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家园 承担现代社会责任的人需要现代教育为基础

认为知识青年是好教育方法的朋友,把你的孩子放到北大荒这样的地方,锻炼八年吧,然后,你可以期待他感激你,或者期待社会感激你.

逻辑或可自圆其说,实际做来近乎荒诞,期望各位朋友头脑清醒考虑之.

通宝推:无事忙,
家园 别人怎么选择的我不清楚

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共产党,更多是因为对当时政治腐败,经济民不聊生,国际上任人宰割的失望以及对共产党带来的新的信念和作风的憧憬。

我只知道我祖父怎么选择的,当年招人的时候有个干部曾经许诺说:将来胜利了,分你最好的房子,最好的地!

于是,我爷爷跟着他走了,同去的还有本村的一对宋姓堂兄弟。解放后,土改,真的分了地,也分了本村地主的房子。

只是,当年从村里一起出去的三个人,两位重伤致残,其一是宋姓兄长,被子弹从脸颊击穿,打落了满口牙。其二是我祖父一次被炮弹炸伤左臂,手术两次取骨一片,一次是子弹穿脚踝。而另一个宋姓的兄弟则在当年第一次战斗中被击中头部阵亡。

家园 萨兄:据说皇室爱子最近被人打了,到底怎么回事?
家园 是很狠心,是很难过,但是想想那个年代,那个基础!

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单是战争年代流血牺牲的将士们换来的,这里也有全国人民在建国后几十年里,节衣缩食,用巨大的工农剪刀差换高积累来搞工业、用知识青年下乡、支边等巨大牺牲的贡献。

老萨,俺小你几岁,也有一个小女儿,也非常非常爱她,但俺始终认为,以后让她到困难的地方锻炼一个时期对她的成长一定会有不少好处的。当然,8年是太久了,1-2年或许不错。

另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家底以后,现代社会更多的是需要知识的工作,不再需要大范围的、长时间的承受那样的牺牲,但是,如前所述,一个社会依然有它的沉重和痛苦的地方,依然需要大家的担当。一个社会的沉重和痛苦,不能推给部分人去承受,而其他部分却选择性的看不见。

关键词(Tags): #个人精华
家园 可以说她的回忆代表了相当大的一群下乡知青。

  这实际上是个心态问题,在知青中越早下乡的越是象她这样。

  下乡生活中有许多苦难,但在我来说当时的欢乐多于苦难,现在的一些描写知青生活的书,多数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想真正了解知青的人,不要去看那些小说,请找知青的回忆录集看看。

家园 不知道你说的这些根据从何而来

虽然,代价很大很大,但是上百万(不知确切数)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经过这样切实的锻炼,其人生经验要坚实的多,在随后的改革开发的经济建设中,才比较能坚持不被形形色色的东东忽悠。

八十年代以来,无论是下岗还是其他,主体不还是这些下乡的人?他们正是长身体时候挨饿,上学的时候文革、下乡,中年时候下岗。

根据我的观察,这些人经历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这批人更加趋向于实用主义,对于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的趋向更加漠然而已。

家园 去看履虎尾老师,润树先生,还有柳叶刀

医生的回忆,不同的侧面。三个人观点也不一致,但是都是亲身经历。

还有大哈瑞河友的。

家园 从道德层面上讲,您的想法无疑是值得尊敬的

而且,在特定的社会氛围里,在特定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下,萨苏所说的“你的孩子放到北大荒这样的地方,锻炼八年”然后“他感激你,或者社会感激你”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不过问题在于:以牺牲奉献精神为基础建立的社会,似乎就是不如以人的私心和贪欲为基础建立的社会更平衡。哪怕社会上90%以上的人都无私奉献,只要有那么一小撮贪欲分子存在,就能让这个理想社会的道德体系逐渐崩溃。好象有人论证过“君子国”从经济上讲是行不通的。相反,承认人性的不完美,在彼此提防的基础上建立的契约社会倒是更加稳固。

文革开始的时候多数人都是充满着真挚的热情的。后来热情的消逝,有的人是因为认识到现实的艰辛,而有的人则是因为意识到自己被利用,被欺骗,被出卖。这种幻灭的感觉是伤人至深的。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对文革不断反省警惕的原因之一。

不过我觉得牺牲奉献精神还是基于人类对美好世界的一种憧憬和追求,是应当值得肯定的。有很多人看重这种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感,社会应该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当他们自愿的作出了或多或少的牺牲时,应该能期待得到社会的、舆论的、或者是组织内的认可,而不是被嘲笑为傻瓜。

当然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做这种精神导向,尺度如何,如何跟物质社会相匹配,这都是很复杂微妙的事情。不过“正气”的存在应该还是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所必须的。在这点上,我们现在有问题。

家园 我希望您不要急于和我争辩

想象中的伟大,不是真正的伟大。不是现在才有需要更多知识的工作,而是任何时代,知识都是极为需要的。科技带来的是更高的生产力,没有科技,工业怎么能搞得好?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那些起到关键作用的技术人员来自哪里,就可以理解教育的断层,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何等痛切的伤害。

但是,当时有很多接收知识青年的农场,是从盈利转向亏损的。面对这种情况,上级指示是“这是一个政治任务”,于是大家都不再开口了。比如萝北,绥滨等地(别的地方应该也有,但这两个地方我是向当事人了解过情况的)。

以老萨看来,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纯粹是吃饱了撑的,天下有那样多的事情要做,我们老往天边儿上看干吗呢?

我想,答案不在哪里,答案在我们脚下。

家园 下乡知青大部分不是满怀真挚热情去的

至少我看到的如此,他们只是老百姓的孩子,就算他们“真挚热情”,他们的父母也更加现实。所以他们的走,伴随的有鞭炮,更多的是眼泪。

我们所见过的活生生的事情,都可以被颠倒来说,我深深地体会到历史小姑娘被人打扮的痛苦。

什么时候放下“以史为鉴”的政治任务,而自然地“以史为鉴”,历史或许才会还原其比较真实的面目。

历史的影像存在于某些人的幻觉之中,事情太可怕了。

这个时候,历史就是鸦片。

家园 他们通常都比这里激昂的群众更加沉默

也更加现实,他们知道自己痛在哪里,而不知道的人们在讲他们痛得何快乐。

他们或许会看看自己写了“拆”字的老屋,然后想,这些歌颂我们的小朋友,能帮我一点吗?

不,他们一定明白,一点儿也指望不上 -- 那是他们曾经走过的轨迹。

家园 下乡知情到底热情有多大我也不知道

不过感觉按常理热情应该总是有的。至少是那些容易“被煽动”的人。而这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年轻人谁不愿意投身能改造世界的队伍呢?不止他们,54的学生,88的学生,和抗战时从大城市投奔解放区的青年人都有热情。不过热情不能保证人走对路就是了。

对于历史,我自己是比较绝望的。这个小姑娘只能任人打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对这个小姑娘有了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等自己有主动识别能力的时候经常已经难以改变了。不知到别人怎么样,反正我看你写的历史文章看的热血上涌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你改变了我的认识,而是文章拨动了我心中的那根弦,是共鸣。就是说我喜欢你给我捧出来的那个小姑娘。至于说你可能在迁移默化中改变我的一些看法,那我也认了,谁让我爱看呢。所以我觉得老萨你还是多给我们讲故事来的更实在更有效。至于说还原小姑娘的本来面目,那是专家、大牛的工作,实在不是我等老百姓的能力所能达到的。

还有一个想法:河里估计还是中青年居多,如果大家都能让自己的父辈象老光前辈那样写一写自己的亲历,那一定会对我们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有实实在在的帮助。英雄有英雄的视角,平凡百姓也应该有自己的视角啊。

家园 其实专家大牛们更不好还原,所以我们就写写所见所闻

还有我们自己的感动吧,那不是历史,而是我们眼中目睹的世界。才知道它有着无限的美丽和令人心折的感性。

因为是自己心中的感动,所以也能感动和我们一样的人。

上山下乡,那种所谓的热情其实是可以看出问题的。因为上山下乡提倡于1968年底,实际上是1969年初才开始,文革已经折腾了三年,您可以想象一下,谁折腾三年还能热血上头,那一定是很古怪的事情。所以,上山下乡的知青中,固然有热情在新的挑逗下死灰复燃的,但也有很多人是不愿意离开北京上海或者说不愿意离开家的,并不是一个热情二字可以解释。我们看到那些热血沸腾的场面,其实是值得想一想。

家园 父母就是知青

  我完全认同“现在的一些描写知青生活的书,多数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因为没有写出实际的苦难,实际比这还苦。

  知青回忆录?不需要,父母以及他的同辈人讲给我听的故事不少了,有些话甚至严重和TG唱反调。有邢燕子、侯隽,但不是每个人都是邢燕子、侯隽。

  知青群体中成为知青模范、知青干部的是少数人群,1973年6月内蒙古兵团统计,10万名知识青年中,有4459人入党,643人提干。比例分别为1/20和1/155。(何岚、史卫民:《漠南情――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写真》法律出版社1994)

  当时的欢乐多于苦难,你认为让这些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的人中断学习去农村种地是欢乐?那么你为什么要从河套返回南京呢?自找苦吃么?

  再问一句,您安排您的子女在初中毕业后去河套下乡么?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子女经历一下“欢乐多于苦难”的里程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请勿施于人!

  我父母那辈人有穷困潦倒的,也有家财万贯的,还有跑澳洲当寓公的,他们承认下乡插队的经历是笔财富,但这财富的获得是由多少苦难堆出来的,举个例子,参加人身保险后,遇车祸住院能得到一笔财富,谁愿意遇车祸?

通宝推:飞翔天空,煮酒正熟,acx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您这是返乡插队,还有亲戚帮衬,其他知青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