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给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献给毛泽东 -- 白山卖炭翁

共:💬21 🌺75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要被生命和血的教训过多少回?

也许,这个国家或者地球上有超过30%的人有真正地拥有这样的觉悟,并付诸行动,才能打造一个新天地。

家园 天佑我中华!
家园 毛主席是中华民族的圣人,

是东方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为使自己的人民永远免堕轮回之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此等大慈大悲大宏愿,无怪乎达赖老和尚称之为“转轮圣王”

家园 确实如此,看看毛主席的预言,再看看炎黄那些人早前的回忆,

和现在为搞什么民国范写的东西,三相对比,什么叫透过现相看本质,什么叫超越的眼光,什么叫早看三十年.说毛搞文革,就为针对个刘少奇,或发神精,这些人用自己的行为,验证了毛泽东的伟大和远见.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401&extra=page%3D1

链一些相关资料(以前也链过,不过这次新增了一部分。)

(信全版)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40019.shtml

1966年  

  

  毛泽东给江青信中的有关片段摘录如下:

  

    江青:

  

    中国如果发生反共的右派政变,我断定他们也是不得安宁的,很可能是短命的,因为代表百分之九十以上人民利益的一切革命者是不会容忍的。那时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得势于一时,左派则一定会利用我的另一些话组织起来,将右派打倒。这次文化大革命,就是一次认真演习……这是一次全国性的演习,左派、右派和动摇不定的中间派,都会得到各自的教训。结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还是这两句老话。

  

    久不通信,一写就长,下次再谈。

  

    毛泽东 七月八日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574&pid=1811131&page=1&extra=page%3D1#pid1811131

看这个,毛泽东1975年末--1976年初,最后时刻的一系列讲话内容。

为什么列宁就没有停止呢?民主革命后,工人、贫下中农没有停止,他们要革命。而一部分党员却不想前进了,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作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

   一百年后还要不要革命?一千年后要不要革命?总还是要革命的。总是一部分人觉得受压,小官、学生、工、农、兵,不喜欢大人物压他们,所以他们要革命呢。一万年以后矛盾就看不见了?怎么看不见呢,是看得见的。

和毛预估的一样,现在反毛和想当新地主的

主力是<炎黄>,一帮没毛泽东带着,永无出头之日的共产党干部,基本是乱邦的旧部,当然有些是后收罗的,比如现在的老大杜导正,最早出身是薄一波的牺盟会.

为此不惜自打嘴巴,你看看这几位的自述回忆,和他们现在搞民国范说的,这前后一对,不要太喜感啊!

http://www.yhcqw.com/

炎黄

http://www.ccdy.cn/renwu/content/2010-12/06/content_713963.htm

http://www.ccdy.cn/renwu/content/2010-12/06/content_713963_2.htm

胡乱邦

考进高小的胡耀邦学习更加努力了,每年都考第一名。里仁学堂的甘恩锡老先生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在里仁学堂教了二十几年的书,所见最为好学的学生就是胡耀邦。当年他在班上年龄最小,可他的成绩却名列前茅。一个小学生能写出长篇大论者,在当时就寥寥无几,若在今日,可断言更是凤毛麟角。”由于家境贫寒,胡耀邦带不起中餐的米,总是带几个菜团子到学校吃。出身贫寒和成绩第一的鲜明对比,使胡耀邦成了地主子女奚落和欺负的对象。后来,胡耀邦和子女闲聊时说:“那时,班里地主家庭的孩子看到我这个穷孩子老是考第一,很不服气。特别是他们挨了老师的骂后,常常打我出气。他们人多势众,不是用拳头打,就是用砖头扔。有时,普通人家的孩子实在看不过去了,就来帮我打。越是这样,我就越努力学习。”

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平等,使小小年纪的胡耀邦就深切地感到世道的不公平!

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5038/7670075.html

萧克

萧克就读嘉禾甲等师范简习所的时候,家里已经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实在拿不出钱供他读书。好在校长很同情萧克,他让萧克晚上给学校刻蜡板、印讲义,这样可以得些补助。如此,萧克才完成简习师范的学习。那时,平时总穿着一件破旧蓝布长衫的萧克,和那些衣着鲜亮的有钱人家子弟站在一起,显得非常寒酸。但是,萧克以宋濂《送东阳马生叙》一文中的“贫非罪”观念鼓舞自己,努力地把书读好。为了读好书,星期天萧克很少回家,晚上也常常自学到深夜。

  爱好文学的萧克,决定走上革命道路却是因为报家仇。萧克的大哥性格刚烈,因此得罪了当地大地主萧仁秋,为家里带来祸事。1922年,地方官兵先后4次来萧家敲诈勒索,家中财物被劫掠一空,萧克也无法继续上学了。次年春,由于萧仁秋的陷害,萧克的大哥被团防局抓走,当天就被杀害。兄长死于非命,致使喜爱文学的萧克产生学武报仇的念头。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514.htm

杜导正

百科名片

童年时代

杜导正

杜导正出生在山西省定襄县一个农村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杜希贤是个农村小学教师,母亲是造纸作坊的一个普通工人。他原名杜毓芷,杜导正这个名字是1938年参加革命之后自己改的,“导正”是取指导政治之意,一直用到现在。杜导正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常常遭到富家子弟的侮辱,在家境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他就勤奋学习,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讨回做人的尊严。

http://blog.soufun.com/7490719/2929579/articledetail.htm

《炎黄春秋》:土改杀地主遗祸中国

首先,“土改”人为地制造仇恨,摧毁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人民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华夏大地本来是一个文明礼义之邦,尊老爱幼、相互礼让的儒家道德深入人心,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和平相处。在农村,上下不相慕,贫富两相安,生产生活,秩 序井然。自从“土改”将谋财害命、杀人越货,颠倒为备受赞扬的“正义事业”之后,人心涣散了,传统道德观念崩溃了,代之而起的是自私自利,相互争斗,尔虞 我诈,道德沦丧。请看今曰之中国,人欲横流、物欲横流,追本溯源,“土改”难辞其咎。

  其次,“土改”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

  本文第二节指出,农村中有一批勤劳俭朴、善于经营“田秀才”,他们上升为富农、地主后,代表着当时农村的先进生产力。他们农具比较齐全,资金比较充 足,生产具有一定规模;他们经验丰富,接受新生事物较快,有能力选择和改良作物的品种;他们的农、副业产量总是达到当地最高水平;他们先进的耕作方法给贫 苦农民起了示范、带头作用……如果让他们继续富下去,其子女留学美国归来后办农场,中国的农业或许会改变面貌,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但不幸,土改中把他们 打压下去,杀的杀,关的关,管的管,生产资料瓜分得罄空……中国农业一条极有希望的出路被打断了。

  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有的人就是头脑不想事。许多贫下中农只能在别人的指挥下从事简单劳动,缺乏独立门户掌握全盘生产的能力。把土地分给这样的人,他 们一缺资金、二缺农具、三缺种子、四缺经验……明明分给他们是最肥腴的良田,就是种不出粮食。所以,土改后的第一年,生产总是倒退了。

  更有一批懒汉,把分的东西吃光用光,分的田卖给别人,,后来被制止,不准买卖土地,,,依然是个穷光蛋。

  “土改”通过斗争和杀戮,把善于经营的地主、富农打压下去,农村中就更加缺乏经营型人才了;把已经集中了的生产资料,零星分散给不善于经营的单人独户,使农业生产力遭受到严重破坏。

  第三,“土改”使农村基层领导彻底恶质化。

  在科举时代,没有“功名”,,未考取秀才、举人,,的人是不允许进入地方领袖层的,因此,地方领袖素质较高,廉洁奉公,能真正为群众办事。

  乡村地方领袖第一次恶质化,是从晚清 1906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开始的。由于大家都没了功名,谁可以当地方领袖。三教九流之辈见有机可乘,便凭借土地、资本、祠堂、武力、公产、宗教和个人关 系……纷纷钻了进来。这些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形成派系小集团,忙于争权夺利,置贫苦农民于不顾。这些人不受儒家道德公益心的约束,不受Z F控制,贪赃枉法,为所欲为。加上人口爆增,,清朝初年,全国人口约1亿,“康乾盛世”后增加到4亿,抗战胜利后全国人口号称4万万5千万,,,人多田少 的矛盾突显出来,从此,农村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了。

“土改”利用“流氓无产者”,,扒手、小偷、地痞、恶棍、无业流民……,,打冲锋,斗垮地主、富农后,这批“苦大仇深”的“土改根子”纷纷入党做官, 趾高气扬地成为“书记”、“委员”、“主任”、“乡长”、“村长”……使农村基层领导彻底恶质化。这些人大多一字不识,居然洋洋得意上台作报告,开口第一 句便是:“我是个大老粗,只晓得三担牛屎六箢箕……”——不因没有文化感到羞耻,反以为荣!

  这些人自私自利、吹牛拍马,伪装积极,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欺下瞒上,惟命是从……他们能力低下,不懂生产,却指手画脚瞎指挥,常常造成重大经济损 失。农村领导权落在这样一帮没有文化、素质低劣、目光短浅的人手里,农业生产怎么能搞得好?再加上毛泽东头脑发昏,“土改”后不久,一意孤行地加速合作 化、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到 1960年前后,农业生产全面崩溃,饿死3500多万农民……

  第四, 1953年“土改”结束,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全面达到了发动土改运动的预期目的,滋长了毛泽东的骄傲自满情绪,增强了毛泽东的绝对权威地位,为随后脑袋发热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埋下了祸根。

     “土改”以及多变的农业政策,,首先是单干,后来合作化;到 80年代,又分田到户单干……,,,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农业生产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状况,至今无法跳出小农经济的窠臼,远远落后于世界农业发展水 平。 直至今天,农村依然贫穷落后,农民依旧苦不堪言。使朱镕ji总理头痛、温jia宝总理特别关注的“三农问题”,追本溯源,“土改”难逃罪责!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要有多强大的黑暗心灵才能书写如此强文,

“知识越多越反动”果然有道理。

家园 有趣的是骂半天,可自个就是没上过几天学的土改干部啊!

真心不是知识多,而是脸皮厚.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TopicID=3994775&BoardID=8

昨天上午,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听了一个报告。

(视频【会后的一段点评,大家可以从画面上感受到一点气氛】http://t.cn/zT4uphf )

报告人,徐庆全。对外身份是《炎黄春秋》杂志副主编,演讲题目:《炎黄春秋》背后的故事。按照短信提示,乘地铁二号线到车公庄,东门出来向东走,见天桥左拐,直行一段再右拐,在一个很宽的胡同里,右手边见到西城区图书馆。

及我进去的时候,报告已经开始了。

带着眼镜的一个中年人,语调卖弄地在主席台上玩味着,台下百余人多是头发比我的头发还白的老人,男女尽有。会场灯光比较暗,报告人的脸看不太清楚,说话像是有点东北口音,偶尔平卷舌不分。不看会标,仿佛是进到了“保健品进社区一类”忽悠老年人专场”, 我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开始担心这样的报告无趣,想着早退的事情......很快,我就知道自己错了,大错而特错。报告会有趣,大大地有趣,趣味横生。

报告人严肃讲到,创办《炎黄春秋》这个刊物的肃杀背景,当时苏联解体之后,国内政治上意识形态上收紧,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否定改革的潮流,为了迎击这种潮流,《炎黄春秋》应运而生。说到这里,报告人环视四周,我想象着逼近其脸上,应生出若干庄严色块罢。他复讲到,办刊的另个宗旨,即着意于反映部分人对平反冤假错案的新认知。什么叫冤假错案?他称建国前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例如DWXYZ......都是错误的,杂志志在为他们平反昭雪。当然,所谓平反昭雪,不是就案子说案子,我们杂志是有理论高度的——立宗确旨,悉为解构当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这时,报告人犯了一个很多报告者一不小心都可能会犯的小错误——独坐高台,俯瞰众生,误以为台下的人无非仰慕之众,遂无法克服人性自我夸耀的弱点,口无遮拦吹起牛来。他炫耀自己虽然年轻,但有历史洞见,比中央高明,在国民党抗击日版帝国主义侵略的严肃问题上,提前著文几年给中央定了调子,至2005年,中央果然跟着自己的秧歌点扭了起来 :承认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他的得意神情与出格言论引发了部分听众不满,看似暮气沉沉的老年听众蠢蠢欲动窃窃议论,我身边一位一直用包着塑料皮的笔记本记录的老奶奶,瞪着浑浊的眼睛愤怒地看着主席台嘴角蠕动着。有人大胆呛声:你胡说!你诬蔑!

场上出现第一次小混乱。

报告人显然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他很时尚很八卦地推出本次报告的“人物本纪”:杜导正、张全景。 他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用恭维的口气,对该杂志的社长杜导正(90岁,原新闻出版署署长)表示崇敬,在他的口中,杜导正老汉,那简直是生而灵异,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绝非一般人等。虽然只有小学毕业,但理论水平堪引全国指导民族,极其富有政治智慧。与此同时,他对原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则表示轻蔑与不屑,不时给予负面评价:“非常讨厌这个人的过份政治化”,“他还搞文革那一套”,“我也能理解,他读书少嘛,没什么文化”,“他只是一个土改干部……呵呵”。

他吐露,张全景竟然主动找人递话,要请我去吃饭。于是,我去了,跟他争论了三个小时。按他的说法,张全景与他欢然道故,私情相语,老头儿人还不不错,都是山东人,与有乡谊。“但是他的说法做法,我坚决不赞成,文革......”话没讲完,现场就乱了。

太过分了!你凭什么攻击一个没到场的老同志?

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也值得你贬低吗?

杜导正也是小学毕业,你为什么总美化他?

你这不是双重标准码?

你说人家搞文革,你这不是在搞文革吗?

.......

《炎黄春秋》副主编之所以在演讲中抨击张全景,据他自己说,是因为《炎黄春秋》几年前发表了人大一位老同志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文章,只是理论探讨,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张全景却将此上升到政治倾向高度,给中央写过一封信。副主编说, “这就是搞文革那一套”,这就是”过份政治化”,张全景是土改干部,读的书肯定没有我多, 太没有水平。

至此,他大声喊出今天的报告会主题:

不善待《炎黄春秋》, 就是不善待历史;

不善待《炎黄春秋》,就是不善待知识分子。

一个人热爱自己办的杂志很可以理解,但是热爱到如此是非不分的程度,以至于把杂志文章作为当然的历史,把杂志同人当成知识分子全体,把杂志社当成政治局书记处,给自己这么高的定位,同为办报办杂志出身的人,老汉我先起鸡皮疙瘩,后觉出喜感。

我关心到底炎黄春秋受到了什么样的虐待?谁敢不善待炎黄春秋?听来听去,大帽子下面其实没有什么基本事实。

我点喜欢徐主编这个人了,他诚实。报告人爆料,《炎黄春秋》这么多年一直靠“大人物”庇佑存活,中办也管不了, 该杂志在中国杂志史上开了许多特例哩。

例如,杜导正作为“杂志之魂”,那是不能退休的,所以90岁了也不退,尽管有文件规定70必退,我们就是不办。还找到大人物陈述厉害,大人物给有关方面打了招呼,独给我们炎黄春秋破了例。再例如,中国的杂志社,均应有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每年的年检要审核的。但是,炎黄春秋在其主管单位(文化部)表示“不能管、不敢管、管不了、不再管”之后,即找到大人物,大人物特许我炎黄春秋不需要主管单位了,“主办单位与主管单位合一”就行了。

终于听懂了一个大概:炎黄春秋放人出来讲话,是要大家明白:立刊宗旨谨在“解构当局意识形态”的《炎黄春秋》在当局的虐待迫害下,一直茁壮成长,一举一动都受到海内外的关注,其所刊发的重头文章被海外的三去车仑工力网站和西方主流媒体反复放大反复渲染,有力地证明了中共历史上布满冤假错案,极其不人性,极其不人道,极其不符合普世价值,“这面墙必须推倒”(任志强语)。 立志推倒铁幕黑墙的炎黄春秋迄今在中国无人撼动,它已经和南方系一样,成了中国是不是坚持继续改革,还要不要改革红利的一个风向标,同时也成了检验领导干部是否开明、是否具有世界性眼光,是否有能力领导负责任的大国的一个具体标志。

作为参照系,报告人几次提到一个历史事实。陈述这段历史,他掩饰不住胜利者的骄傲:同时期创办的《方法》、《战略与管理》、《东方》,还有《中流》等很有影响的杂志都倒了.......继之卖乖:《乌有之乡》也被封了,我,是不同意封乌有之乡网站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一个天真抑或深刻的提问者大声问:你是共产党员吗?你信仰共产主义吗?

话音未落,立刻被其他的声音淹没了:“什么年代了,哈哈哈”、“这个问题可以不回答”、“个人化的问题没有必要问,不要回答!”......“你什么意思?”“不要谈政治!”

报告人很有气度:我要回答。我来回答一下。他有提问的权利。我不是共产党。你说的共产主义是什么?请你先定义一下共产主义!

提问者再说什么,一概听不见,现场吵成一团。

惟报告人有麦克风,声音清晰飘送出来:共产主义,没有国家,没有政党,没有阶级呀,是不是啊? 那中南海新华门前的标语“伟大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符合共产主义吗?

场上响起了嘲弄意味的笑声,同时引来了更大的愤怒的抗议声。

有相机手机的人掏出了相机手机开始拍摄,主办方几个人再次出现在主席台不同位置:大家不要争论了,我们听老师讲......今天,我们搞这个报告会,不是要引起什么争论的......大部分人站了起来,几十个人冲到了台上,主办方护送着报告人从后门急急走掉了。

不同观点的人,分成三五拨非常冲动地激烈地争论着什么。

此景此景,我不再相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淡定宁静一类的任志强心灵鸡汤。

回来我发了几条微博,其中一条谈到一个核心意思。

北京市西城区不敢碰与区属企业相关之#潘任美涉嫌非法交易#问题,那也就算了,似没有必要十八大之后把《炎黄春秋》招到自己的地面上来解放思想,没有必要听由他对中南海新华门两条著名的标语作八卦解读。

言不可极,极之而衰。党有纪律,原则刚性。在中共西城区委公开口径中, 还是要以中央文件为准,关于HZD(是我自己不便说出姓名,恐微博被删,现场报告人的尺度那是大得很)等历史公案,似不能由《炎黄春秋》来“惟其春秋”定调调。

孔子云,书以道事,春秋以义,党同伐异者,非君子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