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茗谈(十八)-1 -- 本嘉明

共:💬120 🌺9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还有这种事

我倒听说某企业&某企业要关了美国日本的研发中心挪到中国来;后来其中一家想来想去不敢来中国、去了新加坡(想不通新加坡跟美日有什么质的的差别,难道是新加坡的中印移民会拿中印工资不成?)

另外就是,雇主大人也在扩招中国的研究机构。

家园 电视上不是放温州搞这把戏吗?

温州啊!民营经济的大本营哪!

以前没听说浙江这么操蛋的。

家园 【原创】茗谈(十八)-2

(一)

这一篇之所以同上一篇是相连的,是因为先围绕印度说一些事。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印度洋比太平洋更重要。

中国海军有那个心,那个力,要先填满印度洋,公海舰队能经常访问访问希腊法国了,再去太平洋西部膨胀,刺激美国。

印度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不堪。而且她地处要冲,料敌从宽,是必要的。

到今天为止,似乎大家都没有看到英联邦运动会的真正意义。

在一个那种免煮社会,基建效率低下是很正常的。要修高架了,因为街角一个老房子,一帮议员和社团在那儿誓死捍卫,折腾十几年不能开工。因为免煮嘛,人人有表达权,屁大个事可以比朱军哥哥更煽情。其他支持造的官员不明白?无非你有什么台面下的要价没满足嘛,找这么个理由玩我。我能捞钱的工程多了,偏不鸟你,跟你拖!

但有了这运动会,就不同了。有些鸡毛蒜皮的要价,得让道,总理拍桌子事小,怎么也得有点国家荣誉感吧?所以很多工程,总算排除万难,可以动起来了。现在虽然没完成,没赶上运动会,人家根本不着急,根本不CARE运动会,这本来就是个借口。等运动会开完了,慢慢腾腾再磨一两年洋工,不照样能用?重要的是,印度的基建,尤其在大德里区,总算把大象屁股推了一把。

所以这种“展会经济”,比如广州的亚运会,上海的世博会,不全是劳民伤财。因为你自己关门搞基建,甲方乙方,老实说比较黑暗,随心所欲也可能拖拉。而为国际展会而搞呢,时限倒逼,又多了个第三方------洋人山寨监理。而且这批背包老驴,在全世界跟各色基层打交道惯了,基本都是刁民,有哪里犄角旮栏不待见他了,立马在网上贴出来,尖刻得紧。中纪委往那儿找线索,工程腐败的,基本能抓一片。

但我们主要要说的,还是中国。

那么第三种出路,西方买家到中国大西北去采购,行得通吗?

(二)

中国的经济布局,在一两个沿海发达省,试点腾笼换鸟,是可以的,全部沿海地带一窝蜂搞,应该不对。

因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30年,最大的法宝,是对外开放,社会稳定。对外开放,主要形式就是“大进大出”,所以制造业高度聚集在沿海地域,是合理的。大量原料零件从海外来,成品向海外去,增加“加工附加值”这一环节,港口附近就地解决,紧凑。中部的普工大量向沿海集中,挣了钱寄回老家,不用全家进城。沿海地带的居民平均年龄低,劳动力比重大,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而广东等地成本腾贵,不能一概而论要内迁。如果生产业务仍来自“大进大出”的话,就必须向“浅近纵深”转移。所谓“浅近纵深”,我认为有三个基本条件:

1)运输距离短,要离外运港口近。

2)水运为主,陆运为辅。

3)当地成本低廉。

也就是说,如果你硬要海尔集团内迁,他们也只能把“海外事业部”和“国内事业一部”(大中华东区)留在青岛,只把“国内事业二部”(大中华西区)连分厂带运营部迁往中西部,否则就是逆天,对企业和成千上万员工的命运,不负责任。

因为两头在外,赚点加工费,需要精打细算。不然,工厂内迁,物流费用上升,又把有限的附加价值吃掉一块,可能就竞争不过韩国东南亚了。你认为现在内地劳力便宜,谁能保证将来?

第二,公路铁路运货,费用仍然太高,因为吨公里能耗和运营成本在那儿摆着。高铁运送旅客,只有中国日本这种人口稠密,资金雄厚的国家搞得。美国就不需要,因为美国相对人口密度低,一样花钱,不如造个机场,万一不景气了,停飞几架飞机就是了,日常成本比较柔性可调。而中国靠高铁解放普通铁路的货运运力,具体对企业,是不大可靠的。因为铁路运输能源消耗大,日常维护成本高(尤其使用率不高时),即便中国铁路补贴比较到位,将来不补贴了呢?像冰箱这种货值不大,体积很大的商品,只要是出口的,即使全部零件国产(而且就算大部在内地生产),也只能在沿海最后组装,立刻上船。

中国出口的产品,在不断升级。但再怎么升级,也不可能只生产“轻薄短小”,那样就离日本悲剧不远了。“傻大黑粗”那些出口产品,吃住了不想放弃,就只能继续留在沿海,在大港口附近的小渔村落脚,用短途驳船送货。或者在入海口三角洲的背后上游,靠内河顺流运输大件成品到沿海港口。

所以如果深圳米贵,居大不易,也只能设法沿海岸向南北两翼和背后浅近纵深(如粤北山区)发展。一味鼓吹,甚至制造种种大气氛大环境,迫使某些行业的企业一刀切整齐划一,全部腾笼走人,这似乎是违反经济内在规律的,是某种帝王思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啊,你身为ZF,得忍气吞声,由着它乱摸,摸了不该摸的,可以打嘛。

(三)

那么,我们看出端倪了:中西部的产品,必须主要靠内需,就地消化,才比较牢靠,可持续。这在现在,似乎是笑话,但切近的将来,就不是了。

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味西进,不分青红皂白。小本以为,有几个大原则,可以考虑。

一,产品东进东进,永远地东进。

最近,国务院明确划出八大经济圈,这让小本想到了G8。TG比较狠,恶心那帮G8的老爷,人家三邀四请的,偏不参加,玩自闭,把个G8废得,半身不遂。如今更好,自己搞起G8来了。您别说,比上不足,这八大里头,有几位爷GDP超超意大利加拿大,那是很美好的未来。

那索性我们放开思想,这么搞:

把中国按纵向划为三个经济带(基本按国际时区,以省为基本单位),从西到东,是1,2,3区(其实就是西部,中部,东部)。沿海的,都在3区。1区的制造业货物卖到2区,有退税;卖到3区,退税加倍。1区开出的增值税发票(注意,只有开增值税发票的制造品,资源物产就不算),本身就等于外贸中的报关单或原产地证,凭发票退钱给买家或卖家。

那3区的就哭了,因为由东向西卖,没有退税。从西向东,一路挤兑过来,怎么办?全部卖海外呗。

这么一来,东部的企业,就会主动去中部的2区,贴着2,3区的分界线,搞一批“三来一补”特区(不就是沿海14城市开放的翻版吗?)。同样,1区的东部边界也立刻红火,对着2区倾销。这就是故意把中国划分成“小美国”(东部),“小沿海”(中部),“小内地”(西部),自己玩过家家。

中国大一统惯了,必须看到这样的一些弊端。整个中国经济,像一整盆水,在盆里可以任意流动,也必然水平如镜,不可能凸起一块来。任何一个企业,不论身在西藏还是福建,要出口了,退税是统一的,人民币汇率是统一的,企业纳税是统一的。加上货币统一,语言统一,总之,就是个无阻碍统一市场。

但一盆水的问题,在于即便有个旋涡,因为不可能永动,慢慢地就缓下来了,最后死水无澜。要搅动这盆水,让它活起来,循环起来,原来用的法子,是放一部分水出去,再接一些新水进来(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一头放一头接,自然就有流动性了。但30年过去了,新水(国外购买力)变涓涓细流,那出去的也就少了,不然水盆自己就见底了。这样一来,即便靠内需能解决,关门自己玩,流动力(生命力)自然就容易微弱了,既得利益集团会各霸一方,压制合理竞争。怎么办?ZF要制造流动力。流动力就是竞争力。

就是说,把盆倾斜一点,有个高低差,那水往低处流,自然就动起来了。但一呼隆都流过去了,还是静止。这时ZF就出手,把流到低洼处的水,再泵到高处,人为地制造循环不息的“类永动效果”。这个“泵”,就是以ZF的公权力,通过收税和央企收入,以“转移支付”和退税及补贴,压低西部企业的成本,抬高西部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产品有序地自西向东流动。对内需市场的供应能力,由西至东,逐级外溢。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补贴西部企业,但不补贴西部原居民。任何东部企业家去西部设厂,一视同仁。

其实欧洲的情况,自古也是一盆水,但盆里砌了许多方格,如同水坝。水被局限在一格格里。哪一格发愤图强,水多了,渐渐积高水位,就漫过水坝,冲入贫穷落后的邻居家,所以流动力天生比中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要高。中国目前,就是个斜坡,一马平川,好容易盼来点雨,一下冲到沟底了。这样,就必须筑成三级梯田,才能留住雨水,种活庄稼。

二,人员西进西进,永远西进。

我们回到那个问题:第三种出路,西方买家到中国大西北去采购,行得通吗?

抛开以上说的物流困难(短小轻薄高科技消费品,还是可以忽略物流成本的),以今天的实际,明白说,不要说去西部,中部,就是在发育不全的沿海(比如天津新区,东北沿海),外商不管是投资还是采购,去两个,至少死一个。那里的“开门迎客,关门拔毛”,类似人肉馒头黑店的一条龙作业,中央不是不知道,是管不了。要填平这条沟,真不知道要多少外商和东部企业家死在里头。

而尽快改善的方法,小本的建议,就是让东部成熟地区的地级行政区,以“类LBO方式”,一对一地介入中西部地级市,当成自家的后园来经营。既然自上而下已经管不动那些个南霸天,只有靠同级的,千里迢迢来“和亲”,慢慢改造他们。

通宝推:铁手,leqian,
家园 TD?
家园 这一篇俺要慢慢看

慢慢想

家园 印度举行这样的大型运动会并不是第一次了

到今天为止,似乎大家都没有看到英联邦运动会的真正意义。

在一个那种免煮社会,基建效率低下是很正常的。要修高架了,因为街角一个老房子,一帮议员和社团在那儿誓死捍卫,折腾十几年不能开工。因为免煮嘛,人人有表达权,屁大个事可以比朱军哥哥更煽情。其他支持造的官员不明白?无非你有什么台面下的要价没满足嘛,找这么个理由玩我。我能捞钱的工程多了,偏不鸟你,跟你拖!

但有了这运动会,就不同了。有些鸡毛蒜皮的要价,得让道,总理拍桌子事小,怎么也得有点国家荣誉感吧?所以很多工程,总算排除万难,可以动起来了。现在虽然没完成,没赶上运动会,人家根本不着急,根本不CARE运动会,这本来就是个借口。等运动会开完了,慢慢腾腾再磨一两年洋工,不照样能用?重要的是,印度的基建,尤其在大德里区,总算把大象屁股推了一把。

印度举行这样的大型运动会并不是第一次了,他们以前就举办过1954年和1982年亚运会。这次英联邦运动会的主要比赛场馆大部分是利用1982年亚运会时的场馆翻新而成的。如果前两次运动会没有推动大象屁股,有什么理由相信这次就一定能行?

家园 有意思

本大雄文应该发表到美国和日本的主流媒体,劝说美国和日本的资本和实业界到印度和越南投资才是

本大说一大堆无非是劝戒左派和中国P民少闹,后边大把人排队等候,勿要不识时务。偏偏俺们不信这个邪,俺还是认为,脱离中国支持后,美国除了发动大战,命不长矣。简单说就是:打是死,不打是等死

本大的文章花里胡哨,中心意思就是接受美国的所有安排,包括分裂台湾和大陆。想想韩寒被您辱骂还真冤!

家园 八十年代以及以前的事儿,不好说

说不定,人家也是因为两次亚运会进步了不少呢。

想到了阎学通的一句话,发展是自己跟自己比,崛起是自己跟人家比(大意如此)。

就看印度的自我定位如何了,他要是定位为地区性大国,这么小步快跑,倒也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毕竟自独立以来在南亚次大陆,就没人比得上他,现阶段也没人比他的脚步更快。

他要是定位为超级大国,还这么小步快跑,就看别人答应不答应了,尤其是中国。

说实话,印度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还算是有点头脑,即便他定位为地区性大国,中国要是在印度洋站住脚,他那个地区大国的梦,怕是也很难圆。

家园 所谓“对口支援”政策是也

小本的建议,就是让东部成熟地区的地级行政区,以“类LBO方式”,一对一地介入中西部地级市,当成自家的后园来经营。既然自上而下已经管不动那些个南霸天,只有靠同级的,千里迢迢来“和亲”,慢慢改造他们。

家园 这个事情不怪浙江

del

家园 月色你错了

我刚遇到温州人,做小工厂的,说一个厂一个月只给1万元的电, 不到一个星期就用完了, 把他们搞惨了

家园 哦,温州我是不知道的.

以前最紧张时候的限电,比这几年那是严重多了.今年我们这儿的那些小工厂,我没听说因为电的问题,停工停产有多严重啊.

以前的限电那是因为电不够,一般就是夏天,现在这种限电我是不了解.

家园 本大,请教个问题

不知本大知奥道普通发票和增值发票有何区别吗,貌似外企报销增值发票

家园 我也只是知道个大概

刚好碰到一个温州人,不然我也没发相信哪有有钱不赚的

月色的小机床我都动心了, 最近家里刚好搞了几台机床, 也想没事给人加工东西,搞点小钱:)

家园 呵呵,我在西西河听到的有实际效益的有好几个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