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4) -- 江南水

共:💬145 🌺924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就是修前朝史的性质了。

只是秦是第一个朝代,比较特殊,要面对许多跟自已地位相若的大小诸候的“官方”史料,对与秦并存的诸候来说,秦当然会以自已的记载为准。不过单纯从“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的角度出发,保留其相互攻击的原始资料要有说服力得多,至不济,也得自已重新修史(不知道秦始皇有没有这种计划,不过就算有可能当时也忙不过来,多过几年,书同文的效果出来后,估计原始文献上的字都认不全了)。考虑到商周对待自已上位过程中的历史经历,这应该很正常。看来秦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授人以柄啊。话说当时就算没烧,几年后一样会跟诸子典籍一起被烧光,后人注定要头疼了。

家园 秦始皇有没有修前朝史的计划,还真不好说

修前朝史的惯例,是从班固写《汉书》开始的吧。春秋时期的《春秋》、《左传》、《国语》,都算是当代史,后来太史公写《史记》,也是沿用了这种做法,一直写到当代。

也许秦始皇觉得,重新修史也是自己人写,反正有本《秦记》了,也就不用多此一举了

从太史公能见到《秦记》来看,历史文献和诸子典籍,应该是放在了不同的地方。

我估计,历史文献是放在了档案馆,萧何搬运各种统计资料的时候,抢时间、争效率,没工夫仔细甄别,一块儿搬走了。诸子典籍在图书馆,就只好悲剧了。

如果我的猜测没错的话,秦始皇要是不烧史书,先秦的历史文献,说不定能保存到汉代呢。

家园 太史公他老人家在这件事的交待上也有点文略不具了

,说得不是太细致,不过可能他也只能知道个大概,没法说细致。

如果从严格控制的资料集中在一起保存可以便于管理的角度来说,诸侯历史文献和诸子典籍是放在一起保管的也很正常,而《秦记》不属于被控制的对象,拷贝多多,能流传下来也不奇怪。不过说到底最后结果是诗书,史料都杯具了,秦记却保存了下来被太史公看到,不管秦始皇到底烧了多少,反正都是跳进黄河洗不清,帐是算在他头上还是项籍的头上,这两位估计都不会在乎,要不然先修个史再烧估计对秦始皇来说也不是太麻烦(修史烧书这事好像哪朝哪代都在做,现在不是有考证说那个商纣并不是什么暴君,周人在上位的过程中也不是那么干净的)。

话说汉初基本上也是完全沿袭秦法,汉初的分封与郡县之争比秦有过之无不及(流的血可比焚个书多多了),刘邦又没有秦始皇的绝对权威与控制,禁书令居然要到公元前191年汉惠帝的时候才得取消, 也就是说这个诗书秦烧了7年(其中秦始皇只烧了3年),汉却烧了15年,加上战火的损失,秦始皇烧的是小头还是大头,还真不好说。当然追根到底这些事都是秦始皇跟李斯始作甬者,太史公把帐算他们头上也没错。

家园 这么想可能就不心疼了

没有这两把火,留下来的资料会太多,结果就是太史公看到死也看不完,根本就没空自己写书了,也就没有史记了。。。

家园 “亡秦必楚”这话,是有前因后果的。

项羽烧房子,应该是为了报复秦破楚时候的焚烧行为。他的战略目标未必象刘邦那样是为了再打一个天下,思路可能还停留在战国时代,打击报复的心态占上风。

家园 李斯的建议,想想也是有他的道理

统一初期,往往是战乱之后,需要民生修养,经济复苏,又往往面临建国思想的争论。他的意见,总结起来,我的理解就是搞建设,少清谈。

家园 花这句

花这句:

这里完全可以用一个童话式的结尾,他们俩人手拉着手,幸福的生活在大秦帝国……

笑得肚子痛。

家园 当时的局面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帮淳于越说一句公道话,他在公元前213年提出转变治国思想,还真不是清谈、捣乱。当时该打的仗,差不多都打完了,该搞的建设,也差不多搞完了,说是局面一片安定,并不过分,坐下来好好讨论一下未来的治国思想,务务虚,正是时候。

治国思想的争论,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讨,里面牵扯太多人的饭碗、地位、政治待遇,想不激烈,很难。

这次争论算是儒法之争,法家依仗着自己的强势政治地位,采取激烈的焚书措施,暂时获得了胜利。

后来,汉初围绕着治国思想的转变,又一次吵得不可开交。

那一次算是儒道之争,靠着汉武帝的力挺,儒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并且取得了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

关于法家的失败、儒家的成功,有一点临时的看法江南水:兄台说的有理

家园 铁大低估了这场争论的背景

这不是简单的治国方案的讨论,当时东方诸国长期采取的政策和秦国不同,这场辩论实际上是考虑把秦国这套制度推广到东方诸国。说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tg在建国后要把土改政策推广到西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是慎之又慎的,当时东方诸国和秦国之间的隔阂就有那么大,而且推行的不仅仅是土地政策,而是包括文字度量衡郡县制为核心的一大套制度,这场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家园 秦始皇不是要修史而是要造史

何谓修史?笔削春秋,述而不作,谓之修史。修史目的是以史为鉴。

何谓造史?开元立极,唯我独尊,谓之造史。造史目的是申明天命。

说得通俗点,修史的心态是历史的学习者,造史的目的是历史的创造者。

家园 秦始皇要做的事情从历史中也没有什么好借鉴的

因为他要开创的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新时代,不破不立,估计他更在意的是怎么砸破旧体制而创造历史,这点没错。不过这跟以史为鉴并不矛盾,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不妨碍吸取反面教训。修史还是造史,其实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历史的创造者跟历史的学习者也并不对立,可以二者兼具的。事后想想,还是儒法治国路线之争更准确些,这点上法家给人的感觉有点像西医外科,而儒家是中医内科,所以才有以后的外儒内法。

而笔削春秋也不一定就是学习的目的,“笔”的意思是“修改”,“削”的意思是“删除”,孔子修改了鲁《春秋》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鲁《春秋》中无关治道人伦的部分,最后成就了后世尊之的《春秋经》。 笔削的目的是为了微言大义,也就是为了宣扬自已的思想与价值观,这跟述而不作后面的精神本来就是矛盾的。如同以后有人要用现在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把历史重修一次 ,所有不符合这个价值观的都得修改(至少要改得能用这套价值观来评价),所有无关这个价值观体系的都删掉。与其说这是历史的学习者,还不如说是教育者,不过孔子本来就是教育家就是了。儒家做什么事都会先把大义的名份占个够,这方面法家是差远了。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72)

某种意义上,皇帝陛下和李丞相还真的就是手拉着手。

不是说这俩人在某个方面有同性相吸的倾向,而是这两个人通过各自的儿女,达到了手和手紧相牵,心和心紧相连。李丞相的儿子们,娶的媳妇儿都是皇帝陛下的女儿,李丞相的女儿们,嫁的老公都是皇帝陛下的儿子。

这叫嘛,这叫亲上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李斯的长子李由,不仅从皇帝的家里抱走了一个公主,还从皇帝的手中接过了一颗银色的大印,三川郡守的大印,一颗分量极重的大印。

在战国时代,东方各国的军队要想快速便捷的抵达咸阳,就得先拿下函谷关。到了大秦帝国时代,东方的人民要想到首都观光旅游,最节省时间的路线,还得是走函谷关,不过,首先要穿越三川郡。

换句话说,三川郡是首都咸阳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

你说李由的工作岗位到底有多重要。

要说李由只是因为傍上老婆这根金枝,就拿到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工作岗位,那是不正确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李由本人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那是公元前209年的事儿,那一年,如果没有李由在三川郡不屈不挠的死扛,秦二世那只鸵鸟,怕是连组织骊山刑徒展开绝地大反击的机会都没有。真要是那样,大秦王朝会在啥时候正式歇菜,就难说喽。

除了为大秦王朝争取到了宝贵的残喘时间,李由的死扛,还间接的杀死了起义军的领袖之一,吴广。

这些都是后话,后面还会细细的聊。

一天,李由请假回咸阳探亲,老爸李斯给他举办了一个接风家宴。

老子李斯是帝国的左丞相,儿子李由是帝国的重要正部级干部兼驸马爷,李家的家事,也就注定了不是他们家的私事儿。

帝国的各级官员,想进步的,固然是要上赶着前去捧场,不想退步的,也得到场报个到。

一时间,李家的大门外变成了一个超级停车场,数以千计的高档车辆,密密麻麻的停在了那里。(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这事儿无论是发生在焚书之前,还是焚书之后,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帝国李丞相的幸福生活。

李丞相的生活很幸福,皇帝陛下的生活也不赖。

对秦始皇来说,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年),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秦始皇一直很忙,忙活着消灭六国,忙活着找匈奴人算账,忙活着向南开拓……

到始皇帝三十三年,打仗这档子事儿,总算是忙活完了。

按说该喘口气了吧,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第二年,淳于越在国宴上刮起了思想风暴,打算全面改造帝国的治国思想,秦始皇只好又忙活着烧书……

烧完书后,秦始皇终于可以长长的出一口气了,一切搞定。

帝国的版图固定了,帝国的敌人逃跑了,未来的路线方针也确定了……,忙忙叨叨的日子,彻底结束,下面开始进入享受生活的幸福时刻。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说,秦始皇的确也该歇会儿,享受一下生活。

在那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他没有周末休息、没有节假日放假,每天恨不得工作十二个时辰,整天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应该是很累的。也就是秦始皇,换个人,早就趴下了。

再说了,那会儿秦始皇已经四十多岁了,眼瞅着就奔五张儿了,再要求他继续保持以往那个革命干劲儿,玩儿命的折腾,太不人性,也不符合人类自身的自然规律。

秦始皇忙的时候,人民不能闲着,要陪着他一块儿忙,他消停下来了,人民还是不能喘口气儿,歇会儿,还得接茬儿忙,忙活着建造宫殿。

这座宫殿,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官方名称,因为最先动工的前殿,是在咸阳附近的阿房施工,当时的人们就称之为阿房宫,后世也就沿用了这个称呼。

阿房宫很大,很大……

单是一个前殿,就东西长五百步(合693米),南北宽五十丈(合115.5米),占地面积达到了八万平方米。

据《三辅旧事》,整个工程,东西长三里(合1200米),南北宽五百步(合693米),占地面积达八十多万平方米,比整个故宫还要大不少。

这是一个劳民的工程,也是一个扰民的工程。为了给这个庞大的工程腾出建筑空间,咸阳市拆迁办,动员八万户人家搬家到了其他地方。按一家三口算,这个工程也得给二十多万人带来种种不便。

不过还好,帝国政府没有亏待这些做出巨大牺牲的人们,允许他们十年内不用履行徭役等帝国义务。(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秦始皇费这么大的劲,营建阿房宫,也有他的难言之隐。

在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国不仅把六国的土地并入了秦国的版图,前线的大将还捎带着把六国宫廷里的美女一块儿带回了咸阳。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美女们,告别故国,来到咸阳后,并没有感到任何的陌生和不适应,她们的生活环境,跟以前相比,是一样一样的。

是这么一回事儿,秦国在搞定一个诸侯后,就把他原来的宫殿照原样画下来,然后再在咸阳克隆重建,供这些美女们休息生活。(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为了让这些美女们适应咸阳城的陌生环境,秦国人真的是做到了无微不至。

向秦国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致敬!

秦国人的崇高,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麻烦,这些美女们居住得太分散了,很难进行集中管理。要想方便的集中管理,就得需要一个更大的宫殿,来让这些美女一块儿住进来。

大量美女安居的需要同咸阳城现有宫殿规模不够大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一个很大的矛盾。(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

要解决这个矛盾,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是建造一个超级大的宫殿。

大概是在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就已经着手解决这个矛盾,把阿房宫的建造提到了议事日程。

不过呢,当时天下的急事儿,一件接着一件,阿房宫的工程进度也就有一搭无一搭的进行着。

到了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所有的急事儿都办完了,该集中力量来解决阿房宫的工程进度问题了。

我不是始皇粉,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为秦始皇说一句公道话。

秦始皇这一辈子,搞了很多超大型工程,在这些工程中,纯粹消费性的,并不多,算起来也就是阿房宫这么一个。不要说什么始皇陵,始皇陵是规定动作,到了那个位置的人,都得建一个。

在建造这些工程的时候,秦始皇的火候掌握得相当好,什么时候该建什么,他做到了绝对的心中有数,一点儿都不马虎。

你可以说秦始皇过度使用了民力,但是绝不能说他滥用了民力。

何谓过度使用?

拿着十万块钱,去投资需要二十万的项目,是谓过度使用。

何谓滥用?

拿着五万块钱,去竞拍三万的字画,是谓滥用。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焚书是不是也极大得促进了“书同文"呢?
家园 始皇帝回来了,我还以为他也去南非了
家园 同感,估计是始皇帝被淘汰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