱的。1899年,在金矿区的投资总额达到了7500万英镑,三分之二来自英国。不过等到资本家们意识到战争终于不可避免之后,在这个地区的长期投资就成了问题。战争必然导致金矿关闭,这些已经深入地下的金矿一旦关闭,矿井就会被谁淹没,造成很大损失,而战后究竟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却不明朗。随着战争的前景越来越清晰,矿工们开始离开了。几个月的时间,估计有十万白人离开德兰士瓦,数万黑人工人被迫回家。到九月底,约翰内斯堡三分之二的商铺关门,多数金矿已经无法开工。等到九月底,英国政府开始起草最后通牒,作进一步军事准备的时候,约翰内斯堡的金矿已经停产了。不过英国政府在最后通牒如何措辞,究竟什么时间发出的问题上,仍然吵得一塌糊涂。张伯伦为这场战争作出的预算是一千万英镑,要说服议会接受这个数字,张伯伦还是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释。对布尔人的战争的问题的听证的时间,被定到了10月17日。

克鲁格政府却不打算给英国人慢慢准备的机会。很明显,克鲁格看到除了放弃独立,没有任何让步能够满足英国人的胃口,那么战争就是近在眼前的事情了,英国人正在进行的真正准备,克鲁格也不是看不见。克鲁格立刻开始了战争动员。10月2日,自由州政府也决定,一旦与英国人开战,坚决站在德兰士瓦一边。有了盟友的支持,克鲁格政府不打算等了。既然早晚要打,那么等到英国人准备好了再打,显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10月9日,德兰士瓦政府向英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英国军队从其边界撤军,并召回所有的增援兵力,否则就开战。这个消息传到英国的时候,是10月10日早晨。正忙着说服内阁和议会向德兰士瓦发出最后通牒的张伯伦忽然发现,自己的难题解决了。

橡树村:【原创】布尔战争 4

关键词(Tags): #南非#布尔战争#钻石黄金战争通宝推:常识主义者,蓝沙狐,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德国统一在19世纪七十年代

鸦片战争都过去了三十年,世界上有价值的殖民地早已经被瓜分完毕。你看看后来德国的势力范围就知道了,不但大都缺乏价值,而且无法连片,各自为战。这意味着德国的势力范围不可能为其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提供原料和市场,对于资本主义工业是生死攸关的事情。怎么办,从原有列强手里夺,没有第二条路。新兴的美日德都是这个路数。列强之间的第一场战争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我对德国没什么了解,但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统一后德国同老牌列强的第一次严重冲突,德国人已经够好脾气了。英国当时是日不落帝国,拥有全球利益,新兴的谁不是实际上挖它的墙角,好比现在任何国家崛起事实上都必须削弱美国一样。只不过有的以竞争对手姿态出现,有的以盟友面目行挖角之实。英国对这些后起之秀也有足够警惕,我记得河里有人说过,当时英国对德国有歧视性经济政策,比如只规定德国出产的工业品必须标德国制造,因为“质量低劣,不能和高贵的英国货相提并论”等等。

打仗打到世界大战这一步,根本原因只能是多年积怨,不可能因为某个事件就引起双方互相玩命,而且最终打酱油变成火上浇油,全来凑热闹。

家园 反了吧

比如只规定德国出产的工业品必须标德国制造,因为“质量低劣,不能和高贵的英国货相提并论”等等。

正因为德国货质量好,才标的,要是质量差,德国

怎么能在没殖民地做原料来源和推销市场的 情况下

崛起啊。

家园 没反

最初的意图的确是限制德国制造的市场,不过事与愿违,德国货越造越好,反而成就了德国制造的品牌口碑。这也是帝国主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经典案例之一了。听我德国同事说,另一件事是一战后禁止德国发展战列舰,结果德国避免了烧钱建造过时的海军,转而发展高航速速射战舰(非军迷,不清楚)和潜艇……

家园 没反

原文叙述正确,你说的是后来的事了。新兴工业基本都要经历一段粗犷期。

没反
家园 日本制造的商品也是同样原因打上日本制造的原因的。
家园 德国的确是以山寨英国产品起家的

德国货以前质量也不怎么样,靠人工成本低占领低端市场抢饭吃,和二战后日本,现在中国一个路数.如今中国制造名声也不怎么样,不照样有倾销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比的是效益,不是质量.

而且以前德国自己还是有原料的,他们的煤矿铁矿不少,质量也不错.还有德国以前纺织业也比较有竞争力,可能是女工便宜吧,革命导师恩格斯就经营纺织业跨国企业,也算是个富翁

家园 只有德国,出口依赖国外市场,原料依赖进口......

......地理位置不利,尽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但被长期封锁,就会走向内乱-----一战的走向也正是如此。

所以,英国人自然最终选择消灭德国。

——这个这个,这段话看得怎么这么有感觉啊

家园 基本上德国人是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

实际上除了法俄这对轴线还比较和谐以外,英俄、英法之间都是矛盾重重的。英国迟至1904年还利用日本人跟俄国人打了一场代理人战争。

可惜德国没有利用这种矛盾,而是通过持续的施压,终于把英法俄牢牢地团结在了一起。而且他的施压往往是给人家白打工,自己没有捞到任何实地。比如在摩洛哥危机中刺激法国,在布尔战争中刺激英国,为了奥匈而在巴尔干开罪俄国。实际上即使得逞,德国人最多的得到的也就是glory而已,最后都是为别人摘桃子。

而直到20世纪初期,德国还有和英国达成反俄军事同盟的机会。当时英国人的说法是:我们的传统禁止我们在欧洲大陆上提供空白支票的军事承诺,但除了白纸黑字以外,我们愿意以一切方式与德国表兄弟达成某种默契。但是威廉觉得默契不够,于是持续的向英国施压,希望通过恐吓达到让英国人屈服的目的。于是就有了持续的海军法拨款和公海舰队。

家园 Adolf Hitler演讲不知是不是原文翻译

这是纳粹Adolf Hitler演讲?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站在德国人的土地上!站在柏林,这块我们祖先用鲜血和尊严浇灌的土地上!我的身后,是安德烈.柯里昂的雕像!他是全世界公认的自由斗士!他是全世界的光!”

我的面前,站着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在屈辱中呻吟的民族!”“那场战争结束之后,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就没有了!那些战胜者们骑在我们的脖子上作威作福,他们随意践踏我们的尊严,一个欧洲大陆上最高贵的民族地尊严!你们告诉我,你们是选择像本杰明.马丁一样去做一个自由的斗士,还是一个奴隶?!”

你们或许要说:希特勒先生,我需要一个工作,一块面包。是地。你的说法很对,生命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是自由!那就是尊严!”

只要阿尔萨斯和洛林上空一日还飘扬着法国的国旗,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只要那些法国人、英国人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我们地尊严就不存在!只要在欧洲的版图上,这个叫德国的国家四分五裂积弱不堪。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只要其他国家的人,在聊天的时候说到德国这个字眼的时候会发出一声轻蔑的笑声,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块面包!而是一个生存空间!一个民族地生存空间!这生存空间,不是靠乞求和抗议来实现的,而是靠铁和血来实现的!”

别人欺辱我们,哪怕是最弱小的民族也来践踏我们,我们只会叫着:我们表示强烈的愤慨和抗议,这样的人。是没有骨头的!这样的人,是低贱的!我们应该用大炮地震耳欲聋声让敌人颤抖!我们应该碾压他们的尊严、生命,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一群只知道抗议的懦夫!”

你们要记住,一个只懂得抗议的国家,是一个没有骨头的国家!一个只懂得抗议的政丶府,是一个没有骨头的政丶府!当我们地尊严、领土、生存地空间都遭受践踏的时候,还不知羞耻地抗议地政丶府,我们是不需要的!你们最后也会抛弃它们的!”

我很骄傲,在你们这些人中。这样没有骨头的人,少之又少!我的面前,是一个留着千年不屈血液的军团!这血液,曾经在我们祖先的血管里面流淌过,他们没有屈服过!现在,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汩汩奔涌,你们告诉我。你们愿意它冷却吗!?”

“能够团结人们的。有两件东西: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犯罪。我们有雕刻在德意志旗帜上面的伟大理想,我们会为这理想流尽我们的最后一滴血!在今天的柏林。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拯救我们的祖国,只有这理想!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我们有拒绝执行它的决心和理由!做你们想做的吧!就像本杰明.马丁拿起枪,就像他带领着他的同胞们高举着那面自由的大旗英勇杀敌一样!假如你们期望战斗,那就去战斗吧!然后我就能够看到你们是七千万奴隶还是七千万坚贞不屈的日耳曼人!”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阿道夫.希特勒,也会想本杰明.马丁那样,举着属于我们德意志的大旗冲在最前方!哪怕是战死,我也会微笑着进入天堂!我会见到那些德意志的荣耀的祖先们,我可以昂着头颅走到伟大的腓特烈大帝跟前,我可以骄傲地对他说:我,你的子孙,没有给你丢脸,我为伟大的德意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我们不为奴役而战!我们为自由而战!我们不是机器,不是牛马,我们是人!是从来没有屈服过的日耳曼人!”

我们以自由的名义团结起来!为一个新的、公平的世界而战!我们为人人有工作而战!为那些奴役我们的人滚出德国人的土地而战!为我们不需要整天喊着抗议而战!为我们的尊严而战!为我们的诺言而战!”

为解放这个国家而战!日耳曼人,我们为我们的祖先的荣耀而战!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骄傲地宣传:我们是从来不屈服的日耳曼人而战!”

“我的同胞们,德国和德国人民万岁!自由,万岁!

或许我们从主流价值观出发应唾弃纳粹,但放在更长的历史进程看更规律的还是丛林法则,还有一个民族的进取心和血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