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为什么中国的自杀率会比较高。 -- 谁知道

共:💬38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这话说的

改几个字给你也一样

时间和精力不支持我现在找那么多数据。其实这个东西所需要的主要数据就是自杀率,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既是你发的帖,拜托你去BAIDU下就行了

家园 想当然的确是要不得的,但是问题是现实中研究心里

问题和智商的关系的东西特别的少,而且过多关注于所谓的很难取得的“证据”。

不只是在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有这样的问题,在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也经常是如此。所以经常导致很多明明常识性的东西却无法得到证明。同时很多东西因为涉及到政治正确的问题,根本得不到证明。

别的不说,事实上北欧人和日本人比较内向,抑郁症较多,自杀率较高都是公认的,但是却没有没有人愿意认真研究为什么,即使出了个结论也动不动就被什么“没有证据”给打了回去。社会科学研究不太像物理化学,可以做实验,这个东西只能靠统计数据作为佐证,所以动不动就想有没有“证据”是非常不合适的。

另外很抱歉,我实在不明白MMPI和WAIS是什么意思,能否具体说明。

家园 我当时的确没太多时间,另外我不想吵架,你这个态度很奇怪
家园 05年公布的中国自杀率是23/10万,比香港高,有点奇怪

香港06年的数据是15.2.

按理说香港竞争压力大,生活紧张,自杀的比例应该高才是。

说不定是因为香港还有个社会保障制度,真成了穷光蛋可以吃综援,看公立医院。让人觉得好死不如赖活?

家园 这个应该是自杀成功率,中国大陆主要是因为农村

女性喝农药死的人非常多。中国大陆农村”自杀率“(就是自杀成功率)大约是城市的3倍,而农村主要是女性冲动喝农药很容易死亡,所以自杀率就高了起来。如果只考虑中国的城市的情况的话,肯定比香港要低的多。

家园 这正是典型的想当然

不拿出证据支持就说某某东西‘是常识’所以是成立的,这不是想当然,甚麼是想当然?

如果你受过任何跟科学沾边的学术训练,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那么以下这个常识是不应该忘记的: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因为某个社会同时有A(比如说‘重视集体主义’或者‘教育水平提高’)和B(‘自杀率高’)的现象,就以所谓‘常识’为由想当然地跳到‘是A导致了B’的结论,这是要不得的。更糟糕的是,你还把社会文化跟个人内向程度、教育水平/资讯流通程度与个人智商混为一谈,从而得出‘是C(比如说“内向”或者“智商提高了”)导致了B’的结论,那就更乱了。

再说了,你看过多少文献,凭甚麼说‘没有人愿意认真研究为什么’?如果你不知道MMPI和WAIS是广泛使用的分别关于人格和智商的一种标准测量方式,想必你根本不了解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而没有调查就先批评所谓‘科学研究的问题’,这又是一种想当然的态度。

我在前面说过,MMPI和WAIS之间各种指标的关联性研究有很多,关于自杀倾向与人格特征的研究也不少,据我所知你所设想的结论从未得到过认同,因为在智商、人格和自杀倾向的统计分析中从未发现你所设想的关联性,更不要说因果性了。

话说回来,自杀成因也不是我的研究方向,故而我所读过的这方面的文献相当有限,如果有人知道有可靠的研究支持楼主的说法,欢迎拿出来指正我。但如果只是无证据的空想的话,那就算了。相比严谨的立论和统计分析的实证,靠‘常识’去想当然才是非常不合适的。

当然,肯思考问题至少比懒得思考要好,我说这些不是要打击你,只是希望你不要太草率,要用批判的心态质疑别人,更要质疑自己,我认为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关键词(Tags): #智商#人格#自杀
家园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的人很难获得满足感了?
家园 谢谢指正,不过我认为我在这方面并不太草率,而是认真

的研究了很久身边的人,正经有些年头了。

我的确是缺乏相关科学培训,但是在“智商”这个问题上在现代社会中暂时是无法得到认可的,究其原因就是相关类研究基本都是在欧美,而欧美因为政治正确等原因根本不愿意承认不同人种之间是有智商差距的。既然智商没有差距,那么因为智商不同所导致各种情况也不会被承认的,所以所谓的什么文献自然也没有多少。

另外我所推导的那些东西如果你有什么认为不对的我们是可以讨论的,具体原因我没说,但是我可以具体说一说为什么。

家园 很简单,现代人能接受的信息太多太容易,所以

创造有趣而且能满足人的东西越来越难了,所以我们现在无论是相声还是小品还是受欢迎的电影或者什么的都是越来越难了。还有就是经济生活好了太多了,以前盼过年吃顿好的,现在对过年吃的饺子和猪肘子非常的反感,对鞭炮春节晚会也没有什么期望。。。说白了就是好东西太多了,能享受的都享受到了。

家园 我手头正好有一份别人给我的文章列表

既然智商没有差距,那么因为智商不同所导致各种情况也不会被承认的,所以所谓的什么文献自然也没有多少。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可是热门领域,其中关于各种认知功能(也就是所谓的‘智商’)的研究多不胜数。还是那句话,你实在太想当然了。

Agranovich, A. V., & Puente, A. E. (2007). Do Russian and American normal adults perform

similarly on neuropsychological tests? Preliminary finding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est performance. 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22(3), 273-282.

Boone, K. B., Victor, T. L., & Wen, J. (2007).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europsychological scores

and ethnicity, language and acculturation variables in a large patient population. 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22(3), 355-365.

Chan, A. S., Shum, D., & Cheung, R. W. Y. (2003). Recent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and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 Asian countrie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5(3), 257-267.

Dick, M. B., Dick-Muehlke, C., & Teng, E. L. (2006).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status in Asians. In G. Yeo & D. Gallagher-Thomspon (Eds.), Ethnicity and the dementias (2nd ed.) (pp. 55-69). New York, NY: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

Doan, Q. T., & Swerdlow, N. R. (1999). Preliminary findings with a new Vietnamese Stroop test.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9(1), 173-182.

Fujii, D. E. & Wong, T. M. (2007).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with Asian-American immigrants: Recommendations for meeting Daubert standards. Journal of Forensic Neuropsychology, 4(4), 3-31.

Iverson, G. L. (2000). Neuropsychological evaluations of Asian linguistic minorities in mild head injury litig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Forensic Psychology, 18(4), 63-83.

Jones, R. N. (2003). Racial bias in the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functioning of older adults. Aging & Mental

Health, 7(2), 83–102

Kaufman, A. S., McLean, J. E., & Kaufman, J. C. (1995). The fluid and crystallized abilities of White, Black and Hispanic adolescents and adult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1 (5), 636-647.

Lu, L., & Bigler, E. D. (2002). Normative data on Trail Making Test for neurologically normal, Chinese-speaking adults. Applied Neuropsychology, 9(4), 219-225.

Manly, J. J. (2008). Critical issues in cultural neuropsychology: Profit from diversity. Neuropsychology Review, 18(3), 179-183.

McCurry, S. M., Gibbons, L. E., Uomoto, J. M., Thompson, M., Graves, A. B.,, Edland, S. D., Bowen, J., McCormick, W. C., & Larson, E. B. (2001).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performance in a cognitively intact sample of older Japanese American adults. 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16(5), 447-459.

Nagra, A., Skeel, R. L., & Sbraga, T. P. (2007). A pilot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stress on neuro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in Asian-Ind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3(1), 54-63.

Okazaki, S. (2000). Assessing and treating Asian Americans: Recent advances. In I. Cuéllar & F. A. Paniagua (Eds.), Handbook of multicultural mental health (pp. 171-193),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Okazaki, S., & Sue, S. (2000). Implications of test revisions for assessment with Asian American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2(3), 272-280.

Park, D.C., Nisbett, R.D; Ji, L., Jing, Q., Jiao, S., & Hedden, T. (2002). Cultural variation in verbal versus spatial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 across the life span. Neuropsychology, 16(1), 65-73.

Rait, G., Burns, A., Morley, M., & Lambat, I. (1997). Modification of brief cognitive assessments for use with people from the South Asian sub-continent. Aging & Mental Health, 1(4), 354 -361.

Shuttleworth-Edwards, A. B., Kemp, R.D., & Rust, A. L. (2004). Cross-cultural effects on IQ test performance: A review and preliminary normative indications on WAIS-III tes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26(7), 903-920.

Suzuki, L. A., Mogami, T., & Kim, E. S. (2002). Interpreting cultural variations in cognitive profiles. In K. S. Kurasaki, S. Okazaki, & S. Sue (Eds.), Asian American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theories and methods (pp. 159-171). New York, NY: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159-171.

Wong, T. M. (2000).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with Asian Americans. In E. Fletcher-Janzen, T. L. Strickland, & C. R. Reynolds (Eds.), 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neuropsychology (pp. 43-53). Dordrecht,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Wong, T. M. & Fujii, D. E. (2004).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of Asian Americans: Demographic factor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Applied Neuropsychology, 11(1), 23-36.

Yano, K., Grove, J. S., Masaki, K. H., White, L. R., Petrovitch, H., Chen, R., Teng, E. L., Ross, G. W., Rodriguez, B. L., & Curb, J. D. (2000). The effects of childhood residence in Japan and testing language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late life among Japanese American men in Hawaii.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48(2), 199-204.

Yap, P. L., Ng, T., Niti, M., Yeo, D., & Henderson, L. (2007).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clock drawing test by CLOX in an Asian Chinese population. Dementia and Geriatric Cognitive Disorders, 24(3), 193-200.

家园 其实我觉得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很简单的原因

比如中国没有专门的防自杀措施。 但是这一点我是这么看的。

我觉得自杀这个事情不应该专门去防止。 社会有问题,解决就是,但是这种模糊的问题没有必要特别在意。

与其去花费精力去减低自杀率,不如去拿这部分钱去给大病保障之类的投点资。

因为我觉得自杀这个事情,除非是比如说有具体问题了,比如最近那个买了假种子索赔无门的,否则不用管。 这是人类自然选择的结果。

说不定有的人的基因里面,有特别适合自杀的基因或者性格特性在里面。

这样优胜劣汰几十代之后人类的整体自杀因子会不会减少很多呢?

家园 这些东西我完全查不到,你不如讲都是怎么说的,但是

不用想也猜的出来。基本上就是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水平差不多。也就是政治正确的认为人类的其实是没有“智商”差距的。

好一些的无非是亚洲人种数学水平高点,但是语言能力最差;黑人正好相反。其实你把语言能力算作认知能力的一种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你要明白,在现实社会中,起决定性的认知能力就是数学,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逻辑思考能力比较强。也就是决定了这在人类社会中是完全会是不同的经济地位。

这么说吧,如果你的思维依然沉沦在西方那种政治正确的科研氛围中,我不认为你能对这件事做出什么像样的判断,事实上这个问题上明显是你直接上来指责我想当然,却没有想过你是否在想当然。

家园 您继续,我不奉陪了

我现在算是明白了,你早已把自己的臆想当成了无需置疑的真理(无论是关于自杀成因还是关于科研氛围),把再多的事实摆到你眼前也是白用功。

钻了牛角尖的民科们大都是正经文献没读懂过几篇就在自己的幻想中把‘科研氛围’贬的一钱不值,你既然要成为这类人,我就不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家园 事实上在正经的理工科方面民科肯定是不行。但是社科

类方面,我的确对所谓的“专业人士”不报什么幻想,比如您这样的,从开始到最后只看到您无聊的在指责我在想当然,但是从开始到最后也没看见您论述些什么有道理的东西出来,我还真不明白您是怎么来的这么大自信。

同时,社科研究里更容易有非常多的个人成分在里面,普通老百姓接触够足够多不同人种样本的时候都不会认为不同人种是相同的,但是社科学者们却总能研究出大家没有多少区别的结论。

再比如经济学者们,我们现在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经济学家们把经济搞的一团糟糕,很多人研究的东西甚至远远不如陈经写的东西有道理,但是他们却是经济学家,是吧?很大程度上,因为这些经济学家根本没有做些什么像样的研究,即使做了也是因为各种原因做出这样的研究。你觉得这样的文献有意义吗?你怎么不去看看认为人种之间智商是不同的文献,你怎么不去了解下为什么那些研究学者后来的境地是如何的,为什么他们几乎都被贴上了“纳粹分子”,”种族歧视“的标签?

难道你真的认为黄人白人在NBA里地位不佳只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你也真的认为非洲的经济一直处境艰难的原因只是他们过于懒惰?很多时候像你这样的酸秀才读了一些无聊的文献就以为自己能如何的正确?别笑死人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