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浅谈王小波的精神世界 -- 达闻奇

共:💬94 🌺36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左派想进入媒体那也得党同意啊。
家园 仁者,人也。这好像是非常初级的常识吧。
家园 现在的媒体话语权被资本和权力把持

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理想的状态还很远,互联网上倒是有某种如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的气氛。

王小波其实这个人存在的本身就是某种自由派的标签,朱学勤先生当年说过,他是真正的体制外的自由派。王小波水平如何先不去说,他不停的非正统体制外言说才是他的价值所在。十几年前也迷过一段时间王小波,现在已经完全不看他的东西了,没什么真正深刻的东西,都是表面的机智。当然,一个健全的社会首先需要的就是表面的机智,所谓的言论自由,本身就是形式大于内容,情绪强于理性,文字强于思想的。

王小波影响了一代人一批人,这也算是他的成就了,但这一批人能达到什么高度,还是要看自己的天分与努力,停留在王小波所属的那个时代和语境,是不会有真正的进步的。

回过头来再说说王小波的未亡人李总司令,当初王小波死的时候,搞出了个纪念集,李总司令特意摘录了王大队长的一句淫诗,走在天空中,而阴茎悬垂下来(大意,懒得翻书)。完全是在故作豪放,矫情装B。这个人真的是穿新装的女皇帝,正气满身,裸奔上瘾。别人塞给她遮羞布,她还认为这是对她的侮辱,是好心没好报。她这一辈子的公共形象就定格在这个龌龊姿势猥亵腔调上了,格局所限,格调低俗啊……

家园 胡玫恰是个很好的传播者

《孔子》,《汉武大帝》都是何新在后面出力的。《孔子》里面的“子见南子”那一节,算是胡玫内心的写照吧。

家园 这句话很赞同

停留在王小波所属的那个时代和语境,是不会有真正的进步的。

有一位兄长,在我思想道路上一直引领着我,给我不少点拨。十年前我刚读王小波时(那时候他正热),对他书中一些观点无法接受,便去向兄长讨教。他看了我一会儿,缓缓说:王小波还是个很聪明的人,你先看着吧。

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兄长的意思。十年后,我觉得能更加全面和客观的看待王小波了,他的价值和意义也因时代而更加透析。至于他的观点么,我记得大学时听一位学者讲演时说的话:诸位来这里花上两个小时听我演讲,可能觉得烦且无聊。我尽量保证我的话里至少有一句是对你有用的,这样你也不算白来了。再退一步,如果我说的全是废话,那我会努力讲得生动有趣一些。各位觉得如何?

家园 还是秋风批评李银河更到位些

除了最后一句蛇足。

转载如下:

秋风:换偶是一场快乐幻觉

现代人之所以大胆地做一切违反习俗的事情,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清楚地计算自己行为的成本、收益。换偶者肯定相信,自己可以从换偶中得到快感,而且不影响个体幸福。李银河博士也相信这一点。

文_秋风

秋风

独立学者,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现居北京。主要从事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译介、研究。

南京某大学副教授马晓海因为参加“换偶”活动被起诉,社会学者李银河女士公开为马教授的行为辩护,认为马“没有真正地伤害任何人,他们所伤害的只是社会习俗,但是不能因为一个人违反社会习俗就把他抓起来、开除公职、甚至起诉。”换偶或不换偶“就好比吃饭,有的人常年吃米饭、馒头就满足了。但有的人老想换点花样,说吃点鱼翅吧,吃点燕窝、鲍鱼吧,有的则想吃螃蟹什么的,就是这个区别。”李银河博士此前也曾尝试通过两会提案的渠道,建议取消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

马晓海教授“罪与罚”是否适当、个人的换偶行为该不该受到国家干预,此处暂且不论,就李银河博士对“性自由”的推崇、对习俗的漠视而论,本身就是“自由观”上的陷阱。

李银河博士的全部努力,看来就是打破一切传统的性禁忌和习俗,以便建立一种完全“自由”的性生活格局:同性可以结婚生活,夫妻可以换偶等等。

但这只是一个必须加上引号的自由。换言之,她所鼓吹的,乃是一种毁灭的自由,其结果必定走向反自由。李银河博士所鼓吹的自由,就是哈耶克在他的名篇《个人主义:真与伪》中所说的伪自由主义,现代种种极权主义与这种伪自由主义有直接渊源。

如果我对哈耶克的理论没有理解错的话,他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指出了一个看似违反常识的话:规则让人自由。没有规则,只有欲望指引下的本能行动,人就没有自由可言。这中间的道理,暂且不去讨论。回到个体幸福的层面上,也可以说,如果不遵循某些公认的规则,人也很难享有快乐、幸福。

换偶者的目的是追求快乐——事实上,古往今来很多伦理学家都承认,生活的目的就应当追求快乐。但是,快乐有多种多样,钱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帮助别人可以让人快乐,观赏到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让人享受到快乐之感。换偶者追求的则是当下的、肉体的快感,或许还有超越习俗的那种反叛的快感,以及因为超越习俗而产生的睥睨世间的骄傲的快感。

但是,一旦引入时间和社会的概念,这种种快感的程度就必然大大降低,甚至最终的净值成为负数。比如,换偶之后,夫妻双方可能产生强烈的怀疑、猜测,其关系变得极为冷淡。他们的事情如果被熟人知晓,可能会遭到他人的另眼相看。如果他们有孩子,他们的事情如果给孩子知道,结果将很糟糕(报道中的网友“月明”就是一例)。还有,过上一段时间,尤其是到年老之后,他们可能会后悔,他们可能产生强烈的不快感。

只是,世间并无后悔药可以出售。习俗的作用正在于此。现代人过于自负,过于相信自己理性的计算能力。现代人之所以大胆地做一切违反习俗的事情,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清楚地计算自己行为的成本、收益。换偶者肯定相信,自己可以从换偶中得到快感,而且不影响个体幸福。李银河博士也相信这一点。

但是,人的理性的能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人或许可以感知自己的行为的收益,但很难清楚地计算自己的行为的成本,包括自己未来要承担的成本,及可能对他人产生的成本,而这种成本很可能又反弹回他自己的身上。

习俗弥补了个体理性能力的这种局限性。习俗就是无数人比较成功的行为模式累积而成的,其中的规则能够大体实现个人在时间维度上和社会范围内的成本-收益的均衡。这样,个体处于具体场景中,不需要对自己每个行为的成本-收益进行复杂而详尽的计算,只需要遵守既定的习俗即可。

这样的人生的成本是最低的,他不需要把头脑浪费在数不胜数的计算中。习俗其实提高了生命的效率。这样,他就是幸福的。他可以节约自己的精力和心力,去从事更多事情,他的视野可以更为宽广。同样,这些遵循习俗的人也是自由的,因为,他感受不到自己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

相反,那些换偶者则把全部心思集中于肉体的成本-收益计算上。他们幸福吗?他们自由吗?他们假装自己知道,李银河博士也是假装自己知道,而且是双重假装。

家园 结语:看不见的王小波

写完这篇文字的时候恰逢王小波的祭日。回顾这些年的心路历程,王小波伴随了很多人的成长,也潜移默化了我的学习与生活。

这篇文字写得很累。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时感受到各种观点和思潮的冲击碰撞。犹如站立在峭壁绝石之上,周身劲风吹过;转过头,身边却是一片开阔的平原。

近四百年来最大的趋势,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西风遍及全球。作为大历史中的一员,没有人可以幸免。但在再大的领域内,人都是自己独立的存在。智慧不可替换,人不可替换,生活不可替换,自己不可替换。这就是我从王小波读到的全部内容。其他的,渐行渐远。

王小波并不复杂,也不难以超越。只有当我们以他的维度向生活重新展开触角,寻求答案时,我们才能说自己读懂了王小波,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活着的王小波。

  (完)

家园 觉得这篇文章不怎么样

对李寒秋兄没有任何意见, 但这篇文章正好在几天前和别人聊过, 对这篇文章倒是意见很大, 冒昧拿出些供大家拍砖.

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是不严谨, 概念和推理近于混乱. 他的确秉持了保守立场, 但并没有讲出这种立场有什么合理乃至于优越的地方.

1. 哈耶克在他这里被解读为: 规则让人自由. 我不知道真正的哈耶克是不是这样, 但感觉奇怪的是, 自从危机以来, 奥地利学派的拥趸, 不光是中国的也包括美国的, 一直在强调自由市场, 无视甚至反对加强监管. 秋风是不是遗漏了哈耶克另外的观点没有提?

何况, 哈耶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他的观点就可以不经辨析的拿来作大前提? 好像这种待遇只有马恩列斯毛邓江胡才有吧.

李银河的观点似乎也被错误的归纳了. 她又不能塞了悠悠众人之口, 只是主张法律不要制裁而已. 她也没有说什么"完全自由", 只是不主张明文禁止而已.

2. 为什么每个人要遵守习俗? 即便习俗是大多数人长期验证下来, 最经得起大众考验的某种社会规范, 但未必对每个人来说, 严格遵守习俗就是每个人最"合算"的行事准则. 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了解一点经济学都应该清楚, 每个人的偏好并非一致, 群体范围内达成的收益-成本的均衡点对个人来说未必就是均衡. 换句话, 习俗就是用来破坏的, 只要对这种破坏对自己有价值.

偏好不一致最直白的例子, 商店里物品标价10元, 对有的人价值20元, 那么他就会买; 对有的人来说价值只有5元, 他就会走开. 绝不可能人人要把它看作10元. 正因为每个人眼中的价值不同, 才有了市场均衡价, 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3. 更重要的是, 什么才是对每个人最"优"的选择? 文中反复出现了"计算", "成本", 但到底在计算什么, 什么是成本却非常模糊. 人的任何行为, 包括换偶在内, 毫无疑问都是某种程度的利己. 只有机器人才会做对被人有用对自己毫无用处的事情. 那么我上面说的"利己"和秋风说的"计算""成本"有什么不同, 是非理性和理性的区别, 抑或长期和短期的区别吗? 如果秋风的答案不外乎这些方面, 我只能说, 又一次看到一知半解的经济学"学者"鲁莽地侵入到社会科学的领域. 人的复杂行为, 绝不是经济学所谓的理性可以解释得周全的.

4. 本质上, 换偶群体是个典型的亚文化群体, 拿主流群体的主流行为规范来考察他们, 不啻于缘木求鱼. 顺便说, 李正是研究这种亚文化群体的. 她所主张的也许不尽合理, 但至少有参考价值.

最后说远一点, 大家对李的意见和看法, 部分也许是因为, 她要作为公众学者被推向台前并不合适的人选. 因为这一类学者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西方学术界的细化, 分工和发展需求而存在的, 和中国普通人的认知无疑存在着鸿沟. 他们不能被"直读", 需要被"解读". 而大众缺乏解读他们的理论准备和视野, 倒是不乏误读. 在本文当中, 作者秋风虽然身为研究奥地利学派这种"冷门"(学界冷门, 民间热门)分支的经济学者, 在此展现了他贴近草根的一面.

更进一步, 人民大众需要什么样的公众意见领袖? Atlantic 网站有一个 50 most influential opinion maker, 排名靠前的往往都是在经济, 国内政治, 国际政治等问题上见识卓著的人物. 这些领域是"硬"学科, 是对公众有潜在或现实影响, 公众天然最感兴趣的领域. 意见领袖们直接帮助大众把握这些"硬"领域中的现实问题, 授人以"鱼". 虽然这是美国的排名, 但美国人的心理和中国人也有相似之处, 这只要看看井底望天, wxmang, 万里风中虎, 李寒秋兄等网友在西河的受欢迎程度, 便可见一斑.

反观王和李, 前者主要不过是授人以渔, 后者在比较"软"的学科, 虽然都让人欣赏, 却离上述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盛名之下, 可能这才是他们让大众感到失望的地方吧.

家园 王小波的文字很好玩,但是很阴暗

而且里面写性的部分也很好玩——大概是1997年,我在书店里,看见一个女同学在看《黄金时代》,而且看的应该是王二和陈清扬圈圈叉叉的部分,就走过去问:看什么书啊?结果女生连脸都羞红了(偶是坏人

鲁迅很多作品也很好玩,也很灰暗,但是仍然透着不屈和希望;而王的文字里面,透着的是颓唐和绝望。

家园 介个~

李银河说王小波认识她的时候还是virgin,故《黄金时代》不会是他的真实经历

家园 非常好的文字

近世几个人的文字,我喜欢的是王小波和汪曾琪,尤其是他们的散文和随笔,有一种独特的智慧和自由的感觉。

可惜的是王小波的东西过于厚重,汪的东西偏偏在关键的时刻漂过留白。

家园 谢谢哈!拜读大受益!用自己的大脑,写自己想写的文字,很重

要。再度花之!

家园 谢谢!

也期待您的佳作!

家园 过于厚重?

您是指情感还是内涵?

家园 一点探讨

我觉得王小波要强调的是 独立思考和个体的自由,所以他积极的去嘲笑主流意识和集体主义。他最厌恶的是盲从。在他的笔下,有个性的猪就是比“我”要值得尊敬的。

至于《王小波门下走狗》,据我所知最早是西祠王小波门下走狗版组织的一个类似于文集的东西。简单翻了一下,多注重文字的模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