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 一个老新疆眼里的新疆:读西域 -- 从林法则

共:💬87 🌺136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赞扬哈密人一下!

以前每年的暑假回家,都要路过这个重要的东疆重镇。

站台上的铁路员工、帮忙的机关干部用水壶送水---泥浆水。

现在瓶装水、净水器普及了,不知道哈密人是不是可以不喝泥浆水了。

那里的太阳能、煤炭资源很丰富,土哈油田已经开采了,哈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能源基地,地理上离甘肃也接近,可以成为新疆能源(包括电力)东输的重要基地。

家园 阿勒泰出了一个女作家

汉族,李娟。她去年的两本书,《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很多牧民的生活故事。

她的博客:外链出处

已经两个月没有更新了,因她去了牧民们的冬牧场--冬窝子。

家园 “肖尔布拉克”,太棒了

有亲戚住在那里,去年带来一瓶,非常醇香。

家园 盛中国有一首<赛里木湖>,非常优美
家园 六、塔城

塔城,原名塔尔巴合台,解放后改名塔城。

塔城应当算是新疆最没有特色的地区了,比如说——与新疆同类别的地区相比,从气候状况看比不上伊犁,从人文历史看比不上吐鲁番,从山水风光看比不上阿勒泰,从地域面积看比不上喀什,从民族特点看比不上和田,从名声大小比不上哈密,从农业生产规模上看比不上阿克苏......至于和其他自治州和城市相比,塔城更没有自己的强项。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塔城位于新疆的西北角,海拔高,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境内除了煤矿之外即没有其他像样的矿产资源,也没有其他大型的工业,更没有有名的旅游风景区,整个地区依靠南二市县(乌苏市、沙湾县)的农业和北五市县(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县)牧业和煤矿勉强支撑着,整个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占大部分。

尽管如此,塔城从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战乱不断,因为塔城位于塔尔巴合台山和阿拉套山两个山脉之间,是通往中亚的走廊枢纽。远古期间且不说,就是到了近代乃至现代,没有说塔城能安安稳稳的度过百年的。从十九世纪末的“焚烧俄商贸易圈暴乱”,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三区革命”,再到一九六二年的“五二九事件”。

塔城在上世纪也是和前苏联边境争议地区最多的地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中苏交恶,这里发生了两件震惊中央的事件,一是中国边防军一个排的官兵在中苏边境铁力克提地区巡逻途中被苏军打了伏击,全排官兵仅存一人(因重伤被苏军士兵误认为死亡),其余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历史上的“铁力克提事件”。另一件事是一九六九年六月十日,新疆兵团农九师一六一团牧一连女民兵孙龙珍为反击入侵苏军,怀孕八月的她依然冲在前线驱赶入侵的苏军,手无寸铁的她被苏军士兵枪杀,一尸两命,年仅二十九岁。

塔城人让内地人看起来也许是傻瓜,比如在解放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与美帝极其附属国血战,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援志愿军的运动,塔城地区的一个牧场主(民主人士)变卖了他所有的马牛羊,为志愿军捐献了一架飞机,如此个人,在全国也不多见。

又比如孙龙珍和他的战友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他们就在这里兢兢业业的耕种着那“种一麻袋收一瓢”的贫瘠土地,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不计报酬、不畏寒暑。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哈两国勘定边界的时候,“中国公民祖祖辈辈在这里耕种生息”就是我方拥有争议地区主权的最有力的证据。两国边境勘定完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争议地区归中国。

孙龙珍烈士牺牲之后,一六一团成立了“孙龙珍女子民兵班”,如今四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一六一团先后有一百多名女青年参加过“孙龙珍女子民兵班”,一代代女青年走出这个班,成家立业,相夫教子。又有一代代女青年走进这个班,和边防战士一起守卫着我们的西部国土,继承孙龙珍精神,续写着屯垦戍边的新篇章。她们得到的不是钱财,而是一种精神。

说到塔城,还有一件全国人都知道的事情,这就是西藏阿里地区援藏干部孔繁森,在前往塔城考察工作的途中,不慎在塔城地区托里县西北约十公里的戈壁滩上车祸殉职。如今,这里竖立着一方高大的石碑,纪念优秀援藏干部孔繁森。

要说起塔城的自然风光,应当是以下三处:

小白杨哨所:阎维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杨》源于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这里的气候恶劣,植被难以形成。这个哨所的一位边防战士从故乡伊犁带回了几棵白杨树苗,种在哨所的哨楼下,经他悉心呵护,终于成活了一颗。另一位战友看到此情此景写了几句诗,后经新疆军区政治部的一位歌词作者润色编曲发表,阎维文一唱即红。如今由于争议地区已归属我国,这个哨所已经向前移动了近十公里,但小白杨哨所却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上万人来这里感怀边防军的奉献精神,而那颗小白杨也已经长的有一搂粗,郁郁葱葱的挺立在这里,守卫在祖国的西部边防。

沿边境线的高山牧场:不论是塔城北面塔尔巴合台山还是塔城南面的阿拉套山,海拔一千五百米到三千五百米都是绿草如茵的高山牧场,绵延上百公里,是塔城地区的主要牧业点。夏季到来,如大海波涛一般重重叠叠的弧形山顶上幽绿蔓延到天边,星星点点的哈萨克毡房和羊群、牛群点缀在草原上,不时有牧人骑着马唱着悠长的哈萨克民歌走过。尤其是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金色的阳光从哈萨克斯坦境内阿拉湖水面反射过来,周围的牧草都被染成了金黄色,此时你一定会以为你在仙境里

毛爷爷山:在塔城市西北约二十公里的塔尔巴合台山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发现这里的一片山脊酷似毛泽东的头像,夏季赭黄色的山坡如肤色,冬季白雪皑皑的山坡如玉雕,说是“酷似”一点儿都不假,没有人说不像的,当地人也不再叫这一片山坡为塔尔巴合台山,而称其为“毛爷爷山”。

此外还有老风口、庙儿沟、铁厂沟、巴克图口岸等旅游景点。

虽然塔城在新疆并不出名也并不富裕,但我们可以从这里汲取到更加名贵的一种精神,一种为祖国贡献的精神。

家园 七、石河子

石河子,新疆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也是新疆最“文化”的城市之一

说到年轻,直至今天,石河子建市的年龄不到六十年。一九五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十二兵团进驻石河子地区,在这里开荒屯垦,拉开了石河子建市的序幕。近六十年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和由此改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代代指战员的艰苦努力下,这个昔日平滩芦苇丛生、河床乱石密布、四处野兽出没、冬季寒气刺骨的亘古荒原上出现了一个新兴城市石河子。新疆也还有许多“市龄”很短的城市,但大多都是在原有的县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而用很短的时间在一片荒漠戈壁上建立起来的新兴城市,石河子当属第一。

由于年轻,石河子市区的城市规划当属是新疆最整齐的,其城市布局非常类似于首都北京或者古城西安,整个城市设计规划的方方正正,街道走向东西南北极为周正,其街名路名大多也非常简单,比如“东一路”、“南二路”、“西三路”、“北四路”等等,其早期的小区名称也非常简单,比如“二小区”、“六小区”、“十四小区”、“二十五小区”等等,而早期的设计中有许多方面让至今的人仍在受益,比如这个城市的绿化,最早的绿化面积占城区面积近百分之五十,如今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和占用绿地,其城市绿化面积仍有百分之四十,整个城市淹没在一片绿色之中,难怪联合国要授予石河子市“最适宜人类居住城市奖”这一殊荣。

石河子不仅城市规划整齐,城市周围的农场、条田规划同样整齐。在许多记录着新疆发展的大型纪录片和电视片中,从飞机上航拍的跟棋盘格一样整齐的农田,绝大多数都是在石河子拍摄的。由于农田耕作大多采用机械,所以每一块方方正正的条田小的有二三百亩,大的可达千亩。特别是到了春夏交接之际,从空中望去,方方正正的条田红黄绿紫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说到石河子的文化,在新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教育事业并不是十分发达,也许一个城市可以没有综合性大学,但绝不可以没有清真寺。除了首府乌鲁木齐之外,石河子是新疆第二个拥有综合性大学的城市,大名鼎鼎的“石河子大学”面向全国招生。第三个拥有综合性大学的城市是阿拉尔市,其拥有的塔里木大学也是面向全国招生(后面再谈)。除了这三个城市之外,新疆另外的几十座城市居然没有一座拥有综合性大学(学院暂且不算)。

文艺属于文化范畴,说到文艺,石河子拥有自己的各类剧团和文艺团体。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石河子最流行的戏曲形式是豫剧和秦腔,京剧只能名列第三了。不仅汉族人如此,少数民族也如此,石河子的少数民族戏曲爱好者竟然能用正宗的豫语唱出正宗的豫剧《花木兰》和《朝阳沟》,也能唱出字正腔圆的京剧《智取威虎山》,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

石河子人是重情的,就因为怀念解放初期开发石河子的先辈们,石河子人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十二兵团司令部(即后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师部)那座小楼,改建成了全国唯一的一座“军垦博物馆”。就因为一九六四年周恩来总理来到石河子看望了上海支边青年,石河子人在周总理接见上海知青的棉花地头建立起了新疆唯一的一个“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其他内地城市是否周恩来总理纪念馆有我不知道,如果说没有的话,这又是一个全国唯一)。就因为诗人艾青在被打成右派后在石河子住了近十年,写下了许多赞美石河子、赞美兵团人的大美诗篇,石河子人建立起了全国唯一的一个“艾青诗歌馆”。就因为对这篇灼热的土地拥有深厚的感情,石河子人创建了全国唯一一个军垦型文学期刊《绿洲》。就因为石河子人重情,他们为石河子的文化发展涂抹着一笔又一笔浓墨重彩的篇章。

石河子是一个几乎百分之百的移民城市,解放初期在石河子老街的那五户人家早已淹没在了时代的潮流里了,现在石河子人口的籍贯按照地域数量划分应当是这样的:河南、山东、陕西、上海、甘肃......此地人口老家是河南的要占到半数以上,难怪此地流行豫语,新疆人给石河子起了个外号叫做“河南自治区”,在石河子(尤其是下面的兵团农场),就连少数民族学说的汉语都是豫语。石河子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农场的派出所民警深夜巡逻,发现路上有个少数民族喝醉了,摇摇晃晃的走在农场的林荫大道上,于是上前盘问(问答皆为豫语)——问:“站住!你叫个啥名?家住哪儿?”答:“俺叫库尔班,家住一四三(团)”......呵呵。

石河子地区的旅游风景区藏在深山少人知,比如在石河子的南面天山深处的南山风景区,可以领略原始森林和高山草原的美景。比如在石河子北面准噶尔盆地北缘的驼铃梦坡,可以体味广袤戈壁和重重沙丘的沧桑。比如石河子东面的玛纳斯河里,可以捡到名贵的玛纳斯碧玉,比如石河子西面的西城蟠桃园中,可以品尝甜蜜无比的蟠桃。但除了石河子人和周围县市的人们利用节假日前去游玩外,内地游客是很少涉足的。

在石河子市的中心广场上,面南向北的一尊高大的王震将军铜像,右手持望远镜,左手坚定地指着地面,记录着当年王震将军定点石河子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事业的壮举。最值得让人瞻仰的是王震将军铜像东西两侧的铜像——

西面一尊为“军垦第一犁”,战士们赤身裸体(当年就是这样)背绳拉犁,用自己的躯体在这亘古荒原上开辟出一座座新的城市、一个个新的农场、一方方新的条田,一条条新的林带......

东面的一尊为“戈壁新篇章”(原名“戈壁母亲”),夕阳之下,三个身着军装的女战士坐在条田旁边歇息,一面看着天地巨变的戈壁荒漠,一面哺育着怀中的婴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向西看——我们的父亲。向东看——我们的母亲。历史定格在了这里,让我们后来人永远感念他们的伟大,石河子——兵团人的缩影......

通宝推:西伊,玉垒关2,狼里个浪,
家园 二十年前的事了。小的不能再小的县城

不过乌伦古湖挺好的,里面的五道黑,小白鱼真是好东西啊!

阿勒泰地区中心后年要搬到福海县,现在应该在大兴土木吧,未来会有很大发展

家园 徐春棠

http://epaper.bingtuannet.com/index.asp?id=6935

薰衣草不会忘记

  

●蒋晓华

在六十五团,在农四师,在中国,有一个人和薰衣草这种渐渐为国人所知的香料作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的名字叫徐春棠。

  徐春棠是浙江鄞县人,出生于1944年4月,1963年8月从上海轻工业学校香料工艺专业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新疆来,到兵团来,投身屯垦戍边的宏伟事业。1963年9月,他被分配到了农四师清水河农场(六十五团的前身)园林队工作,在农场先后担任过技术员、副连长、生产参谋,于197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调师农业处工作,2004年作为副调研员退休,2005年在上海病逝。

  在农四师,若把徐春棠誉为“薰衣草之父”,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薰衣草的种植和推广。1964年,他来到六十五团的第二年,就开始负责薰衣草的种植试验。当时,薰衣草被青海西宁植物园从法国的普罗旺斯引进不久,兵团又从青海引进少量种子,选择纬度与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相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非常相似的农四师六十五团进行试种,以图今后大面积推广。

  徐春棠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开始了艰难的小区试验。刚开始出苗率才达到1.4%,面对这希望之苗,徐春棠和参与试验的干部职工一年又一年,度过了无数废寝忘食的日日夜夜。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别人都在“抓革命”,徐春棠和课题组的同志却在一心一意“促生产”。为了节省时间,当时还是一个单身汉的他一个星期就擀一次面,一擀就是一大张,饿了从地里回来,切切下着吃。他风里来雨里去,天天盯着薰衣草,不停地观察,写观察记录和报告,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经过整整7年的辛勤努力,六十五团引种的薰衣草出苗率由1.4%提高到了95%,成活率由25%提高到了75%,越冬率达到 95%以上。1971年,国家轻工业部正式确定六十五团为国家薰衣草基地。1984年,六十五团生产的薰衣草精油占全国总产量的50%。随后,薰衣草又相继在七○团、六十九团、七十一团、拜什墩农场引种并推广。农四师成为中国最大的薰衣草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年产量超过10万公斤,占全国的 95%以上。2003年,六十五团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薰衣草之乡”。2005年,农四师5个种植薰衣草的团场共同出资500万元,组建集薰衣草及其他芳香植物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伊帕尔汗香料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中国薰衣草产业的龙头企业。由徐春棠第一次吃“螃蟹”的农四师薰衣草,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徐春棠在薰衣草种植、加工等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和廖正相、屈登第、王志芬等同志承担的国家轻工业部课题———薰衣草引种、栽培、加工、应用技术研究,从1964年开始,历经长达二十年,终于于1984年完成,同年顺利通过轻工业部鉴定,1985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四等奖。他与樊立志合著的《香料作物———薰衣草》被收录于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的《新疆科技兴农项目精选》。他还参与了《中国香料工业发展史》一书中《地区香料香精发展史新疆香料发展简史》部分的编写。把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转化成了理论成果。

  徐春棠为农四师薰衣草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师党委和全师职工群众也不会忘记他。早在1974年,农四师就为他记二等功一次;1977年11月被伊犁地区科技大会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 1980年10月被评为农艺师;1984年12月被评为兵团劳动模范。他还担任过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和新疆青联常委。2004年12月20日,农四师隆重召开科学技术大会,徐春棠在被师授予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的10名突出贡献者中,名列榜首。

  在六十五团,如果有人不知道徐春棠,那他绝对不是正宗的六十五团人。徐春棠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献给了第二故乡,献给了这片热土。他给我们留下的不单是薰衣草,还有附着在薰衣草身上的对兵团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对理想的追求。他潜移默化影响我们做人,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境界。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家园 叫库尔班的也能喝酒?

新疆真有穆斯林公开喝酒?

家园 还有克拉玛依呢,那也是石油人从无到有,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
家园 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送花。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挨篇花~
家园 现在的五道黑都挺小了,而且价格很高,

10月份有人送了我们两箱,120元一公斤,个头也不大。福海据说有10里温泉沟?我最近在看这个项目计划。看的想吐呢。没一点概念,没去过。春节后可能去考察。

家园 好文

武昌鱼的事是什么时候的?可惜啊,那么多好鱼,捞起来直接冰冻了用集装箱出口全国乃至全世界,该多大的创收啊。老百姓不知道,炸了破坏环境不说,好东西也贱卖了。

说道喝酒,想着挺害怕,也一直想不明白,喝酒伤身、伤脑,孕妇喝了生出畸形儿,为什么咱中国人的习俗里,就喜欢把它和豪爽联系起来呢!

家园 八、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直辖市,是一个比石河子还要年轻的城市,也是新疆石油管理局的所在地,更是新疆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多年以来克拉玛依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直高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榜首,为嘛呀,就是因为有石油。

克拉玛依的石油开采源于解放前,据说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距此约三十公里的小拐农作区有位老者发现了这里的自然原油渗出,经常骑着毛驴从这里驮回一桶桶黑色浓稠的原油,用作生火做饭。后到了三十年代,前苏联的地质专家开始在这里勘探,与新疆地方政府合作开采石油,但开采的规模非常非常小,这里也只是有那么一两个钻井架。至于城市,根本没有。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开始在这里和前苏联联合开采石油,由于此地是一片极其荒芜的戈壁滩,在这里连饮水都成问题,石油工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打出了解放后新疆的第一口油井,从此克拉玛依走上了大型石油工业的道路。

以前的克拉玛依可以说是新疆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夏日酷热,夏季的温度经常在零上三四十度。冬日极寒,冬季的温度经常在零下三四十度。克拉玛依市区境内没有任何河流,年降雨量又极其稀少,在建市早期生活生产完全靠地下水,那时候的克拉玛依的水非常金贵,生产生活排出的污水被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再通过管道送到街上浇灌林带树木和绿化带,因此那时候的克拉玛依到了夏天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臭味,不是别的,就是因为浇灌树木的污水。也就是“石油鬼子”敢这样做,人家有钱啊。

克拉玛依的大规模油田在全国也不多见,您可以到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等矿区去看看,广袤的隔壁摊上一眼望不到边的采油树像森林一样,“磕头机”(采油机)此起彼伏的上上下下,这种大规模的石油矿区真正体现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气。在开发早期,石油工人为了祖国的能源奉献了一切,电视连续剧《西圣地》就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克拉玛依开发早期的动人故事,令人潸然泪下。

如今的克拉玛依早已是今非昔比,为了改变这里的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生活基础,新疆石油管理局耗资几十亿元开始建设“引额济克工程”,从遥远北方的阿尔泰山麓引来了额尔齐斯河水。如今清清河流穿城而过,给克拉玛依带来了湿润和清凉,克拉玛依市街道两面的绿化树再也用不着喝污水了,据克拉玛依人说,自从引来了额尔齐斯河水,克拉玛依的降水量也增加了不少,以往一年到头都见不着几场雨雪的克拉玛依如今也常常降雨降雪,自然生态大为改观。

过去你从乌鲁木齐方向前往克拉玛依,一爬上小拐的坡顶,就可以看到西北那遥远而光秃秃山坡上有一片楼房而鲜见绿色,戈壁滩上荒草萋萋,空气中弥漫着沙尘的味道。而今天,当你驱车爬上小拐的坡顶,远处克拉玛依所有的楼房都已经被绿色包围,在城市的西北部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波光粼粼。走进克拉玛依市,街道宽阔平整车辆行人却很少,文化宫、少年宫、职工文化中心、公园花园、体育馆、游泳馆、商场超市......克拉玛依变得更加像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了。

在克拉玛依游玩,有几个景点不可不去——

城东北的黑油山,据说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由于这里地下原油自然渗出,原油中的轻质成分自然挥发殆尽,留下了重油和沥青与戈壁滩上的沙石混在一起,堆积成了一个高几十米的黑色山丘,直到今天在山丘的山顶山坡上还有原油汩汩冒出,山顶上一位老人骑驴驮油的铜像栩栩如生。站在山顶俯瞰克拉玛依和周围的戈壁滩,心情......心情......

在黑油山附近,有一口“克拉玛依石油第一井”,此井是解放后石油工人打出的第一口井,如今这口油井早已不生产了,作为当地“爱国教育基地”保留了下来,让后来人从这里体会和继承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

城东还有“九龙潭”,这是一个新的景点,自从遥远的额尔齐斯河水被引到了克拉玛依,引水渠首就建立起了一大片景区,额尔齐斯河水从一个巨大坝体的九个巨大龙头的嘴里喷涌而出,如瀑布一般飞流直下深潭,轰隆隆的水声传到很远很远,周围树木成荫绿草如茵,还有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是克拉玛依人节假日常去的地方。

说远点儿,乌尔禾,克拉玛依的一个区,这里的魔鬼城名声远扬,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大量沉积物堆积形成了海底的平原。后来由于地层运动造成地壳隆起,这里又成了一片森林,这时大约是地质学上划分的白垩纪时期,大量的恐龙在此繁衍,最著名的就是古生物学上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准噶尔翼龙”,这种在天上纵横八方的巨大食肉类爬行动物统治着这里,是当时不可一世的霸主,其威名至今仍在——克拉玛依出产的高级石油化工产品的品牌就是“翼龙牌”。

后来,由于地壳进一步抬高,山脉隆起,把这里隔绝成为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在风力和水流的切割侵蚀作用下,这里出现了高低错落、形状各异的土包山丘,每当夜深人静、朔风大作的时候,这里会发出或如妇人啼哭、或如野狼狂嚎、或如牧人呼哨、或如战场厮杀、还有一些无法形容的声音,人们为此感到震撼和恐惧,魔鬼城由此而得名。

这种奇特的地貌在全国一共有四处,在地质学上被称之为“雅丹地貌”,分别在甘肃敦煌、新疆哈密、罗布泊和克拉玛依,而以克拉玛依的魔鬼城为发育最成熟、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关于“雅丹地貌”的命名还有一个传说:一九零三年的时候,著名考古学家、号称“文物盗贼”的斯坦因历经千难万险到达了新疆的罗布泊,看见了如此奇特的地貌他深感惊讶,于是问当地的土著居民这是什么,当地人回答:“雅尔丹!”,后来斯坦因便将这种地貌称之为“雅丹地貌”。关于“雅丹”的解释有多种,最为确切的解释是“风侵蚀的山丘”。

再说一个更远一点的,独山子,也是克拉玛依的一个区,位于克拉玛依市以北约一百五十公里的天山脚下,是新疆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独山子境内的泥火山、乔尔玛风景区值得一看,暂不赘述。

克拉玛依人有什么特点呢?简单地说,大气、豪爽。因为克拉玛依和石河子一样,也是一个百分之百的移民城市,所有人的前辈都来自全国各地,所以没了大气和豪爽,你在这儿就活不下去。少了大气和豪爽,你在这儿会活的很困难。有了豪爽和大气,你才能在这里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携手。从这一点上来说,新疆人基本都是这样的,不知道是不算是克拉玛依人因为经济基础雄厚的缘故,所以这种表现更甚一些。此外,克拉玛依人能干、敢干,只要是有石油,环境再艰苦、条件再艰难,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出现在那里。正因为如此,克拉玛依有很多方面都是走在新疆前列的。

克拉玛依,石油人的身影......

通宝推:西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