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05) -- 江南水

共:💬226 🌺89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霍去病的成名战,指挥的只是偏师

汉朝精锐骑兵战斗力强于匈奴骑兵。而且当时汉与匈奴的强弱对比已经明显,整个汉朝也还处于上升期,这种情况下,一只偏师就算失败也无关国运。

而赵括这回完全不同,秦强赵弱,一旦失败就是灭顶之灾,事关国运,不能不慎重。

家园 我个人认为这次赵括指挥的相当不错了。

不要忘了他面对的是白起,当时用兵的第一高手。而且他的对手还拥有兵力上的优势,拥有粮草供应上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谁有可能战胜白起?没有人。赵括能在白起的包围圈中坚持四十多天,本身已经说明了他的能力是相当优秀的。白起在战场上,一般即使在明显兵力劣势的情况下都是秋风扫落叶式的结束战斗的。输给白起这样一个战神级别的人物可以说明赵括不是白起这个级别的,但是能说明他是笨蛋吗?不能吧。

家园 赵括的责任至少有以下两个

1 40万大军轻松就被合围,赵括竟然没有留预备队。导致援兵和粮道被断绝,赵国一点音讯都不知道。

2 对敌人的情报侦察极其糟糕,对方主帅换人不知道,对方兵力变动不知道。兵法早就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或许赵括有一定能力,但是他没有带过大兵的实际经验,对于这些突发事件出昏手的可能性太大了。

家园 对这两点有点看法。

1.目前对长平作战的整个过程并不清晰,所以赵括被围是因为他没有留预备队这一原因不能确定。

2.这点完全反对。赵国的侦查能力不可能随着军队主帅的变化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赵国的情报能力的确有问题,但责任人不应该是赵括。

家园 进一步证明,赵王选赵括不是一时兴起。呵呵
家园 关于预备队

我记得是凯撒在对战庞培时首次使用,时代是公元前48年。没有证据表明在长平之战那个时代,中国就出现了预备队战术。没留预备队这实在怪不得赵括。

家园 按史书记载是被忽悠,确实不是一时兴起啊

赵奢说赵括的问题是易言兵事,对战争这种死生之事过于轻率。这种态度表现在战术上必然是倾向进攻,这应该就是赵王选择他的理由之一。

如果不愿意相信赵王是白痴的话,我觉得他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旷日持久的大型消耗战令赵国疲惫不堪。赵王知道秦强赵弱,一直这样消耗下去吃不消。最好是能通过攻击型打法来速决。

第二,廉颇长期没有胜利,以前战绩累计的信任和信心正在失去。

第三,虽然秦强赵弱,但由于攻方消耗大于守方,秦国同样也耗不起。刻意散布的“秦军害怕赵括”流言,在关键时刻推了赵王一把。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08)

换还是不换,这不是问题

在长平前线的赵军将士,有一个重要任务,跟狗娘养的秦国人作战,还有一个相对不怎么重要的任务,吃饭。

变形金刚还得需要能量块呢,要求赵军将士不吃饭,还得打败可恶的秦国人,那就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了,也不人道。

数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就像一座大山,着着实实的落到了赵国的背上,国内的粮食储备基本上用光了,只好向其它国家请求支援。

这时候,秦国人说话了,齐国和楚国你们掂量一下,要是赵国真心跟你们穿一条裤子,那我没啥说的,回家;要是赵国过了这条河,就拆桥,那我就收拾你们。(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

即使秦国人不打这个招呼,恐怕齐国人也不愿意搭理赵国。

二十年前,赵国站在燕国一边,差点儿让齐国歇菜,还不让秦国来干预齐国的局势,这是旧账就不说了,就在几年前(前271年),赵国的蔺相如还攻占了齐国的平邑(今河南南乐县)。

三晋一遇到秦国的巨大压力,就向齐国求援,一解除了警报,就拿齐国开刀,把齐国当成了冤大头,你让齐国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国际主义精神,无怨无悔的任凭三晋予取予求,这也太没有天理了吧。

收到赵国的SOS信号后,周子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救赵国就是救自己,没有了赵国这道防火墙,秦国不会让齐国安生。

齐王田建看到的事实是,即使有赵国这道防火墙,赵国也不会让自己安生。

三晋的信誉度和美誉度并不比秦国高多少,这也给他们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齐国给赵国的答复,用郭德纲的英语来说就是,play go(玩儿去),一粒粮食也没有给赵国。

不得不说,这一次齐国真的错了。

如果这一次齐国让赵国既吃不饱,又饿不死,跟秦国死磕到底,他的战略环境会改善不少,齐王田建最后有可能在齐王宫混个善终,不至于饿死在异国他乡。

外人不来帮忙,赵国马上暴露了国家综合实力不足的先天问题。

战争是两个国家(集团)综合实力的大PK,所谓的综合实力,大体上可以分成三部分,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外交实力。

中国象棋的那几个大子儿,跟这三部分实力有相似之处。

在所有的棋子中,車的威力最为恐怖,还能够在棋盘上横冲直撞,一車十子寒。

战争中,军事实力也是国家实力中最尖端的那一部分,没有相当的军事实力,也就不要考虑什么胜啊负啊的了。

从威力角度来看,車勉强可以比喻一下军事实力。

在棋盘上,馬不能像車那样直来直去,只能走“日”字。

国家的外交也是半遮半掩,不能明明白白我的心,而是绕来绕去。

从行走的路线来看,馬跟外交也有得一比,并且两者还有一个共同点,经常受到掣肘。馬经常会被其它的棋子别住马腿,有时候是自己的棋子哦,外交也经常受国内外力量的左右,不能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炮要借助于其它棋子的配合,搭起炮架子,才能显示出巨大威力。

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只有站在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的肩膀上,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没有这两个实力做坚强的后盾,国家的那些财富就是给别人做的嫁衣裳,所谓“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从需要借助外力来看,炮似乎也可以比作国家的经济实力。

好了,棋子都有了,那就看一下长平这个棋盘上的局势吧。

先看执红的赵国(他先出的招儿),赵国的車还是相当有战斗力的,能够跟秦国缠斗一阵儿,但是现在处在守势,被秦国的車压制住了,落在了下风。

赵国的馬,已经被秦国别住了马腿,一步也不能动了,基本上就是“司马懿”(死马矣)。

赵国的炮,也快接近弹尽粮绝了,因为馬已经死了,所以没法给炮提供足够的支持(不能利用外交来争取外援)。

再来看一下执黑的秦国(他是应对者),战场上秦国的車虽然处在攻势,但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只是暂时处在上风而已。

秦国的馬,还相当活络,不仅把赵国的馬别死了,还为自己争取了一个相对不错的外部环境。

秦国的炮,那就不用多说了,弹药那是相当充足,秦昭王的战前动员没有白忙活。

对比一下双方的子力就会发现:

赵国死馬,秦国一个馬(秦国的国际形象不好,先天就少一个馬);

相对于秦国,赵国也就一个炮,秦国双炮;

战场上,虽然秦国占了上风,但此时双方的車算是势均力敌,不过秦国还有一杆大車远离主战场,在大本营,并没有投入使用。

就看这个子力对比,只要秦国人的昏招,不是昏得天旋地转,赵国在长平失败,那简直是一定的,唯一的疑问只是到底能失败到什么程度。

前线战事处于胶着状态,秦国也没法动車,但是他有炮这个棋子可以动,只是用炮也能够搞定赵国,埋头搞好后勤补给,这样一直耗下去,也能耗死赵国。

跟秦国相比,赵国的馬死了,炮也没有多少弹药了,唯一可以动用的棋子就是車了。

在无子可动的情况下,赵孝成王也只能一个劲儿的催促廉颇,尽快改变目前的前线形势。

面对着虎狼一样的秦军,名将(有名的将领)廉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办法,就这么严防死守,都能让秦军讨到便宜,如果放开对攻,那赵军将会死得更难看,这一点,廉颇比谁都明白。

廉颇抱定了老主意,任凭赵孝成王怎么催促,我就是不跟秦国人玩儿,任凭风云起,稳坐钓鱼台。

廉颇这种乌龟不出头的战术,博得了后世的大力表彰,很多人认为,这才是赵军能够取胜的唯一正确方法。

从军事斗争的角度来看,廉颇确实做到了最好,面对几乎不是人的秦军,就是不理他,最大限度的保存赵军的有生力量,等到秦国人撑不住了,一个反击,就齐活儿了。

廉颇要想能够齐活儿,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赵国能够充分供应廉颇在前线的给养,等到秦国人撑不下去。

显然,赵国做不到这一点。

用廉颇的这个方法,一直这么耗下去,不用等到秦国人撑不住,前方的赵军将士就没饭吃了,到时候这数十万赵军的下场,跟历史上的真实下场相比,不会好到哪里去。

从战争的角度来说,廉颇这种老鼠不出洞的做法,就不一定那么正确。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已经跟各种花里胡哨的手段,没有什么关系了,比拼的就是谁的物质基础更雄厚,用武侠小说的话说那就是,两大高手放弃了眼花缭乱的招式较量,直接比拼上内力了,内力深厚的活下来,内力浅一点儿只好说一声来世再见。

为了避免力竭身亡,内力不济的赵国决定改变打法,希望用招式的变化,来弥补自己内力不足的先天缺陷。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邯郸城的街头巷尾流传出了这样的说法:眼下秦国最担心的是啥,那就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前去担任赵军前线的总指挥;廉颇好搞定,再说他就要投降了。

说实话,就是没有这些传言,赵孝成王也要找人替换廉颇下场,廉颇那种打法,迟早会把赵国带往万劫不复的境地。

赵孝成王不是后世的评论家,没闲工夫思索廉颇那个战术的高明之处,他要解决赵国面临的现实困境,整个国家的家底儿快被掏空了。

除了换人,赵孝成王没有更多的选择。

那你得有人可以换啊,当下赵国并没有更多的将领来做替补。

最近一个曾经打败过秦军的赵奢,已经走了,几年前攻陷齐国平邑的蔺相如,也病得起不来了。

赵国最后一个名将(真的有两下子)李牧,这会儿不知道有没有登上赵国的舞台,即使登上了舞台,那应该还是个小角色。

即便赵孝成王不拘一格,起用李牧,效果也不会见得有多么好,面对实力还不怎么样的匈奴,李牧都采用廉颇对付秦军的战术,面对秦军,李牧也不一定就比廉颇高明多少。

本土的将领是没多大指望了,外来的呢?

还记得乐毅跑到赵国来寻求避难吗。

从齐国前线下来后,乐毅就到了赵国,到长平之战的时候,不知道是否还在人世。

即使乐毅还在人世,年龄应该也不小了,自古名将如美女,不能白发见世人啊。

再说,乐毅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辉煌,也是瞅了一个空子,长平前线就没有那么大的空子,再让他钻喽。

对了,乐毅的老对手,曾经帮助齐国神奇复国的田单,倒是还在人世,并且还正在赵国担当丞相的重任。

凭借即墨一座孤岛,田单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堪称奇迹。

所谓的奇迹,就是金字塔,几万年内不会再出现另一次,用正式语言来说就是,不具有可复制性。

蒋某人也守着一座孤岛,整天也念叨“勿忘在莒”,你忘不了“莒”又有什么用,时代不同了,给你个田单,你也只能龟缩一隅啊。

不过呢,刚到赵国的时候,田单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不可复制的,相反还对刚刚战胜了秦军的赵奢,有点儿不服气。

田单倒还是客气,不是不服赵奢的战略战术素养,只是不服赵奢动辄就用十万、二十万的大军。

在田单看来,用三万人就可以搞定天下了,用那么多的人马,徒然增加后勤负担,还拖累国民经济发展。

田单太把自己的辉煌当回事儿了。

赵奢倒没有客气,直接指出,田单不但不会用兵,还看不清天下的形势。三万人横行天下的时候,天下诸侯林立,每家诸侯没有几口人,修建的城池也是豆腐渣的兄弟,用三万人搞定天下,有啥难的;现如今,天下还能打仗的国家就那七个了,每家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口,修建的城池都能抗住核袭击,这会儿再想用三万人去打仗,找死啊?

要与时俱进啊,田单同志。

听了赵奢的分析,田单长叹了一口气:那么大规模的战斗,我是搞不定的!

即使乐毅还活着,即使田单与时俱进,提高了自身水平,能够指挥数十万规模的军队,他们也很难拿到赵军的指挥权。

这两位都算是外国人,在赵国军队中几乎没有根基,一下空降到长平前线,光是理顺各种关系就得花点儿时间,但是时间并不站在赵国这一边,赵国没有多少时间来让他们去适应环境。

看了一圈,赵孝成王也很无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只能从基因上考虑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讨论】

今天的内容怎么还没有发出来?

家园 看完我那叫一个汗

原来历史可以酱紫写的........

家园 沙发
家园 【讨论】长平之战,赵国有机会吗?

同意水兄的这句话:

在整个长平战役过程中,虞卿这个虚张声势的主意,给赵国提供了唯一一个解套的机会。

后人老是说因为赵王中了离间计,换下廉颇,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惨败,也给秦国统一天下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但是,仔细想想,即使不换下廉颇,赵国有机会吗?

首先,太史公指责平原君说:“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这点我想太史公有些太结果导向了。从秦的战略上来讲,秦的目的必然是并吞六国,这点当时六国人应该不是不知道。所以,无论上党要不要,秦赵摊派是迟早的事。至少早摊派,在上党附近决战,地形上赵还能加些分。至于晚摊派?我看不出晚摊派对赵的好处,无论外交,经济上,秦上升的态势都比赵明显。所以至少我想如果处在当时的位置上,接收上党都不能说是一个错误,至少,能在国力上给赵加些筹码。

从战前的态势来看,秦赵两国的国力本就不是在一个层面上,说3比1一定都不过分。秦是早有预谋要和赵决战,而赵接受了上党,有打大战的准备,派廉颇领大军接收,却没有打大战的信心和决心。一旦双方接触,小败几次,就想媾和。

在双方接触初期,进行了小规模的遭遇战,也可以看出,秦赵两军在士兵战斗力上也有一定的差距。秦斥候兵就斩杀了赵裨将茄。

可以讲如果秦国的将领不发烧发晕发颠发傻,赵基本没有胜利的希望。

廉颇在守,可以说是等待,等待秦国将领发烧发晕发颠发傻,可是赵国等得起吗?以1/3的国力和对方打长期的消耗战,最后一定是不败而败。所以,我很理解后来赵王换下廉颇的心情和动机。

说赵王错,如水兄说,错在外交上,不是错在人事任命上。败在经济上,也不是败在人事上。

再回头说,赵国有机会获胜吗?老实说,基本没有。

第一个想法是重新选择战场,选择更有利的战场。秦军不是耗得起吗,那如果选择一个双方的补给线大于3比1的新战场我们接着耗呢?在长平附近我们可以看到秦的补给有汾水,沁水的水道支持,而赵基本上只有靠陆路。具体执行上应该是将上党居民迁居(毕竟那时候生产力重要的是人,土地资源有的是),军队粘住秦军逐渐后撤到新战场。不过这个方案首先是政治上失分,毕竟上党居民不愿意投降主要就是安土重迁,不愿意搬迁。其次,如果秦军改变战役目标,不再追求全歼赵军,而只是满足于占领战略要地上党,不尾随赵军到新的战场,那么失败的仍旧是赵。再次,我们看看地图,长平到咸阳距离和到邯郸的距离,基本上已经接近3:1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赵已经没有多少战略空间可以允许他退了,再退就快到邯郸了。

不过换上赵括,赵王的想法是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不愿意窝窝囊囊的亡。这个时候,我想赵王应该是放弃了媾和的想法,决定决战了。这个时候也许反而是重新选择战场的时机。毕竟下面赵括的战术方针将以攻击为主了,那么在长平附近进攻秦的预设营垒,还不如后撤到一个对己方更有利的战场。

----------------- 猥琐的分割线 ---------------------------

纸上谈兵,纸上谈兵,仅仅是纸上谈兵

家园 黎叔可堪比明希豪森哪
家园 唯我独尊

赵括一上任便撤换将领,改变战役部署。摆明是不信任他人,再多的情报对对他也是无用,一个人陷入了狂妄,只会选择性的失明。

家园 赵括是参谋型的人才

参谋型的人才偏重于细节,崇尚完美,决心下的慢。注定此类人没有大局观,决断犹疑保守。参谋型的人才往往号召力低下,不善用人。参谋型的人才之大成者如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作为就是好的注解。情势已变还要固守隆中对的决策,有大将魏延不敢重用,6出岐山而不知变通,内政上未争取到巴蜀本地士人的拥戴,外交上未达到和东吴实质性的结盟。军事上赢得的是战术、战役的胜利,却是战略上的失败。

赵国如不换廉颇,任赵括为副将说不定还有翻盘的可能。秦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拖久了就只能撤军。赵军可以正守,以奇攻,反正在内线作战不怕拖。时间久了其他国家一定看法有变,正好可以采取外交手段,能达成新的连横也未可知。

长平之战秦国出尽了老本。为什么要坑杀40万降卒?因为秦军也是半残了,白起也害怕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