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穷人的普世价值 -- 同人于野

共:💬212 🌺1536 🌵2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普世价值,是总理在提倡,当然会成为时尚
家园 这有点自己树靶打了吧

中国的主流舆论,早在20年前就开始鄙视“以考大学为核心”的中学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国内中学,谁不追求升序率啊。

家园 那还不快感谢受教育,

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业余爱好,充其量就是业余爱好,他不喜欢,就算是如何擅长,也不过是一种摆设而已。和结婚一样,不是越强越好的,要看何不合得来的。你要创造环境是没有问题,但不至于在业余爱好上计较太多了吧。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家园 感觉有点走火入魔了

以前的文章看得都挺好的,没想到与教主也是一线之隔。但是敢于思考,勇于思考是永远都要鼓励的,就是同人说梦话也还是爱看同人的贴子。

家园 嘿嘿,我是第300花。
家园 其实,那也是你作为好学生的一种特权

我也见过这样的学生,我认识的几个全年级的前几名甚至住在老师提供的教室对面的闲置的办公室里,而不是住在条件比较差的宿舍里。

我认识的另一个学生甚至能通过老师的关系给自己的女朋友转班级。

我认识的还有一个学生,因为考试前心情不好,从一个班级跳到另一个班级去上课,老师没有任何言语。

我听说的还有一个故事,是2000年河南高考理科状元,可以比学校规定时间迟到几个小时进校门,贴着校长的鼻子骑车过去。在他成为理科状元后,学校用最快的速度为他办理了入党的手续。

我所认识的很多人也是普通人,也有改名上大学的,那是他们的自由,那个时候改名还比较容易,和现在不同。很多人在高中考大学的时候,想摆脱过去自己的生活状态,因而改名。或者仅仅是想换一个姓名,这样的事情很多。我给一个高中同学起的名字后来被她沿用到现在。

可能很多事情没有降临到你的头上,你也对很多事情所知较少。一般好学生都是在中学阶段有点对周围漠不关心的。而我一直是一个坏学生,前三年的成绩最多能考大专,各门成绩最多刚及格,数学成绩只有总分三分之一,一上午有一半时间花在睡觉上的坏学生。通过一年复读,居然上了一个中流的重点。

我在高中四年也受了老师的很多照顾,之所以照顾,不是因为我的现生力量,而是因为我的潜在能力。头三年教过我的班主任以及主要老师总是说我不应该像当时那样碌碌,应该至少在全年级都是数得着的。最后一年的班主任老师,照顾我不是因为我的任何潜质,而是因为我是他的学生——这一点使我受教终生。只要是他的学生,他都在默默地呵护照顾着,他是一个平凡到了伟大的地步的老师。

我曾经熟识的人里面现在做小生意的,收破烂的甚至做色情声讯台的都有。更多的是沉寂无名去,不知道当年叛逆青春期张扬而率性、不羁甚至有点坏有点扭曲的他们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当中,能够看到我在这个坛子上发言的寥寥无几,或者很可能,一个也没有。他们属于我们所不理解的另一个社会。

我的朋友们,很多是有特权的,一个朋友家买了160多平米的经济适用房,另一个朋友家在1997年前后为他购买了上海市户口,再后来他被送到了英国。我认识的人有些也是有特权的,在那个很小很小的县城里。我提到的那个校长的作弊的儿子(其实他还是个不错的人,现在在深圳做缉私警),现在和一个银行行长在国外的女儿谈恋爱。

甚至,我自己也在享用某种特权。我的一个幼时朋友的父亲现在在我母亲医院做副院长,因此我母亲的药费可以适当多报销些。

我自己做过两次替考。一次是成人高考,一次是同等学力申请硕士考试(英语)。都不是老师找的,是我自愿友情客串。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我们不知道,并不代表这种事情不存在。我们知道,也并不代表我们能够改变。

家园 呵呵,即使是天才也不是会一直天才下去的

想当年我幼时也是天才嘛,大概三岁前就自己自学认识了两三千个汉字。我查过格式塔心理理论,貌似这种代入式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三岁半以后发展起来的。据此,我肯定是超常了。

当时我老爸给我读书,读了一半就问我“读到哪里了?”话也说不好的我就用手指头点出来。

这样,到三岁的时候一般的报纸杂志都自己能看了。天天晚上撅着屁股在被子里看故事书,大有不眠不休的劲头。

但是,从小学到高中,一路上成绩从来没有很高过(包括语文考试)。期末考偶尔还能拿个单科全县第一,竞赛之类想也别想,从来连预赛都出不去。数学更是要命,后来连及格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高考的时候,由于机缘巧合,一念之差,居然学了生物,沾了理科的边,大学依然碌碌,平凡。现在呢?为了博士毕业而挣扎。幸好已经把自己推销出去了,不用“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了。

家园 我觉得你的情况只能代表一类,而不能代表所有。

这就是你被扔蛋的原因。

我的情况跟你类似,还不如你。我在高中最后一年才开始努力。我也见识过你说的那种人。但是我最后一年之所以努力,之所以受到鼓舞,恰是因为上了一个“**第一监狱”称号的学校复读。

去那个学校,是我自己要求去的。

我妹妹受到的管理大体上就比我宽松的多。然而她的吃苦耐劳的品质、抗压能力、面对重大挑战的处理能力,很多都比我要差。她考高中考了两次,一次比一次差;高考考了两次也是如此。以刚刚过大专线的分数去了广东一所大专院校。她在家也素有惯坏的声名。家庭是一样的,培养方法大体是相同的,就是我被管的严格点,她被管的松点。她没有主动接受磨练、主动挑战困难的那种心态和勇气,也不会主动去帮家庭分担责任。她一直觉得别人应该是照顾她的。现在交了男友,男友也要照顾她,给她钱花。而我接受bf的钱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真的多需要,有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培养男人的那种意识——养家糊口呵护别人的意识,他会从中得到成就感,因为他内心是个很传统的人。

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童年度过方式的机会,我可能也会去学点业余的爱好,那是因为那些东西将在以后大大丰富我的人生,比如书法,比如绘画,当年我已经表露出了不少爱好,却被紧迫的经济条件给扼杀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对很多情况下来说还是管用的。每个人的成才之路都不一样。一味宽松也不见得就很好,我们现在不是常常见到报道,说某地留守少年因为缺乏管理和教导,受到外界的诱惑而犯罪吗?

家园 KIPP和穷人的普世价值有关系吗?

看到楼主的主贴,立刻产生了回贴的冲动。再看看跟在后面的一大堆讨论,深感不吐不快。

毛主席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问题。喜欢讨论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黑人的问题。

如果你看到美国底层黑人、Latino / Hispanic的生活状况,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出现KIPP这类学校,并且有这么多人为之欢呼。

KIPP讲穿了就是用宗教信仰与强制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并用类似监狱的方式尽可能阻断或减少受教育者与其周边环境的联系,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具备常人所应具备的知识与修养,使在社会边缘长大的人今后能够融入社会。对于这样一种针对特殊群体而采用的特殊教育方式,我们有什么值得效仿的。这就好象我们有一套改造犯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总不至于让我们所有人都接受改造犯人的办法吧!而由此引发的素质教育讨论实在是感觉有些文不对题。

家园 “普世价值”的普世性

其实我觉得楼主想说的主要还在于对“普世价值”的普世性的考虑,并不是想着重讨论素质教育。KIPP只不过是引发这个思考的一个触发点而已。

世上的主流价值体系跟各种规则一样都是成功的“精英”人士制定出来的,本来就是保护“精英”人士利益的。当然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规则和价值都在不断被修改,精英也在不断的努力去影响大众们去认同他们的规则,所以价值都变得越来越“普世”化,理论上非常正确。

但现实是再怎么普世的价值都不会是损害精英利益的。相反,它不但会让精英在高尚的名义下获利更多,而且会保证精英圈子的小众性,不让大众有机会去玷污精英们占据的上层平台。大众如果被精英洗脑,不深入思索就顺从这种价值体系,那其实就已经不知不觉的限制了自己爬到精英位置上的机会。

回到KIPP上来,说这种教育是对人性的摧残也好,如何不科学也好。可如果现实上你自己就是那个街上黑人孩子,那你是希望被严酷的教育给你个机会呢,还是喜欢精英告诉你的让你自由的发展呢?作为每个个人,要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没有必要一定去迎合精英给你制定的“普世价值”。

家园 是啊,首先是老师下了功夫,另外应该还是有窍门的
家园 花。一个贫穷的孩子,是最需要通过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

还是更需要弹弹琴跳跳舞,增加所谓的多元化,所谓的素质教育?我想大多数人其实心里都明白

家园 在事实层面商榷一下

“这里很多人必须经历这样非人性的教育方式。是因为户口强加给你们的枷锁。考不上大学就回家种地,现实如此的残酷。”——如果这个判断是真的,那么是否是说非农户口的学生就不需要这样“非人性的教育方式”了?好像不是,尽管非农户口的学生在玩命程度上可能确实有可能不如农业户口的学生,但是那只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高的录取比例,让他们可以用更少的努力获得同样的成果。至于教育的原则,农村和城市完全一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样的原则,您完全可以认为是不合理的,但是这样的原则是有生命力的,用时髦的话说,是可持续的。

家园 lz的意思并不在素质教育本身吧

我想lz的point在于,你说的“特殊群体”在中国,甚至在整个人类当中反而是更为普遍的大多数,所以某些人看不上的“特殊教育方式”乃至“特殊”的世界观、价值观才更为普世——相反的,宣传上的普世价值在现实中只是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特权。

不知是否这样说更接近lz的本意?

家园 拿到了户口就开始维护自己利益?

你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你已经在城市里扎根这个事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