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歪解三国之武圣关羽(一) -- wild007

共:💬40 🌺20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卧龙凤雏明显来源于演义,不过并非没有道理

罗贯中时代,三国很多事应该有定论了,不排除很多有关蜀汉和江南士族的一些野史都“解密”了。因此罗根据这些带点传说性质的材料进行合理推敲后进行加工创作,所反应的情景未必没有真实性。本文着重从合理性方面来推导三国时的整个江南政局,由于“士族统治”其实是本文的立论基础,故而不得不尽量先让这个立论拥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样就算这个立论从后面的推演可以看到一些不足之处,也可以和传统英雄史观作个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贴近历史真实。

另补充有关取西川的推导。庞统死后,换马派缺少了一个关键的联络人和担保人,诸葛亮不得不入川来收拾残局。但诸葛亮在益州的人脉明显没有庞统那么好,再加上刘璋一定给了中间派足够的蛋糕,所以换马派此时不再占据优势了。不过此时西川的局势已经骑虎难下,刘备和刘璋势同水火,这件事必然要有个了断。因此,最后各方大致达成了一个君子协定,以雒城得失为最终裁决,时效大概为一年。如果刘备攻下雒城,刘璋滚蛋;反之,刘备退回荆州。这个协定一定下来,其实刘璋就输定了。因为刘璋输了,无性命之虞,生活也有着落。而刘备输了,难道真的可以退回荆州?政治人物的政治生命是有时效的,刘备被扶持的关键作用是取益州而不是守荆州,如果刘备拿不下益州,那么荆州怎么可能留给你个外人?所以在攻雒城的最后一刻,刘备肯定会启动金手指,把自己的利益压到底限,纯粹和刘璋“打价格战”了,而这是刘璋无论如何拼不过的,刘备可以在“拿下”益州后分文不取,把利益通通留给士族们,刘璋要这样的益州何用?所以雒城血战,的确很残酷,因为靠自己实力打下来的话,刘备就对益州有足够的话语权,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刘备最后表面上赢了,实际却输了。这从他入川后几乎“皆大欢喜”就可以看得出来。也因此,雒城之战结束后,成都就算还有三万兵,刘璋也不打了。

家园 很难想像那种乱世能有独立于军事势力的

地方势力存在,就是有地方势力 存在,也必定是以军事力量的存在为基础的但是三国不论那国似乎都不曾存在比较独立的军事势力。 这个看近代中的乱世 军阀混战世纪时期就可以清楚。

而且那个时候交通如此不方便,很难想像从江东到西川的地方势力能有什么联系。

家园 当然不是独立于军事势力之外的

但是统军之人很关键,孙权是很后面才真正拿到兵权的,仔细看三国志就会明白。荆州刘表也没兵权,兵权在蔡瑁手里,蔡瑁是什么家族呢?刘璋嘛,倒是有部分兵权的,看他儿子就知道。

兵权的根基是钱粮,能供得上饭,发得起饷,自然就有兵,而非有兵才有钱粮,后者一般都是极端情况,那不叫兵,叫匪。谁有钱有粮呢?是君主还是名门望族呢?

家园 读读三国志吧

刘备打下西川,就忙着平叛了

家园 没填坑啊。补充和反对意见各加一点。

江东士族繁衍之长,实在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江南顾氏、陆氏,都是从三国到明朝直至民国仍维持豪门大户的家族。

至于刘备去汉中而无力取长安,原因很简单也很不常见:张鲁投降后把他的五斗米道的教众都带走了,留给刘备的差不多算空城。从汉中往关中的道路,缺少补给想帅疲兵突击是不现实的。

家园 被阴谋论影响过度的头脑

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

不管这些破烂的“世家大族”有多强,事实上,他们并不具备决定性的力量。面对强大的政府和权力,他们尽可以在桌子底下运作,但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权力最直接的支撑,就是武力,尤其是在那个尚不发达的时代里。

面对全副武装的士兵,他们今天还是世家大族,貂衣白马,前呼后拥;明天他们就是一堆死尸,或是锅里的一堆熟肉。

而他们的财产,会有无数支持君主的人等着分呢。

在乱世,人命不如狗的现状悬挂在所有人头上。忘了这一现实而乱发评述,注定是胡言乱语

家园 别TJ啊,这篇写得多好啊

继续更新啊。至少得把兵权说清楚,不说清楚下面就会有人说在军队面前,神马都是浮云了。

兵权包括:招募兵员、组织训练、装备粮草供给、军令指挥调度。大Boss怎么掌握兵权,怎么运用兵权,你必须说清楚啊。

家园 恩,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关键

今天的人都把军队视作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仿佛“虎符”一至,军队就会指哪打哪。其实各层军官和士兵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屁股”,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在椎杀晋鄙后,依然是有非常凶险的博弈的。因为副将听不听命还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信陵君往日人望不够,那么这些副将在听命也死,不听命也死的情况下,出于避免家人被株连的情况也很有可能选择抗命,毕竟信陵君单车换帅还击杀原主帅,是个人都看出问题不对,虎符的威力事实上是没传说中那么大的(信陵君可以因自己的身份保命,军官们怎么能逃过魏王的雷霆一怒?)。

在三国时代,士族拥有着大量田地和雇农,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私兵,作为地方的诸侯,从士族征收钱粮必然需要付出一些对价,这个对价大体就是让族中亲信出任军队和行政职务。因此象孙权的军队中,中上级军官和幕僚基本都来自不同的士族。各个士族为关键的位置而博弈,而孙家自己也在这场博弈中努力安插自己的族亲。只是显然孙家的根基在赤壁时并不深,三国时还没有科举让王族迅速招揽人才,孙权要和当地士族拼家族人才,自然是要落下风的。

从历任大都督的人选上,周瑜显然是偏孙家的,结果死得不明不白,吕蒙则显然是偏士族的,也死得不明不白,此后大都督一职就空悬,这其实就代表孙权拿到兵权了,因为此后战役都是孙权直接指挥的。后来虽然又出了陆逊,可是一等战役结束,陆逊就忙不迭地挂印而去,江东谁掌权也就很明晰了。

家园 阁下的历史演义确实精彩

很多史书和演义过多从儒家角度,从立仁的角度来叙述历史事件,导致背后的力量博弈给遮蔽了。

家园 嗯啊,兄弟果然有见识

说得大有道理。我没法说得更好,只能补充几点。

士族不但控制了大量土地、人口,而且由于土地和人口在握,士族自然而然地控制了工农业物资生产和商业流通。运用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士族兴办书院,控制舆论,渗透帝国官僚的选拔和任用体系。士族还组织规模庞大的部曲,这些私兵只忠于家族,不听命于国家政权。

曹、刘、孙三家,曹操最能耐,也最不讨士族欢心,所以曹操的统一之路也充满坎坷。士族更喜欢袁绍。不过曹操自己也是大宗族,曹家和夏侯家人才济济,勇猛善战,还能压在阵脚。士族一直扯老曹后腿,逼得逆天老曹发求贤令。士族发现老曹不好搞定,回过头去做小曹的工作,发现这位是个草包,用扶植小曹上位的条件达成协议。

孙家跟士族关系不好,也不太讨士族喜欢,但是孙策勇武刚烈,就连曹操都说:“狮儿难与争锋”。士族也只能或被杀、或暂时低头服从,但是后来找了个机会把孙策给阴了。这个事孙权是不是知情不好说,但是孙权是最大的受益者。不过孙权不是孙策,自己的铁杆班底也薄,权柄旁落大约也是有的。周瑜跟孙策关系铁,但是跟孙权关系不铁,周瑜比较倾向孙家应该是有的,但是两个人未必能齐心协力。孙权的个性跟孙策相反,能忍,看准时机再出手。后面也就慢慢能操纵政局了。

刘备一开始最不受待见,但是到了荆州之后扶摇直上,判若两人,说明他背后的支持力量已经完全不同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