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回国3周的感想2 -- 一五一十

共:💬94 🌺491 🌵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赞同

也说点“精英”。“精英”其中一个共同特点是:自我。

你看他(她)的乐善和声望的比例反差,便能直接感受到,这是一个仅在乎自我的人。

家园 想出来的想法很复杂

一种是用国外的身份回国更有优势,例子太多。

一种是分散资产,以免一锅端,例子太多。

一种是为了下一代,可以多生,孩子不太适应国内教育体制等等原因,例子太多。

真实情况是以上一种或数种,总的思路是想两边好处都占全,全球化的客观环境给有能力的人流动带来方便,未来实在变幻莫测,单赌一边是比较危险滴。

家园 我认为LZ看到的、听到的大部分

都是存在的,没有夸大。

但三周的时间太短了,感想也是浮于表面多一点吧。如果再待一段时间,想法可能会更深入。比如物价太高,100块钱不经用是事实,但在菜场买点水果可能也没上述的那样贵。酒吧里一小瓶啤酒十年前就是25、30块了,没涨价有点出乎我意料,可能他们跑得是量吧。

朋友有怨气太正常了,你注意到没有,这些现在生活很不错的中产挺有危机感,考虑自己比较多。

家园 心态问题。
家园 无一例外的想移民

北京的就差把家直接搬出来了。其余的拼命地把自己的孩子网重点学校,双语言学校送,为的是早过语言关。

其实就是个事实。

家园 很多人批评你

不是因为你指出的问题,而是你举的例子让人觉得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水果的价格,就算在西方,我这里即便普通的超市,其售价都不同,更不要说有机店了。不知你在美国去的是什么档次的超市。

其实你还是用老眼光看中国,认为中国是个整体都偏下的国家。但其实中国一部分人的消费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中上水平。你的问题就是把这小部分人的生活当作全体中国人的生活。

3个礼拜能了解中国什么?你对美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是你到美国的第几年?更何况是比美国复杂多的中国。

家园 现在河里群众讨论问题的气氛很有意思。

基本上你说的都是事实。本4的人,体会都差不多吧。

另,啤酒30块。一点也不贵。老兄可能不在外面混。95年,俺在北京的jj,就是这个价。一瓶喜力30块。一份黑方50块。要知道,那时候月工资2000都是白领啦。这15年,都没有涨价啊。

家园 北京的JJ是德隆集团发家的第一桶金

北京的JJ是德隆集团发家的第一桶金,后来的10年德隆飞速发展,直至失控,最终爆出100多亿的烂账,往事如烟。

话说中国这10来年酒吧的酒水真涨的不多,和香烟一样。

家园 你还真叫前面那位GCC给说中了,

我告诉你吧,有时候人们交谈,不过是一种心理的宣泄,这个时候你要体会的是他们的感受,对他们所说的事情要留一点心眼,那些未必全都是真的,有些话不过是为了加强效果说出来的。

有时候别人说话,可能是在拍你的马屁,但是你不知道!奇怪吧,你不在这种语言环境久了,理解不了也是正常的,也许以前没人这么说话

的。你从国外回来,别人为了恭维一下你,当然不那么露骨的做法就是自我贬低一下,然后猛夸国外的生活。你本该很受用,但是却担心起他们来,我想他们也不愿意你这样吧。

说到北方的风沙,我08年前在北京待过一阵,以前也出差到过北方。我见过北京风沙蔽日的时候,但是风沙这种东西也是一阵一阵的,你碰到了就见识了,没碰到的话就感觉不一样。

所有你提到的三个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你深入了解一下的话,完全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你止步于自己的“直觉”,这不是一个成熟的中年人思考的方式。关于国内的一切,建议你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不要急着下结论。

家园 90年代是中国的高层和真正的精英在移民

90年代是中国的高层和真正的精英在移民,现在嘛,在移民的都是中下层,为什么呢?

国家就像公司一样,是个系统。当这个系统基本稳定之后,比如国家满60年,公司满10年,高层跳槽的就越来越少。影响系统稳定的主要就是高层的战略性决策和淘汰机制的有效运转。中下层对系统稳定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弱。因为中下层一旦表现不好,在淘汰机制下会迅速的被新人替代掉。而新人往往干劲十足,是系统新的干电池。

这个感悟是我在看见很多跳槽的人和公司后得出的。很多人在原公司的时候眼中看到的全是毛病,周围人都想跳槽,甚至判断出这个公司离关门不远了,就跳到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公司。可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这个公司其实也是一堆毛病,里面也有大把对公司不满想跳槽的人。而原来那个公司,在很多老人跳槽后,似乎也没受到影响。上来的新人们一样在维系公司的正常运转,似乎也不必原来那批老人们工作能力差:)

中国的这些小中产,或者地市级以下干部,即使纷纷移民,对中国这个大系统而言,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这些人都没有不可替代的能力,是随时可以被替换的。他们一走,在国内留出的空白位子,会马上被年轻人替代,也许年轻人有干劲,还会做的更好。重要的是高层要思想统一,别出戈尔巴乔夫或者汪精卫那种人。对有特殊能力的极高端人才,能不惜代价的稳定在国内(这点现在做的也不错)。

家园 七斤老太?不对吧

但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这时候,九斤老太正在大怒,拿破芭蕉扇敲着凳脚说:

  “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不死的!”

 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还不很聋,但也没有听到孩子的话,仍旧自己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伊的儿媳④七斤嫂子正捧着饭篮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愤愤的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

  “一代不如一代!”

家园 谢谢指正,也许是七斤嫂子后来变的
家园 你说的情况我有同感。

除了使劲说坏的一面,另一种情况是使劲说好的一面,这两个“毛病”性质一样。海外华人嘛,肯定认为国内情况很糟糕,国内的人下意识地要么满足你的看法,要么努力改变你的看法。我认为,这种交流障碍责任主要在海外华人。

好几次我听国内当干部的向我描述他工作多么勤奋,礼拜天在办公室度过。我心里挺无奈。兄弟,没必要向我表清白,我对当干部的没戴有色眼镜。他们描述的可信度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令我感动,在我这个与他们工作和仕途毫无关系的海外华人面前,他们努力维护着当干部的形象。

家园 del

deleted......

家园 你头一篇与那机场贴区别满大的

你在那里基本上只说些经历,而那机场贴却是写了很多强烈的议论。

而你这篇呢是不是被激得开始有点糊涂了。

“。。。无论穷的富的,每个人的想法都是找钱,然后移民或者把下一代弄到国外去,原因是没人知道这里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发生什么。这种不确定的影响实在可怕。”

这种议论就轻率了吧。

找钱这想法有什么问题?

出国移民很大原因是心理惯性,中国再进步,出国热却还得再热一阵。再说了,出国移民应该是全球化一种正常现象。如今出国后屁股没热又跑回国的比30年多了许多不是。还有,如今国内人口流动也比30年前大了许多不是,这是可悲还是可喜?什么时候会停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