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一粒沙里看世界 - 中国式教育的往事与随想(上) -- 穿越

共:💬298 🌺42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家园 同感同感!问一下,您是不是二零零一年考大学的?

我是二零零一年的,那年大概就是二十几万的样子

不过那个今年九十七万的数据,说实话我刚刚看到的时候真的感到很是难以置信,一直以为自己看错了还是记错了?因为我记得我考大学时候的报考人数是二十几万,怎么会十年过去增加这么多?

对于户口,十分赞同啊,弄个美国户口是再好不过了,没有美国户口,北京上海香港户口也是上上之选,或者其他高效比较多的省份的户口,再次是郑州户口,河南其他的户口,太吃亏了。

家园 你要知道啊,河南人是很能生的,加上过去上高中的少

我是01年考的。又回忆一下,我记得那年是普通高校报考27万,重点两万七。对口招生两万。

河南已经连续好几年报考人数在90万以上了。而且估计十年内不会有太大改变。我们那个时候每年全县高中报考人数有三千多,其中大概有接近一半是头年没有考上又复读的。每年高中只招收不到两千人。而我那届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大概是两万多人,剩下的那一万多人都失学了。

现在的情况有好转,我妹妹他们现在一届学生大概是报考上万人,河南淮阳一个高中淮阳高中,全校就有一万多人,其中高三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大概报考人数不低于5000人。沈丘县有接近十个民办和公立的高中,这些高中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报考,孩子的数量其实跟过去差不了太多,但是报考人数大大增加了。失学的没有那么多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大家都有钱了,舍得让孩子上学了。

我上学的时候,我记得我们老家一个村子,适龄的孩子,我叔叔说只有六个上高中的。现在基本一半要多,都会读下去。

郑州户口一般一般,也没有啥用处。国内的,我以后可以考虑给孩子上浙江或者湖北户口,最不济,安徽户口啥的都可以考虑。反正不会上山东河南的。太遭罪了。其实很久以前河南就有给办安徽户口的,尤其我们那边距离安徽近,更是有市场。

想想河南的高考,痛彻心肺啊。

家园 二十几万,我是相信和有印象的,九十几万也差太多了

不是不相信,是难以置信。你说的应该是原因吧,因为现在可以让孩子上高中考大学了,以前不过是没有报考

河南一亿人口,一年出生的也就一百多万,九十七万考生,如果说复读生比例在你说的一半左右,也差不多。因为我们那一届那里复读生的比例大概是不到八分之一,现在过去十年我早不知道实际是什么了,只能按照自己当时的经验推算。

一个高中就一万多人,这个,确实是听说过没见过,话说我是在河南北部的一个小山城,虽然是地级市,可是人口只有三十几万,还没自己的两个县多(四十万和六十万),我们高中的学生总数在我们那届超过一千八,我就很惊讶了,这么多!

不过不管在哪儿,高考都是一样的

郑州户口,比其他地市户口还是强多了,至少郑州好高中挺多的。我们高中一般每年有一个清华或者北大,重点十几个;但是郑州有些高中一年清华北大好几个呢,而且还能保送

家园 刚发了一个贴在龙门,你可以过去讨论下河南的教育

河南淮阳高中,你可以去自己找找。是很恐怖。呵呵。

河南北部跟南部的压力根本不一样。南部的压力大多了。

我们那边,原来太康县,据说是180万人,我们县130万,项城原来是80万人。不能比啊。

郑州好高中,我也知道,不过很难进啊。

你们高中还是蛮强的。我们那边是全县n年才出一个清华北大。

家园 娘啊,真的不能比,我们那个地方划拉划拉全市的总人口

还没有太康县多

我们高中也是在市区里面择优录取过一遍,其他的去另外两个普通高中,那两个普通高中能有几个本科的就烧高香了。现在,我们高中有一些很优秀的学生跑到郑州的高中上学,高考成绩不如以前了,但是我不知道具体情况。在我们那里,去郑州上学的总数不多,但是好学生当中比例很高,因为郑州有些高中就跑过来招人:来我们这里上学,减免学费啦。。。发钱啦。。。升学率高啦。。。不知道你们那里有没有这种现象,我也是今年春节回去才知道的。

家园 我们那边也是啊,哈哈

你去讨论吧。我们一个地级市有一千多万人呢,比欧洲几个小国家加起来人都多。那哪里能比啊。哈哈。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71242

帖子地址

家园 那个帖子我已经自行搜索过去了啊

仰视你一下

我女朋友在的那个镇,算上外来人口也有将近三十万。。。是我们那里人口太少了,本来就是座山城,平原地带人口就多了

我还记得,以前看人口第五次普查的新闻,河南有两个地级市人口超过一千万,一个是常驻人口超过一千万,户籍人口九百九十九万,另外一个是户籍人口超过一千万,常驻人口九百九十九万

家园 是那个,历史上曾经非常不错过。所以数数时就捎带上了。
家园 这个差别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我前面说的是从学习的角度来讲,年纪小容易学得进去。你说的是从体育,从性格培养上来讲,年纪小的吃亏。我们说的是两码事。

家园 我倒觉得之所以选凤尾

不是因为学校老师的作用大,而是因为peer pressure或者类似的东西作用大。

从近朱者赤的角度说,好学校意味着你将交到的朋友参与的圈子里大多都是某些方面或很多方面比你强的人,向他们学习交流吸取养料比跟一帮比你弱的家伙自然是要有益得多。

近墨者黑的角度呢,混混们自然不容易进好学校,对人生观价值观不算完整的小孩来说,少接触混混也就少一点走歪了的危险。。。

往长远里说,在中学交的朋友就是你未来network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是凤尾,他们都不太可能混得比你差,如果你是鸡头,他们都不大可能混得比你好。这区别也了不得。

在中学的层次上,我一直认为一个中学好,主要的原因还是生源好,好的学生自然会创造出好的学习氛围,好的学习氛围自然会有好的成绩。至于学校老师的作用,实话说我一直怀疑不是那么主要,反正都是有一样的课本有一样的参考书么。。。

另外您后边举这个美女例子,说明的好像不是好学校提供好教育,而是好学校提供好关系网和牛人的身份认同。这个角度上一个NB中学和一个top 10商学院的价值大概一定程度上是类似的。

国内大概也这样。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教育资源集中,好中学多,大概还不明显,到二三线城市,一个城市里往往拿得出手的高中就这么一两个,你如果也出自其中,那么这个城市里手握各种有价值资源的精英里,就有一半是你的校友。他们只要认可自己所受的教育,十有八九自然会相对于其他学校出来的高看受和他同样学校教育的你一眼。

当然大学这方面可能更明显些?不过中学在这方面的影响大概也不可忽视。。。

家园 另外阅读和体育这个深得我心

想当年俺小学的时候以练乒乓球为借口推掉了数学老师反复的奥赛班邀请,结果被所有人骂。。。

当然后来乒乓球没打出来,而且EQ低,没毅力,缺乏合作精神,没荣誉感,人缘不好,没人理,无自信,数学还拉分。。。

另外阅读有很重要的一个附加功能,就是建立通过书本或者其他信息自行学习各类知识的能力。看书看不进去,没人教啥也学不会的家伙,我也见过几个,很麻烦的。。。

现实生活中能碰上的事情,只要有书面instruction,没有搞不定的,这样勉强能牛一下吧。。。

家园 谢谢补充。你说得非常正确。

中学、大学、研究生做同学带来的关系网使人受益一辈子。我写的一些科研项目本子,发的一些文章就是跟大学同学一起弄的。因为泡在一起好多年,对对方性格、为人、家庭都很熟,有信任感。如果黑过一个人,那全班也就都知道了,以后其他的所有班上同学都不好意思见面了。所以跟同学合作也会很小心,保证把事情做好,要是捅个篓子就惨了。这也是个无形的约束机制。

家园 乒乓球没打出来,还是要怪家长教育不力

体育、文艺,都是越往上越难,小孩子没有自制力,是肯定要叫苦想退出来的。家长不逼,大多数人会半途而废。

美国也这样。我们一熟人的孩子在上游泳课。因为游得好每天早上都要去。他大概每天要五点多钟起床,开车送孩子练两小时游泳。然后孩子上学他上班。

家园 这个

所谓“打出来”,那起码是要拿名次或者考学有加分或者体育生怎么样啥的,这个随便啥项目,固然是1%的天才+99%的血汗,但是没那1%的天才,多少血汗也白搭。。。没人玩的冷门项目可能有点机会,乒乓球这种人多得一塌糊涂的热门项目,想都不要想。

像俺这样特别缺乏运动天赋的类型,打不出来是再正常不过的,逼死也没用。。。

所以我觉得,培养体育这个,要立足于培养兴趣和生活态度,不能立足于“打出来”。尤其是培养生活态度,运动习惯之于身体,重要性不下于阅读习惯之于头脑。

家园 不是角度不同,是观点确实不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