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60年之谍影无处不在 -- 拿不准

共:💬28 🌺4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的胃口不错】给什么吃什么咽下什么
家园 没准是贩毒
家园 不是睁一眼闭一眼

而是两国合作,美国出钱购买中国的武器,主要是AK系列弹药,也有中国特有武器,如107mm火箭炮,现在阿富汗还遗留了不少这种炮。运输过程肯定也要有中方人员参与,美国人提供相关培训很自然了。

家园 看见这几个数字就觉得亲切

当年的老百姓都可以念叨这些个数字。这种数字都是全社会内部公开的,就是说,只要你关心,你就可以打听到,但在正式出版物上很难找到。权威来源是政府文件,内容其实极其庞大,一般县级以上单位才有可能整理这种文件。整理过后再下发乡镇等,同时安排种植比例等相关事务。

这么做的理由是,农民们可以拿这个数字,跟上级、外地、工厂等公平地谈判、讨价还价。

随着技术等因素的不断改善,这些数字也一直在变。比如,地瓜干出酒精的比例,在我的记忆中有从2.8到2.5的过程。当然,这跟各地常用的酒精浓度、纯度等有关系,所以各地的数字一定不一样。也因此,如丁二烯、合成橡胶之类的,因为周围地区没有这种工厂,这种合成比例数字没听说过(不排除政府文件当中实际上有这种数字,但既然跟当地老百姓关系不大,大家都不会谈论就是了)。

家园 说到“美国出钱购买中国的武器,主要是AK系列弹药“”

不知道有谁记得去年还是前年中央台报了一个驻阿美军有个新闻(也可能是防务新观察之类的军事节目),说美军查处了一个向阿安全部队提供轻武器的军火承包商,用过期弹药导致不发火现象突出,说最老的弹药是50年代“爷爷辈”的。

当时就猜想8成是从咱们这里搞得待销毁弹药呢,我当年军训用的子弹都是比我还老10+岁的。

那会儿阿富汗安全部队还是用的各色AK呢,哪像现在开始普及AR了。。。。不知道那个承包商是不是有当年运弹药的背景哈。。。。。

家园 1964 sure

1964 Sure

家园 除了AK,还有骡子。

除了AK,还有骡子。

新疆还有老美的监听站。

一群老中傻蛋还搞个“和平典范”

叫老美把“空中美男子”看了够。

黑鹰也进来了。

家园 【谢谢回复】1964可能没错 但是1964西德有点儿悬
家园 人家起码历法没错吧?你是眼花了还是脑子不好使?

你要认为没有西德的专家,拿出证据来。

你质疑的时间是不成问题的。

家园 也许是从台湾那里知道的

西西里……很难想象出来。

家园 【整理】补叙

今世界,研制原子弹、氢弹在各国都属于绝对机密,再友好的国家对此也是守口如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期,当时我们称为老大哥的苏联对此也是滴水不漏。自1964年

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以美国为首的情报机关通过种种手段设

法侦察和破坏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当人们仰视升腾的蘑菇云、为核爆炸成功而

欢欣鼓舞的时候,并不知道在其背后,情报与反情报战的激烈程度。本文真实地纪

录了我公安人员大智大勇侦破外国间谍意图在西北核试验基地窃取我核武器研制机

密案件的内幕。

1.广州海关发现两只可疑老鼠,侦察员摸出蛛丝马迹

1967年初,广州白云山国际机场。

一架架降落的银燕,由近而远,由远而近地发出阵阵轰鸣声……

我机场海关进出境出口检查处的海关人员林华发现一名持英国护照的外国人携带了

两只老鼠。此可疑情况马上引起林华的注意,他随即向广州海关及外贸部外事局作

了电传汇报。而海关的关长却认为林华的这一举动是小题大作,觉得外国人携带老

鼠只是为了好玩,而且为中国除了四害。此事马上传到了北京市公安局负责外贸

系统敌特侦察的张文奇那里。富有侦察经验的张文奇虽然只有三十出头,但却已经

是一个老练的侦察能手了。他立刻通知海关保卫部门将这两只老鼠扣留,送广州市

卫生检疫局检测,查明老鼠的来源地,并指示捉两只相同的广州地区的老鼠交给被

扣人,允许其携带出境。

经检疫部门检测,送检的两只老鼠身上粘染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物质,化验鉴定后

的放射性物质数据与我国西北核工业生产基地的放射性数据类同。据此分析,老鼠

生活的地区有可能是原子工业基地。很快,化工部国外局的调查报告也送到了北京

市公安局。据侦查,携带老鼠出境的是在我国兰州化工公司工作的外国专家,名叫

乔治·瓦特,系英国籍专家,持有英国护照。

接著,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保卫部门有情况反映上来:我国通过英国V.G公司引进了

一套价值两千万英镑的化工设备,安装在兰州某地,该工程进展很慢,试车屡不成

功。外贸部门有关方面感到可疑,一查,什么先进设备!里面有不少老掉牙的东

西,不过是欺负中国人穷,缺乏技术力量罢了。那批外国专家不好好工作,却找种

种借口磨洋工,在乱哄哄的大街小巷里神出鬼没。不过,也算鹤立鸡群吧,有一

个外国专家对我方十分友好,不但提供资料,对红色风暴表示理解,而且还揭发

同伴中有人用英文写了反标,这个揭发人就是瓦特。最近,外交部特批了他的夫

人来华探亲,也批准他去香港休假。

面对复杂的敌情,张文奇打算主动出击。

然而,此时中国的首都北京,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红色风暴,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

党政瘫痪,黑帮、走资派纷纷落马。

张文奇所在的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冯基平、邢相生由于要和批斗他们的造反派玩命被

隔离审查。不久,市局八十四名处级干部遭到撤职、隔离、停职等处理。 mmm

张文奇欲采取紧急措施,在机场扣留瓦特。

但不巧的是,1967年8月11日中央文革再次策动批判外交部部长陈毅的大会。8月22日

晚,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第一机床厂的造反派组织成

立了首都无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修联络站,在英代办处召开大会,紧接著发生了

火烧英代办的严重外交事件。中英关系恶化,英方限制了我驻英代办处人员的活

动。我方亦采取了对等措施……

张文奇遇到了外交上的麻烦。怎么办?他推断,如果瓦特是间谍,在中英关系紧张、

敏感的情况下,他不敢贸然走大路转送情报,惟一的途径就是走夫人来华探亲后

回国的小路。现在,夫人探亲结束即将回国,瓦特也申请去香港休假,时间紧

迫,下一步怎么办?如果放走了老虎,国家的机密就会受到损失;如果扣住了老

虎,又会引起外交风波。这真是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更难办的是,全局工作都

处在瘫痪状态,找谁决断呢?万般无奈,他只得去找一位熟识的老同志拿主意。老

同志一听案情,难得直搓手,突然他眼睛一亮:文奇,你去公安部找杨奇清副部长

直接请示吧,这时候只有找他了!老同志又沉吟了一下,补充了一句:不过,他

现在也被炮轰呀!

什么?张文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普通侦察员直接找部领导?何况又是一位

自身难保的侦察员去找一位被炮轰的副部长!

思前想后,严峻的形势让他已经不能再犹豫了。1967年8月的一天,他冲进了戒备

森严的公安部,来到了杨奇清的家。

这里对外称一号平房,是清王朝翰林院的一处住宅,室内陈设朴素庄重。

杨奇清人显得清瘦,但双目炯炯。

搞核武器工程的情况,杨奇清副部长是清楚的。

早在1965年,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面对霸权主义的威胁和核讹诈,就坚

决作出了发展新中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加紧武器的研制,并将核试验基地定点西

北。毛泽东特意将此命名为596工程。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激动地说:当

了裤子,也要搞核子。

中国对研制原子弹是下了最大决心的,中央将此工程列为国家的最高核心机密。

眼下,正是西北原子能工业基地准备正式试爆氢弹的时刻,外国间谍居然敢涉足这

个禁区!

这位年过半百又遭炮轰的老部长,听到侦察员的汇报就像一匹老战马听到了冲锋

号,脸上的疲惫一扫而光,语言节奏也加快了。

张文奇汇报说:我掌握了证据,瓦特肯定有问题,工作到了这个程度,可不能放啊!

杨奇清立即回答:不能放,不能放,放走就是犯罪!你有什么办法? mmm

通过海关可以查获证据,可是现在没有人做主,没办法。

杨奇清沉思了一下:海关……可以,可是如果瓦特提出要去香港怎么办? mmm

可以找借口,他不是挺左,挺友好吗?就说工作需要,让他暂时留下来。 mmm

杨奇清点点头:好!要婉转,不要打草惊蛇,要拖住他,给他开一条通道,让他把

东西给夫人,我们在机场张网! mmm

杨奇清像一位老练的渔翁,轻轻抛出了钓饵……

正当张文奇告辞出门时,杨奇清又说了一句:你最好和外交部联系一下,听听他们

的意见。

哎!张文奇应了一声,骑上车子就跑。一路上,他的心情一半是喜悦,一半是急

切。因为瓦特夫人出境时间越来越近了。

2。我是公安部杨奇清,要向总理汇报案子

1967年9月5日。一辆小轿车向首都机场飞驰。突然,坐在车内的张文奇听到噗地

一声响,忙叫司机停车。车刚一停稳,两人同时从左右门跳出来。糟了!小汽车的

车胎爆了。

张文奇看了看手表,瓦特夫人是一点十分的飞机。现在十一点四十分,还来得及。

司机不愧是公安局的司机,三下五除二,换上备用轮胎开起来就跑。不料想,又是

噗地一声,备用轮胎也爆了!今天真是遇见鬼了!司机气恼地说。 mmm

张文奇抬腕一看,天呐,还有不到五十分钟了!

时近中午,马路上空空荡荡。

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插翅飞到机场!

张文奇马上做出决定:司机去附近工厂打电话再调车来,自己则留在路边截一辆车。

这时,一个穿红背心的胖小伙子,咧著嘴,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推著自行车好奇

地绕著小轿车转了一圈。

想进去坐坐吗?张文奇友好地打著招呼。 mmm

想啊!小伙子坦诚地说。

那你进去坐吧!

哎,哎!小伙子乐颠颠地把车一扔,一头钻进车去。他哪里知道,张文奇是在打

他自行车的主意呢! mmm

你先坐著,呆会儿司机来了,你告诉他,我骑你的车去机场啦,然后你坐车找我好

吗? mmm

好嘞!小伙子痛快地答应著。

嗖----张文奇像一支射出的箭,骑著车直奔机场。这时已是十二点牛了。 mmm

到了首都机场,保卫人员正心急火燎地等著他呢!你可来了!再等几分钟,我们可

绷不住劲儿要放人了! mmm

谢谢!张文奇只说了这两个简单而又厚重的字。

经过一番努力,他从瓦特夫人那里搜出了发报机和胶卷,以及外国情报机构所要的

中国原子弹实验任务的洋细情况。而这一切,停留在候机大厅外的瓦特却还蒙在鼓

里。 mmm

张文奇拿著证据,迈著有弹性的步伐走出候机厅时,一眼瞥见瓦特还在那里转磨呢!

嘿!小子,我早认识你啦!张文奇心中暗想,咱们的好戏还在后头呢!

他洗出小样,经分析鉴定,再把瓦特拍的可疑胶片冲洗放大,送往有关部门鉴定,

证实这些外国间谍虽然表面身份是维尼龙设备安装专家,实际上他们搞的是放射化

学,拍的是我核工业基地的地形图。这些底片经过特殊拼接,可以显示不仅有原子

弹机密资料.还有七张兰州军区完整的战备地形图,另外三张是兰州军用机场地形图。

据此完全可以判断瓦特是个训练有素的特务!

经分析,他们通过海关往境外携带老鼠,就是通过老鼠身上的微尘,测试我国西北

原子弹基地放射物的试验数据,然后推算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机密。 mmm

事不宜迟,马上向杨副部长汇报。

杨奇清拧著眉听著,在屋里不停踱步。突然他站住,抓起桌子上的红色电话机,说

道:我是公安部杨奇清,要向总理汇报案子!

张文奇顿时睁大双眼。

我是周恩来呀

周总理的声音从话筒里传出,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张文奇双手禁不住紧紧地按在

沙发扶手上,侧耳倾听。

杨奇清简单扼要地汇报了案情。周总理边听边问,电话里的声音很清晰,张文奇都

听呆了。 mmm

杨奇清放下电话兴奋地说:小张,听见了吧?总理说这个案子大有可为,一定要搞

到底,配合外交斗争、外贸斗争。

张文奇连说:听见了,我听见了。

走出公安部大门,张文奇抬眼望天,天是那么地蓝,太阳是那么地亮! mmm

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瓦特像只罩在玻璃罩里的苍蝇,嗡嗡嗡地、慌忙地乱撞。 mmm

不久出现了新情况,兰州的一个外国专家在某科研单位搜集我核弹头无线电遥测频

率时被我方拘留了。 mmm

这时,一个长途电话打到北京找瓦特。此时瓦特尚不知自己处在被监视之下,接电

话时,他脱口而出:不是他,是许林德!

3。许林德是谁?在何地?以什么身份在中国出现?

张文奇对这句脱口而出的话非常重视,敏锐的侦察嗅觉告诉他,许林德是一条大鱼!

为了进一步了解许林德,弄清他的真实身份,张文奇决定以技术专家的名义随中国

进出口公司考察组赴兰州化工基地。

当时的兰州化工基地决定从维克斯----吉玛公司引进先进的化工生产设备。 mmm

1964年11月25日,英国维克斯----吉玛公司同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签订了供应中

国兰州化工公司设备等合同。合同规定:这家公司向中国供应最现代化的设计和技

术、质量最优良的设备和材料,并保证实现合同规定的运转数据。但是,在执行合

同过程中的大量事实证明,这家公司根本不按规定履行合同。经检查,这家公司并

没有掌握合同中的主要技术。其他技术文件的交付、设备材料的供应及中方实习人

员的安排等方面,也是一再拖延、推脱。他们派遣来的所谓技术人员,表面为工程

师、检验员、现场秘书,但大部分不称职,甚至刁;懂这方面的技术,却热衷于在

兰州地区甚至军事禁区周围乱转悠。

大量情况表明,这个项目引进存在著非常可疑的情况,可能是以贸易为掩护,进行

政治上、经济上的破坏和诈骗。

中国技术进口公司考察组所乘飞机徐徐降落在西北高原的兰州机场。 mmm

考察组的到来,立即引起外国专家们的注意。尤其是张文奇对他们来说是个生面孔。

外国专家组长特鲁茨·封·许林德曾试探地询问一同前来的赵少华副总工程师:那

位张先生是政工人员还是技术专家?

这时,兰化公司的副总李岗巧妙地回答:你愿意和张先生交朋友吗?你和他聊聊就

清楚了。

外国专家组也有人试探兰化公司专家刘甫:他们这个考察组有特工人员吗? mmm

为了在短时间内甄别清楚外国专家的身份。张文奇建议考察组与外国专家组举行一

次会议,具体汇报引进设备中的技术问题,从中发现外国专家中是否有冒充技术人

员的间谍分子,尤其是瓦特提到的那个许林德。

兰化公司的总工程师会议室内。长方形会议桌摆在中央。两边分别坐著中国技术考

察组人员和外国专家组专家等十多人。 mmm

会议特别安排许林德作为这次会议的主讲人,目的是看他到底是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许林德感到奇怪,为什么今天中方偏偏安排他主讲?

两大摞技术资料用很考究的塑料夹子夹著摆在面前,许林德显得很有权威的样子。

会议开始后,许林德却照本宣科,什么耐火工艺,沙子炉内注入原油、变为气体,

在不同管道按比例加催化剂……

中方技术人员听得不耐烦,有的吸烟,有的闭著眼睛,有的翻著自带的材料…

张文奇轻轻地走到桌前倒了两杯桔子水,把其中一杯彬彬有礼地送到许林德面前。

许林德正是口干舌燥的时候,对张文奇此举十分感谢,于是停下来喝水。 mmm

张文奇趁机问道:许先生出生在美国吧?

许林德毫无提防,顺口说道:你怎么知道我是美国人?

我听你讲话好像是美国口音,你如果生在英国,讲话应该是伦敦音。 mmm

张文奇又补充一句:我也生在美国。 www.[**].com

OK,那我们是朋友! www.[**].com

现在已经明确,许林德虽然持有英国护照,名义上是英国维克斯----吉玛公司的

专家,实际上是美国籍人。 www.[**].com

从兰州回来后,张文奇又来到杨奇清副部长家。他一眼看出杨副部长心情沉郁,眼

里布满红丝。 www.[**].com

杨副部长抬起浓眉。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地问道:有什么情况? mmm

张文奇汇报道:现在又捞到一个,名叫特鲁茨·封·许林德,三十多岁,他的父亲

是希特勒手下的一个将军,他本人的护照与国籍不一致。 www.[**].com

哦!杨副部长顿时兴奋起来,连说:坐,坐,喝水。 www.[**].com

张文奇说道:经侦察发现,许林德在兰州十分活跃,他常单独一人到处转,偷摄我

禁区照片,而且对黄河的水位很感兴趣,多次测量。张文奇又讲了几条根据,最后

说:抓他绝对没问题,可是他现在也要求出国。

杨奇清轻轻摆了摆手:不,我看要上、中、下策伺机而行。

上策,杨奇清手往天上一指,发现他东西有问题,但需要认定,扣下东西放

走人。中策,东西有问题,现场就可以认定,那么当场限制自由。下策,东西和

人均无问题,放行!

张文奇禁不住兴奋地一拍腿:好!我马上按您的指示执行。

4。中国的核情报实在难搞,美国情报界感到十分头痛

一直敌视中国的美国政府,得知中国开始秘密研制原子弹后十分关注,美国情报界

通过各种手段,设法侦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情况。然而,令美国情报界感到

十分头痛的是,中国的核情报实在难搞。中国在研制原子弹时,采取了相当严格的

保密措施。 mmm

美国情报局将核武器专家顾问们召来,商量对策。他们知道,中国研制原子弹,对

美国的利益将构成严重威胁。这种威胁不仅在政治上,而且还体现在军事上。为了

对付中国,美国在西太平洋部署了三条防线,云集著数以万计的官兵和大量的飞机

军舰。要是中国研制成功原子弹,一旦用于作战,再多的官兵、再现代化的飞机军

舰,都会在一刹那灰飞烟灭。因此必须通过种种手段,设法侦察中国研制原子弹的

情况。 mmm

1967年9月的一天,一架美国U一2间谍飞机像魔影一样窜人兰州上空,偷拍了一些核

设施的照片。然而美国很快发现,航程只有四千多公里的U一2对中国主要的核设施

鞭长莫及,因为中国主要的核设施所在地罗布泊远在西北大漠深处。就是到兰州,

U一2的航程也是十分勉强,从台湾基地起飞后,不能在沿途多耽搁,否则就有可能

因油料耗尽而无法返回。 mmm

几个月后,美国国务院办公室里,美国政策计划主任罗斯涛受命要求参谋专家罗伯

特·约翰逊研究用武力破坏中国核计划的可行性。 mmm

约翰逊受命后,回到自己办公室,开始拟订破坏行动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

破坏计划小男孩使命终于拟订出来。它包括四种选择:

1、美国实施公开的常规空中轰炸;2、由蒋军实施空中轰炸;3、秘密的地面袭击主

要由派遣到中国的间谍进行,包括对中国核武器研究专家的策反与暗杀;4、空投一

百名蒋军特种兵进行破坏。

计划拟订出来了,约翰逊总觉得计划实施困难。这种破坏,毕竟是一个国家对另一

个国家的破坏,一但中国发现美国破坏的证据,美国会在全世界面前受到谴责,美

国的外交会陷入被动的困境。总之,如果美国对中国原子弹计划贸然采取军事行动,

美国会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或者要冒很大的军事风险。因此,他们便想到了利用

第三国家,利用英国、德国的经济活动,从地面布置搜集情报的任务。

此时,在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幢装有电子防备设施的楼房里。中央情报局正召开紧急

会议。中央情报局的两大核顾问----阿尔莱特和伯尔是闻名遐迩的核专家。他们十

分重视从中国获取核情报资料,因为从中国还可以推断苏联的核研制水平。

阿尔莱特判断说:从内部情况看,苏联虽然撤走了在中国的核专家,但据情报透露,

中国人早已经从苏联人那里把技术资料拿到手了。他们的发展速度将很快。目前,

我们急需得到证明的是中国原子弹的燃料是铀还是钸,他们的生产基地是在罗布泊、

兰州还是包头。

伯尔也和阿尔莱特持同样的态度。他认为,美国情报界要全力搜集中国核试验的放

射云颗料标本,并从军事、民用设施目标中发现其核原料生产基地。 mmm

这时,美中央情报研究处的官员怀特则固执地认为:现在侦察发现,中国兰州西部

猛然冒出三个高一百多米的铁塔,在铁塔与兰州之间架有输送线。此处可能是中国

核原料铀235的生产基地,或者是个核试验场。不过我们很快便会得到这方面的确切

情报。

5当晚,张文奇接到兰州外事部门报告:“兰化公司外国专家特鲁茨封许林德今天要求回英国,具体路线是从兰州到北京,然后从广州出境。

张文奇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许林德感到风声不对,估计要携带情报逃跑。

怎么办?张文奇灵机一动,马上作出三项决定:(一)指示有关部门只准为许林德买兰州到北京的136次夜航班机。(二)海关例行检查,从广州出境检查,改由在北京检查。(三)不在北京机场悬挂136次班机到达时间图板,对外界询136次班机具体到达时间的,一律以气象关系不予回答。

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外国大使馆人员与许林德在机场接触,将情报通过外交豁免手段转移。改在北京机场检查,是预防不必要的疏忽。

1967年12月初的夜晚,北京机场零星地飘着片片雪花。张文奇等几个侦察员早已在机场张网等待。

二十二点十分,当许林德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时候,一眼看到了张文奇。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没想到!”

在机场检查室里,当场搜出了许林德携带的情报。这些情报上面明显地印着NSD密写标记。这些情报都以不分行、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的格式书写,共七十二页,全部用英文大写排列,是美特工书写情报的特有方式。

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许林德精心携带的用塑料袋密封的沾在各种白色手套、手帕上的尘埃标本以及微型胶卷。这些正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急需得到的情报。收集原子弹爆心附近的尘埃对测试原子弹当量及原料成份是相当重要的。

“你们辛苦了,要把案子搞到底,配合外交、外贸战线的斗争。”

1967年12月12日的北京,西北风夹着小雨抽打着窗户。

杨奇清就在这个冰冷的早晨被带到秦城监狱。高墙

家园 没多复杂

美国人出钱出技术,共军出人出地盘,在新疆建立监听站的事情无数本书上都说过,特种部队,不一定就是动刀动枪的,带耳机的也是特种部队,我一哥们技术不怎么样,但英语不错,就是跟这帮美国人练出来的。

家园 西德的确比其他几个麻烦,他要用现汇,呵呵

但人和设备还是来的,一段关于周总理60年代引进技术的文章供参考,作者柴树藩,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造船行业的奠基人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

2006年01月05日10:46 人民网

  转眼之间,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13年了。周总理担任我国政府总理近30年,每天处理着那么多的党和国家大事,但他对我国从国外引进新技术,一贯十分重视,亲自过问,具体指导,倾注了大量心血。我把工作中与周总理接触,聆听周总理教诲的几件往事,追记下来,以寄托我的哀思。

  一

  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取得苏联对我国建设的技术援助,周总理曾两度访问莫斯科。第一次是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第二次是1952年8月至9月。两次访问,我都作为随员一同前往。第一次访问时,毛主席已先期到达,周总理就住在苏联为毛主席提供的斯大林个人那座有名的郊区别墅的楼上。我同几位同志去看望过周总理,亲眼看见他是如何工作的。那时他除了同苏联政府谈判之外,还协助毛主席通过电讯处理着国内国外的重大问题。在我们看望他的短短时间里,他不仅同北京通了电话,接见了苏联政府派往中国的新的总顾问阿尔希波夫,还准备会见胡志明。这次访问,除了商谈和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外,周总理还就苏联对中国提供技术援助,给予中国长期贷款,向中国派遣专家,以及两国的长期贸易等问题同苏联政府达成了原则协议。

  周总理第二次访问苏联的时候,我国正在起草第一个五年计划。周总理和代表团成员(陈云、李富春等同志)就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针任务和要求苏联援助的项目等问题,同苏联政府、斯大林本人交换了意见。9月,周总理归国,代表团由李富春同志带队,继续留在莫斯科谈判。一直到1953年5月达成了协议,确定了苏联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的项目(即156项)。这156项成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的核心。

  当时朝鲜战争正在进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封锁禁运。受国际局势制约,我国只能从苏联取得技术援助,没有别的选择。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周总理和陈云同志主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组织了156项的建设。时至今日,从任何角度来看,156项的建设是成功的。值得指出的是,在对外经济、技术、文化关系上,周总理并不十分强调向苏联“一边倒”。他在“八大”的发言中说:“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技术上、文化上的联系,必然会一天比一天发展,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孤立思想,也是错误的。”周总理多次代表政府声明,我国愿同一切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的贸易关系,从来主张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有益的经验和有用的人才。他总是寻求机会,力争打破美国的封锁,打开与西方国家经济贸易的僵局。建国后,特别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前后,周总理利用时机邀请和帮助一大批留在国外的爱国的专家学者,冲破美国的阻挠,辗转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批专家学者,后来为我国建立科学研究基础,突破核能、航天等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总理对工作认真负责,细密周到,时时处处严格要求,首先自己作出表率,也以此要求所有干部,这是众所周知的。在随同周总理访苏期间,有件小事,使我终生难忘。1952年,我国代表团住在莫斯科的苏维埃旅馆,周总理住在另外一个别墅。在为与苏联政府谈判准备的材料中,有一个林业部提供的关于我国森林面积的表格,其中几个数字斗不拢来,被周总理发现了。他在电话上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说:“象这样的差错和疏忽不能容许!一个年轻人要对自己经手的工作,绝对地负责任。”我对总理的严厉批评是完全心服的,并立刻在王鹤寿、李范五等同志的帮助下,核对和校正了所有数字旭对自己没有做好工作而感到有些悔恨。第二天,周总理来到代表团住地看望大家,在午餐桌上他特地端起一杯白兰地同我碰杯。周总理这一举动的意思是明白的,他出于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要我不要因为受了点批评就抬不起头来。周总理的这些批评,30多年来我时刻铭记在心,常常问问自己在工作中是否尽了应尽的责任,这使我少犯了许多错误。

  二

  60年代初,赫鲁晓夫突然撕毁了对我国进行技术援助的协议,撤回了全部专家。在国内,“大跃进”的破坏性影响,农业的歉收,使人民生活和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了极度困难。同时,美国继续敌视和封锁我国,在印度支那发动了侵略战争。蒋介石还不断叫嚣反攻大陆。在这种困难情况下,由于周总理主持的外交工作的胜利,我国同许多亚非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同一些西方国家也保持和发展着半官方的贸易关系。

  1962年,执行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方针已收到初步效果,当时最迫切的问题还是解决人民的“吃、穿、用”,即农业、纺织、轻工和化学工业的问题。面对这种形势,周总理认为,为了解决“吃、穿、用”问题,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长远目标,需要设法打开一条路子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

  1962年下半年,周总理召开了有各位副总理、计委、科委、外贸部和各工业部门参加的一系列会议,并听取了出国访问的专家和外贸部门的汇报,这些会议和汇报反映的情况是:二次大战以来,虽然世界上局部战争不断,但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都有了发展,国际贸易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西方的化学工业在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有机合成和石油化工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合成材料,如各种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新型塑料等,合成氨设备的大型化,使化肥工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外交和外贸部门的同志认为,尽管美国竭力阻挠,但从某些西方国家进口某些技术装备是有可能的。

  在1962年10月的一次会议上,周总理提出,结合我国当前和长远需要,首先应当争取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制造化学纤维、化学肥料和石油裂解的成套设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建立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并逐步解决迫切的“吃、穿、用”问题。这次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化纤小组和一个化肥小组,总理指定由我任组长,钱之光同志和李苏同志分别任副组长。会上责成两个小组召集专家认真讨论,综合平衡,提出进口化纤和化肥成套设备的建议,然后向他报告。

  当时,我国没有同资本主义国家作成套设备贸易的经验,也没有多少外汇可用于进口成套设备,所以对进口项目的选择必须十分慎重。周总理为讨论进口成套设备问题召开过十几次会议,并多次听专家和干部汇报。周总理在指导新技术引进工作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对问题的各个方面总是反复周密考虑,倾听专家和干部的各种不同意见,然后作出决定。

  这个时候,有可能向我国提供成套设备技术的西方国家都还未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英国是“半建交”)。一般说,这些国家的企业界是愿意同我们做生意的,但是他们的政府因受到美国的压力而顾虑重重。周总理说,“看来,进口成套设备,不仅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斗争”。又说,“我们从这些国家购买成套设备可以产生以贸易促外交,以民间促政府的作用”。周总理一方面强调引进技术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又指出引进技术同外交斗争的紧密联系。在周总理看来,引进技术是政治、经济、技术的统一。

  1964年,戴高乐坚决顶住美国的压力,宣布同中国建交,这是我国又一次外交胜利。戴高乐的目光是注视着中国这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的。

  周总理一贯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认为引进技术能够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但是他在处理技术引进问题时处处表现了高度的灵活性。例如:

  --进口成套设备延期付款问题。从西方国家进口成套设备,如果出口厂家能从国家银行取得出口信贷,则可以实行延期付款。讨论中有同志提出,延期付款等于借外债,要考虑中国不借外债的政策问题。周总理开始倾向于不搞延期付款。但在听取了各种意见之后,同意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就要按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做法和贸易惯例进行,既然延期付款是企业间的商业行为而不是政府间贷款,可以不看作借外债。周总理最后决定,只要有利于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利于进口更多有用的必要的项目,应当争取延期付款。他针对某些国家在技术贸易上对我歧视的情况说:“贸易应当平等互利嘛,为什么他们可以向别的国家提供延期付款,而不给中国?”1963年6月我国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采取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设备的合同,相继又同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国签订了类似的合同。我国进口成套设备的局面初步打开了。当时也有的国家如西德,不敢违抗美国政府的旨意,不肯接受延期付款。鉴于这些项目(石油裂解和烯烃分离设备)是我国所急需,周总理同意灵活处理,采取现汇支付,但是价格要压低。

  --厂址选择问题。中央有过原则规定,从西方国家进口的项目不得建在西南、西北和边防要地。在谈判过程中发现,有些项目必须设在内地。例如利用天然气为原料的化肥厂必须建在天然气产地泸州。石油化工厂的厂址有过几个方案,最后认定以设在兰州依托玉门原油和兰州化工厂为合理。为了争取时间,把项目迅速建成投产,并取得最佳的效果,周总理全面权衡后建议中央批准这两个厂的厂址分别选在泸州纳溪和兰州西固。

  --由于进口设备项目建在内地,这就产生了一个某些内地要对外国人开放的问题。合同规定,外国厂家要派出技术专家和工人到建设现场,负责设备的质量检验、安装、试车、投产的技术指导,并保证生产达到规定的指标。如果不允许他们进入内地,他们就不能履行合同的保证责任。经过讨论,周总理认为,应当让这些外国人进入内地执行合同,同时要做周密的工作,这就是:

  一、允许这些外国人按规定的路线进入指定地点并划给一定的活动范围,便于他们执行合同。

  二、通报各地党和政府,说明建设这些项目的作用和理由,要他们全面负责,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三、阐明政策。这些外国人都是技术专家、熟练工人和经理人员,这是送上门来的工作对象,要对他们做工作。我们应当表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的风度,平等地友好地对待他们。同时也要警惕其中个别的坏人。

  四、做好群众教育工作。要各地党和政府负责对外国人工作的地点以及他们路经的城市、乡镇农村所能接触到的干部群众,都要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工作,把政策交给群众,做到家喻户晓。

  按周总理的指示,经过周密的部署和有效的工作,从1962年到1966年,对来华的外国专家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没有发生什么问题。他们归国后的反映,一般是良好的。在国内,社会风气没有因为局部对外开放而产生消极作用。

  周总理对这些进口项目建设的组织也十分关心。我们一般是采取类似建设156项那样“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建设方法,部门、地方都全力以赴。所以,“文化大革命”以前建成或基本建成的项目,都能按期建成,顺利投产,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从日本进口建在北京的维尼纶厂,1963年6月签约,1965年9月建成,一次投产成功,生产运行正常,把合同进度提前了7个月,干脆利索,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泸州化肥厂(合成氨厂及尿素厂)和几个较小的机械厂的建设都是类似的情况。

  196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新技术引进小组(前身是化纤小组和化肥小组)的规划,扩大了新技术引进的范围,增列了谈判成交、询价和考察的项目,其中仅准备谈判成交的有50多项,其中包括了许多直到70~80年代才谈判成交的项目,如1.7米轧机、新的石油化工项目、电子工业项目等等。从1962年到1966年,同西方国家谈判成交签约的大小成套设备项目20余项,合同金额约3亿美元,其中到1966年底前建成5~6项。这些项目的内容主要是石油化工系统的石油裂解、烯烃分离、合成纤维(维尼纶、腈纶、丙纶等)、合成橡胶、塑料(聚乙烯、聚丙烯等)、大型化肥厂和全循环法尿素厂、丁醇辛醇厂、铂重整厂等。此外还引进了氧气顶吹炼钢设备、石油勘探和深井钻探设备、先进施工机械、先进金属矿山开采设备等。这些项目多数碰上了“文化大革命”,有的拖了上10年,到70年代后期才建成投产。

  这一段的新技术引进工作,虽然规模不算很大,项目也不多,但是意义重大。它是我国的技术引进从单纯面向苏联,改为面向西方、面向世界的一个转变。有些项目的引进,填补了我国工业技术的某些空白,提高了我国工业,特别是石油化工的技术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这次引进为70年代的引进和后来的对外开放政策准备了条件(物质、经验和干部)。

  周总理工作细心是出了名的,但是他的工作细到这样的程度,令人吃惊。最近从档案中发现周总理1962年对去日本考察维尼纶项目的报告的一份批件,他对考察小组的活动方案、人员名单、出国日期都亲笔修改核定,并指明要小组于年前归国。另外一件事也很使我感动。1963年4月的一个夜晚,周总理叫我到西花厅向他汇报从日本进口维尼纶设备的合同文本问题。我走到他的办公室,时钟已经指向12点了。周总理正在灯下批阅文件,他抬起头来逐条详细询问了合同文本中延期付款的条款和计算方法等问题,最后嘱咐我通知富春同志,以后要在长期计划中把进口成套设备的用汇打足,不要因为年度外汇出问题而对这些项目“刹车”。后来我才理解,周总理所以把这项工作管得这么细,是考虑为了令后大规模进口成套设备取得第一手经验。其次,他时刻关心着我国外汇的平衡问题。

  三

  “文化大革命”打乱了周总理的工作部署和经中央批准的新技术引进规划。林彪“四人帮”煽动起极左思潮,批判所谓“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和卖国主义”,把矛头指向新技术引进,指向周总理。周总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千方百计地维持着国民经济的运行,保持着对外贸易不致完全中断,以维护我国的对外信誉。新技术引进,在周总理面前,暂时只能迫不得已地摆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在社会大动乱中,新技术引进工作停顿了。

  作为“卖国主义”典型被大肆批判的一个项目,是1966年我国与瑞士苏尔寿公司签订的船用柴油机制造技术转让合同。这是我国与西方签订的第一个技术贸易合同。合同条款是国际上最普通的一种技术转让方法。在“四人帮”煽动下,上海有些人起来发难,说这个合同是出卖国家机密,出卖社会主义企业,是一个“卖国主义”的合同。并在报纸上宣传,上海已经自行设计和制造出8800马力的船用柴油机,再引进外国技术是扼杀我国的科技事业和造机工业。1967~1968年在北京开过多次批判大会,批斗迫害科委、交通部、六机部的领导干部。鉴于合同实在无法执行下去,周总理只好通知外贸部门和瑞方商量,暂时中止合同的执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十几年之后,六机部为了发展我国造船业,于1978年又报请李先念同志批准,恢复了与苏尔寿公司的合同。此外,还引进了丹麦、西德、法国、日本等国的柴油机制造技术,使我国船用柴油机制造业迅速改变了面貌,跟上了世界的发展。

  1966到1971年我国技术引进工作被迫中断了。新项目的谈判考察完全停了下来,正在施工的项目或是完全停工,或是停停打打勉强维持着施工。按合同在中国兰州、太原等地工作的外国专家在“文革”的炮火中纷纷离开中国。这几年,恰恰是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几年,日本、西欧国家和亚洲“四小”正是借这个时机取得了最快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我国却丧失了时机,在经济上、技术上同世界的差距越来越拉大了。

  如果说“文化大革命”的头五年是技术引进停顿时期,那么从1972年到周总理病重逝世是技术引进重新恢复,而又在“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艰难前进的时期。

  1971年9月林彪叛逃,毛主席指定由周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周总理在处理一批迫切的军事、政治、外交问题之外,还趁机恢复了一大批靠边站的老干部的工作职务。在国际上,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美国、日本和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2月,周总理取得毛主席的同意,批准了国家计委经李先念、余秋里等同志精心研究的关于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报告。报告建议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西方国家进口 13套大化肥、4套大乙烯(即石油化工厂)和1套1.7米轧机等重大成套设备,共需外汇43亿美元,所以称为“43方案”。这个方案的执行,一般说是顺利的,振奋人心的。对外考察、询价、谈判活动逐步展开。我就是在1972年4月由总理指名从干校调到外贸部参加“43方案”工作的。

  “43方案”的项目,自1973年以后陆续签约、执行。此外,这个时期总理还批准了从英国引进斯贝飞机发动机制造技术。他乘尼克松访华的时机,从美国引进了我国急需的两个卫星地面接收站、飞机惯性导航设备,还购买了一批美国大型客机。在李先念同志倡议下,周总理还批准了交通部利用香港周转外汇购买外国二手船,几年之内形成了一个几百万载重吨的强大远洋船队。所有这些对外活动,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

  1972年开始的技术引进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势头,到1973年底发生了逆转。周总理得了重病,他心力交瘁,强力支撑。林彪集团反革命阴谋的败露对“四人帮”是一次猛烈的冲击,他们曾一度暂时退缩,盘算着怎么洗刷自己,可这时他们又重新集结力量,进行反扑了。“四人帮”发动的“批林、批孔、批周公”的运动,再次把矛头指向周总理。江青炮制的所谓“蜗牛事件”、“风庆轮事件”等等,掀起了批判所谓“爬行主义、洋奴哲学和卖国主义”的新浪潮。一切技术引进和外贸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下去,有的只能勉强维持门面。

  尽管1972年以后的国际环境十分有利,使我国具备了大规模引进技术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外部条件,但是国内“左”的思潮甚嚣尘上,加上“四人帮”的破坏捣乱和无理取闹,所以1974年以后,周总理的工作处境更加困难。我国的国民经济步履艰难、进展迟缓,濒临崩溃的边缘。这个时期我国同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扩大。

  得知周总理病重的消息,人们无不心情沉重。我最后一次看见周总理是在1974年国庆招待会上。周总理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入口时,会场内一阵激动。周总理登台致辞了,在场的人,包括许多外宾都拼命鼓掌、欢呼,我禁不住热泪盈眶。虽然周总理的面貌消瘦了一些,但他那简洁的语言、满洒的风度、铿锵的声音、有力的手势,完全是原来的样子。这使大家的心里燃起了希望:周总理的健康恢复了,不久他将出来领导我们的工作了。我们多么需要周总理啊!可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时候周总理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他是忍着巨大的病痛,以非凡的毅力来出席这次招待会,见同志们一面的。

  四

  回顾30多年来周总理领导我们进行的新技术引进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在各个历史时期,周总理根据当时国际条件的可能,苦心孤诣地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一切机会,扩大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关系,发展国际贸易,进口成套设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周总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实现我国的现代化特别是科技的现代化,并且通过引进,促进我国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无论是50年代的156项,还是60年代改从西方进口成套设备,70年代的“43方案”,周总理都是全力以赴。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其中某些引进并不是很成功的,结果也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但周总理是倾注了全部精力,竭尽了一切可能的。周总理一直走在我国开拓同世界经济、技术和文化联系的前列。

  过去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拿过去的引进和今天的对外开放相比,无论是引进的内容和规模,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今天的开放比过去的引进有了质的变化。不过,研究历史问题要从不同时代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1973年以前的国际环境,周总理在世时的国内条件,都不可能实行今天这样的对外开放政策,也不可能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少数论者认为,建国后30年的中国经济是闭关锁国的封闭型经济。这个论点是值得商榷的,最低限度它忽视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美国及其仆从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到1972年,长期敌视、封锁我国,而我国一直为打破封锁,参加国际贸易行列而进行着斗争。

  二、周总理在新技术引进中做了大量工作,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他在工作中提出的一些方针、原则、政策、做法,在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有许多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例如:

  --周总理提出处理对外经济关系要政治、经济、技术统一的原则。他考虑引进问题不光看技术上是否先进,而且要看它的经济效果和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所谓政治,不仅是指项目与外交政治斗争的关系,而且是指这个项目在全局中的地位。周总理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说,“我这个会议从来是不讨论单纯技术问题的”。

  --根据国际形势及时调整战略方针。50年代我国只能从苏联取得技术援助,但是周总理的目光却同时注视着全世界,寻求机会开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引进有用人才。1962年,周总理认为时机成熟,及时地把对外贸易的重点和引进技术的对象转移到资本主义世界。当“文化大革命”还在激烈进行中,周总理抓住了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有利国际环境,于1972年2月顶住“四人帮”的反对,利用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时机,取得毛主席的同意,提出更大规模地进口成套设备的“43方案”,并且不断排除“四人帮”的干拢破坏,把这个方案坚持执行下去。各个时期周总理所采取的技术引进的战略方针,令天检验起来可以说都是非常及时的。

  --突出重点,保证重点。周总理对引进的行业、引进的项目、引进的对象,在不同时期都要求突出重点。例如60年代开始引进的重点行业是石油化工,1964年逐步扩大到钢铁、机械、电子。在引进的重点行业中周总理着重抓第一个项目,从引进和建设的条件上予以重点保证,迅速建成,以取得经验,发挥效益。在历次引进中,各部门常常希望本部门能够引进更多的项目,周总理反对项目过多而失去重点。他批评这种要求是贪多求洋,饥不择食。他主张实事求是,从国力出发,讲求实效,从国家计划上保证重点项目。

  --对行将对外开放的地区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对群众进行政策教育,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在周总理领导下做工作,感人至深的是他那种虚怀若谷、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周总理对待他接触到的干部、群众,不论是中国人、外国人,一律是平等的态度。他对人的关心体贴,可谓无微不至。周总理是最民主的,他在会议上鼓励人们讲不同意见,而且细心倾听,让人把话讲完。他曾说:李世民“能听魏征的反对意见,‘兼听则明’,把唐朝搞得兴盛起来。他们是君臣关系,还能做到这样,我们是同志关系就更应该能听真话了”。这些话都是老话,但是值得我们时常重温。周总理对工作严肃认真细密周到,一些问题本来是应当由我们这些做具体工作的人想到的,他却替我们考虑周到了。周总理的工作态度使身历其境的人从内心里理解什么才是对党的事业绝对负责,什么才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见过周总理的人都记得,周总理胸前长年佩戴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小徽章,这五个字他是一生拳拳服膺的。周总理工作起来不眠不休,不知疲倦为何物。他办完一件事有时也舒展一下,露出一丝微笑,细心的人会体察到,这不仅是胜利的喜悦,而且是一个共产党员尽了自己一份应尽的力量之后的内心的满足。几十年来每当我想起周总理的工作精神、音容笑貌,就觉得自己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感到非常惭愧。

  四、从古到今,世界上出现过许多杰出以至伟大的人物,他们推动历史前进的业绩受到人们的敬仰,他们的逝世引起人们的悲痛和怀念。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他们的哀思也往往就淡薄下去。周总理逝世13年了,但是一想到他,人们的心情就不能平静。在全国、在国外,历史学家们对周恩来的研究成了一个热门课题。时间过去越久,周恩来的形象和影响在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类的心中越高大,越深远。人们更加思念他。

  周总理是具备了一切作为世界伟人所应当具备的品格和特点的。这就是:才华出众、智力超群、思维敏捷、意志坚强、精力过人、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知人善任、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远大的战略眼光、广泛的世界知识和彬彬有礼的风度。一个外国人说,周恩来具有一种特有的魅力,他能够把他所认识和接触的各种各样的人,甚至包括他的敌人,吸引到他的周围。所有这些品格是一般人所难以学到或者是学不到的。

  周总理曾说:“领袖是人不是神”。周总理是人。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周总理生前从来不讳言他在历史上曾经犯过错误。国内外的人们对周总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是非功过可能有种种议论。但了解周总理的人都相信,而且将来的历史研究也会证实:即使周总理有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也决不会是出于什么个人私利目的的。

  我认为,周总理身上最根本的和最难得的一点是他的高尚品德,是他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口头说说,而是身体力行,贯彻于他一生全部实践中的。周总理立身处世,对党对人民,丝毫不掺杂一点个人的东西,所以他能够真正做到无私、无我。因此,他关心和爱护干部群众;干部群众也由衷地爱戴他,怀念他。他和群众的心是相通的,是心心相印的。周总理的这种品德也是很难学到的,但作为共产党员,只要认真地去学,努力实践,总是可以学到一些以至全部学到的。我认为今天应当提倡学习这种周恩来精神,进一步地研究周恩来,学习周恩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