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气候原因导致明朝灭亡”观点的误区 -- 秋原

共:💬46 🌺1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于《袁崇焕...》中对太阳黑子活动的谣言

一、四温暖时期与四寒冷时期交替,温暖时期渐短渐弱、寒冷时期渐长渐强的说法,正是竺可祯先生提出来的。

二、在《袁崇焕失误及其与明朝灭亡的内在联系》文中,还有一句话:“自1580年起长达七十余年,这是全球性的灾害,是因为太阳黑子突然消失了70多年,整个北方气候寒冷”

这句话,更是一个错误。

太阳活动的确出现过这种非常反常的现象,天文学上对此有个专门的称呼:蒙德极小期。但是,这发生在明朝灭亡之后的十七世纪后半叶到十八世纪初:太阳活动非常衰微期,1645~1715年《顺治2年~康熙54年)。

对于这个事实,SBZ上某些人就只好装看不见了~

家园 1650~1700最寒冷时期

您的资料非常好。

一、首先要说明一点:我在原文中,从来没一口否定明朝末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的打击,在原文结尾我说的很清楚:

明末北方农业基础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出现,受天气气候变化不假,但气候问题显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明朝的灭亡,还是从政治和军事体制两方面去寻找真正的原因吧。

二、明朝末年北方普遍出现旱灾,但寒冷气候在1644年之后并没有停止、缓和和回暖,而是继续走低。比如我原文中说到的:极端寒冷天气记录分别出现在公元1654年和1676年,这年的强烈寒冷气候导致在中国江西、自唐朝时期建立的柑桔园完全毁坏,果株死亡;四川、福建的竹林和荔枝出现大面积死亡,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湖泊普遍出现封冻结冰的现象。

公元1650~1700年,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的淮河、汉水出现四次封冻;甚至在长江以南,也出现太湖四次封冻,洞庭湖三次封冻的记录。在1600~1650年,没有出现过这种记录

植物生长,既要求足够的积温和日照;生长中的吐芽和开花,对温度更敏感。

所以说,

“小冰河期,自1580年起长达七十余年”,这是错误的。

“1650年以后灾害就逐渐消失了,”还是错误的。

“自1580年起长达七十余年,这是全球性的灾害,是因为太阳黑子突然消失了70多年”这话我已经专门回复过了,已经不是错误,纯属瞎说八道了。

家园 其实就算李闯陷北京,以及清兵入关后,单看表面的力量对比,

南明政权也应该能坚持一下。可是,史可法在扬州的死战换来的却是南京的城门洞开。

看看内部各派的斗争与倾扎,那种精神和晚清时的宁与友邦,不予家奴何其相似。即使自我标榜高尚的清流,也大多是一副败家之相。这样的朝廷,气数已尽,有些人爱怨怨“天”,又或说说“地”,唯独对自己的脊梁骨考虑得少些。

另外,秋原兄几次提到“竺可祯的先生”可是“竺可祯先生”的笔误?

家园 笔误了

其实想说的是“竺可祯先生的***”,打字太快,又懒的检查,变成“竺可祯的先生”了

家园 清兵入关后大规模的屠城是否减轻了粮食压力?

我记得在某个地方看过, 仅在广州就杀了70万人。 扬州, 嘉定的大屠杀更是举世皆知。

加上如张献忠在四川的大屠杀, 这些个大规模的屠杀客观上相当程度的减低了人口压力吧。 不知是否有人从这个角度论证过清初的粮食问题

家园 这好像不是很合理

大屠杀固然减少了需要的粮食,也减少了可以提供粮食的劳动力。

如果处于同样气候条件之下,清初农民人均粮食产量必须比明末农民有大幅提高才可以支持上面的观点。但这似乎并不是太合理,除非。。。明末清初是否中国耕地已经出现饱和,而后通过屠杀解决了饱和问题,我认为是探讨此问题的关键。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粗略看了一下资料,湖广填四川开始于康熙二十年之后,至少天府之国在清初对于改善中央财政和粮食供应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其他地方呢?期待更有说服力的材料。

家园 从图中两幅气温变化图来看“1550~1650最寒冷时期”

与你所述不同。

家园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没有有说服力的材料, 只有推想, 汗。。。

普通的战争中, 死亡的多是士兵, 他们一般都是壮年劳动力, 因此普通战争带来的死亡是不可能缓解粮食压力的, 因为他们同时也是粮食生产的主力。

而清兵入关这种种族屠杀中, 被杀的多是老弱残幼, 原因1)青壮年劳动力更容易逃走 2)同样被俘获, 征服者更倾向于杀死老弱残幼, 而留下青壮年劳动力当奴隶。 这种屠杀应当是对缓解粮食压力有一定作用, 因为被屠杀者的消耗粮食能力大于生产能力。。。

纯属个人推想, 并无依据, 聊备一说, 呵呵。

难得萨大回复,受宠若惊, 花之

家园 喜欢严谨的考证……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同类贴串联: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190&Page=1&TopicID=2688932

家园 还有人说因为。。。

一只耗子:)外链出处

家园 这应从两方面看:

一是李张等部主要起于灾区,对灾区清是不救济的,而在灾区起义的义军,是必杀的(明则很爱接受投降,结果屡降屡叛,而义军屡叛也不完全是因为无信,而是因为明实际没钱粮给他们过活.),所以连饿带杀,首先灾区的人就死差不多了.

二是非灾区,非灾区多半是经济相对好的地区,这些地区被屠城后,清军是不可能把财物丢下不管的.而且这附近地区如果因生产破坏出现受灾的,只怕也是不会赈的.

换言之,能活的又不反抗的就活下来,活不下去的自己死去,造反的直接杀.

不是屠杀减轻的粮食压力,而是屠杀减轻了缺粮人造反的压力.(明是没钱粮赈,民就反,反就镇,镇服了就降,降完了还是没钱粮给,于是又反,如此往复.清痛快多了,反就灭干净了,降也招,但一有反象就全杀光,没往复的问题了.)

家园 大臣眼里只有党争,没有国家

灭亡是迟早的事

任何朝代到了暮气沉沉的时候,都是行将就木。

家园 气候是一个原因

主要还是政治体制不能应对矛盾。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全国性的自然灾害是不大有的。偏干旱天气,旱灾会有损失但是涝灾少一点,多雨水的天气,淹了些地方,但是旱灾会少。即使几百年没有的北旱南涝,地区而言,高卑之地也会有不同的影响。

明末已经有一些美洲来的薯类作物,山区开发,也有助于救荒。

再从历史记录上来看,明末南方其实不缺粮食,主要是朝廷的应急体制太糟糕,财政出了问题,而且也没有政治决心和技巧来用其他方式(如清的厘金)解决。

家园 其实按照这个气候理论比较一下当时的世界环境

尤其是农业国家是不是经历过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就明白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