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六章 西域都护(六) -- 阳光不锈

共:💬3 🌺1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六章 西域都护(六)

西域都护之异军突起

这个第三方就是乌孙先王翁归靡与匈奴公主的儿子:乌就屠。

解忧公主的刺杀行动看似冒失,实际上是有惊无险的一招。如果运筹得当那就是成功的范例。事件发生之后,乌孙的贵族并没有如有些人所预料的那样起来反对公主,大多数贵族而是象乌就屠一样,撒丫子跑哇。说明什么?害怕,打心眼里害怕。公主在乌孙几十年所积累起来的威信、人脉对他们还是有威慑力的,更重要的威慑力来自郑吉的西域都护府。

乌就屠和一些贵族跑到北面山中躲了起来。沧海横流才显出英雄本色,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金子。在度过了初期的慌乱之后,乌就屠很快从纷繁复杂的情势中理出了头绪。

“狂王”失去人心,除了亲生儿子没人帮忙,已经不足为虑;公主一家虽然有汉朝作后盾,现在被困在赤谷城也是动弹不得。大多数乌孙贵族没有介入双方的争斗,而是静观其变;普通乌孙民众更是不知所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天予弗取,反受其咎。在与部署商量之后,乌就屠果断采取了行动。一方面放出了消息,扬言匈奴的援兵马上就到,来支持他成为新的乌孙王;一方面派出部署招降纳叛,聚拢人气。

乌就屠的身份确实比较特殊。老王翁归靡的儿子,又有匈奴背景,在乌孙国内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于是老百姓就纷纷归附乌就屠,很快在他周围就聚集了大批民众。有了人之后,乌就屠一不做二不休袭杀了“狂王”,自立为乌孙王。

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不服不行。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反观解忧公主的儿子,储君元贵靡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一点声音都没有。中国的母亲对孩子真的没得说,好,就是好。有的时候好的过了火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等到赤谷城解围之后,已经物逝人非,恍如隔世。但是解忧公主在乌孙数十年的耕耘还是起了作用,围绕赤谷城也聚集起一大批乌孙民众。乌孙事实上分裂了。

汉朝现在也明白过来了。中郎将张尊等人还没有回到长安,解忧公主的上诉信就到了。具体情况一说,汉廷里面也不都是糊涂虫。汉廷意识到前期的操作错了,张尊首先就被送到监狱去了。

随即就派出了破羌将军辛武贤出兵敦煌通渠积谷,准备征讨乌就屠。

西域都护之冯寮定局

如何处理事实上已经分裂的乌孙使汉朝君臣是大费脑筋。乌孙本来是汉朝的战略资产,现在变成了战略负担,不能不使人感叹世事的变幻莫测。

到现在为止汉廷的选择非常有限,甚至不能象承认泥靡那样一走了之,以维持表面的光鲜。乌孙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都有自己的支持者。一山不容二虎,即使是公、母各一只也少不了掐架,何况是两个团队。

放任双方开战根本就不是一个选择,这至少说明汉朝失去了对乌孙局势的控制力。西域都护府刚刚建立就出现这样的事,简直就是一个下马威。况且,一旦开战,凭借乌就屠所表现出的神武和掌控的民众数量,公主一家很可能不是对手。那样的结局更是无法接受的,从感情上就无法接受。

那么压迫公主一家服从乌就屠可不可以?也不行。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规则与秩序,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如果任何一个人运作以下就可以成为国王,领有一个国家,那就乱套了。西域都护的权威就会荡然无存。如果要选择的话,在汉廷看来相比之下前太子元贵靡更有资格成为乌孙王。

局势要求汉朝必须有所动作,最起码在形式上也要表示一下。此时宣帝君臣可能对当年放任泥靡继位后悔不已,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因此,汉宣帝的态度很明确:不委屈,不惜开战。

可是破羌将军辛武贤在敦煌的一万五千大军,与其说是战斗部队,倒不如说是垦荒部队。作为通渠积谷的开路先锋是合适的,作为主要战斗部队力量显得单薄了一些。与乌孙的战斗是一个重量级的任务,同远征大宛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且,也没什么意思,即使胜利了,也是左手打右手,自讨苦吃。

同样,在乌孙的双方当事人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投降是双方都不认可的事情。乌就屠好容易有了现在的基业,怎能轻易放弃;公主一家已经上过一次当了,命运怎能再次交到别人手中。开战吧?双方都不敢,乌就屠害怕公主背后的都护府,公主害怕背后的都护府不支持。

所有人就象中了猴王的定身法一样,僵在那里了。也别说都僵在那了,一个人除外:都护使郑吉。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使郑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事情还没有到最后关头怎能自乱阵脚。关键时刻都护使郑吉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人称冯夫人的冯寮。

冯寮是解忧公主的侍女,也是她的智囊。这些年行走于西域各国之间解忧济困、调解纠纷,那是窗户口吹喇叭名声在外,因此人称冯夫人。解忧公主计划刺杀“狂王”的时候,冯寮不在身边,否则也不会进行得如此不顺利。冯寮的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冯寮一家与乌就屠一家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冯寮嫁给了乌孙右大将,而右大将与乌就屠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那是打小撒尿和泥混出来的交情。郑吉就想利用这层关系,派冯寮游说乌就屠。最起码也能探一探乌就屠的口风。

冯寮是轻车简从来到乌就屠的营寨,乌就屠真没想到汉朝派出的是冯夫人。乌就屠既不想打仗、也不敢打仗。说是有姥姥家支持,哪有哇。匈奴正在五王争位,谁有心管这闲事呀。 虽说民心所向,但是这民心要变成实力才有用。对于冯寮的说辞,乌就屠都明白,但是彻底投降也不甘心。投降可以,怎么也得给安排个工作,人大不行就去政协,乌就屠希望做个小王。言外之意也就是确认事实分裂乌孙。

知其雄守其雌,可谓进退有序。

西域都护之金殿对策

客观地说乌就屠的要求并不高,对于汉朝来说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是可以避免战争,各方面都有面子,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乌孙两分客观上也更利于汉朝对西域的管理。但是,冯寮没有这个权力做出任何承诺,都护府也不行,必须听从长安的指示。冯寮能给予乌就屠的就是研究、研究。这一研究就研究到了长安。

出塞几十年了,冯寮从没有想到还能活着走进玉门关。作为和亲公主的随从,这不是绝后也是空前。塞内的景色是那样的迷人,一切是那样的亲切,就是空气也是久别了的童年气息。不过,现在冯寮是没有心思欣赏这一切了,皇帝还在金銮殿等着那。还是先公后私吧。

汉宣帝这一次是非得弄明白不可,否则任何决定都是匆忙的。上次的草率决定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汉廷进退失据,把一片大好局势弄得一团糟。这一次宣帝是要亲自问一问,再作决定,也想见一见这位传说中的冯夫人。

两分乌孙,说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有无数个麻烦。那是活生生的人,非常现实的利益,部众如何分配,草场、农场怎么分配,水源如何处理。弄不好就会留下很多麻烦, 弄好的时候很少。具体情况请见前苏联的分裂,各个加盟共和国为了一点利益争得你死我活,甚至兵戎相见,几十年而不休。汉宣帝可不想出现这样的局面,那样的话都护府就变成居委会了。

听了冯寮的详细汇报,汉宣帝心里有底了。决定以冯寮为为主,谒者竺次、期门甘延寿为副,再次出使西域全权处理乌孙的相关事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官正式上任,呱唧呱唧。

回到赤谷城,冯寮正式公布了分家方案。乌就屠和元贵靡分别为大、小昆弥,互不同属,汉朝正式授予二人汉朝大、小乌孙王印信,乌孙正式纳入汉朝属国的行列。元贵靡统领六成的民众,乌就屠虽然深受乌孙人爱戴,只统领四成的民众。有意见可以保留,就这么定了,执行吧。

可是人没那么简单,不是手中的玩偶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会上说的好好的,下去不执行,也真没办法。部众、土地那就是命,谁愿意把嘴里的肥肉吐出去。对于汉朝明显偏袒大昆弥的分配方案,乌就屠感到非常的气愤。自己不方便动手,手下的歙侯可不管那些。在乌就屠有意无意的纵容之下,乌就屠手下的歙侯就是不服从大昆弥的管理,看你能怎么样?

西域都护之屯田乌孙

正在冯寮为分家计划的执行一筹莫展的时候,为了保证平分乌孙后政权平稳过渡,汉朝派出常惠率领三千子弟兵屯田乌孙。

一路无话,常惠到了赤谷城之后,先拜见了公主。然后汇集了大、小昆弥和冯寮具体商议面临的困境。

乌就屠是一推二六五。这事同我没关系,我已经同下面交代清楚了,他们不愿意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希望尽快解决问题,好安安静静过日子。对于乌就屠的辩白常惠是不置可否。现在最重要的是制定方案,方案制定之后,才是执行的问题。

方案早就定了,众人自然是没有疑义。主要是执行不下去。既然如此,谁有问题找谁,明天就去下面看看。

第二天,常惠带着几个随从,会齐众人去解决问题。远远就看见黑压压的一片人,整个部落的人都出来了。众人前面一匹高头大马上坐着部落的首领。常惠一看,认识。这是乌孙最有名的武士。相隔一箭之地,常惠就停住了。只听马上的歙侯嘟嘟囔囔慷慨陈词,常惠是一句没听懂。傍边的公主连忙给翻译了一下。

这歙侯只认英雄,不认狗熊,只要有人能战胜他,就跟随大昆弥而去,否则问问手中的刀同意不同意。常惠听了之后,倒吸了一口凉气。常惠此来毕竟不是打仗来了,屯田、镇抚才是真正的目的。真要动起手来,难免有损伤,局势就会更加复杂。

在常惠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只见身后一匹黑马疾驰而出,直扑歙侯。眨眼之见两匹马就搅在了一起,随后又瞬间分开,纠缠着一前一后向远处的山坳逶迤而去。

见此情景,常惠的心不禁提到了嗓子眼,脑袋上马上见了汗。黑马上正是自己手下右校丞辛庆忌。常惠怕歙侯把辛庆忌弄坏了?

不是,常惠怕辛庆忌把歙侯弄坏了!这辛庆忌是军中有名的黑手,下手黑着哪。今天这一仗该不该打,该打。但是这是一场政治仗,以降服人心为主。死了人,结上仇就不好办了。

还没等常惠想明白如何处置的时候,两匹马一前一后又跑了回来。只见歙侯跳下马来,向常惠深施一礼,然后跪在大昆弥马前又嘟嘟囔囔慷慨陈词。这回常惠猜明白了,云开雾散。

下面的事,下面的事我就不编了。没有谁随随便便成功,大、小昆弥分家这么大的事,不是冯寮一、两句话就能定局的;也不是拿着皇帝的节杖就能畅通无阻的,那毕竟不是孙悟空的金箍棒。

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汉军不经过战争的洗礼也不会赢得乌孙人的尊敬。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要靠将士用命。常惠的三千兵马如何解决大、小昆弥分家的矛盾、安定乌孙局势,具体过程已经不可考。但是双方确实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辛庆忌陷阵却敌,横扫千军是立了大功的,也因此被晋升为校尉。辛庆忌同当年的李广一样,生于太平世界,没有用武之地,不能效力疆场甚是可惜。

西域都护之款塞五原

处理完乌孙的事情,就到了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接近年底的时候五原郡传来了好消息,呼韩邪单于在五原塞外传来口信,请求参加甘露三年的朝正月大典,要来长安朝拜汉天子。

呼韩邪单于到达汉朝边塞已经一年多了,汉朝是不理不睬。现在,呼韩邪单于要来朝拜天子,汉朝不做出反应不行了。选择题由选答题变成了必答题,yes or no。

汉朝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对于呼韩邪单于君臣的打算汉朝是很清楚的。无论是归附也好,投降也好,怎么称呼都不重要了。呼韩邪单于已经入质称臣了,现在还要亲自来朝拜天子,诚意是不容怀疑的。朝拜天子本身就很说明问题,汉匈近百年的争斗终于有了结果。匈奴人终于迈出了进入汉朝管理体制的关键一步。下面汉宣帝君臣所关心的是如何炒作这件事,扬我军威、扬我国威,以威震四夷,最好也使呼韩邪单于感到乐不思蜀。

汉朝采取了异乎寻常的手段处理呼韩邪单于归汉一事。此前,匈奴降汉者无论地位多高,一律是封侯,就近安排游牧区、或者建立属国,享受国民待遇。虽说呼韩邪是单于,也就是一草头王,同当年于单的地位差不多。汉朝给予呼韩邪的待遇远远超出了诸侯王,以国宾之礼相待,视为匹敌之国,拜谒时只称臣,不具名,并没有借此机会取消番号。

对于汉朝来说,此时消灭呼韩邪所部是很容易的。但是这样做有点趁人之危的意思,不仁义,不能使人心服口服。除了自毁声誉,增添仇恨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汉朝能够帮助平定匈奴内乱,延续国脉,用仁义征服匈奴的民心,使匈奴成为我北部屏障,则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百年边患。当然这样做也可能养虎为患,最终为虎所伤。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正月,正是朝正月大典的时候。呼韩邪单于抵达五原边塞,并到长安觐见汉宣帝。欢迎仪式是盛大而庄重的,可以说是亚洲大陆少有的盛会,与会的各国国君、大臣,各诸侯王、列侯达数万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权力交接仪式,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权杖正式移交到汉朝手中。

同年二月呼韩邪归国。应其要求汉朝允许他们在光禄塞外游牧。匈奴已经有年头没到过这里了。在阴山的北面就是当年为了迎接匈奴左大都尉而修建的受降城,现在正好用上了。这样一旦受到攻击,呼韩邪所部可以退入受降城自保。为了更加保险,汉宣帝派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率领骑兵一万六千人于塞外保卫单于。

呼韩邪此来除了得到一大堆免费保镖之外,就没有别的了。当然有了,汉朝怎么能让来朝拜的国王空手回去那。赏赐是必不可少的。

礼单是长长的一大串,一张纸写不完。除了一些象征荣誉的东西,比如宝刀、弓箭之外,竟是硬通货。我们也捞点干的:金二十斤、钱二十万、丝绸八千匹、棉絮六千斤。这可是不少东西呀。

那位问了,难道这就是汉匈大战数十年,死伤战士无数、损失财产无数的结果吗?是。你还想要什么吗?

这就是汉朝与匈奴的基本矛盾。匈奴需要汉朝的生活资料,没有这个就活不了。是他逼着你上贡,还是你赏赐给他,只有这两个选择。不要告诉我你想把他们都砍了。这不是朝三暮四的游戏,本质上有了根本的不同。

以前的和亲是年年汉朝必须给东西,现在是根据需要才给;以前双方是平等的兄弟之国, 现在是匈奴纳质称臣; 以前是给了东西还挨骂,现在是给了东西能同化。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家园 常惠三校尉不大可能只有3千人

汉书是三校尉。校尉是2千石的高官。“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率领骑兵一万六千人” 这里都尉就是比校尉低一个级别的军事指挥官。汉军里貌似有个“千人”的官名,对应级别只是6百石。

从西汉史记和汉书部分看,一个校尉统领的军力5-7千人是最常见的。陈汤征讨致支就是4万人分6校尉。李广利第一次征伐大宛,“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赵始为军正、李哆为校尉率属国骑兵六千及郡国恶少年数万往讨

第二次讨伐置五十校尉,一来二次讨伐天下震动,兵力多,尤其后勤补给需要用的人很多,汉书中讲是“十数万”,另外也是因为道路艰辛,武帝应该是破格提拔,广发虚职。“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馀匹,驴骡橐它以万数。多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传相奉伐宛,凡五十馀校尉。" 比如,光用来挑马的人就有2个校尉”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 肯定也是特事特办,大量特批封官许愿,调动全国愿意自发去攻击大宛以求富贵的人群。所以,二征大宛的五十校尉是水分很大的。从正常规模看,6万正规军,加上大批私军”负私从者“,编成里有十几个或者二十来个校尉才是正常的。

从这一段时间的的其他史料来看,我个人认为三校尉只带三千人不太合适。另外,三千人去干涉一个胜兵18万,攻击匈奴右地就能动用5万大军的大国,未免过于托大。三校尉1.5-2万人,配合解忧公主的秦汉势力,从常理来推才会比较有效。3千人起不了什么大作用。

家园 这就求同存异吧。

其一、汉军是屯田镇辅,而不是干预。

其二、以当时的形势,乌就屠没有任何理由、本钱与汉军翻脸。

其三、乌就屠也不是掌握了全部的部众,公主身边也会聚集起一批人,这个比例应该是3:7或者4:6。如果是1:9,或者2:8, 汉朝根本没有出手的必要了。这个时候比拚的是乌就屠与公主一家的魅力,亲匈、亲汉未必是分界线了。乌就屠本身并不亲匈。

其四、此时乌孙并没有18万胜兵,应该是10万出头。

其五、 汉军与西域各国军队的战斗力有1:5的差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