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宝贝飞机的哮喘病 -- 过失速

共:💬192 🌺74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3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论文还是有用的

孔子曰,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论文就是总结和展望,埋头苦干和抬头看路的关系。看你隔壁那可怜博士,他写的那叫综述,不掺入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很多自己的原始创新,估计就是翻译东西。

写论文是有压力的,这个时候省视自己工作的优缺点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光凭写作来说,工科不熟悉,理科方面国外有些很好的训练,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还有一些实验室级别的有内部的写作技巧介绍。我觉得,对论文写作感觉厌烦一定程度上也是跟不熟悉有关系。

不过,军工写论文,不怕泄密啊?建议安全部门查查谁规定的这个不爽的挂钩,感觉分明是很堂皇的陷阱。

家园 终于砸出一个宝来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原来是李中华同志啊
家园 难道是叶片公差有问题?

或者转子叶片上面的涂层不过关?

家园 从过去到现在,能否发展区别在于:国家重视和国家不重视

体制或是机制的雷同问题,是长老们的事情,就此别过!

那些写很厚很厚的书,说什么什么有了一套成功的某个工业口的经验,基本扯淡的很多!20来年的歼10,还是俄罗斯出口版发动机好...

目前一号角色林总佐鸣先生是专业发动机出身,他能解释这个问题吗?没有任何攻击林总的意思,只是陈述一下,林总在长老们那里是专业发动机厂出身,不过林总在专业发动机厂基本是混行政,和混官场一样,这个是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国情。想上去,就混行政混官场,搞技术,最好跟洋人混.

汽车、飞机、发动机、直升飞机,中国搞了多少年了,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奔驰、波音、黑鹰?10年?20年?...

把航空、一汽、二汽...等等,各个时期的中层、高管们请来,济济一堂,咨询他们获得了多少国家的荣誉?拿了多少薪水?多少红包?多少股权、期权?多少回扣?多少黑钱?

中国现在不缺钱,也不缺人才吧?什么时候有自己的奔驰、波音、黑鹰?怎么才会有?

从过去到现在,用搞航天的力量搞航空、汽车,航空和汽车、发动机也是世界先进水平。看看搞航天,国家是什么投入,什么人物在主导。就一个区别:国家重视和国家不重视。或是说,那一代人决策的时候,国家太穷,没法。后面的长老们相比前面的是混日子的

至于有种说法:飞机、直升飞机、发动机、汽车等是重复使用,研制的技术含量比某些一次性使用的高,个人是琢磨不出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非常冒昧的想知道,首先说啊,咱文化程度低,语文很差,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有这个想法的主要是学文的吗?

很多很多年前,看见某个工厂里面的几个老外在折腾直升飞机的桨毂和旋翼,据说是偷摸进口的,自己做不出来,当时想:哎呀,这个东西好,机动灵活,自己有了就好了。10多年过去了,汶川地震后,长老说:我们要研制各种类型的直升飞机,这个东西好!

到现在,一直想不明白,长老怎么这样说?以前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好吗?

不才,很多年前从事军用飞机发动机叶片生产一线的设计和制造的,可能有资格对这类事情说点什么

家园 这类军品,原装进口本来就是最草蛋

能有多草蛋就多草蛋,还要让你哑巴吃黄连

家园 好好补课,别当fq

至于有种说法:飞机、直升飞机、发动机、汽车等是重复使用,研制的技术含量比某些一次性使用的高,个人是琢磨不出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非常冒昧的想知道,首先说啊,咱文化程度低,语文很差,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有这个想法的主要是学文的吗?

燃气轮机比火箭发动机难是有道理的。

比如说:火箭发动机活动部件很少,工作时间就几百秒,设计时强度不用考虑蠕变疲劳等问题。燃气轮机转速高,最高温度达1200C,寿命几万小时,冷却、蠕变、疲劳等问题都出来了。

领导是一回事,给个五年计划就要出航空发动机,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基础又是另外一回事,材料、气动、加工等各个环节都得跟得上。

如果说什么是高科技,我觉得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核电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

家园 我个人的说法:我真不是FQ,另外我说的意思大概

您不明白;或是我说的和你说的,思维和方向不一样,也就不打算和您说了

我在军用航空发动机专业厂设计和制造飞机发动机叶片生产一线工作了将近10年,所在的地方,自己的身边,用上级领导的话:你们这里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超过十个高级工程师.

设计、制造一线,50年代的大学生,80年代左右的高级工程师是需要实力的。我写出来的,不单单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家园 航发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玩艺儿没法有半点唬弄。
家园 可能说的不对,见谅

但你这篇讲高工的我确实没看懂。

我的理解,越不容易搞清楚的地方越容易出院士,比如说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有不少院士了吧,可机器呢?

家园 那么多高级专家不是白吃饭的,到这里能找啥药方。

飞机发动机可不是简单的玩意,要是好搞,就用不着那么多院校、研究所、工厂的专家、工程师。

从50年代到60年代引进的老毛子的各类飞机、发动机,几十年下来基本就是仿制,没有多少改动。到70年代中引进斯贝发动机也要消化20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飞机发动机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技术,没有相当雄厚的人力、物力和科技基础是搞不出来的。

家园 还是找厂家,我觉得这样好些!
家园 好贴献宝

花花花花

家园 说实话,我觉得数字考核挺有用的

高工们总得知道文章格式是什么样子的吧,再加上写个英文摘要,好赖别基本英文单词都不认识。。。。

家园 想起一件事

从公开的报道看,杨利伟能成为第一个上太空的航天员,与下面的一个非常少有的战胜发动机事故的经历锻炼有关:

杨驾驶强五低空高速飞行,在感觉一台发动机异常的瞬间果断处置,得以生还。具体细节我记不清了。

类似的,公开报道中有一位歼10飞行员在发现发动机仪表转瞬一逝的不正常后果断处置,从而在发动机空中停车后滑翔迫降成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3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