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小梨园”里听相声 -- 酒杯里的忧郁

共:💬14 🌺7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小梨园”里听相声

“小梨园”里听相声

本月十八日,也就是上周四晚上,在天津鼓楼老城博物馆里的“小梨园剧场”听了一场相声。

这个“老城博物馆”是个典型的北方三进四合院,从前是某位富商的宅院,后来改成了博物馆,专门展览天津卫老城里边那些老物件儿老风物,给后人提供一个咂摸老天津味儿的地界儿。只可惜去到之时已经天黑,进门只望见影壁上大大的“鸿禧”二字写得煞是好看,后院下班了不得而入。这头进院的西厢,便是小剧场,门口戳着水牌子“相声大会”,此处也是天津的相声馆子之一。

这“小剧场”真的很小,前边是十几张八仙桌子,后边是四台“雅座”——都是石面圆桌、石面鼓凳,隔断一挡围成四个敞向前台的空间,相对宽敞独立一点。前边后边全算上,大概能坐个百人上下。不过这剧场虽不宽敞却还干净,桌椅板凳拾掇得也利索,灯光舞台也比别家像模像样。不过我坐在那儿还是纳闷,拢共就这个大个地方这么些观众,舞台上怎么还戳着麦克风呢?甭管是唱戏还是说相声,难道如今的演员们的气力都不够灌满这小小的园子了?!

在天津听相声,第一次是在鼓楼南街的“名流”,第二次在大胡同的“谦祥益”,第三次就是这次的“小梨园”。据我观察,“小梨园”驻场演出的,是“北方曲校”的学员,整个演出下来,除了串场主持的那位有些年岁而外,演员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位老演员都没有,这与“名流”和“谦祥益”就完全不一样,那边虽说也有青年演员,但总有两对儿老演员给兜着底、压着秤,即便前边“塌了”最后也能托住。而“小梨园”完全没有压阵的名角,那么能不能把每天的演出扛下来就全看这些年轻人自己了,这可不容易啊。

“小梨园”这晚的节目别出心裁,来的是“顶针续麻”的顺序,并且完全打破了先前的组合。比如说,第一组上台的两位演员并不是习惯的搭档,逗哏的那位平日是捧哏的,捧哏的那位平日是逗哏的,两人先说上一段之后,一位下台一位留下归于本工,后边再上来这位演员也是反着位置再合说一段,然后那位下去这位留下归于本工。。。以此类推。反串以前见过,“顶针续麻”也见过,“反串”和“顶针续麻”一起来今儿可是头一回见识。仗着观众都知道演员年轻,这么折腾一下既能活跃活跃演出气氛,也能试试演员的功力,倒也不错。

这晚演出中有些哏就是“反串”出来的。比如传统相声“论捧逗”,逗哏的这位赶上正好串在了捧哏的上,演着演着俩人得过来过去的换位,换着换着这位演员就懵了,张嘴就是一句“你个臭捧哏的!”,话一出口自己就楞在那儿了——估计以前他是捧哏的,这是他本工的词儿,可演出这会儿他自己正是捧哏的那位,结果把自己给挤兑了!结果台下哄堂大笑台上乐不可支,歪打正着,效果很好。

一场相声听下来,总的感觉来说,一是“嫩”,学徒气还没褪去,尤其几个千锤百锻的老段子上基本功到了,但是火候拿捏得不够。这没办法,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舞台磨炼少,火候差点是必然的。二是“薄”,节目掌握控制上有一两个演员畏手畏脚放不开,照着师傅教的书本上写的说,中规中矩鞠躬下台。老段子本来笑料都明撂在桌上,太守规矩就讨不到好。有的演员呢,学着老演员“抓哏”,功力又欠缺着,抓来的哏忒勉强,使不响,结果还把段子节奏给打乱了,得不尝试。这个也是年轻闹的,不像老演员生活磨炼舞台磨炼已久,对节目收放自如,台风还沉稳。三是“旺”,到底是年轻人精力充沛,在台下看他们演出浑身都是青春的气息,有种跃跃而上的活力,所以台下观众里年轻人很多,台上台下的交流也有很多是他们同龄人之间的息息相通,不是这个年龄段的理解起来还要愣一愣。再者,在老段子的基础上,年轻的演员们还创作了新相声,马驰的“旅行家”就挺受欢迎。这“旅行家”是“地理图”的衍生新作,抽根拔节的虽然还能听出老段子的味儿,可年轻演员有这份上进心就难得,值得鼓励!

去天津听相声是偶尔一为之,对这些演员也并不熟悉,听到最后也没闹明白谁本该是捧哏的还是逗哏的。但我觉得就这场演出来说,捧哏的演员当中颇有几位倒是很有模样,假以时日,好好磨炼,日后必有出众者。

关键词(Tags): #天津听相声(大圆)#听相声(大圆)#相声(大圆)元宝推荐:月色溶溶, 通宝推:大眼,
家园 您这里说的“老段子”有多老?

新相声呢,有多新?

家园 北方曲校好像名声一般啊

很多人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当年执教的还有不少名家,不光是相声,大鼓单弦各种曲艺都有。现在这些专业都撤了。

家园 老段子嘛,就是传统段子,

侯宝林,马三立,苏文茂,刘宝瑞等.

除此之外,应该就是新相声了.

家园 啊?这么老呀。

那所谓的新相声也不是自己创作的新的喽。

家园 这好像不是以是不是自己创作来分的。
家园 这段儿有笔误吧

估计以前他是捧哏的,这是他本工的词儿,可演出这会儿他自己正是捧哏的那位。。。。。。

家园 嘻哈包袱铺

回国时在北京看了一场嘻哈包袱铺的相声。号称是相声80后,都是25岁上下的演员。台柱子是“高超”组合,盖因逗哏,捧哏名字中有“高”和“超”二字。他们的传统段子里加了很多时尚的包袱,抖得也到位。感觉他们以后大有希望。其它的演员没有太深的印象。

家园 就我看到那些学员来说,有些位吃相声这碗饭确实勉强。。。

另外我头次听说还有个北方曲校

家园 嗯,我理解的传统相声是这样的

我的理解,传统相声的定义,大体和京剧中的传统戏的定义仿佛,指的是创作于建国前的作品。当然,我说的主流,不排除存在少数的例外。

这类作品大多由老相声艺人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建国这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创作,整理而成。其中有的源于艺人们自己的创造,比如张寿臣先生创作的《地理图》;有的来源于评书等其他艺术形式,比如单口相声系列“八大棍”(包括《马寿出世》,《张广泰回家》等);有的则脱胎于同时代的其他江湖形式,比如脱胎于打把式卖艺的《大保镖》等等。

据说传统相声前后曾有数百段之多,目前除了前辈艺人的影音资料之外,也有《传统相声大全》等文本合集存世。

毫无疑问,传统相声是相声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大类,我个人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相声是由大量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老艺人们锤炼出来的。在生存危机的逼迫下,艺人们必须拿出全身本领来雕琢这些作品,从而客观上使这些作品在千锤百炼之下日臻成熟,往往最能发挥相声的特点和优势。

任何一位高水平的相声演员,都必须掌握大量的传统作品。你提到的四位大师都是如此。而且,他们每人都有各杰出的代表作传世,比如侯宝林的《改行》,马三立的《开粥场》,苏文茂的《文章会》,刘宝瑞的《官场斗》等等。

毋庸置疑,传统相声作品也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的。很多作品在艺术上或者主题上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比如靠伦理哏逗笑的《反七口》,《翻五辈》,以及表现穷人发财梦想的《梦中婚》,《醋点灯》等一类作品,主题消极,情节荒诞。张寿臣先生当年就明确表示过对后面这一类作品的排斥。我个人也觉得在当代大肆翻新这类“传统相声”,很大程度上,只是片面迎合观众的媚俗之举而已。

通宝推:月色溶溶,
家园 我觉得天津才是传统相声的老窝呢...

任何东西有精华有糟粕那是自然的,传统相声听起来,那是会心舒畅的笑,可是"新相声"在我的印象里,除了少数,那多是要人"硬笑",跟人"讨笑".

我最喜欢苏文茂了.

家园 应该是翻四辈吧

只听过佟守本,冯宝华和田立禾的那版。

家园 高哓攀以前是德云社的
家园 确实笔误

应该是“估计以前他是逗哏的,这是他的本工词儿,可演出这会儿它自己正是捧哏的那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