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杜拉拉升职记》与中产阶级幸福观 -- 达闻奇

共:💬92 🌺17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花,还没看过。不过阶级分析那一段文字还是不错。
家园 是伪中产、伪小资的片子!
家园 王朔也同意您的看法
家园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越来越讨厌徐静蕾

要说也没看到她的什么负面新闻啊.

可能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她让我感觉很做作.要说混她那个圈的人都说不上多真诚.但为什么我就单单讨厌她呢,还真说不清楚.

家园 我来告诉你咋回事

因为老徐总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一把年纪了还得瑟。男人对这个是很敏感的,你看她脸上纵横的黑气,明显是透支青春的结果。

家园 不会吧……

要说我对透支青春这档子事,看得还是蛮看得开的。这事属私德,人玩得起,说明人身体好。我这羡慕还来不及呢……这是实话。

我仔细想了想,估计是从前被《梦想照进现实》那部片子给恶心到了。我对这种假文酸醋的文青片一直比较抵触。大概这恶感就这么一直保留到现在了吧。

家园 梦想那片子我看了十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徐静蕾光着个脚丫子跟韩童生扯那些王朔瞎编出来的台词,我就纳闷儿了,北京人就那么无聊吗?

家园 才女直到现在,也没什么能很过硬的东西

才女的才很勉强,女人气质倒是不错,虽然这一点也见仁见智了。

我对徐静蕾的印象也不咋地,不过我自己知道原因:好比某股票基本面平平,我认为是高估了,但是调整一日不来,就没有一日不在嘲笑我对市场的把握能力……

家园 还是有办法的,把中产阶级的标准降低即可……

抛开搞笑的成分,中产阶级其实未必要严格按照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收入或生活标准来定义。例如可以理解为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有个文章的定义是: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需要立即工作赚钱的人;收入出了食、住等生活必须以外,还有三分之一可以用来其他消费的人。这样一算,全球竟然有一半的人都是中产阶级……无论如何,如果把中产阶级看作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那么为了这个目的,它完全可以有个相对定义,而无需规定绝对意义上的收入和生活方式。

(忽然想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和对全球化的态度有很大关联。猜想你对全球化很不看好,而我是不太看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观点差异)

家园 呵呵!我也中产了一回!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成什么不要成文化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现在这个世道,成什么不要成文化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要么做富人,他们踩着云,能飞;要么做穷人,他们生活在大地上。中产阶级浮在空中,上下不靠,一不留神就摔死了。

家园 (三)幸福在哪里?

当年窦唯在香港红磡体育馆唱着:“幸福在哪里?”当年的他应该很幸福。若干年后,他已经迷失在了幸福黑梦里。

幸福是什么?中产阶级的幸福何以可为?要对幸福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很不容易。前几年有一本书《幸福的方法》,作者本沙哈尔据说是哈佛最受欢迎的教授。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公式:幸福=快乐+意义。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把幸福理解为一种实体。碰巧的是,他也是以汉堡包作为喻体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家园 一个女人过了三十岁还没有稳定的感情生活

对自身伤害很大的。她脸上的黑气恐怕是怨气的成分更多。谁叫那一位见不得光呢。

家园 中产阶级的问题要分开来看

我把中产阶级问题分为四个层面:

1.政治上何以可能

2.经济上何以可能

3.文化上何以可能

4.心理上何以可能

政治上且不去管它,经济上可以放低标准,我关心的是中产阶级在文化和心理上何以自处?一边为欧美中产阶级打工,一边消费着和他们一样的文化,在心理上可否接受?中产阶级如何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尔后,欧美的全球化图景可否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疑问太多,很难下确定判断。

家园 (四)幸福是什么

而大名鼎鼎的哲学家罗素为幸福下过一个更有名的定义:幸福即参差多态。

我则有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它比较容易理解。我不倾向于说明幸福是什么,但我可以说幸福感是什么:

幸福感=满足感+期待感+优越感

为什么这么理解?这要看“幸福”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义。

比如:

我觉得现在真的很幸福,有一个爱我的老公,还添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我真的很幸福!(满足感)

想想过去,一日三餐都未必能吃饱,再想想那些灾区的孩子,想想那些亚非拉的贫苦儿童,你已经很幸福了。(优越感)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

多么温暖多么慈祥

把翻身农奴的心儿照亮

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期待感)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总结出幸福三要素:1、欲望和需求得到满足;2、横比+纵比:现在还不错;3、未知但有希望的未来。

在我刚开始总结幸福感公式时,曾犹豫要不要放入“安全感”这一项。后来我觉得应该把安全和幸福分开。有一些理论可以作为佐证,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原理。幸福更接近于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中的“爱与归属”这一层。而安全需求在这一层以下。

中国的中产阶级,可以说是幸福但不安全的典型。绝对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幸福大多是比较的结果。中国的中产阶级特别之处在于,没有一种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文化。社会剧烈的结构变动让他们感觉在夹缝中生存,犹如地壳的软流层。这使他们找不到归属感,惶惶不可终日。但比起庞大的中下阶层来说,他们已经很幸福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