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老沙听来的故事——大院里的特种兵之红队在行动(上 -- 沙海

共:💬60 🌺14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很差劲的所谓 可爱MM

看看最后一段,很难不得出如此结论(成年后还津津乐道,无语)

家园 小孩子有些崇尚暴力,本身是可以理解的吧。

军大院不军大院的倒不相干。因为人不过是高等动物。关键是如何去引导。

不知道老沙有没有看过老萨的这一篇:

http://www.ccthere.com/alist/426358

那里写的一帮青少年,本来是在火车站行凶打劫的不良少年,现在绝对可以进少管所,后来被深藏不露的高人收服。这帮小子们后面为了整一个人下的狠手,比您这篇文章里的阴险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大家看的时候都是一片好声,没有这么多的争议。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那个被整的人是坏人至少是贱人,该整。

而在老沙这篇文章里,您笔下的主人公在小时候的善恶区分,是得不到大多数人赞同的。而且,更遗憾的是,好像长辈的管教,也没有起到任何效果。那么,我只好揣测,他们对暴力的迷信和崇拜一直带到了现在成年的时候(文中也有表现)。

您说什么他们是合格的优秀的解放军战士,我却宁愿相信,假如有战争的一天,他们所面对的敌人不过是“不幸”的站到了他们的对面而已。而如果他们有一天站到了错误的方向,面对他们的人们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其实,都是您的结尾不够政治正确。如果您写这帮小孩长大后经常和小胖小花把酒言欢,席间两边人说起小时候的事情,一方道歉,而另一方开怀大笑,鄙人也不会有上面那一番废话了。

最后有一句不知当不当说的话:有些看了您的文章鼓掌叫好的人,是不是就像80年代看了古惑仔后兴奋的那些社会青年呢?这究竟是作者的责任,还是读者自己的自由,实在不得而知了。

家园 同感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老沙居然会抻面了。
家园 支持一下你的观点。小孩子闹起来没有分寸,还是在那个

“阶级斗争”的年代。但如果现在回想起来还没有对这事有个清醒的认识,那只能叫悲哀,如果这些孩子长大的时候经历了文革,那就不仅仅是悲哀,是悲剧。我们写的文,不能无“善恶”标准。

家园 没那么夸张吧

纯属玩笑而已。没什么的,我们小时候玩得比这鲜。我还被人从一米多的台子上推下去过,也就是额头上多块疤而已。

家园 这个虽然挺狠,但是不夸张,我曾读到过夸张的。
家园 我见过更夸张的

那才是正儿八经的欺负。

一个寝室的5个女孩联合起来欺负1个女孩。

那个被欺负的女孩我认识,现在说起来都已经往事如风了。不过语气里的难受还是能感受到。

其实女孩欺负女孩绝对不需要暴力,需要的是蔑视,无视,讽刺。那之间的痛苦,没被欺负过的人很难领悟。

跟那种故意欺负排挤甚至长期的折磨来说,这种半开玩笑的欺负实在不算什么。

家园 还好了

一是评价一个人要放到具体的生活环境下。

二是文中的几位可能还年轻吧。

我意见最大的是解放军的特种部队偷老百姓的狗。老实说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有上纲上线的潜质。

拿羽毛给脚底板挠痒痒有那么严重么?对我的脚底板大概不起作用。不过中世纪有一种酷刑是拿细棍子打脚底板,据说是生不如死,因为脚底神经很丰富。

老沙还是继续写吧,各花入各眼。

家园 对的,就是这些太折磨人了

男的打架,不管孩子还是青少年,流血也罢,上板砖上片刀狼牙棒也罢,两拨人会面呼哨开打,总还是光明正大,你要是力气弱打不过,要么早些认怂,不认怂来挨打也就挨了,不敢打总还给你个逃跑的余地(准你逃也准我们追,逃不逃得过另说),就算败了,自己力量不逮或者交哥们太少壮不了阵仗,也没什么话好讲。

像那种蔑视讽刺,直接伤害到人心里,我觉得这个比男孩子间的冲突更伤害人。

女孩子间暴力冲突的也有,以前看到过一个新闻描述职高/旅游学校女生群体殴打一个,并且加以扒衣服烫烟头(敏感部位)等行为,感觉太阴了。

尤其在男人面前把一切收拾隐藏起来很好,显得娇滴滴好可爱,背地里却这样,太……

尤其如果这不是极端情况女性群体里一小撮人呢?如果女孩子里程度不同的这种人占相当一部分呢?女人也是人啊。

家园 这样的女孩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很难说。人皆有恶的一面,有时候会暴露出来。尤其是欺负变成长期的群体行为。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一个班曾经联合起来排挤一个父母离异的小男孩A。

A很可怜,爸妈离异,他爸爸跑了,他妈妈天天出去打牌,A小学二年级就开始给家里做饭。

没人照顾他,所以A天天都穿着脏衣服,拖着鼻涕,学习也很差。大家嘲笑他,每来到我们班的人首先学会的就是嘲笑A。(我也嘲笑过,还很有才的编成儿歌,后来这儿歌全校传唱。)

我们对A所做的如下:

1.长期的排挤,语言上的讽刺,态度蔑视,极力使得被欺负的对象A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2.新来的人必须迅速学会欺负A,即使不愿意,不然就无法融入这个集体。

3.无视A的任何优点,放大A的缺点。

4.一般没有暴力行为,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

5.集体中任何同情A的人都会被一起排挤。

6.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外界的帮助,只会使A更加倒霉。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集体把A当成非我族类的下等公民。

那个男孩子后来就学坏了,偷钱,敲诈低年级的同学,成为我们那一霸。

那时候太小,没有感觉,现在想想我们给他造成的伤害可能是终身的。我们本身也没有恶意,但我们感觉不到到给那个小孩的伤害,很多恶都是在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犯的。

还有一个例子更有代表性,我家附近有一个女子艺术学校(寄宿,中专),那里面的姑娘都很漂亮,就算只有十五六岁也是亭亭玉立,貌美如花,个个都有傅艺伟的潜质。

我认识那学校边上一个精品屋的老板,有一次他提起这个学校的女生。

1.这个学校的女生有非常严明的等级划分。

2.刚入学一年的女生不能化妆,不能穿漂亮衣服,如果穿了漂亮衣服。那这件衣服铁定会被学姐们借走不还。

3.刚入学的女生要给学姐们洗衣服。而且还有其他的成规模成制度的欺负行为。例如:一个寝室最弱的女孩通常成为出气筒。如果这个弱者离开,那么次弱者则会下降到出气筒的位置。

4.已经形成默契,明显的暴力行为绝对不会发生。

5.入学时间并不完全决定女生的地位,跟其人际关系和家庭背景也有很大关系。

这例子可以说明群体欺负的另两个特点:

1.多发生在寄宿类学校。

2.跟学校的生源素质有很大关系。素质越差年龄越小越可能出现这种欺负。

3.最终会发展成制度。

4.只有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才会发展为暴力行为。(我估计你所说那个职高/旅游学校女生群体殴打的事件,已经是长期欺负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那个学校应该也有一整套隐性欺负制度。可能与我家附近的女子艺校类似。)

因为没有男校方面的资料。所以不知道男生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但也可能会有类似的情况。不过男生之间的事情还比较好控制,因为一切都在台面上,很容易发展成明显的暴力行为,外界比较容易干预,但女性就不一样,很多都是隐藏的。

其实xxxcdds提到的男生打架基本不能算是欺负,因为打架多少是因事而起的,而欺负则是因人而起。即使小学时候的A什么都不做,也会成为我们欺负的对象。

最后说一点,有时候集体欺负是被迫,是一个集体强迫个人去欺负某个人。也就说我们处在某种环境很可能也会加入欺负的行列。

家园 反倒是现在的孩子骄生惯养

一点苦也不肯吃!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只会死记硬背,男孩子全无一点阳光的气概!女孩子就知骄娇二气动不动哭天抹泪的!以后的社会更难!

家园 这也太狠了,以后我儿子可千万不能放这种地方。惹不起只能躲

这个伤害没办法杜绝,只能叹气。与那小男孩类似的事我小学班里也有,没到这个份上。作为一个同龄的小孩子,即使有现在的觉悟,那时候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在男生中,有两种情况是可以少挨欺负的,第一种是成为“好学生”。这个在小学初中高中都适用——但要付出失去一些同学间情分和顽皮玩耍经历的代价。巧的是,不欺负不理睬“好学生”,不少地方的“混混”群体里都有这样的潜规则。第二种是下手比欺负自己的人更狠,这样的孩子会受到周围孩子的敬畏,在这个敬畏引导下,发展轨迹又是一种了。

不知女生里情况如何。

家园 女生应该差不多吧

无论男生女生情况都差不多。被人欺负的时候,要么努力学习,要么变得暴力,要么认识几个“老大”(女生可能就是跟某些大混混谈恋爱)。

不过还有第四条路可以走。周总理小时候也是在一群人里被欺负,后来他交了很多朋友,组成了个小团队。

这是《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里的两段引文,周恩来自述里也有这件事情。我实在找不着原文了。

恩来从南方乍到北国,人地两生,吃的是不习惯的高粱米、玉米面,又加上身体历来“文弱”,一个孤零零的少年,难免会觉得处处困难。还有一些好欺负小孩子的大同学,瞧不起他,经常打他。

后来总理努力锻炼身体,并且学会了东北方言。

三年过去了,他终于改变了生活习惯,适应了艰苦的环境,增强了体质,锻炼了肠胃,他变成一个健壮英俊的少年。

  为了对付那些好欺负小同学的大孩子,恩来就和许多受欺负的小同学交朋友,形成了一个坚强的被欺负者“同盟”。大同学无论欺负哪一个同学,大家就一起上前评理,保护弱小同学。那些大同学在这“联合战线”面前失败了,再也不敢欺侮人了。现在他们知道,这个“弱小者”原来是个聪明坚强又坚持正义的少年。

总理这种解决方式最好,锻炼自己,组成联盟,治标治本,还能让一个学校的风气都变好,只是一般人做不到。

作为家长要防止这种事,最好就是多跟孩子聊天。越早发现这种情况越好,用自己的阅历帮助孩子成长,要混得实在不行就转学。

家园 能这样不容易。

孩子毕竟是孩子,父母总有照顾不到和没办法的地方。一个普通的还不错的人,人格发展的路上总有一些关头真的很幸运的。可能回头看看,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时要是一念之差或没有被哪位老师重视或失去什么机会或遇到特定的人,也许现在就成不了这样子。这样看,性格能力一直得到充分发展,像总理那样,真是太不容易了。

相关的我曾有个想法:现在的学校制度将同龄人一年一年地聚集在一起,每个孩子或少年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是同龄人,接触的除了家长老师外,在实际生活中主要是同龄人的思想和看法。考虑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时间,现在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数都能归到这样。这是否会对人的性格发展产生影响?以前的孩子,不论中国还是外国,能够跟青年、成年、老年不同年龄和经历的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样培养起来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对性格的塑造与现在孩子不会相同。那么这会在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当然不能否认学校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这是我以前由于对“不容易接触到非同龄人”这个问题感到纳闷而想到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