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饥荒岁月里的记忆》之十七。 -- 老光

共:💬80 🌺16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回复

补充:那时候,干部分为行政二十八级,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一般是二十多块钱一个月。小单位的头头一般是行政二十二级或者二十一的样子。县委书记大概是十七级到十六级,县科局长最高大概是十九级,工资是七十二元。行政干部的工资级别基本上是全国统一,只有地区差。

到我后来当了干部,工资级别才逐渐缩小,但工资 额度开始拉开。那时,在乡下工作的干部,级别都不高,因为最基层的小干部了。

家园 我估计你当时岁数也不大,细节记忆有误差也属正常。

  60年时俺十岁左右,只记得很少的一些细节。

  当时城市里也办公共食堂,每次吃饭到食堂领蒸好的饭,但很快就撒消了。

  俺爹在周围种了不少菜地,现在回想起来总面积可能超过一亩。记得俺偷拔了一棵胡萝卜,特粗,后来收获时最粗的不到一半。

  还养了鸡,因为粮食不够吃,鸡蛋全部到豆腐坊换成豆渣来吃,在一次换山的是馊的,还是吃下去了。

  有一次俺爹搞回一种食品,知上去象谷糠做的,特好吃,也许是饿的。后来再也没见过这种食品,问老爸他也忘了。

  当时南京的供应,食油从半斤减到二两,粮食减的少些,买菜全限量记本子。每天都感觉很饿,但吃国家供应粮的可以保证饿不死并有劲干活。不光是老百姓,我邻居有局级干部一样饿肚子。

  退万元房款的事你肯定记错了。

家园 俺比你小不了多少,打小记事就经常吃不饱,深感挨饿之苦,

也曾写过:

童年记吃(序) 能饮一杯乎 - 2009-05-09 08:51:30

若问起你童年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什么,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吃!这里面包含有美好的——吃到的美味,也会有痛苦的——挨饿。……

链接出处

家园 光老,敢问您是何方人士?

之前看帖子,觉得用词和俺的方言很近,

看完这句 ——人啦,还得亲历其境,才晓得锅儿是铁打的啰!

觉得真得问问,或许我们是老乡呢。

家园 计算错了

把你提到的一间房子的总价120元当成是每平方米120元了。不过,120元建一间房子实在是感觉太便宜了(只相当于双职工家庭的一个月或一个半月工资),是不是大队出工的工钱没有折算进去啊。

我的姥姥就是地震后的冬天因为住地震棚,年老体弱最后病故的。如果120元就可以盖一间房,应该不至于一大家子还住在野地里。不过那个年代离现在太遥远了,好多情形我们这些70后的“年轻人”是想象不出来的。

家园 第三段是你写的吧

第三段是你写的吧

家园 没算工钱,算上工钱也到不了两百。

  我和同学两人不到一个月盖两间,包括做门窗以外的所有木工活。我们那时干一天能分到七毛左右。

  地皮不要钱、土不要钱。

  城市里的贵一些,砖瓦平房一平方国家预算成本40元。城里的主要是地皮难要到,如果能搞到地皮也不要钱。

家园 就是“饥荒岁月”城镇居民口粮还是有保证的。

  只是因为副食少,大家都吃不饱,但还远远不到饿死的程度。

  这个口粮定量,到64年以后还是这么多,口粮数没有增加。如果在现在,大部分人吃的粮食(米面一类)数量比饥荒岁月还少。

家园 貌似四川有这句俗语。
家园 是啊,我也是那一大块的,属于当年要建的三峡省的一部分
家园 【原创】回复河友“NJYD”:

那时候,居民的粮食定量是有,但已经削减到最低定量。城镇居民的粮食定量,一直保持到80年代的中期才取消。至于你所说的后来老百姓吃得比饥荒岁月还要少,还也是事实,但前提条件是改革开放之后,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猪肉,蛋禽等等副食品的供应能充分地满足市埸的需求。至于到了现在的条件下,人们每天只需要几两米就足够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供应基础啊!怎么能和那时混为一谈呢?今天的人吃得少并不等于那时候的人也只能吃这样多啊!你晓得不晓得,那时候,每人每月只配二两油呢。如今的人炒一个菜,都不只放二两油嘛!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啊!

家园 【原创】回复河友“落九天”

倒是不敢妄称“人士”,小民是湖广人氏。“锅儿是铁打的”在湖广一带盛行。想必你也是湖广人氏么?

家园 有的,那时粮食零售价都到这一位
家园 粮食零售价确实计算到豪,最后四舍五入。
家园 哪个年代?最好想清楚再说

楼主就是分不清年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