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 猫元帅

共:💬36 🌺7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去Google一下“中国译制片历史综述”

作者顾铁军。这部东西对于“文革”和“改革开放”的叙述你未必赞同。但是他对于新中国电影译制早期始于长影,还有50年代译制事业的兴旺,还是介绍的不错的。对于录音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也讲的不错。

另外,90年代后我对于配音不太关注了。八一厂的新发展反而我不甚了解了。

其实你说的文革“内参片”的介绍也可以Google到别的文章。

另外,要说配音,还可以说到电影以外的电视连续剧,比如我一直有情结的《无名英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血疑》配音的是广东电视台,女一号配音是姚锡娟那个名字我还记得。还有《阿信》中配了几个年龄段的张桂兰,这也是一个奇人。她刚刚解放时候15岁初入配音,一口东北口音,但是因为敬业,很快就克服了这些毛病。苏联电影《卓娅》里面的童年就是她的配音,那句“往里坐”看过的观众还能记住。以后《刘三姐》,《闪闪的红星》等都是她的声音。

还有就是美术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很多东西都是上译配制的。

家园 看了LZ的文章,我才去网上找来看了

原来这个就是我在CCTV6里看过的。恐怕无法认同LZ说的话。

这个版本对于原著改编很大,开头添加了绑匪是入室劫持的情节,让东方快车上所有的人在一开始就和绑匪有了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这点改编可能是为了后来行刑情节的需要,我不好说是好是坏。

但后边行刑那段,我无论如何无法认同,原著是在黑暗中,12个人,一个接一个,静悄悄进入雷切尔的房间,用匕首刺杀他。这是整个《东方快车》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这12个人,在平时都是体面的公民,在正义无法伸张的情况下,担任了法官、陪审团,刽子手的职责。但他们不是杀人狂,“在黑暗中”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虽然整个计划由于波罗的到来以及列车撞入雪堆而有了变化,但显然,不是黑暗中,有不少人是无法下手的。而且这样也使大家都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刀致命,所有的人都不要承担杀人的思想重负。

电影上改成了点亮一盏很暗的灯,哈罗德太太在旁边看着,每人走到床前,说一句话,刺几刀。先不说这些刺杀的动作有多么的像在捅木头,为什么要哈罗德太太在那里看着呢?这样本来的自发行为,就成了哈罗德太太是主谋,其他人是从犯了。

为什么要点那该死的灯呢?即使知道那是个罪大恶极的人,普通人也不太会承担杀人的重负。这等于是把所有的人脖子上套上枷锁。

注意,原著里是因为雷切尔逃脱了法律,这些人,这些和当时发生的惨案有关的人,为了正义得到伸张,为了其他的孩子不再有这种遭遇,才去杀雷切尔。但对于那样的人,不应该有一个好人丢掉性命,所以他们才有了这样一个计划,每个人都不知道是谁杀了他。最后的开灯,让一切变了样。我宁愿看到这样的镜头,沉默的人们一个又一个,从哈伯德太太的屋里出来,脸上带这各种各样的表情。沉默比话语更有力度。

最糟糕是是哈伯德太太。如果LZ看过原著就不会喜欢她了。原著的描写是“一位矮胖的,略微可笑的美国慈母”,我想,这里的演员,无论用什么眼光来看都不符合。倒显得有些刻薄。

本身哈伯德太太是个伟大的演员,也是绑架案中小孩子的外婆。同时,在猎杀雷切尔的计划中,她的责任最大,她就住在雷切尔的隔壁。本来,如果一切按照计划,他们,这列车上所有的乘客,只要在雷切尔的面前做好自己就可以了。结果,“在最后一刻”波罗来了,最糟糕的是,火车还开进了雪堆。但哈伯德太太,或者说林达·阿登,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女演员,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大家记得原著吗?哈伯德太太总是提到自己的女儿,在搜查行李的时候,还强迫波罗看“我的女儿和两个很丑的孩子”的照片。

这正是雷切尔害死的一家人,小黛茜被绑架杀害,小黛茜的母亲受刺激而死,死时还怀着另一个孩子。

而在电影里,我看不到这样的哈伯德太太,我能看到的只有一个比较刻薄的老妇人而已。

另外,希腊大夫在原著里是个有婚外情的家伙,绝对不唠叨。火车开动的确很不错,别的就不怎么样了。

家园 难道你要在黑暗中拍电影?
家园 我写了我希望拍成什么样子

一个个人从哈伯德太太房间里出来,脸上带着不同的表情。而不是在哈伯德太太的注视下去刺他几刀。你没看到?

家园 我不是要和你争什么,

只是同为译制片的爱好者,插几句话而已,呵呵。

50年代是中国电影创作的起步阶段,当时是东北解放军接管了日本和gmd留下的一些电影设备和资源。那时候,无论电影还是配音,用今天的眼光看,质量都是很差的,远远算不上繁荣。当初只配苏联电影,用的配音演员也都是东北人,结果连口音都是东北腔,搞得观众以为苏联人说话都是东北味。(50年代东影的配音作品找几部看看就知道了)

中国译制片的成熟创作模式是由上译厂的陈述一最早确立的。译制片真正的繁荣是70-80年代,那时候的配音电影质量实在高,看着舒心。90年代是全面的衰落期,中间的原因很多。那时候老厂长陈述一已经死了,内部的种种矛盾开始爆发,你前面已经提到,主要是后来的领头人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干活,导致人才离散。当然还有外部的巨大变化,电视、网络、光碟的普及,对正规电影译制片的冲击也是很厉害的。

《血疑》《排球女将》等连续剧的配音是广东话剧院的简肇强、姚锡娟、柏崇新等人。张桂兰是东影最早的一批配音演员,后来去了北影接受正规训练,算是北影的人。

我建议你看看苏秀和曹雷写的书,作为当年的亲历者,对中国译制片发展的历史描述是很准确的。

家园 我没有觉得在跟你争论什么

就是对于这个话题感兴趣吧。

过去在“中国配音网”溜过,那里有很多往事,录音剪辑,还有一些苏秀童自荣等人的回忆。也有很多照片,比如老上译的人家庭生活照,记得最清楚的尚华修自行车的那张。后头那个网站好象改版,就没有怎么再去。

苏秀和曹雷的书,人在国外,反而没有看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