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饥荒岁月里的记忆》之十七。 -- 老光

共:💬80 🌺16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时候有小贩来宿舍换花生

缺斤少两非常严重。当然,学生也不是傻子。俺们的对策是先等她把花生都称好了,到进脸盆里,然后摸出一袋没开封的洗衣粉让她称,然后两个宿舍的就一起起哄嚷嚷缺一两罚一斤。。。。。。俺们还“没收”过两杆称,因为小贩缺太多了罚不起。呵呵,现在看,也是过分了一点

家园 想让别人不说你也难

所谓“生产自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指的是整风整社之后,从上到下,放开政策,允许民众搞些“自由”,比如:可以开荒,垦地,种些农作物,也可以搞些捕捞啦,做小生意啦等等。

比如你这些说明,只是共产党政策的图解嘛,有什么价值?所有的重点只是“允许”和“自由”。要是光凭这两点就能解决问题,不如到印度好了。他们这些都有,而且他们还耐饿,三亿人每天只能吃一顿饭,也一个都饿不死。

当年台湾的政战工作者至少表面上还是很认真的,每举出一个例子来,都加上时间和地点,可以供人来查证。虽然可印证的少,但好赖总是有的。你一张嘴就是“全国的男女老少”,你是上帝还是怎的,毛泽东刘少奇都办不到的事情,你一张嘴就给办了?全国统一行动,就那么容易?

你要骂共产党愚蠢没关系,你至少得解释解释这些愚蠢开始和结束的理由,或者解释解释老百姓比共产党高明的地方。看你的文字,不是觉得共产党愚蠢,只觉得是全体老百姓愚蠢。

你说的两化,找到徐水县的四化,可以给大家看看你说的军事化跟徐水县的军事化有没有距离。

徐水也是如此,过去翻一亩地只需用工10个左右,由于搞深翻,此时需用工40个左右。如此大的用工缺口,客观上需要更多的以往主要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投入农业生产中。恰在此时,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于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会上,有代表在发言中谈到了办食堂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听后大受启发,立即给县里打电话,提出要大办食堂。县委马上召开会议,对办食堂进行具体研究,认为办食堂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有效办法,也是实现生产大跃进的有效措施,乃决定在普遍实行劳动大协作的同时大办食堂,尽快实现全县食堂化。在此之前,徐水农民曾自发地办过一些食堂,但只限于单身汉参加。当然,这不包括早已办起的所谓“随营食堂”。

1958年7月初,徐水县委发出《关于改革劳动组织和家务劳动普遍实行劳动大协作的指示》,提出了“行动军事化、田间管理工厂化、思想共产主义化、领导方法群众路线化”的口号。与此相配合,徐水县委在这份文件中正式提出要实现全县食堂化,并将之作为推动劳动大协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迅速在全县普及公共食堂,徐水县委连续召开了四次电话会议,“交流了办食堂的经验”,批评了“在办食堂工作上的消极收缩‘右倾保守’思想,统一了认识,把建立食堂工作迅速地推向了高潮”。为了加强食堂工作,徐水县委书记处确定一名书记专管食堂工作,县商业局成立了生活服务指导科,同时抽调粮食部门的20余名干部下派到乡担任后勤部主任,各社和连队(即生产队)也设立后勤部。徐水全县很快建立公共食堂1777个,在食堂吃饭的有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以上。此外,还分别建立了野外战斗随营食堂1410个,幼儿食堂119个,老年食堂248个。这样,徐水全县很快实现了食堂化。

据《徐水报》报道,徐水食堂的组织形式有这几种类型:一种是以生产单位为基础,建立野战食堂、综合食堂、幼儿食堂、老年食堂;一种是按粮食指标划分食堂,到底怎么划分,该报没有详细介绍,所以不知其详;一种是以户为基础,以连为单位,不分幼、青、老,按一家计算,集体吃饭,也可以打回家去吃的食堂。《群策群力,办好食堂》,《徐水报》1958年7月25日。

该县的南张丰乡在办食堂之初因不甚积极,受到县委的批评。接到县委批评电话的第二天,南张丰乡就建立了92个食堂,实现了全乡食堂化。《徐水报》特地介绍了该乡双营社管理食堂的几种办法:第一是认真执行国家的粮食政策,规定用粮标准,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留粮标准的原则下,根据社员的年龄大小和劳动强弱,除早晨和晚上吃稀饭不限量外,将中午所吃干饭分为四等,即1至3岁4两,4至10岁8两,11至16岁14两,17岁以上1斤7两(此处为老秤,16两为1斤,下同)。另外为了奖励社员节约用粮,少吃一个馒头给2两粮票,作为社员个人储备粮。第二是每月向社员公布一次账目,做到日清月结,便于社员对自己的伙食心中有底。第三是为了照顾社员亲友来往吃饭问题,规定社员可以把自己节余的粮票给客人在食堂吃饭。“大跃进”后一些农村实行准军事化,农民列队下地生产。有病的社员则可在食堂吃病号饭。

徐水实现全县食堂化后,“每天节约10万个小时,以10小时为1个工作日计,等于每天增加1万个劳动日”(《全县妇女劳力大解放,行行业业出状元》,《徐水报》1958年7月8日)。据徐水县委介绍,由于生活集体化,不但彻底解决了下地集合等齐的窝工现象,还便于支配劳动力,平均每人每天增加了3个小时的劳动时间。该县南城农业社有94户,过去每户平均有一人因家务缠身不能参加生产,食堂建立后,只需10个人做饭,腾出了84名妇女劳力。由于吃饭及时,行动统一,又提高工时753个,等于增加了63个劳动力。按如此推算,徐水全县仅食堂化一项,就可解放劳动力47119名,加上由于吃饭时间统一增加的工时,可折成劳动力32000个。

家园 你说的当然有据可查,我也不怀疑,但我问的是具体数字。

不是有没有这事。

  有没有农民能因退赔房子成了万元户?你知道那时的房价吗?

  据我的记忆,当时南京卖的高价糖果也就一块多钱一斤。是国价糖果的三到四倍。

  高价烧饼我也买过,二两一块的价两毛,你可以折算一下,一斤高价面粉要多少钱?南京的粮价米要比面粉便宜。

  因为老光住的离我较远,又是小镇,所以我只是有点怀疑并没有说他说的是错的,所以我要问是自己经历的还是听说的,如果是听说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

  另外还得问问“同时对于拆屋等行为进行了清偿,”,锅交了当时有食堂,屋拆了农民住在哪里?

家园 南京的粮价精确到厘。

  记得最清的就是上大米:一毛四分九。

  说实话,我活到这么大还第一次见到说与市民直接相关的物价有用毫的。

家园 六七十年代的房子就是几百块的事

60年代末我父亲被打成现反在农村监督劳动,大队给他批了块地,自力更生盖了间房,后来林彪出事后他落实政策回城,那房子卖给当地农民也就是一两百吧好像。

说起来一两百是不多,可是你要知道当时的工资很难存下来。

家园 额们在80年代中,还在学校吃过猪油抹面包片

一宿舍五个人,一广口瓶猪油一个星期就当黄油抹光了,食堂的菜木油水嘛

我记得70、80年代我们的定量都是29斤/月,粗粮(黄面)是30%。不过因为把粗粮按2:1换大米了,所以粮食总还是有点紧张。

父母说60年困难时期吃南瓜,吃菜代饭,脚都浮肿了。要说他们还是收入比较高的,两个人一个月有150块,当时还只有一个孩子,可想收入低的、孩子多的家庭会更困难一些。

家园 遗憾,这个炸弹效力不大

惊喜:所有加你为好友的,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我记得是玉米面,到这位
家园 玉米面?至少五六十年代南京粮站没卖过。
家园 那我就不知道了,至少北方还是有卖的,不到一毛一斤

大概所以才到那位吧

家园 曾经在中关村的研究生宿舍88楼看到一个小贩

当年在合肥也见过,嗬嗬,我记得他,他可不记得我。

我问他,有没有去过玉泉路,他说不知道。

平时他们挺难混进88楼的,因为一看就不象学生。那天是过完年没多久,管的不是很严。

家园 北方当然有,

七十年代在内蒙城市里的主食就是它,但那时俺吃食堂,不知道粮站的价格。

家园 太有印象了。

那时我负责家里面买米,每次买十斤。

家园 俺比你厉害,每次三十到四十斤。

那还是在初中时,都是肩扛回家。

家园 光老年龄比我父亲还大,和我说话哪用这般客气?

是看到您用的俗语和家乡的一样,感觉很是亲切,特别如今孤身在外。

很喜欢看您的文章,讲述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时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