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新疆记忆】机场和飞行在新疆上空 -- 鹦鹉

共:💬113 🌺45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他们严重啊
家园 有的,而且似乎也有点优待
家园 这没什么奇怪的,估计觉得是安拉冥冥中护佑了自己

经过大灾难的人不少会变得更虔诚(不过也有一些会失去信仰,如大屠杀之后的犹太人,可能海子只看到了加强的那些)

家园 回族貌似苏菲派的很多,维族是逊尼的,塔吉克是伊斯马仪的
家园 我查了一下,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我的想法和双语班的类似,就是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尽量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而不是现在这种,把汉人培养成民族语言专业人才的方式。

家园 赞同,尤其是最后一段。

民族融合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根基。

“很多年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学习自己的语言,甚至帮助没有文字的民族创造文字(维语的字母方案就改过)”简直就是nc之举,不但劳民伤财,而且最后必定是害人害己。类似身份证上分民族也是nc之举。

家园 就是,那个乱帮的遗毒也该肃清了。
家园 按照一般文理分班规律,只有20%多人会进文科班

而维语班几乎不能从事任何技术工作,因为大量的技术资料都严重缺乏维语版,所以维语班的就业前途是非常之窄的,另外,根据一般规律,如果一个孩子能够跟上汉语班教学进度,说明无论智力应该比较高的,家庭条件一般也不会太次。因为毕竟是掌握另外一种语言。

家园 完全同意

现行的民族分类是开历史倒车,现行的民族分类和与其配套的民族政策加深了各民族间的裂痕,并且在事实上促成了民族分裂。海子以为用母语来界定人类族群是最自然最和谐的办法。当然应该取消在证件上注明族别,否则很难摆脱种族歧视和搞特殊化的嫌疑。

家园 【整理】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QUOTE]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http://www.byedu.org/index.php/group_thread/view/id-14874

XXXXX.艾乃吐拉(2009年第1期)

[摘 要] 本文主要以田野调查的具体事例为根据勾勒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状况并对其发展作一定的阐述。首先对新疆地区双语教育进行总体概括然后以笔者田野调查得到的资料为依据介绍新疆喀什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最后就新疆喀什地区在双语教育中存在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民族母语作用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双语教育概况

双语现象自古有之。根据考古资料早在几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就有不同族群活动的足迹。摊开中国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各种考古文化分布图可以看到它与有文献记载以来的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十分相近。就是说有历史记载的民族分布与新石器时代的区系文化大致相吻合。这说明中国多民族的分布格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体确定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了。由此可见有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就会有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存在双语、多语现象。如公元11世纪由穆罕默德喀什噶尔编撰的《突厥语词典》用阿拉伯文解释突厥语是一本典型的双语工具书。但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双语由于该地域的地理位置、民族人口、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双语现象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享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族际语———汉语(以下统称为“汉语”)保证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实现共同进步。

在各民族地区实施的双语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民族语言+汉语”。但是各少数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采纳的双语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这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基础教育阶段以少数民族语言(以下统称为“母语”)教学为主在适当年级开设汉语课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

第二种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教学模式。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使用民汉双语教学的

学校有1万多所在校学生达600多万人使用21种民族语言在中小学不同层次地开展双语教学。

1 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

新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以民族教育为主普通中小学采用维维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6种语言进行教学。据2002年统计新疆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学有1 003所占全部中学的5157%小学有4 161所占全部小学的6886%还有561所民汉合校的中小学。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中全区有维吾尔语小学3 540所中学725所。以上学校除了汉语课程以外其余所有课程均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双语实验班例外)。

据教育部门最新统计目前新疆地区学前、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2 346 864人其中接受双语授课的学生257 040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11%。民考汉学生211 370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9%。少数民族教师为144 780人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18 342人占少数民族教师总数的127%。到近年为止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少数民族的第一语言———母语作为教学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由于各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语言使用状况和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新疆地区双语教学模式可归纳为:(1)长期单一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2)长期并行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3)过渡双语教学模式等三种。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新疆各民族对教育的要求也趋于多样化希望子女上汉语学校或是双语实验班的家长日益增多。自2004年起各地区的双语师资队伍逐步壮大有足够条件的小学民语系从一年级起引入汉语“语文”科目;从三年级起“数学”学科改用汉语授课。乌鲁木齐市在2006年秋季实现了小学民语系三年级“数学”学科使用汉语授课基础上在2007年秋季三年级“科学”学科也使用汉语授课。预计到2008年秋季小学民语系三年级除母语文以外其他学科均使用汉语授课。预计到2011年秋季小学各年级除母语以外各学科均使用汉语授课。[4]根据目前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将由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发展到以汉语作为教学用语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将开设外语课实现“三语”教育的模式。

2.新疆双语教育的地域差异

多民族、多语言的新疆各地不仅自然环境不同而且生产方式、社会环境、民族人口分布情况、语言使用状况也有所不同。多民族杂居的大、中城市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民族语言。社会语言环境就是自然双语或多语环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然掌握另一种语言。在有些地区除本民族社区以外的社会空间里汉语的使用频率较高。另外也有民族结构以及社会语言环境单一的地区这里的人们要依靠接受学校教育才能掌握第二语言。特别是在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和田三个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 在该地区维吾尔语是社区主要的交际工具这三个地区其他少数民族也精通维吾尔语。当地居民只能通过学校教育才能掌握第二语言。

社会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社会语言环境单一的地区能与汉语接触的空间和机会极少人们对学习语言重要性的认识相对淡薄。在学校由于语言教学设备的不健全教师的汉语能力和汉文化知识不足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虽然从小学四年级起学习汉语但直到高中毕业也达不到“民汉兼通”的要求。升到高等院校时就是专门接受一年或两年的汉语预科教育有一部分学生还是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汉语水平标准(以汉语水平考试为标准)而不能进入专业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达到了汉语水平考试的标准但是进入专业学习后因跟不上汉语授课的课程而中途退学。在大中专院校因学生成长的社会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汉语能力的差异给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很多不便。

二、喀什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

喀什地区是维吾尔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维吾尔语是通用语使用汉语的机会少频率低。喀什在研究南疆乃至新疆地区的社会文化动态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笔者在喀什市做了三个月的田野调查(2006年8月到9月中旬2007年8月到9月中旬)。调查内容主要是幼儿及中小学双语教育现状。下面笔者从其教育现状出发为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学前幼儿双语教育

为了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贯彻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决定遵循“以点带面分区推行分步实施全面推广”的原则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编制了《2006~2010年自治区扶持7地州开展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和经费使用方案》。这一方案计划通过5年时间使7地州56个县、市85%以上的农村少数民族幼儿都能接受学前双语教育。自治区落实拨付学前双语教育经费2 244万元使51 900名学前幼儿享受伙食补助和免费双语读本1 296名学前双语教师享受工资补助。2006年年底自治区又追加900万元补助双语幼儿学习。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对象以农村为重点内容以汉语口语训练为主。有附设在小学内的学前双语教育班和乡镇中心的幼儿双语教育班。政府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办民汉合园推行民汉幼儿混合编班以便与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的双语教育相衔接。下面以A幼儿园为例介绍一下现行的幼儿双语教育状况。A幼儿园是位于喀什市中心、规模比较大、建园时间长、儿童人数较多、师资队伍相对健全的民族幼儿园。笔者于2007年8月在这个幼儿园进行调查时在园儿童人数有480名分3个小班、4个中班、3个大班、2个艺术斑。在园儿童中工薪人员的子女比较多也有农民和商人的子女。该幼儿园在职教职工有54名其中民考汉教师4名民考民教师28名(保育员也包括在内)。A幼儿园自1993年起以大班的幼儿为主开始实施双语教育。当时民考汉的4名教师担任教学主要教授汉语诗词、儿歌等。1995年起除教授汉语儿歌外还增加了生活用语、教室内用具的名称。讲算术课时教授数字的数法;给孩子们读儿童故事时对故事里出现的小动物的名称等也开始用汉语解说。在这期间4名民考汉教师每年培养一名民考民的教师以便尽快地适应双语教学。为了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号召自2000年起在中班引进了双语教学自2001年起在小班也开始推行双语教学。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

汉语能力自2002年起园长聘请喀什师范学院的专家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进行教师汉语培训为使幼儿教师能适应双语教学。

该幼儿园用少数民族语言教授的是各年级的“品德”课、“艺术”课和“班会”其他的课均用第二语言———汉语教授。小班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材没有使用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使用的是《校本教材》。主管幼儿园教学的副园长介绍说:“我们以前使用过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出版的教材。教材编得相当好但不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备课时教师们也很辛苦孩子们也难以理解。考虑孩子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地方特点使用《校本教材》后有了很大的进步。”笔者通过在大中小班听课、访谈教师和家长、观察孩子们的语言使用实况、与孩子们谈话等方式对该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考察。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听力园内只播放汉语广播。上课前让孩子们背诵儿歌。各班的教学形

式大同小异:如教授的是语言课教师先让孩子们背诵儿歌之后用卡片让孩子们认数字、动物名、蔬菜名、水果名、颜色等;每个班都有录音机教师首先放磁带让孩子们听标准读音然后再领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汉语的比例较高孩子们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反应时用少数民族语言做解释;玩游戏时教师先用汉语解释游戏的方法然后用少数民族语言解释授课原则是尽量少用少数民族语言。

少用少数民族语言多用汉语对提高孩子们的听力、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教师们是否有足够的汉语表述能力孩子们是否有足够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际上除了民考汉教师以外绝大多数教师使用汉语都很吃力。虽然大家都经过了汉语培训但是大部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仍不足声调变化等基础知识也未掌握发音和声调不准。如每天上下课行礼时说的“起立qǐlì”有些教师说成了“qǐlí”将“紫色zǐsè”说成“zésè”前鼻音“n”和后鼻音“ng”的发音不准等。另外大部分老师说汉语时喀什口音较重。

小班的孩子能用汉语背诵儿歌及数字能讲简单的童话。有些孩子说的汉语比其母语熟练。

但是大中小班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死记硬背不知道自己背诵的儿歌是什么意思。问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很多孩子不能回答。特别是农民家庭的孩子其发音、声调、理解能力相对差一些。因为孩子们回家后没有机会复习在幼儿园学的内容父母自身的汉语能力偏低无法辅导孩子。

2.小学的双语教育

在2006年的田野调查中笔者访问过喀什市的两所小学。一所是H双语小学另一所是K民族小学。遗憾的是在这两所学校没能通过听课的方式而是通过访谈了解双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与H双语小学C校长访谈时了解到希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络绎不绝报名的学生超过了计划招收的名额。由于学校规模有限教师队伍不足等原因不能扩招新班。C校长介绍说:“有些学生的家长一句汉语也不懂开家长会、访问学生家庭时是孩子为父母当翻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因为家庭语言环境和社会语言环境中维吾尔语占绝对的优势家长无法辅导孩子因此部分学生的成绩上不去。”C校长还对目前喀什地区的双语教育作了如下结论:“包括我校现在喀什地区极缺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家长虽然不能给予辅导还是支持自己的子女学习汉文。其实少数民族学生很聪明学起来进步也很快。在喀什使用汉语的机会比较少社会语言环境相对较差。我们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为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急需既了解汉语和汉文化又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双语教师。”根据C校长介绍该小学所有的科目都用汉语授课从三年级起增加维吾尔语科目。也就是说该校采取的是汉语教学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

K民族小学是采取以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根据主管教学的J教师介绍

该小学每年招收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班。该班的汉语教学课时数比普通班多数学课用汉语授课。近两年希望入双语授课实验班的学生在不断增加但是因为能担任双语实验班课程的教师极缺不能完全满足入学者的希望。自2006年9月起该校一年级增加了汉语“语文”科目三年级的“数学”改用汉语授课。

3.中学的双语教育

喀什地区双语实验班起步比较晚据2003年的统计喀什地区招收双语授课实验班的学校只有两所[5]而且普及速度缓慢。喀什地区首次实行双语实验班的Z中学在实行双语教育中遇到的难关也是教师的汉语能力问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的专业能力很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不具备足够的汉语表达能力则无法担任双语实验班的课程。

2006年笔者访问该校时在校学生有3 500名47个民族班其中17个双语实验班。教职工

有283名其中80名是汉族教师140名是少数民族教师。笔者在高中三年级的双语实验班听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数学和化学由汉族教师任课物理是民族学校毕业的少数民族教师任课。在听课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大部分学生没有专心听教师的讲解反而不停地翻阅教科书。为此深感不解的笔者在下课时问了学生。下面是当时用维吾尔语与他们进行的对话:

笔者:你们是从高中一年级起进入双语实验班的吗?

学生: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从初中就上了双语班。有少数同学是从高一才开始进入双语实验

班的。

笔者:数学、物理、化学用汉语授课能听懂吗?

学生:基本上能。初中在普通班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困难。

笔者:用汉语上课时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老师讲课好呢? (笔者提问的目的在于搞清楚他们听

课时看教科书的原因)

学生:“民汉兼通”的老师。有些少数民族老师的发音不是很准确汉语表达能力有限老师上课也吃力我们也听不懂。也有极少部分汉语方言比较重的汉族老师因为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只能看书自学。

听了学生的话笔者了解到他们上课时翻阅教科书的原因。双语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

的任课教师是“汉语发音标准、四声分明、说话流利、表达能力强的少数民族教师”。其理由是:用汉语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用母语做补充解释可以节省时间。汉族教师授课时若有不懂的地方教师不能用学生的母语做补充性的解释学生得通过对照汉语课本和维吾尔语课本自己进行思考理解。这样虽然能巩固每一堂课学习的内容但是为复习一节课要花费过多的时间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通过笔者的实地考察不难看出在新疆喀什地区不管是幼儿双语教育还是中小学双语教

育面临的难题都是双语教师“一缺二低”的问题。据最新统计全区少数民族教师为144 780人其中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18 342人仅占少数民族教师总数的127%。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喀什地区普及和推广双语教学使双语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取决于“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进展程度。

三、对于双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上述事例表明喀什地区的中小学汉语教学和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班起步较晚发展

较为缓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和解决喀什地区及新疆双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难题逐步缩小双语教育的地域差异使少数民族学生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

如前所述在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双语能力至关重要。对汉语为非母语的少数民族教师而言不能仅满足于他们的汉语语言能力(发音、语法、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熟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应该具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讲解问题的能力。有个别地区不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没有足够的师资队伍的条件下只是为适应群众的双语热情就盲目推进双语教学这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就学前幼儿双语教育来说由于没有全面考虑到学前双语的客观规律和实际办学条件盲目扩大规模给管理、教学、师资都造成了极大压力同样也不能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疆的双语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外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理解。比如说在教学中普遍提倡用直接教学法而完全否定了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汉语基础差、词汇量少的学生来说直接教学法难以接受适当的使用翻译法反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喀什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是出了教室能与汉语接触的机会少由于教师的发音不准等原因就是在学校接触的汉语也不够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语言教学设施给学生创造享受优质语言教育的条件。新疆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或许能解决教学设施的难题。

3.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汉语基础选择教科书

教材问题是现行的双语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适合本地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因为新疆长期以来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师生们的汉语水平限制在日常用语的范围之内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使用作为教学媒介用语的汉语的水平。因此完全使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也难以保障教学效果。对汉语词汇量少、不熟悉专用汉语(如数学用语、物理用语、化学用语等)的学生来说会加重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负面作用。为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要尽快解决双语教材的空缺问题。

4.不能忽视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作用其实是不能低估的。在第二语言教学上许多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一些最新的教学法大都重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可以说肯定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科学道理的。国外许多外语教学法流派及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也对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如Jim Cummins、MarcelDanesi、中岛和子等。[6]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对母语的作用也表示过明确看法他说:“我们现在认为中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能够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训练没有母语的训练一个人是不能达到素质的提高的。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德语来思考是达不到它的高度的。”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母语思维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少数民族语言(母语)

完全形成后语言学习者在学第二语言时可以有意识地把思维从母语的基础上转换到第二语言

上。就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来讲为使少数民族学生学好第二语言有必要打好第一语言的基础。

四、结语

在强调多元文化的今天针对如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持语言多样性的问题时学校教

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人类学认为学校教育只是主流文化实现其社会目的的最重要的场所

它不能代替其他文化适应过程而是使这些文化适应获得升华抽象为文化的现实方式。学校里

将始终存在着跨文化冲突同时也存在着主流文化对各种文化的整合。在民族学校由于多元文

化的复杂性这种冲突和整合就表现得尤为强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中国汉语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族际语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少数民族来说掌握和使用汉语的程度如何已成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否认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以使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弘扬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总体进步所不可忽视的。因此如何科学地理解双语教育的目的如何为实现此目的采取合理方法等问题正在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科学地解决了这些课题才能体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思想克服双语教育中的偏见和狭隘实施和发展更为开放、合理、和谐的双语教育及多元的文化教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整理】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青海教育科学研究所

http://www.loveshipin.cn/xgjy/hyjx/ssmzhy/jxyj/jxgl/200512/t20051210_237695.htm

一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全省总人口518万,其中藏族人口1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89%。我省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虽然具有共同地缘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但随着各民族日愈频繁的交流和融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普同性,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存方式仍未彻底改变,母语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藏汉双语教学遇到的困难最多;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受外界传媒的影响较大,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个体浸入程度较深,因而对双语价值的认可程度较高。

双语教学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支撑体系,其发展的不平衡,实质上反映的是我省藏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造成的差异,是形成多种双语教学类型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双语学校的分布及类型

据统计,截止2001年,全省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共有1040 所,在校学生108441人,其中藏族小学1000所,在校学生93747人;藏族中学40所,在校学生14694人。由于双语教学地区间的差异性,各地根据不同的语言实际,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海南、海北州和海西州天峻县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即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和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小学主要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基本采用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黄南、果洛州的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基本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两种教学模式并存。

为了协调小学和中学阶段双语教学计划,全省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的中小学统一执行原国家教委转发的《五省区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中学教学计划》;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民族中小学,均执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原国家教委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随着各地办学条件的改善,部分藏族中小学开始加授了《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实现“三语一机”正在成为藏族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二)双语学校教材使用情况

1.小学教材

实施双语教学的各民族小学普遍都在使用藏语文、藏数学教材 ,使 用藏思想品德、藏自然教材的学校也比较多;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在使用藏社会、藏劳动教材。各学校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除小学一年级外,汉语文教学主要采用五协版《汉语文》,也有部分学校采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文教材,甚至还有用《汉语会话》(项目试验学校试用)作为汉语文教材的。目前,各州普遍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文课,人教社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正在小学一年级陆续采用。果洛州部分小学在课外活动中安排了汉语会话教学内容。

2.初中教材

各民族中学均使用藏语文教材,对新版藏语文课本的反映比较好;部分学校初一年级开始使用人教社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教材,其余年级或使用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或使用五协汉语文教材。使用藏文版的数理化及历史教材的民族中学比较多,约占全省藏文中学总数的68%左右。(如贵南县完全中学、贵南县森多寄校、同德县民族中学、同德县河北完全中学、玛沁县民中、泽库县民中、同仁县民中等),其它科目《生物》、《地理》、《劳动技术》,各校根据双语教师的配置情况,也在有选择的采用藏文版教材。各中学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

3.高中教材

全省农牧区的藏族高中只有极个别学校在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其余藏族高中均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所以,除了《藏语文》外,基本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而不用五协编译的高中教材。

4.辅助教材

我省自1992年以来,根据原国家教委“同步供书、配套建设”的要求,逐步配套编译了藏语文、汉语文、物理、历史、生物以及高中数理化的练习册、假期作业、试验报告册、课外习题集、填充练习册、课外阅读等辅助教材。这次调查发现,许多学校一方面为没有配套的学生练习册而苦恼,另一方面却又没有征订这些辅助教材,主要原因是:不愿增加学生负担,同时学校又无力为学生购买这些辅助教材;另外,也存在练习册内容与新版教材内容不配套的问题。

(三)中小学双语教师的现状

目前,全省各级各类藏族中小学共有教师8752名,其中专任教师6510名,兼通两种语言文字的约占教师总数的40%。据调查问卷表明,在牧业县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中,有近43.5%的教师不会用双语进行教学,而实际情况有可能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比例。我们对部分学校126名小学、初、高中教师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有71名教师认为本校教师的双语水平是合格和基本合格的,只有33名教师认为自己不胜任双语教学,其余22名教师或回答“不清楚”或回答“不知道”。而据我们对个别校长、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知识更新和教材内容的变化,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岗位,尤其是在牧业县,许多教师特别是初、高中教师由于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教学观念陈旧,加之汉语文水平较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不太深刻。

我省牧区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数量规模并不小,许多学校的师生比在1:8左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又认为某些学科教师紧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省牧区藏族中小学藏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过于饱和,而汉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严重不足。能够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更加稀少。比如刚察县民中有教职工56名,而专任教师只有35名,其中能用藏汉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只有5名。近年来,我省牧区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一般是民族教师汉语文水平差,汉族教师大都又不懂民族语言文字。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各校普遍出现教师年轻化趋势,在我们调查的一所寄宿制小学27名教师中 ,年龄最大的只有35岁。教师学缘结构也比较单一,一所学校中80%以上的教师都是所在地民族师范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学校全部教师都来源于同一所民师,这样来源单一化的教师队伍,其知识结构势必“近亲嫁接”,造成教学方法刻板、雷同,教育观念僵化,不利于多种教学思想的融汇和交流。

(四)中小学教学用语的衔接情况

从我们对66所民族中小学调查看,全省民族中小学教学用语因地不同、因校不同、因师不同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汉语过渡为部分学科教学用语的始点、过渡的形式、双语之间的比例、用双语授课的科目、民族语和汉语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衔接等方面都没有一套科学量化的标准。调查显示,我省藏族小学阶段的教学用语相对稳定,主要形成以母语授课为主;初中阶段教学用语趋向多样化,有的州以藏语授课为主,有的州以汉语授课为主;高中阶段教学用语又趋一致化,基本形成以汉语教学为主。但是,我们在黄南州调研发现,州藏中和同仁县民中,两所学校同在州府所在地,相距不到2公里,生源基本一致,然而高中阶段使用的教学用语截然不同。前者除藏语文外,其它学科一律用汉语作为教学用语,后者除汉语文外,其它学科均用藏语作为教学用语。这种不同教学用语的选择取向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州藏中的做法,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升学、就业压力所致,但也不排除学校只从教材、教师的可能性出发选择教学用语。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学语言的硬性转换对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该校组织的座谈会上,校长、教务主任和部分教师在教学用语问题上意见出现分歧,一位数学教师反映,基层学生适应本学科教学用语的周期长大一年,有些甚至两年后仍跟不上教学进度,有的学生只能在课堂上一边接受汉数学教学,一边对照藏数学教材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情况在其它地区也很普遍。海南州共和县民中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寄宿制民中,现有在校生650人,初中年级各2个平行班,高中3个班,生源主要来自5个牧业乡,4个农业乡及县城。学校实行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农业乡及县城的学生有一定的汉语环境,基本能够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但牧业乡的学生在基层小学接受的是母语教学,中学阶段教学语言的硬性转换使学生根本不能适应课堂用语,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个别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被迫辍学回家。

这种学生的学前用语与入学后接触的教材用语之间,学生的生活用语与学校的课堂用语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如:共和县的五个纯牧业乡,基本上没有汉语环境,而学生入学后使用的却是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的学生既要学会汉话,又要学好统编教材内容,其结果必然是煮夹生饭,造成母语学不好,汉语基础也不扎实,给今后以汉语文为载体的各科教学增加了难度。我们对一所乡寄校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进行汉语文水平测试,测试的内容是刚学过不久的课文《麻雀》。测试结果:(1)朗读课文,无一人能流利朗读,90%的学生只能逐字指读。(2)90%的学生对这篇课文上的许多字不认识,平均每人读错字(不包括不认识的字)有12个。(3)词义大多似懂非懂。如对“身躯”一词,半数以上的学生不能作正确解答。调查显示,我省各级各类藏族中小学校,由于学生在学习上受教学用语障碍而不能顺利获取知识,畅通开展思维,准确地表达思想的学生数占很大比重。

(五)群众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态度

如何判断在一些地区实行的双语教学体制是否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群众的意愿应当做为一个主要的参照系数。据双语问题问卷统计,在“你是否认为藏语文的学习比汉语文的学习更主要”的问项中,回答“同等重要”的人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73%,而答“是的”人仅占14.7%。在“你认为不学汉语文可以吗?”问项中,回答“不可以”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3%,只有2.6%的人回答“可以”。这些情况反映出,大多数群众开始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性 。我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这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语言平等。但是,人们根据实际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交流的需要,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学习和使用一种最通用的语言作为公共性交流语言,这又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和没有政治考虑的发展过程。在果洛州的座谈会上,我们发现城镇的藏族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在藏族教育没有形成体系的情况下,子女上藏族学校,将来汉语水平低,升学途径狭窄,就业找工作困难,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所以,部分家长愿意送子女进普通学校。

二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藏汉双语教学的认识不统一

藏族传统文化对藏民族个体文化人格心理的模塑作用十分深刻,它使藏族人的生活方式、习俗、价值取向、情感特征等都有其自在的规定性。根据对藏族地区文化背景的分析,我们认为藏族地区双语教学与社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之间构成一定的变量关系,并导致对双语教学的不同认识。在此关系中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双语模式和语言环境;社区因素包括农区、牧区、农牧混杂区、城镇,主要反映不同社区人们提供给孩子的社会文化资本,也就是说不同社区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不同,因而对他们接触主流文化的认可也不一样。在城镇,学生在生活习惯、喜好等方面大都认可主流文化,接近主流文化。牧区学生在学校由于接受到主流文化,因而在家庭和社区中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一些主流文化所认可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不会得到本社区、家庭的赞同,这使学生对自己所受的文化教育产生一种彷徨心态,从而不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目前,在双语教学方面存在着三种认识,这三种不同的认识决定着单个人对学习汉语的不同态度。第一种人数越来越多,解放后50年的经历,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的现实,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了汉语的实际应用价值,对学习汉语文重要性的认识比较高。第二种人是中间过渡人群。他们人数较多,经常处于摇摆状态。当有人说学习汉语会引起“同化”,他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当有人说汉语可以帮助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又随声附和。第三部分人数不多,构成较为复杂,有的人自身就是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国家干部。他们大部分人很关心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苦于找不到捷径,认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字,他们特别担心汉语发展的趋势会使本民族“同化”。

(二)教材方面的问题

1.统编教材部分内容脱离藏族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的知识结构是由一定的感性材料、基本原理及应用材料有机组成的。其中感性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即新的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存在着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和兴趣。感性材料源于儿童的生活,藏族地区儿童的感性认识与内地汉族儿童的感性认识有极大的差别。但海南、海北州的部分中小学校不考虑学生实际,强求教材划一,致使教材内容不适应藏族儿童学习,学习效果差。

藏族儿童对统编教材的感性材料的陌生导致语言转化的困难。藏族儿童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关于自然、数方面的感知,有以母语为载体的概念和直接经验。可他们入学后所接触到的教材大多是以汉语为载体的汉族地区的生活内容,学生学习的难度远大于汉族儿童。如对“一担谷子合几斗”的理解,藏族儿童将通过比汉族儿童曲折得多的思维转换程序,首先要想象“谷子”,然后理解“担”与“斗”的量的关系,想象“担”与“斗”的形体,最后才能进入“一”与“几”的关系推算。

2.五协版藏文教材的问题比较多的集中在理科教材。主要表现在:一是翻译教材专有名词术语不统一。如:旧版教材和新版教材之间的有些名词术语不统一;各学科教材之间的有些名词术语不统一;同类学科课本之间的有些名词术语不统一;同学科的课本与教参、练习册之间的名词术语不统一;二是个别翻译的小学、初中的数学教材中有错译、漏译现象;有些小学、初中的数学教材的校对不认真,导致教材中错误较多,直接影响到教材的使用和老师的教学。甚至有的教材已再版了8次,但其中的错误一直没有修改。三是有些数理化教材、地理、思想品德教材的译文表达不清、不易理解。例如,重要人物的姓名翻译不准确,使历史事件张冠李戴,教师时常需要借助于汉文课本对照译文内容,影响了广大师生使用藏文教材的积极性。

(三)教学用语的衔接不科学、不规范

多年来,为了突破藏族儿童学习汉语文难关,各地藏族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有益得尝试。目前,我省的“双语教学”在45分钟课时内,基本上采用的是“用藏语口语释义,帮助学生理解汉文”,个别学校甚至强调教师应当用藏汉两种文字对译板书,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第一种办法简单易行,教师懂藏话即可,因而各地普遍采用此种“模式”。但是,长期地、盲目地随意采用这种办法,而不进行两种语言能力对应转化的系统训练,藏族学生学汉语始终不能摆脱藏语对语音、语意、语法各方面的影响,以致不少学生到了高年级仍不能接受汉语言为载体的其它的学科教学,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两种语言思维能力不平衡所致。如一个三年级学生遇到一道数学文字题,“甲数是87,比乙数少78,乙数是多少?”,他不懂得在“比乙数少78"前,省略了主语“甲数”,所以就弄不清是谁比谁少,于是见少就减,列出“87-78 =乙数”的错误算式。这说明藏族儿童在未突破汉语言障碍之前,从字面上正确地理解某一概念表明极为耗时费力,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表示一个概念或进行逻辑推理,困难更大。因此,对藏族儿童思维过程的复杂性及思维发展过程的阶段性问题加以研究。帮助藏族儿童尽快过好“汉语关”,是当前改革和发展牧区藏族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四)藏族幼儿学前教育还基本是空白

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心理学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学前教育对藏族儿童的双语学习也有重大影响。是否上过幼儿园或学前班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双语学习能力,因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通过学前初步学会一些汉语口语,听懂一些基本的句子,这样可以避免他们上小学后由于对汉语一点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感。但是,我省广大牧区的藏族儿童由于居住地域的限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缺少学前教育的机会,无法得到正规的、科学的学前教育,缺少或很少有比较正规化的汉语语言经验。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有着更长的语言适应期,极易造成儿童由于初期对语言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对汉语学习的抵触情绪,影响以后的双语教学。

(五)严重缺乏既会藏语文又会汉语文的运用双语教学的师资

目前,全省民族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有所改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各级各类藏族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需要。我们对所调查学校的教师双语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在双语教师素质的综合架构中,师德、情感、能力、单语思维、艺术修养、身心因素等方面保持了较高的分值,而文化识力、知识结构、双语思维等方面相对较差。目前,我省双语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数量不足,二是质量不高,三是外流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基层汉语教师来源奇缺。在我们调查的66所民族中小学中,共有专任教师427名,其中:理科教师157名;文科教师315名。能用藏汉两种语言进行理科授课的教师只有41人,占26.1%。这种局面不尽快扭转,实行双语教学改革势必遇到困难。近年来,省内外大中专院校通过举办函授站(班)就地培养培训民族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地区师资低学历、低文凭的现状,但有些函授站(班)课时不保证,师资不保证,随意降低招生标准,滥发高价文凭,致使有些地区教师队伍出现“高文凭、底水平”现象。基层教育部门对此反映很大。

(六)汉语教学薄弱,学生汉语基础差

《汉语文教学大纲》在基本训练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基本的听、读、写、译的能力,包括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进行一般的汉语会话,会用标点符号,能用本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对译学过的句子”。但藏族学生高中毕业时都达不到这个水平,特别是在说、写、读方面差的很远。主要原因是:汉语文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掌握语言同掌握其他工具一样需要技能,而技能是在反复实践和训练过程中形成的。藏族学生离开汉语课堂教学,就很少有使用汉语的机会。思维是伴随着语言进行的,不会说汉语,就不会用汉语思维。以往的汉语教学照搬内地汉语教学的经验,忽视了藏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殊规律。教材编写照搬统编教材的框框,内容安排“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训,以“文”代“语”;确定各册教材中生字、词语、语法等知识点时缺乏科学的客观标准;部分练习的内容和方式雷同,缺乏实用性。人教版新编《汉语》教材(供藏族地区使用),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为目的,突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符合民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认知规律,这对大面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地区拒不使用这套教材,主要原因是,担心没有与这套教材的使用相配套的汉语升学考试制度和汉语水平测试制度。

(七)对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滞后

我们对双语教育问题进行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双语教育的路子。但由于对双语教育的长期实践缺乏全面的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Tags): #双语教学(大圆)
家园 一种说法,越是民族大学的学生越想独立。
家园 呵呵,果然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出来的,看法相同

民族这个东西,就像拔掉的牙、婚姻中的冲突,应该淡化、淡化、再淡化

不要挂在嘴上,不要提起

越是挂在嘴上,人心里就越挂着这个东西

平时没什么,有事的时候,你是X族,我是Y族,就自觉站队了

强烈要求在任何证件、档案材料中取消民族这一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律平等

扶贫,也应该只看地区,看经济,不看民族

家园 主要看是什么民族的

藏族的就没那么多想法。有几个藏族的朋友,亲口问过他们,他们才不会呢。不过新疆的就难说了。即使在民族大学,互相之间隔阂也很深的。大家更愿意和西藏的一起玩。其实民大的人都怕新疆的和西藏的。

家园 青海在山东

曾经在火车上遇到两个女大学生聊天,说青海在山东,当时我就 想这俩中学地理课是咋学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