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78) -- 江南水

共:💬62 🌺277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狐白裘没见到,通宝倒是有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呵呵,祝幽浮兄发财
家园 这个事情

没有爵位也不打紧,其他儿子虽然没有继承爵位的权利,但是有继承家族财产的权利,嫡庶继承财产的权利还是相对平等的,这一点跟同时代的欧洲有点儿不一样。

这个家族财产应该包括土地和人口吧,这些东西就是战斗力啊...

如果这些东西也分,那就是一个诸子析产的制度了,这样一家贵族岂不是分分分几代人就分得剩不下什么了?要是全是这样的话,那就是推恩令了,多少代人分下来,不太容易形成韩赵魏这样的大贵族势力吧...

是不是还有啥别的手段确保继承爵位的嫡系长房不因析产损失实力的?

另外同时代的欧洲基本就是古罗马吧,我记得古罗马的讲法是死者的遗嘱最大,凡是具备某些条件(好像是罗马公民权之类...)的子女都有财产继承权啊...也可能是我理解错了...

家园 中国的古代继承我也不是特别清楚,需要明白人指点一下

不过,不动产好像不能分割(人口依附于土地,算是不动产),跟推恩令不太一样

我的理解是,动产可以分割,不动产归嫡长子,也不知道对不对

对西方的一点儿了解,也是来自于小说,从小说中了解到,所有的财产归一个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只能靠媳妇儿的嫁妆。

具体是怎么回事儿,还得仰仗各位牛人指点,希望各位仁兄不吝赐教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81)

西方谚语,两个脑袋比一个脑袋聪明,孟尝君也想到了在他这里混饭吃的脑袋们。

一听是这种事儿,这些脑袋们也没招儿了,意识代替不了物质啊。

大伙儿都没招儿的时候,坐在最下座的一个门客(混饭吃也是有等级的)自告奋勇的站了出来:我能拿回狐白裘。

深夜里,这位仁兄装扮成狗(不知道是怎么装扮的),进入秦王宫的收藏室,把狐白裘又拿了回来。

关键时刻,还是需要动手能力强的。

此为“狗盗”。

枕边风一吹,孟尝君马上就自由了。

自由后的孟尝君对咸阳没有丝毫的留恋,立刻更换通行证,改变姓名,向着自由的东方飞驰。

夜半,函谷关。

函谷关外就是另一番天地了,孟尝君离真正的自由只有一步之遥。

这一步之遥,却被严苛的秦法变成了天堑。

秦法规定,鸡叫后才放行人出关。

以秦人执法必严的精神,这会儿让守关的开关放行是不太可能的。

要是等到鸡叫,鬼知道那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儿啊。

就在孟尝君一行人在函谷关下徘徊的时候,秦国的追兵就在他们身后。

秦昭王解除了孟尝君的软禁后,马上就后悔了,派人去探听孟尝君的下落,孟尝君早就没影儿了,秦昭王也立刻派人前去追赶。

这才是真正的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眼看孟尝君的自由就要化为泡影了。

一个下座的门客(比前一个的等级高点儿),挺身而出,学起了鸡叫,函谷关内外的家鸡野鸡随声附和。

这是“鸡鸣”。

最关键的时刻,还是需要动口能力强的。

后来的周扒皮就是这位仁兄的山寨版,如果周先生没有听说过这个典故,那也算是他的原创。

孟尝君离开函谷关不久,也就一顿饭的工夫,秦国的追兵也来到了函谷关下,算是为他送行。

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的头子,不能得到真正的贤士,如果有一个真正的贤士,凭借齐国的实力足以制服秦国,犯不着用这么下作的手段逃命。

王荆公还断言,就是因为孟尝君手下有了这些鸡鸣狗盗之徒,才致使真正的贤士不来归附他。

王荆公的这个论断有点儿高。

高者,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人才井喷期,自我感觉多少有两把刷子的,都积极奔走,争取能够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基本上没有漏网之鱼,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都没有例外。

但是,放眼那几百年,又有几个人能够凭一人之力扭转乾坤呢?

在我看来,也就管仲和商鞅两人而已。

这种超级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非但这种人可遇而不可求,这种人需要的舞台也是可遇而不可求,多少偶然因素才能造就这么一个奇迹啊!

我倒要问一下王荆公,按照他的标准,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上(到王荆公时代),有几个真正的贤士?

可惜他听不到我的提问,但是我相信他也找不出几个。

王荆公的这个论断竟然还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跟王荆公产生共鸣的这些人,认为把天下交到他手上,他足以改天换地,扭转乾坤。

这只能说明某些知识分子的无知和狂妄。

无知和狂妄并没什么,无知并且狂妄的人侥幸拿到政权,那就是灾难喽。

事实上,王荆公本人也没有做到扭转乾坤。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全文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秦昭王扣押楚怀王,楚国只能吃哑巴亏,打掉牙和血吞下,但是他得罪孟尝君就没有那么便宜了。

回到齐国后,齐湣王任命孟尝君为丞相,孟尝君马上展开了对秦国的报复。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纠集了韩国和魏国,前来找秦国的晦气。

那几个国家为啥不掺和啊?

一个一个分析:

燕国正在琢磨怎么对付齐国呢,跟齐国联合……?

赵国的赵武灵王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忙着呢。

楚国正在忙活着找新领导呢,楚怀王不是被“挽留”在秦国了嘛。

也就是说,三个国家,这是齐国所能召集的所有力量。

只要东方六国一认真,秦国就会有大麻烦,这不,在自己的家门口,函谷关,秦国也吃了瘪。

但是,漫长的战线也让三国联军陷入了困境,后勤补给和兵源都跟不上趟儿了,三国联军打上了附近西周的主意。

(按:局促于洛阳的周王室又分成了东西两部分,称东、西周)

西周固然得罪不起三国联军,他也得罪不起秦国啊,只好派苏代前来交涉。

苏代扯了很多,归根结底一个意思,齐国攻打秦国纯粹是为韩国和魏国义务劳动,他们两家没有了秦国的威胁,就要威胁齐国。

苏代的这个说法符合实际情况,齐国跟秦国之间隔着三晋,打完秦国,他们吃肉(占领土地),齐国顶多喝汤(捞点儿金银财宝之类的)。

任何时代,不动产土地都比动产值钱得多。

占领了秦国土地的三晋,立刻就是齐国的大敌,齐国捞的那点儿动产,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又会成为三晋的,整个就是白忙活。

在这种情况下,孟尝君也只好不了了之,秦国算是过了一关。

顺便说一下,就在这一年,黄河和渭水断流一天,看来在当年黄河中上游的环境,就已经有问题了。

过了这一关的秦国,并没有高兴多长时间,出来混,有些东西是必须要还的。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在秦国的那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组成联军,再次来找秦国的麻烦。

燕国没有参加联军的原因,跟两年前一个样儿。

楚国忙着办理楚怀王的丧事,也没闲工夫操心国际上的事务。

二流的宋国,竟然也有闲情逸致跟着掺和,这也算是一个不多的例外。

细心的您可能会问:水,你幼儿园毕业了没有,咋不识数呢?

我摸着你的良心,向你保证:虽然俺没有上过幼儿园(不是我不上进,是当年的条件所限),但是十以内的数,俺还是能掰扯得比较明白的。

这几个国家里,有一个比较特殊,中山国。

中山国此时是赵国的附庸国,要听赵国的吆喝,所以说是五国联军。

五国联军,绕过易守难攻的、秦国的天然门户,函谷关,来到了盐氏(今山西运城),只要渡过黄河,前面就是一路绿灯啦。

这下,秦国的头真的大了。

由着五国联军折腾下去,秦国就得来一次咸阳保卫战,这风险不是一般的大。

为了规避更大的风险,秦昭王拿出了黄河以东的部分地区,反正这些地方也是抢来的。

秦国把武遂重新归还韩国,把封陵归还魏国,作为联军撤兵的筹码。

差不多就行了,搞得秦国狗急跳墙,谁也没有好果子吃,五国联军同意了秦国的价码,没有得到土地的那几个国家,就算是为魏国和韩国义务劳动了一次。

这几个国家攻打秦国是不是为楚怀王出气,不好说,但客观上还是有点儿为楚怀王出气的意思。

我认为,秦国本不该这么被动的,在楚国有了新领导后,完全没必要不让楚怀王回国,让楚国新老领导人见个面,对楚国的杀伤力可能会更大。

这也怨不得秦昭王,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国家两代领导人都活着,国家处于麻烦状态的先例。

不过,秦昭王很快就会看到这一幕了,这一幕就发生在秦国的邻居,赵国家里。

看到这一幕,秦昭王或许能够自我安慰一下:幸亏当年没有扣下赵国的主父。

对,赵武灵王也来到过秦国,并且也是差一点儿被扣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鸡鸣狗盗

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人都有用,就看领导的水平。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

家园 秦国太不厚道了,不靠谱
家园 王荆公的出身论确实有点好玩

按他那个标准,刘邦和他的功臣元勋一大半都是鸡鸣狗盗之徒,然而乱世中只有这种人才能脱颖而出。而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只能跟随这样的主子。

家园 所以后来结局很惨啊

二十万秦兵和咸阳做了六国联军泄愤的替罪羊。

家园 荆公自己选出的人才也不怎么样

章惇曾布吕惠卿没一个是好东西,北宋后期的政治就是被这群人搞乱的。如果是范仲淹说这话还有点说服力。中山乔自己说过知难行易,真正做起来才发现知难行更难也。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82)

悲情赵武灵王

让赵武灵王在历史上扬名的,是有名的“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也是战国时代唯一一次由国君主持的变革,这是一次重要的军事变革。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武力不振,所以历史界对“胡服骑射”的评价也一直居高不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诚哉斯言!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要求国内有头有脸的人,以后都要穿游牧民族的服饰,并且还要学会骑在马上射箭。

为了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迅速的赶上时代潮流,赵武灵王决定让王族成员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尚服饰的领路人。

以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赵成为代表,赵国的王族成员纷纷表示,服装还是咱家的好,犯不着学习没啥文化的异族。

跟砸人家饭碗的变法相比,“胡服骑射”触及的利益集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他遭遇的阻力一点儿也不比变法小,甚至更大。

所有反对“胡服骑射”的人,都把矛头对准了“胡服”,几乎没有人反对“骑射”。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骑在马上射箭远比在战车上射箭效率高,没人会反对如此有效率的作战方式。

至于胡服嘛,还是算了吧,我们穿着自己颇有品味的服装,也可以骑马射箭嘛。

殊不知,作战方式决定了服装的样式,穿着复杂华丽的华夏服装,非但没法骑马射箭,还很可能成为游牧民族的靶子。

这帮人为什么这么死脑筋,跟穿啥衣服较真儿呢?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在历史上因为触动利益纠葛变法而死的人很多,不触动利益纠葛的文化变革,制造的血腥更多,两者甚至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中国历史上如此,清朝初期剃发易服制造的血腥,穿越时空,到今天也能嗅到。

世界历史上也如此,宗教之间的血染风采,同一宗教内部教派之间的流血冲突,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

这是为了什么呢,我始终找不到答案。

万幸的是,赵国的这次胡服骑射并没有制造血腥,赵武灵王做了一下思想工作,赵国的贵族们就接受了。

胡服骑射后,赵军的战斗力呈几何级数增长,短短数年内赵国不仅扩大了疆土,而且还把曾经的死敌中山制服,让他只有听吆喝的份儿。

一切都很完美。

幸福总是短暂的,公元前299年五月发生的一件事,为赵武灵王的悲剧人生,播下了一颗种子。

这一年,赵武灵王把王位传给了十岁左右的王子赵何,后来的赵惠文王,自己号称主父。

赵武灵王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更大的兴趣是在边疆转悠,琢磨如何开拓疆土,对琐碎的内政兴趣不大,不过呢,把内政交给别人又不怎么放心,干脆让小儿子做个影子赵王,坐镇后方,由大臣辅佐,搞经济建设。

长年在边疆转悠,赵武灵王的头脑中,慢慢构思了一个伟大的设想,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九原(今内蒙古包头) 南下,直接奔袭咸阳,让秦国歇菜。

这就是前面说的,赵武灵王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计划,但也不是一点儿都不靠谱,赵军的骑兵从黄土高原像瀑布一样,倾斜而下,一个冲锋来到关中平原,咸阳城就得哆嗦一下。

为了更加完美的实施这个计划,赵武灵王做了一件别人不太会做的事儿。

就在传位给赵惠文王的同一年,赵武灵王自称是赵国的使者来到了咸阳。

赵武灵王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来是勘察一下咸阳周边的地形地貌,二来是看看现在的对手,秦昭王,是个啥样的人。

接见完赵国的使节团后,秦昭王感觉什么地方有点儿不对劲儿。

仔细想了一下,找到了答案,问题出在那个使节团的团长身上。

多年来身居高位,发号施令,赵武灵王身上,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股跟普通人不一样的气质。

找到答案后,秦昭王立马派人去追查这个使节团的底细。

赵武灵王是大胆,但不是傻大胆儿,完成任务后,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秦国,避免了跟楚怀王和孟尝君做伴儿的命运。

公元前299年真是不一般的一年,如此多的风云人物都聚集到了咸阳。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赵武灵王是一个有魄力的人,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做国家领导人,能够破除陈规,大力创新,对国家来说是福气。

但是,这种人往往还有另一面,率性而为的一面。

作为个人,率性而为没有什么不好,最坏也不过是得罪周围能够得罪的人,落个不团结同志的美名。

作为国家领导人,率性而为就麻烦大了。

国家领导人不是一个人,他的一举一动牵扯到太多人的饭碗,一不小心,说不定把锅都砸了。

赵武灵王的率性而为,不可避免的给赵国带来了麻烦,并且也为自己酿了一杯苦酒,还给自己弄了一个反差极大的谥号。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赵武灵王对得起“武”这个相对美好的谥号,但是他也该得“灵”这个相对有点儿贬义的谥号。

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一个梦。

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MM自弹自唱: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

这位MM叹息自己命运不济,徒有国色,无人赏识的幽怨,深深的打动了赵武灵王。

在一次宴会上,赵武灵王像祥林嫂那样,一遍又一遍的讲述这个梦。

吴广(不是后来农民起义的领袖)听说了这个情况,感觉这是个机会,恰好他闺女的名字中也有个“嬴”字,天意啊!

吴广先生跟老婆商量了一下,就把自己女儿娃嬴献给了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也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娃嬴MM身上,并且还让MM成为了赵国的国母。

子以母贵,娃嬴MM生下儿子赵何后,赵武灵王把原来的太子赵章废掉,让赵何做自己的接班人,并且还让赵何提前接班。

虽然那年头以嫡长子继承为原则,但是也经常有例外,这也没什么,但是到了公元前296年,事情有了微妙的变化。

公元前296年,燕赵齐三国联手把中山国送进了历史。

这一次燕国之所以跟死敌齐国联合,是因为当年齐国灭掉燕国的时候,中山也站在齐国身边参加了那次活动。

也就是说,此次灭掉中山,也是燕国报仇的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

中山国就在赵国的卧榻之侧,赵武灵王本人都认为,这个中山是自己的心腹大患。

灭掉中山,了却了赵武灵王的一桩心事。

赵武灵王不得意一下,也对不起自己,宣布全国大赦,并且准许民间无限制饮酒五天。

全国大赦表示领导人体恤下情,是天大的好事儿,无限制饮酒咋能也跟他并列呢?

答案是,能,确定肯定以及一定的能。

酒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古今中外很多人都跟他过不去,但是他老人家踩着无数的白眼,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在可预见的将来还能茁壮成长。

很多宗教都有禁酒的规定,例如伊斯兰教、佛教的一些教派。

除了宗教的相对软性禁止(伊斯兰教是硬性禁止),很多国家不惜立法来硬性禁止,当年美国把禁酒都写进了宪法修正案,老毛子也通过行政力量来跟伏特加较劲。

结果呢?

美国用另一个宪法修正案宣布解禁,跟伏特加较劲的老毛子的头头脑脑,也都没有好下场。路人癸:克里姆林宫的周期律(下)不要得罪伏特加!

面对如此强悍的酒,我只能一拱手,佩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刘邦不会听王荆公的

这是老油子了,不是“长于深宫之中,养于妇人之手”的小孩子那么容易忽悠的

刘邦自己狂放没问题,手下人可别想那么狂放

家园 哈哈,我是在说他识主的能力

乱世中如果按他的这个标准,还没找到合适主公和同事就被做掉了。另外,神宗的见识也非简单的“长于深宫之中”,有自己独到的政治主张,荆公下课后他适当调整了变法的政策,比荆公那种不切实际的冒进要切实的多。

家园 中山国,郑国等,它们在战国时期有没有什

么出名的大事件,特殊人物,或一些趣闻奇闻什么的。但凡看春秋战国的故事,几乎都是那些大国的故事。

有没有中山国的故事?

家园 中山国曾经参加过五国相王

另一个就是乐羊的儿子被他们煮成肉汤了,灭国后的中山国退入太行山打游击,几十年后又重新崛起,直到再次被赵国灭掉。另外,中山国的中心在现在的石家庄平山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