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姜维传 蜀二相时的姜维 初掌军事 -- 陈不到底

共:💬30 🌺2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对哦,负负得正,我这里是写错了,谢谢提醒
家园 蜀汉就是比较乱

诸葛亮、蒋琬、费掉等人的开府,都是为了北伐作准备,他们的属官都在朝廷有任职,开府大概是为了北伐调控方便,要领薪水的话恐怕就一份,想来曹操那边也是。刘禅也是在回收权利,费掉到死前一年才开,到了姜维这时就更不再提了。

家园 :)
家园 【原创】姜维传 蜀二相时的姜维 三国各换天――蜀

蜀二相时的姜维

三国各换天――蜀

253年的春节除夕,费掉在汉寿为新的一年到来和群僚聚会。

不知这个时候的费掉在想些什么,他从成都到汉寿已经一年有余,这期间终于可以开府治事,任命自己的属官了。吴国那面,孙权虽然去世,10岁的孙亮即位,但是辅政的诸葛恪把吴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位诸葛丞相的侄子出手不凡,十月252,征集数万民工迅速修好巢湖东兴堤,并在两端分别筑城有千余驻军,这个地方就在魏国的合肥新城对面。诸葛恪的挑衅让魏国的新任大将军司马师都坐不住了,十一月,他授命胡遵、诸葛诞等人率七万大军筑浮桥渡过巢湖在东兴大堤攻城。十二月,诸葛恪迅速调动援军,前军丁奉趁魏军轻敌迅速突进,魏军混乱,随后在诸葛恪大军压制下魏军措手不及,惊扰散走纷纷争夺浮桥逃命,结果浮桥折断,魏军淹死者万数。此战吴军战果辉煌,获车乘牛马驴骡数以千计,资财器械堆积如山。魏乐安太守桓嘉淹死,以前吴国的叛将韩综也被斩军前。孙权生前最恨这个韩当贪财的儿子,诸葛恪将韩综人头在吴大帝庙前祭祀,回首殿下,仿佛他马上就能率领吴军平定魏国。在吴国的新年计划里,雄心壮志的诸葛恪已经有了主动北伐的念头,打算派使臣向蜀国联系共同出兵。

这个时候,费掉还没有收到消息,但对于这位吴国太傅的高效率也是有所耳闻。看着群僚都已前来恭贺新年,生性随和的费掉也准备今天一醉方休。当初张嶷给新任大将军的费掉写信说,“以前来歙、岑彭都是被敌军刺客所杀(*注二十二)。现在您已经位尊权重,来、岑的教训,(以您宽济博爱、信任新附太过的性格)将军可要引以为戒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费掉对张嶷的危言耸听也就一笑置之。

但不幸为张嶷言中,今年在座的同僚之中,真的有一个心怀不轨的魏国降将:郭修。当费掉喝的酩酊大醉之时,郭修趁机刺杀了这位蜀汉大将军,临中刀的费掉是否想起了6年前张嶷的信。

刺客郭修肯定是死了,不知道是被当场分尸,还是在费掉墓前开膛,蜀卷并无记叙。(*注二十三)

几个月后,费掉是被魏国降将刺杀的消息传到洛阳。曹芳下诏褒奖这位功臣,诏书的内容描绘了郭修的高大形象,“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追封为侯,赐食邑千户,郭修的儿子也被封官,赐银千沲,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注二十四)

后来东晋人孙盛写的《魏氏春秋》说郭修是凉州西平郡人,在当地素有名声,后来被姜维俘虏,郭修也没有屈服。刘禅(是因为郭修的名气和气节?)任命他为左将军。郭修这时就想刺杀这位后主,一到庆贺之时,一边拜一边往前挤,但是还是被旁边的人挤到后面去了(郭修要有陈祗那么帅,刘禅早完了),郭修总是够不着。因为费掉很容易接近,才不幸成了他的目标。(“??字孝先,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掉焉。”)(*注二十五)

这么算起来,郭修从被俘虏250到刺杀253在蜀国也呆了起码两年之久,刘禅任命的左将军位置也不低(*注二十六),但看过注后会明白这是毫无实权的虚职。虽然郭修被后来的裴松之贬的一无是处,但是我还是比较佩服这个人的,沉默两年,居然还有不屈之心,于新年大庭广众的庆祝场合之下一举成功刺杀蜀汉的首要人物。

设想一下,在灯红酒绿的背景前,费大将军仿佛还带着醉意缓缓卧倒,仍立在身旁的是手持血刃的郭修,还在欢闹的蜀国群臣渐渐地把视线集中在这位左将军身上,惊讶的目光交织着各种复杂的情感,却怎么也认不清眼前的这个人......

*注二十二

光武帝刘秀的来歙和岑彭都是攻打蜀地的时候被割据益州的公孙述派刺客刺杀的。建武十一年(35)六月,来歙大破蜀王元、环安军,占下辨(属益州武都郡)。公孙述为挡住汉军,派刺客刺杀来歙,但却没能当场杀死他。急急赶来的副将盖延见状痛哭流涕,来歙怒喝道,“叫你来是嘱托军事的,不是要你像个娘们儿哭哭啼啼。我现在虽然还插着刀,难道就不敢治你的军罪?”盖延当即醒悟,抖擞精神听候训诫。来歙叮嘱完军务,又言辞恳切地向刘秀上疏进言,遂“投笔抽刃而绝”。

四个月后,岑彭率奇兵从江州方向奔驰两千里绕过公孙述的守军直取成都,公孙述被这支神兵吓得又祭出刺客这一招。当时汉军扎营的地方叫彭亡,颇觉晦气的岑彭想要移营,可是晚上就被扮作降虏的刺客刺死。

张嶷是蜀中人,两百年前的旧事他当然清楚,就拿来劝阻费掉,费掉是荆州江夏人,大概他真的不了解当年刺杀的细节就没有放在心上。

这个张嶷自幼就胆大心细,在南中一带对夷人恩威并施,为稳定蜀汉的后方做出了大贡献。他对费掉及后来诸葛恪个性所造成的恶果都有所预见,是个相当难得的人才,后面还要提他。

*注二十三

按道理陈寿是蜀国人,这么大的事应有许多详闻,当初来歙、岑彭被刺的过程都颇富戏剧化,可是到了这里,只是一句干巴巴的“掉欢饮沈醉,为循手刃所害”。蜀汉方面,没有任何关于费掉遇刺,群臣百姓反应的纪录,我每次看到这里都觉得蜀汉这帮人麻木不仁。但裴松之引用的其他注疏却流露出蜀汉君臣的人性一面(比如益部耆旧传的刘禅哭张嶷),使得我对陈寿有了相当不好的看法。

我从小受到的影响,内心也是偏向蜀汉的,现在还是。我对陈寿的看法是因于他自己写的益部耆旧传里记述了许多蜀人之间的言行逸事,相比之下,三国志蜀卷的人物传记偏重记事,要不是有那些裴注,这些人真是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因为陈本是蜀人,我内心对蜀汉的偏向使得对他这种官史私史的不同态度有很大看法。嘿嘿,既然心又偏颇,难免看法也偏激,达人看到这里权当读我内心,莫要当真。其实三国志也是私撰,是陈寿死后晋朝才派人到陈家抄写下来的,这么一来,说不定有些内容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抄上,或者是陈寿写三国志较晚顾忌也就多了。

*注二十四

聂政是春秋时著名的刺客,大家要是读潇水的青铜系列就可以看到他的风采(自潇水后,就不用推荐看太史公了)。聂政受严仲子的委托刺杀韩相侠累(韩傀),捎带着也杀了韩哀侯,留下长虹贯日的成语毁面自杀而死。

介子是西汉昭帝时的傅介子,当时西域楼兰、龟兹两国反汉依附匈奴。傅介子向霍光建议刺杀龟兹王,因为到龟兹路途较远,霍光指使他先杀掉楼兰王。傅介子来到楼兰,灌醉楼兰王,两名壮士冲上前去,双刃并下,当场刺死楼兰国王。介子的刺杀行为得到朝廷上下一片赞誉之声,昭帝下诏予以表彰,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连那两名助手也被授予侍郎之职。后世对这次刺杀行动一直评价很高,后来李白的诗“愿作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说的就是这位介子。

*注二十五

裴松之看到这里评说道:古时候所说的舍生取义,都是有原因的,“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这是聂政和介子当刺客的原因。可是郭修和他们根本不是一回事,似乎只是一时兴起(则陷乎妄作矣)。魏与蜀虽然是敌国关系,但并没有像“赵襄灭智之仇,燕丹危亡之急”这样的情况(裴松之这里又用了两个刺客典故:豫让和荆轲――也参看青铜)。而且刘禅凡下之主,费掉不过中才之相,他二人的生死也关系不到国家的存亡。郭修在魏国不过是凉州的(普通)男子罢了,被蜀国俘虏,既不能抗节不辱;投降后既然跟魏国再无关系,也无人指使,却无缘无故又干起刺杀的事来。魏主下诏书褒奖他,无论说他有大义还是有功劳都找不到立足之处,“义无所加,功无所立”,这简直是“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

裴松之这里引用了《诗经?齐风》里的“东方未明”首中一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jù)”,裴松之掉书袋,东方未明本来是对穷苦人民当官差,应徭役,受监视,忙得早晚不宁的描写。裴松之说“可谓‘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大概是说郭修的样子好像“狂夫瞿瞿”,狂妄无知的人满脸神情不安的样子。(我对他的联想只能表示深切的痛苦之情)

我觉得魏国也对这样的事感到意外,后主传、姜维传里攻打西平并无提到俘虏的郭修,要不是魏国下诏,我们还不知道这位郭中郎是哪的人呢!另外,魏国的诏书里称郭修是西平的中郎,如果仔细看过本文第一节,早年的姜维和郭修一样,都是不在中央服务的中郎,只有这两位身世不明的降将享有,多少有些事后追加的意思。

*注二十六

要说左将军的高低,得把整个系统说一遍。

刘备在称汉中王之前,官职系统一直比较混乱。刘备是献帝封的左将军,到了成都后,刘备手下的文官是按照左将军大司马府这样的级别任命的,比如诸葛亮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许靖是左将军长史,刘巴是左将军西曹掾等等,还显得规范一些。但武将就显得毫无规矩,荆州四郡归刘备后,张飞和关羽的征虏将军、荡寇将军都属杂号将军,刘备得了成都,关张二人在军职上各兼了督荆州、巴西太守之职。而跟随刘备攻汉中的黄忠却因功一下子被封到征西将军,这在汉朝是仅次于卫将军的,而当时投降的上庸太守申耽也被封到征北将军。这两个职位都是刘备为了奖赏或笼络而实行的特殊案例。

刘备称汉中王、称帝后,蜀汉的官职才向东汉的正规系统靠拢。

东汉的武将级别:

常设将军:即所谓的和平时期,依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四者位比三公,之下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不长设将军:如果遇到征战,在卫将军下则按东、西、南、北为序依次有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这些四将军位又在前、后、左、右将军之上。

由于东汉一直战事不断,征、镇、安、平等将军也就一直存在,到了三国就成了常设将军。而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于九卿,在东汉时可开府治事,有属官。(蜀汉只有首辅才可开府治事),这时的四方将军在蜀汉成了不统兵的变相文官。比如刘备称汉中王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分别为前、右、左、后将军,这些职位捎带着有与刘备的汉中王同喜同喜的感觉。再后来刘备称帝到刘禅继位,这四方将军成了某些文官的嘉奖职,比如长期跟随刘备的刘琰在后主时曾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卫尉中军师是实职,后将军就如同褒奖了。邓芝在诸葛亮逝后迁“前军师前将军”,同理前军师是实职,前将军是褒奖。出使东吴的宗预因表现良好,回来也被封为后将军,不久督永安,改为征西大将军的实职。

本章“蜀二相时的姜维”尾语

本来这章在最初只打算写一小节,完成时竟成了六小部分,就是为了交待姜维这个时期234~253整个三国的大致背景。如同李靖岩兄所说,“姜维个人对整段三国来说是微小的”。通过对他个人的剖析,却反映了整个三国的变化。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三国的鼎足之势,已经变成了天平渐渐向北倾斜的局面。

吴国方面,年老的孙权头脑糊涂,吴地的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孙权既想依靠他们,又怕自己死后大族之势尾大不掉,这样左右摇摆的心思强烈反映在确立太子的事上,结果是忠臣受猜忌被杀,佞臣趁机混乱朝政。吴国从此走上衰败之路。

魏国方面,经过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的连续努力,中原之势渐渐恢复元气,曹魏即使和蜀吴两线同时作战也应付自如。所不同的是,贵为皇族的曹氏抛弃了祖辈父辈的实干精神,融入到脱离百姓的玄学空谈,以至司马懿杀曹爽等人,一日之间,天下名士失去一半,却没有百姓为之哀痛的。司马氏几近顺利的代替曹氏执掌军政大权,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如同早年的曹操一样,重视农业,军屯在司马氏手中得到重大发展;重视人才,摒弃华而不实之类;军事上屡有建树,却“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这时的北方,正在把打人的拳头,稳重的回收蓄劲儿呢。

蜀国方面,由于诸葛亮死后,没有正确的战略成为治国方针,蒋琬、费掉趋于保守,姜维少量军队的骚扰,使蜀国既得不到领土上的实惠,也无相应的人才进行经济建设。翻遍蜀志会发现,早年优秀的经济及民族政策官员,要么早死,要么从军。在刘备诸葛亮时代见于记载的司盐校尉(王连:早死),司金中郎将(张裔:早死),诸葛亮置守都江堰堰官(蜀汉后期不见所述),以及地方优秀官员吕?V、张嶷或征调中央或调集前线。这些人之后,再也找不到蜀汉高层的关注,或是地方优秀人才的候补。相对保守的蒋琬、费掉的去世,没有认清蜀汉综合形势的姜维继任,却只以军事方针为主,这样的坐吃山空下,蜀汉从官到民弥漫着普遍的厌战情绪,再加上益州本地士族的不合作(比如谯周曾与蜀郡学者杜琼一起散布过曹魏代汉是天意的言论。后来,谯周屡次在刘备、刘禅的名字上作文章,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备矣,当授与人也”),还没有开始的姜氏北伐,就已经注定了和孤独作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益州本地士族对外来人士建立地方政权就没合作过

当年的公孙述手下看到刘秀大军也是主张投降的多,刘备打垮刘璋还多亏了这些人接二连三的投降.同样的尴尬轮到蜀汉政权头上罢了.

家园 是啊,当初挡着刘备一年之久

的刘璋之子刘循按原籍也是江夏人。

蜀地的确是个养人的好地方,一想起川菜,九寨沟,成都,重庆,哎,我也不想打了。

:)

家园 今天来改了个严重错误,明天发新贴

初试北伐那一节

“这年248,姜维46岁要说也不年轻,比当年诸葛丞相平定南中时还年长一岁。可是他碰到的郭淮,在姜维14岁的时候,”

应该是“这年248,姜维47岁要说也不年轻,比当年诸葛丞相平定南中时还年长两岁。可是他碰到的郭淮,在姜维18岁的时候”

汗之

家园 三国时川菜可不是现在的口味

辣椒原产拉美,明朝时传入中国,但是当时主要是作为观赏植物.大规模食用是清道光以后的事情.当时川菜口味据说偏甜.

至于巴蜀的"不抵抗",我到认为关键在于抵抗对蜀地人士没意义.刘焉(江夏人)刘璋父子本来是外来户,等到"先主入蜀"后又是"荆楚人贵",反正是外来的和尚当主持,本地的僧人恐怕也难有积极性.李严曾劝诸葛亮加九锡,多少也有不在乎换个老板的意思吧.

家园 是个很好的理由。。。
家园 的确,川中辣味,其实要两次湖广填川才普遍流行

不过土著川民,差不多都被蒙古人屠杀干净了。吃甜的风俗已经就此绝断

家园 说说兴势之役

当时驻守汉中的是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听说魏军前锋已到骆谷,而当时驻守汉中的守军不到三万。有人就建议,“魏军来势汹汹,咱们兵少,不如固守汉、乐二城(即229年诸葛亮修筑的汉城于沔阳和乐城于城固),魏军来就让他们进来好了,等到涪县援军到达再救关(阳平关,后改阳安关)也不迟。”王平是长期军旅打拼出来的老兵油子,据说只认识不到十个字,但对于战场形势的捕捉却从来没错过。这次他又摇头说,“不行,汉中离涪县近千里,如果弃守阳平关,魏军就能得据险关为祸。现在应该以护军刘敏和参军(杜义?杜祺?)占据兴势,我率军据后(据关),如果魏军想要进黄金戌,我可率军自上而下攻之。如此争取时间,援军就可及时到达,这才是上策。”王平的建议得到了刘敏的拥护得以执行。随后涪县援军和费掉成都援军赶到,魏军就撤退了。

这段话大有问题,源自于对“关”字的片面理解,导致整个战役进程变了样,很难让人看个明白:

从汉中地理形式看,阳平关在其西,主要是屏蔽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正因为陈仓道要远比东边的三条路来得平坦,适宜大军行动,才决定了阳平关是汉中盆地的战略地位(当然,也是从西川入东川的咽喉)。而此战魏军走的是傥骆道,战役发生地点在兴势,和阳平关隔了很远,当初诸葛亮之所以选择要修筑汉、乐二城,正是因为沔阳的汉城位居箕谷南口,而城固的乐城则可以作为抵御来自子午道、傥骆道的支撑点。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要是需要涪县援军来救阳平关,那就意味着汉中盆地已经任由魏军驰骋,后世蒋斌、王含的处境提前出现;还有,刘敏据兴势,王平反而抽身向西,跑到阳平关去,难道想当逃兵?

《姜维传》明确记载兴势之役就是秉承魏延的“实兵诸围”策略,要点就是将敌人堵在谷口,使之不得进入平地,无从展开优势兵力,收到一夫当关的效果,王平所言的“关”指的就是这条战线。姜维的“敛兵聚谷”与此形成巨大反差,也才导致后世人们指责其防御计划。

姜维并未出现在兴势之役的记载中,然而作为涪县援军,理应赴汉中参战。但这次王平在阳平关外围据险防守,进而反击魏军得胜的例子,却没能成为姜维得以吸取的经验。

顺便也说一说,我认为姜维是否参与了汉中战役在两可之间。

如正《初掌军事》一帖所言,蒋琬对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东向不成又回到西,但和诸葛亮略有不同,不仅绕得更远,还将基地改到涪,其计划大体上可以用三点概括:汉中的王平部,主守;姜维的负责西向,主攻;自己则在两线的交叉点--涪,随时准备支援那一方,所谓“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指的就是兴势危机。

这种情况下,姜维若在西方前线,恐怕不是说来就能来的,而且兴势一役提到的主要也是费掉(按说既然主攻西线,精锐部队应该在涪或姜维手里,可从记载看,前到的“涪诸军”作用似乎不如费掉部),当然,成都部队都赶来,也似乎没有道理姜维不来。存疑!

家园 老跋失踪好久了

哪儿发财去了?

家园 为生活所迫,成天忙忙碌碌,命苦!
家园 我怎么听说是为 MM 所迫...

250 当上嘉宾了, 快去祝贺一下, 顺便踹上一脚.

家园 呵呵,再来纸上谈兵一把

轩辕春秋的锋寒兄来啦,嘿嘿,谢花,

然后我再说说这个“兴势之役”,

各传记载摘引如下

《三国志王平传》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掉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

《三国志曹爽传》

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爽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矧与伟争於爽前,伟曰:“矧、胜将败国家事,可斩也。”爽不悦,乃引军还。

(同传注引)汉晋春秋曰:司马宣王谓夏侯玄曰:“春秋责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於爽,引军退。费掉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M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三国志姜维传》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三国志费掉传》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掉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掉许别,求共围馇。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掉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掉至,敌遂退,封成乡侯。

《晋书文帝纪》

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蜀将王林夜袭帝营,帝坚卧不动。林退,帝谓玄曰:“费掉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爽等引旋,掉果驰兵趣三岭,争险乃得过。遂还,拜议郎。

我的文中认为王平此次是据阳安关,锋寒兄说不对:“这段话大有问题,源自于对“关”字的片面理解,导致整个战役进程变了样,很难让人看个明白:”

我找了几个地图,贴在下面。(红X处为兴势之役)

地图链接可看此处

地图 http://www.glink.net.hk/~jkc/map.htm

照片 http://www.glink.net.hk/~jkc/photo.htm

又看了各传,修改我的错误,

王平说,“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

结合这几个地图,“兴势”、“黄金”两个戌守就在骆谷出口,王平应该在刘敏的兴势围守之后,

以游军(?)对魏军进行骚扰?(我看到网上有的文中把晋书文帝纪的“王林”写作“王平”)

王平和刘敏相距不远,这样才对,而曹爽应该也看不到阳安关。

魏军在骆谷口就被堵住,无法前进到平原地带,不得不退军,这才是兴势之役。

关于姜维是否参战,我觉得是涪县援军和成都援军是两条线,成都援军赶到三岭截魏军后路,涪县援军赶到汉中王平处增援。成都援军立功就记载下来,涪县援军只是跑个腿而已,所以涪县的部队名声不显。

哎,这都是纸上谈兵,

冷兵时代的数万军队在崇山峻岭之间战斗,我是怎么想也想象不到是个啥样子,有机会将来一定要到实地去看一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