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58年前一场史无前例、特殊的奥林匹克 -- 思炎

共:💬80 🌺659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张泽石真的很厉害的,很坚定、勇敢。

他曾任坚持回国志愿军战俘总代表翻译,是战俘集中营里反迫害反背叛爱国斗争的领导人之一。 在纪录片里,他重新唱了一遍,当时在战俘营志愿军战俘唱的爱国歌曲,听的我澘然泪下。

家园 你这个主意真的太好了。其实,也不难拍的。

就根据真实历史拍就行了。

家园 请教一个关于战俘营死亡率的问题

我今天在轻兵器论坛上面看到一个帖子,也是说战俘营的事情。

那位老兄说:

“死亡谷是二次战役西线战俘的临时战俘营。是志愿军的战俘营。

美军战俘在北朝鲜手中更惨,就是那个著名的"老虎幸存者"名单。

如果截留红十字的包裹至少还便宜了志愿军,TG可没有截留红十字的包裹,是拒绝接受,拒绝转运,当然这是在TG高调宣称遵守日内瓦公约的同时。很不理解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想法。”

“问题大去了,50-51年冬近半数的死亡率(中方的说法是由于营养不良),一方面又拒绝为战俘转运国际红十字会的食品包裹,拒绝国际红十字会对战俘营的检查。中方50-51年冬一个大的临时战俘营的绰号就叫死亡谷。

(说明一下,停战前TG搞过所谓“国际”红十字会对战俘营的检查,不过不是ICRC,而是东欧共产诸国的红十字会检查,结果自然都是翘起大拇指叫OK,直至停战TG一直坚定的拒绝了国际红十字会对战俘营的检查)”

“再说明一下,美军战俘43%的死亡率是根据美方的数字算得。

如果按照志愿军自己的数字算更糟,抗美援朝战争史的战果数字里说志愿军俘获美军7200人,加上志愿军从人民军手里接收的2000来美军战俘,4418人战后活着回去了。死亡率超过50%

一般来说符合日内瓦条约的战俘死亡率是5%-10%,德军管理下的美军战俘营死亡率是4%。”

请问,你有这方面的资料吗?他这说法靠谱吗?

家园 你的引文的意思就是中方偷偷屠杀战俘

或者是中方任由战俘死亡而拒绝国际援助。或者是东欧红十字会和中国都是谎话连篇。反正就是中共良心大大滴坏。

这种文章你要是搭理它结果就会和当年断臂残刀疲惫兵在SB上和别人争论教案以及八国联军和义和团的时候一样。

一般来说符合日内瓦条约的战俘死亡率是5%-10%,德军管理下的美军战俘营死亡率是4%。

呵呵,巨济岛战俘营的情况如何?德军管理的苏军战俘营情况如何?

恐怕连《战争史研究》这样无条件无差别的反共反苏亲美的地方,也不敢说美军和德军战俘营是模范战俘营吧。

家园 要是志愿军们也能参与这场运动会就好了

同场竞技,说不定更有趣。

家园 这是多好的电影题材,非要去瞎编什么集结号。另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当时是战士,现在是官僚
家园 这个主意不错,不过当时志愿军们都忙着打仗了

平时,战俘营里的管理人员也和战俘们打篮球的。不过,管理人员当然打不过美俘(人家篮球基础好)。。。当时俘管处还想如果“八一队”(当时打得不错的)能过来跟他们比一场就好了,打败他们,出口气。

当然。。。当时各种情况很严峻的,这个设想没能实现。

家园 我最郁闷的就是《追我魂魄》为什么不拍出来

这几年倒拍了那么多破战争片,不知钱都用到哪里去了。

家园 好像正在山西拍摄

外链出处

家园 真是个好消息。。。可是不太对劲

看到消息之后激动了一下,看完之后就纳闷了。

这个拍电影最好,结果拍连续剧,还30集?原文等于一个电影剧本,没有那么长,要拍就得灌水,意味着质量下降。看看现在能查到的这点介绍;

伊秀娱乐讯 著名演员王雨近日加盟新剧《追我魂魄》,在剧中演惯了“时尚先生”和“浪漫情人”的王雨首次接触反面角色——逃兵团长程文武。

  说王雨饰演的角色是反面人物,是由于没有按照部署参加战斗的程文武带着自己的队伍踏进了铜家峡,也走进了善良朴质的老百姓心中,被当地百姓当做赶来支援的“自己的队伍”。在种种机缘偶合下,程文武只好暗暗认下救难英雄的美誉,享受着乡亲们的热情招待,可是故事还要继续,鬼子的枪声终于响起……

  王雨透露,固然剧中的程文武是个“骗子”,编造了自己的赫赫战功,在铜家峡蹭吃蹭喝。但是作为一名军人,逃兵的羞耻感还是深深笼罩在程文武的心头。这个人物内心有几大的矛盾冲突,在表演方面王雨也是首次塑造一个阳奉阴违的人物。极强的故事性和可塑性吸引着王雨接下这个角色。王雨称,这个人物很像何平导演的著名作品《双旗镇刀客》里的沙里飞,可悲的角色自然也伴随着可恨之处。

有点意思,原著里这位吃完铜家峡老百姓招待之后,带人半夜溜之大吉。我倒想看看他们这剧情怎么编,要是十字岭守军在阻击战时能多一个连支援的话,也许就不用培蕊他们“有枪的留下,没枪的跳崖了”!看完角色介绍之后我非常担心。要是拍糟践了,那还不如没人拍好一些。

家园 呵呵,这个担心很可能遵循墨菲法则
家园 志愿军早期延续了内战的一些处理方法,在条件困难下,对战俘

采取了就地释放的措施。特别是一些伤员,往往直接还给美军。我比较怀疑这个7200人的数字包括了这些释放的人。真要计算美军战俘的死亡率,需要比较进入战俘营的人数和在战俘营中死亡的人数。

另外,战俘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志愿军本身供应紧张,即使供应给战俘的食物超过志愿军自己的战士的供应标准,对于被美军后勤惯坏的战俘来说也是食物极其匮乏,从而很多人死于营养不良。

美军战俘自己的回忆,几乎没有提到在战俘营里受到虐待,只是比较反感每天的政治课。

家园 英美战俘互不服气

听当年战俘营的管理人员说,在战俘营,英国人和美国人也互不服气,英国人嫌美国人“粗野”,美国人嫌英国人保守。踢足球,英国人把美国人赢了,英国人一阵欢呼。比赛篮球,美国人又把英国人打个落花流水,美国人又是一阵欢呼。有一天,管理员看见几名英国人抬着一名美国人,扔到鸭绿江里(当然是江边水浅的地方),那位美国人吱哇乱叫。一问,才知道,英国人嫌那位美国人不洗澡,身上味道太难闻。

家园 有意思。英美的战俘看来的确并不是很友爱的,在郭维敬写的

朝鲜战争中的英国战俘一文中,也描写了英美战俘的显著差异。

我以前在朝鲜战争-英国篇中的回复中贴过:

朝鲜战争中的英国战俘

郭维敬著

英国在朝鲜战争中,出兵两个旅,被俘约千名,仅次于美国,最高军阶的战俘为格罗斯特团团长弗雷德·卡恩上校(colonel Fred Carne)。

英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特点与心理素质和美国有显著差异。英军战俘总的说来,深沉、冷静,自律性比较强。再加英军战俘平均年龄比较大,其中一些人还经受过二战时期的严酷考验,所以在被俘后的早期艰苦环境中,绝大部分英军战俘都能挺得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到身心俱健。

我多次到过英军战俘所在的住处,在志愿军战俘营早期艰苦时期,也很少见英军战俘平时有萎靡不振,低沉、抑郁的表现。他们一般都衣着整洁,内务有条理,经常在户外活动,几乎看不到有在室内躺卧者。有不少人上唇尚留两撇短髭,被俘后仍有一副皇家军人的仪态。虽然这样,他们却都很讲究礼貌,常常一句一声“长官”(Sir)。对战俘营的各项规章制度英军战俘都能服从,居住环境也能保持清洁整齐,违纪现象并不多见。

英、美战俘没有语言障碍,不少人还属于同种族,但平时国别界限泾渭分明,彼此间尽管同属于一个中队又毗邻而居,但频繁交往串门现象很少发现。早点名、出操或其他集体活动英军战俘队伍都很严整。英军战俘喜欢学习,工作认真,如常在图书馆借书阅读,自己的图书馆也管理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分配在伙房工作的英军战俘,一般也能认真干活完成任务。

英军战俘吃苦精神堪称模范,早期战俘营生活艰苦,粗粮他们也能吃得下去,此外能适应环境,生活自理能力强。彼此互助团结精神也较好。英俘中很少出现病号,一旦有人生病,他人都能主动关心照料,因此,英俘中基本未听说有死亡现象发生。

在运动方面,英俘逊于美俘,但比较喜欢足球。文娱活动演出中,英俘比较活跃,常演出杂剧或喜剧、滑稽表演等一类节目,颇受战俘普遍欢迎。

从多方面都可以看出,英军战俘民族意识比较强。平时生活态度严谨,言谈举止都显露出英国的传统,一般感情不易外露。黑斯廷斯在其所著《朝鲜战争》一书中说:“英国人就是不愿意向美国人吐露自己的计划和意向,因为信不过他们。英国人自来感情不外露,对美国人动不动就哭出来,简直感到茫然费解。”紧接着他还举出一位叫做比尔·库珀的英国中尉曾因看到两个美国军官暴露感情失态的事而感到迷惑吃惊。

英军战俘也非常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他们对朝鲜战争一般有清醒的认识。有的在战俘营积极参与拥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活动,有的对其家属在国内参与和平运动要求停战的活动,在公开场合表示支持与自豪。许多英军战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前线掩护他们到后方战俘营途中冒着美国飞机狂轰滥炸,也照样不对战俘泄愤以及到战俘营后受到的人道主义待遇表示由衷感激,或写文章,或向国内写信加以赞誉。英国陆军大臣赫德对此曾公开承认,他说:“从我们所知道的他们(指战俘)给亲戚的6000多封信里,几乎众口一词地说他们待遇是相当好的。”英军战俘在遣返过程中及回到国内,都没有像美军战俘一样受到当局压制监控。因此,他们在当年遣返过程中及返回国内后,曾在各种不同场合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表示由衷的赞扬。

英国朋友们包括原北约北欧军总司令安东尼·法勒·霍克利将军的这种实事求是精神与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敬佩之情,确实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摘自《第一等战俘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