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长江的卵石问题 -- 温雅颂

共:💬117 🌺5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的看法

砾卵石堆积层胶结成岩需要极大的压力。堆积在地表或埋藏很浅的砾卵石因为压力不够,不可能胶结成岩。

某处的砾卵石堆积层,究竟是冰川作用为主,还是流水作用为主,往往是各派坚持自己的意见,难以定论。你拿一个论文做例子,说明某处磨圆度高的卵石是冰川作用为主,我认为不足以为定论。

家园 我说这些都是就话论话,不是要定论什么

渔樵山人说

冰川砾石的形态是完全不同, 冰川砾石多为扁园,有明显的擦痕。河床上的卵石多为滚园形。这两种卵石很容易用肉眼分别出来。

那么我找专业文章,不管结果是否有争论,至少也有专业人士说冰川砾石一样可以磨圆度高,滚圆,专业人士在砾石成因划分上也不是那么清楚。而且我想什么是扁圆,什么是滚圆,我可能还是能分得清的。

渔樵山人还说

卵石是碎石在水流的作用下被磨去棱角而形成的,只有可能出现在与水流有关的各种水道中,漫铺在长江上游是一句胡话。

那么如果是冰川卵石,那么上面的陈述就不那么让人信服。如果冰川卵石为真,那么漫铺长江上游似也就不是一句胡话。

卵石胶结的问题也是类似的。我同意你的看法。

总之,渔樵山人的话不那么让人信服。

家园 冰川卵石

那么如果是冰川卵石,那么上面的陈述就不那么让人信服。如果冰川卵石为真,那么漫铺长江上游似也就不是一句胡话。

我得承认,我学地貌的时候没听说过冰川可以形成滚圆的卵石,也无法根据我的地貌知识去想像它们如何形成。姑且存疑吧。

但是即便冰川可以形成滚圆的卵石,它们也只能堆积在冰川谷底,不可能“漫铺”在整个长江上游地区。

家园 这就是科普的悲剧

作为一个简单的介绍,山某能说的只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事实。作为专业的研究所能涉及内容不是为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准备的。比如说专业人士说冰川砾石也可以有滚园说的是一种特例而不是常态。而且不管是冰川砾石还是河道卵石都只能出现在低洼的水道上,而不可能“漫铺”在一个河流的流域里。事实上,冰川和河流一样遵守重力法则从高向低,一样会切割出冰道,一样会产生堆积扇。在多数情况下,区分河流沉积和冰川沉积只有学术上的意义。

家园 冰川砾石一般都堆积在冰舌前端,形成堆石坝。

一般不会停留在冰川下面。不管砾石大小,都会被固体的冰推走。

冰川砾石在推移过程中与冰相对固定,想像不出如何磨成大量的浑圆卵石,要么是极少的例外,要么就是前一次地质活动时形成的卵石。

家园 但如果冰川退缩,

退缩的过程中会“沿退缩的路径”留下携带的砾石。

家园 同意兼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家园 看起来你了解的并不多

长江上游从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而中生代以前,现在的长江上游还是一片大海。不知道地质史上的地形的升降是从何说起
你这儿说的是整体的趋势,黄老说的是局部地区的升降

还有关于长江的流向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千里追风更权威回答你

引一段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写的《长江水利史略》

距今二亿年前的三迭纪 那时我国南方和华北的地形是东高西低

距今一亿年以前的侏罗纪 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了横断山脉,。。。,它们由一条水系从东向西串连起来,由南涧海峡流入古地中海,这就是古老的长江雏形

随后的白垩纪燕山运动 四川盆地上升,洞庭盆地下降,湖北西部的古长江发育,向四川盆地溯源伸长,和盆地各水系联系起来。

距今三、四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形于是西高东低,汇成今日的长江。

这也为什么在水利上只有研究泥沙而没有研究卵石的
每个水库大坝的修建前都需要研究推移质。推移质研究的少,不是因为不需要研究,而是因为研究推移质的困难比研究悬沙大的多

一定大小的沙就会沉积在河床上。这不是水土流失,而是基岩的物理风化。水土流失指的是土壤的流失
一看就是望文生义的典型,这个说法绝对不是“基本的常识,地学专业或是水利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风化的概念我们说了很多了,不多说。这儿引用一下什么是“水土流失”

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

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家园 黄老说的是卵石来源的岩性

不是说这些卵石就是千里追风所说的“史前卵石”

由于有这一系列的构造运动,所以长江上游各种岩性的岩石都有。当长江流经的时候,风化崩落的各种岩性的岩石都会被磨圆成卵石.

家园 你引用的话说的可不是这么回事

大片岩基两亿年前就被全面复盖了砾卵石,连同山头大小溪沟都铺满。雨水陆续把它们冲入江,成为床沙

家园 拜托

还有关于长江的流向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千里追风更权威回答你

您跟人辩论,有黄老就足够了,别拿我当挡箭牌好不好?你不是不懂地貌学吗?那你根据什么说我“更权威”?

家园 拜托,您真的知道您引用的这些东西说的是什么吗

你说“黄”说的是局部。那好,请说是那一个局部?再说,为什么可以用局部升降来代替整体的上升?

您说研究推移质困难大。请问您能不能说一说推移质的运移和悬移质的运移受那些因素影响,为什么推移质要比悬移质难研究?事实上,推移质和您或是“黄”老说的卵石也不完全是一回事。简单说,卵石是推移质的一部分,更多的对于推移质的研究集中在粗砂和细砂的交替上。对于粗砂来说就已经有弱水强水的不同要考虑了,那么对于比粗砂颗粒更大的卵石来说,造成运移的水流就要更加强大才行。也就是说,所有能够造成推移质运移的条件都会造成悬移质运移,而悬移质运移时,完全可能没有推移质的运移。换句话说,悬移质运移的研究包括了推移质的研究。想不出来您从那儿得出研究推移质要比研究悬移质更困难。

请问您有没有二亿年是一个什么概念?所谓的古长江只不过是一个借用的名字,和现代的长江除了名字以外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而且,侏罗纪有个什么河,当时的地形是那里高和现代的卵石完全没有任何联系。再说,当时的西和现在的西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简单说,当时的四川盆地和横断山脉根本就不在一个板块上。就象你不能把科罗拉多河的流向和珠江的流向放在一起说一样,这个古长江也不能和现在长江放在一起说。

你给的那个“水土流失”的定义是一个非常不严谨的定义。请解释一下母岩和岩石的区别?用这个定义就会得出一些非常荒唐的结论。比如说,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可用这个定义来看,植被反而会加速水土流失,因为植被是加速

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
的一个重要因素-植物的根系破坏基岩结构。而且,用这个定义来说,水土流失也完全没有防治的可能。水土流失是一个土壤学,生态学的概论。加了母岩就成了画蛇添足。

最后您扯的太远了,也离您能说的清楚太远了。重复一下山某原来说的话:卵石,或是说长江里面能被水流携带的卵石,只和长江上游近几百万年的发育有关。在讨论松散堆积物时能扯上几千万年的地史是没有受过正规地学科学训练的结果。

家园 不同岩性的卵石,在不同的环境下,风化的速率是不同的

中生代期间形成的大块砺石经过风化越来越小,直到雨水或山洪能够把它们冲进支流或者干流,最后在冲击层或湖积层等等成为床沙覆盖河流的岩基。这个过程经历几千万年到一两亿年都很正常。

家园 我想我知道

你说“黄”说的是局部。那好,请说是那一个局部?再说,为什么可以用局部升降来代替整体的上升?

四川盆地以及长江流域的褶皱和断层相当多,这些本身就说明了地层的升降。如果只考虑“整体的上升”,那么这些褶皱和断层就不会存在

为什么推移质要比悬移质难研究?
刚才写了一大堆,可惜浏览器crash了,全丢了,晕死。简单的说吧,推移质与悬移质的运动方式根本就不同,就这一点就可以否定你说的
悬移质运移的研究包括了推移质的研究
。其他例如实测不准确,很多数学模型目前还不够准确,比如二维甚至三维挟沙力模型,床面石沙运动模型,推移质输沙率模型,阻力等等。

这个古长江也不能和现在长江放在一起说
当时的古长江固然还没有东西贯通,但是古金沙江与古长江宜昌-重庆段与现金沙江和长江段流域相当接近甚至重合,所以古长江里的砾卵石现在存在于现在长江的河床,不是没有可能

水土流失的定义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上的定义也是类似。我不知道你那个“水土流失指的是土壤的流失”的定义是从何而来。

重复一下山某原来说的话:卵石,或是说长江里面能被水流携带的卵石,只和长江上游近几百万年的发育有关。
准确的说,河床里数十米厚的堆积砺石,确实年代比较近,大多数只是更新世前后剥落的。但是这些卵石可不一定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它们完全有可能是在更古老的年代形成的。不过你想说明什么呢?

家园 扯了那么多,要说的就是这一句话

准确的说,河床里数十米厚的堆积砺石,确实年代比较近,大多数只是更新世前后剥落的。但是这些卵石可不一定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它们完全有可能是在更古老的年代形成的。不过你想说明什么呢?

两个概念:卵石的年代说的是它形成卵石有多长时间,而不是组成卵石的岩石本身有多长时间。说来说去,含混在卵石的年代和组成卵石的岩石的年代。用三年的陈米做的米饭不能说这个米饭有三年了。你引用的这个“黄”的说法就是不断的在说,这米有多长时间,把米的保存条件,米的来源用不同的说法在不断的重复。这是没有受过地学基本训练的表现。黄是一个水利专家,不可能不了解这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如果这个东西真的是黄写的,那他就是一个完全没有学术道德,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可以胡说的人。出于最善良的愿望,山某说这是民科在挂羊头。

至于其它,就算山某错怪你了,你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山某没有本事在这里把地层学,沉积学,大地构造学,水力动力学四门专业课拿在这里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