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且效书生乱解禅 之五 风动、幡动和心动 -- 任爱杰

共:💬42 🌺6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家园 人生为什么就非要有意义拿?

人就是混吃等死来的不行吗?出生既然不能选择,死亡既然不能避免,讨论这些幺蛾子佛理有什么意义。除了骗吃骗喝骗香火这帮和尚能做什么好事。这些烂事讨论清楚了又如何,能不死还是能成佛。都是一帮骗子神棍,只恨时间武宗太少。

家园 老兄,人生意义不是我说的,是九霄老兄说的,我只不过请教一

下,你瞧你,急赤白脸的,要胆子小点非吓着我不可~~~~~~~

家园 对不住对不住

我是个老粗,俗人,自己没追求所以也见不得知识分子们活的高贵活的有意义,粗鄙了,对不住了。

家园 不带这样的!

讨论问题要心平气和,调侃一下也无不可,阴阳怪气就不好了~~~~~~~

家园 补充几个关于“心动”的例子

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是心动更为本质。外界的一切变化,都要被人感知才会呈现并被思考:

1.据说,西班牙人初次登上美洲时,当地土著部落热情的接待了他们。但是部落的酋长却有一事迷惑不解,天天跑到海边沉思。原来他一直觉得海边有某种东西,但他看不到。沉思多日后,终于“顿悟”了——原来海边停着来访者的大船,而他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大脑无法理解的事物,我们往往是无法感知的。一般的认识论观点是相反的,认为要先感知才能理解。我认为所谓的理解是:大脑内在印象和外在现象的统一。那么当客观事物完全超越了你的理解范围时,往往是感觉不到它存在的。

2.心理学上有“似动现象”,以下是百度词条的解释:

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他相继呈现一条垂直(a)和一条水平(b)的发亮线段(见图似动现象实验示意),改变两条线段呈现的时距,并测量对它们的知觉经验。结果发现,当两条线段的距离短于3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同时出现;当时距长于20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先后出现;当时距约为60毫秒时,人们看到线段从a向b运动。韦特海默解释说,当视网膜受到两条线段的刺激后,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

  似动主要依赖于刺激物的强度、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这些物理参数的相互关系可以用科尔特定律来表示:

  ①当刺激间的时距不变时,产生最佳运动的刺激强度和空间距离成正比;

  ②当空间距离恒定时,刺激物的强度与时距成反比;

  ③当强度不变时,时距与空间距离成正比。

  有人认为,对似动具有重大意义的不是刺激的时距,而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如a、b两个刺激,a呈现100毫秒或更长一些,那么在a、b之间根本没有时距时,也能知觉到最好的运动。

似动现象说明了“心动”相对于外在运动的独立性,是电影能够实现的真正理论基础,所谓的视觉暂留是不全面的。

家园 人生的意义啊,一个是人,一个是生

人生人生,不是佛生,也不是神生,而是人生,所以本来就应该立足于人本身,追求的是人之性,而不是佛之性和神之性。

人生人生,意义在于生,而不是在于死,也不是在于死后。生命,生气,生活,就是人生所应当关注的。

家园 呵呵,老兄很高明,但我认为不太究竟~~~~

什么叫人?如我前面提到的,世间包括自己身体在内的所有事物,都不过是脑子里的投影而已,都不过是一组神经信号;心理活动同样也是一组神经信号,除了这个能思的本体是确切存在的以外,其余的一切事物都没有办法证明,什么是人呢?~~~

什么叫生?你可以说这个躯壳能心跳、能喘气、能活动叫生,没有这些表现了叫死,但是生和死能打断么?你能证明是你的精神、你的意识能力究竟是随着肉体死亡而消失,还是精神与肉体分离而导致死亡呢?

老兄很达观,但在这些问题上采用的基本属于回避的办法,多数时候确实能回避,但终究是回避不了的~~

你要是让我证明我的说法,那我肯定没办法,要是能用逻辑证明的话,那么人类社会早就塌掉了~~~~逻辑,是会把自己绕进去的~~

家园 我不回避,

无非是死亡嘛,但是我讲的你肯定不接受,人嘛,总想着灵魂不灭,躯体死了,灵魂通过某种方式还“存在“,基督教说你只要信了它你就可以上天堂,永远在天堂里(估计天堂存在的话,现在也跟澡堂子差不多了)。佛教说,佛教说的乱七八糟的,大体上有那个什么净土,有说在西,有说在中,好象还有说在东,也有的大概觉得这么描述不对劲,就不描述,反正你了悟了就能摆脱生死,实际就是自我安慰,不断强化这种意念,不致怀疑,所有修行的手段都是为了这一目的。玄奘临死旁边人问他往生吗?玄奘正在行正念,要旁人别打断他正念,过一会,临死前一刻说,往生。又有说玄奘看见白马、还是白象什么,莲花什么的来迎接他。如果这个记录是真的,那只能说明玄奘临死出现幻觉了,正如佛教所说的空,幻觉才是空的。在我看来,玄奘挺可怜的。

世间包括自己身体在内的所有事物,都不过是脑子里的投影而已,都不过是一组神经信号

这是错误的说法。你试试不吃饭看看,你不吃饭肚子难受,吃了肚子好过了,说明饭是确实存在的,是确实影响到你的脑子的,如果完全是你脑子的事情,你可以在那里冥想,自我暗示自己吃饱了,这样短时间确实可以撑过去,但最多几天头。道教里面有辟谷的传说,那恐怕也要进水的,也有时间限制和其它的关节。人是铁,饭是钢。没有食物,你的脑子的神经活动就动不了,这就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一个小例子。

人死了,躯体解体,化为尘土,灵魂这个东西,自然随着躯体的解体也随之失去了,但是别害怕,你所害怕的无非是“我”的消失,当你转变一下看法,不要太执着于“我”,可能你就比较坦然了。“我”的物质来自于外部世界,按照某种模式的一种组合。“我”的灵魂是在“我”的物质基础上接受外部的社会意识而产生“我“的意识,而“我”的意识反过来也影响到社会。比如杜甫的诗歌,毛主席的思想,人虽死了,但都还在宇宙中流传,你可以认为他们的灵魂还是存在的。就象计算机软件,无非是程序从一个机器换到另一个机器上运行罢了。所以,“我”的意识在死亡后可以说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物质呢,也是如此,还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身体的物质每天都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有个数字,多少天之后,身体里面,大概除了钙质,其它的都要整个换一遍。

所以,无非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要执着于“我”。所谓的“我”实际上是统一在这个宇宙之中的。

佛教说明心见性,他们的性是佛性;我认为明心见性是对的,但是这个性应当是人性。人需要明了的是自己的人性,什么是人(你问什么是人那是问对了,比问什么是佛要好),怎样做人...

要真想永生,就把自己的思想流传下来,去考虑怎样使得自己和他人更多的联系在一起,你和别人联系得越多,你影响的人越多,你的存在性就越高。一个相关的理念是利他主义(利他思想其实是解放自己,执着于己是束缚自己)。但是人跟人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

总的来讲,还是注意身体,安心生活,对于自己不爽的事情不认死理,尽可能活的愉快一点,精神一点。

佛教呢,是这样的,根和主干不可取,一花一叶有许多还是可以参考的。

就此说一点自我的感想,不在于说服和改变任何人。

家园 111

家园 哈哈,老兄不学佛有点可惜~~~~~~

郑重的说一句,你说的部分东西与佛教暗合~~~~而且心量广大,上根人呀,自愧不如~~~~~~

你说的饿与不饿的问题,其实仍是不能用来当证据的,具体的就不讲了,以免别人以为我传教。简单的说,佛教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自己先给自己拍了部电影,然后又抱着电影里的景物说这是真的真的,唯物和唯心都有正确的一面。在逻辑上反驳很简单,你说“心生则种种法生”,那你给我变出堆金子来,呵呵,不能,还在电影里的人肯定不能~~~~

到此为止啦,祝老兄万事顺心!

家园 你也顺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