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老兵评史】五胡录点评 -- 老兵帅客

共:💬84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特别是那个老小子
家园 那就挑几件小事写嘛,不求连贯,但求细节,书名-南北艳史
家园 说什么呢,搞破坏那是老兵的特长。

建设太累了。

家园 不知为何老兵这篇独自得精,问一个问题。

大家都称呼前某、东某、西某的,估计是后人的称呼吧。

不然有哪个明见百年的皇帝会料到自己的国家不久就会被灭呢,还给自己起个名字 - 前秦,好么。

就这后面的起名字也不怕犯忌,后秦与前秦有多大干系?前面的被灭了门咱急着认亲戚有何好处?

但这又解决不了东西的问题,象燕与凉有好几个同时存在的,不可能你叫了西燕俺就得认东燕吧,俺偏叫大燕。

家园 石勒明知石虎是个祸害,却在临死前下不了决心除掉,是最大的失策
家园 回您的话

中国历代各朝的国号,都是只称大什么的,例如大汉、大宋等等;至于那些方位、顺序、民族之类的前缀,例如前秦、北凉、匈奴汉,都是后人加的,目的是区分这些国号相同的政权,否则都一样的国号,会乱套的。

中国历代各朝国号的一个有趣特点,是总喜欢用秦朝以前已经存在的各国国名来做自己的国号,具体就是自己政权的主要地盘、或者自己的出生地属于以前那个国家,或者自己以前做臣子时的封号是什么,就以其作为自己国号。例如,晋是因为司马氏的家乡是温地,温地属晋;前秦的主要地盘(关中)是以前的秦国控制区;宋是赵匡胤曾经做过宋州节度使;唐是因为李渊以前是隋朝的唐国公。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是中国特有的五行相克和天人相应理论,各位开国之君取这样的国号以表明自己是顺天应人的真命天子。

这套做法,从汉到宋,基本都是照抄,至于元、明、清则不依此例。

十六国时期,前秦、后秦和西秦都处于以前秦国的地盘里,所以它们的国号都是秦。当然诸凉不是,凉字来源于凉公这个爵号,同时也因为这些政权都在凉州。

中国的君王都认为只有自己的才是正统,其它的不过是窃号自娱,因此多个同名政权的同时存在并不会让他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反正我是正统,你是胡闹,我是要消灭你的。后燕慕容垂对西燕就是这个态度。

十六国时期的一个特点是当时号称的王号和后人讨论历史时所加的称号并不一致,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凉州诸凉政权上。凉州的五个政权并不都是以凉王作为自己王号的,但是后人懒惰,因为它们都在凉州,而统统称为某凉了。

家园 回您的话

我想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前凉和东晋还存在,石勒需要石虎这样的将领来镇守四方,再一个可能是石勒觉得石虎是自己的至亲,不至于反对自己和自己的后人。

石勒为人号称光明磊落,在乎后世对自己的评价,他可能是把自己的至亲也想得太光明磊落了。石勒的那句“中山王不要给后人留下话柄”也许表明了他的某些想法。

家园 谁这么火眼金睛?!
家园 虎子怎么可以这样说任老师呢

火眼金睛那是描述某种灵长类动物的,怎么可以用来描述任老师呢?最多也就是描述某个老虎仿冒者比较合适。

家园 十。佛狸祠下之评注部分

一。北魏旧制,立太子即赐死太子母,以防止日后太子生母干政,此制度直到宣武帝时才被放弃,随即胡太后乱政,北魏走向灭亡,其中是非曲直颇难断言。

拓拔嗣(明元帝)幼年被立为太子,其母刘贵人即被赐死,拓拔嗣长大后拓拔??(道武帝)告诉他此事及其原因,拓拔嗣痛哭不已,然而他还是继续这项制度。拓拔??被刺时,拓拔嗣之母早已死去多年,因此拓拔??之死和拓拔嗣没有关系,而是其宠妃贺夫人因小事被重责,转日将被处死,贺夫人通知其子拓拔绍前来相救,拓拔绍遂杀拓拔??。拓拔嗣闻讯杀拓拔绍及其母贺夫人,乱平。

二。胡夏和东晋的关中之战,刘裕并未参加,东晋是在自己内乱的情况下失败的,否则以胡夏的骑兵和东晋的步兵打城市攻防战,结果难料。但是此战,胡夏首席功臣应为王买德,此人的分析、预料和部署丝丝入扣,能力由此可见,可惜他所服务的胡夏没有争夺天下的实力,否则他的历史地位将远远不同。

三。刘裕四十四岁时才有长子刘义符,刘裕五十八岁时篡晋自立,六十岁死,刘义符时年十六岁。

四。于栗??及其后人,如于烈、于谨等,历经北魏、西魏和后周三代,始终为朝廷重臣。

五。刘义真为刘裕次子,刘裕第三子为刘义隆,就是刘宋文帝。刘义真被杀是四位顾命大臣干的,当时少帝刘义符已废死,文帝刘义隆尚未继位。

六。拓拔焘与柔然的云中之战,双方能够战马交错,敌我混杂,说明双方的军队素养都不怎么样,还处于勇士争先的时代,拓拔焘能够取胜,运气不错。

七。胡夏因为流言而丧失关中,迹近儿戏,说明他们基本还属于流寇而没有能够在关中扎根。

八。刘义真被捕后并未发配凉州,而是交兴安郡管制,后被杀。

九。四位顾命大臣废少帝刘义符时,檀道济并没有带兵进攻建康,因为军权都在自己一方手里,废立皇帝并不是难事,没有必要带兵进攻。

十。刘义隆时为荆州刺史,而不是徐州刺史。

十一。北燕始终不强大,也就是维持,仗着北魏忙于和刘宋、胡夏较劲而得以苟且偷安,等到北魏想起它来了,它的好运也就到头了。

十二。文帝刘义隆体弱多病,这才委政于刘义康(刘裕第四子),但是兄弟各有派系,殷景仁是刘义隆的亲信,而刘湛则是刘义康的亲信。刘义康争权失败,被安置安成郡,元嘉末年,北魏南下,天下嚣然,文帝担心有人拥刘义康起事,遂赐死刘义隆。

十三。崔浩被杀是因为他领头所撰写的史书暴露了北魏皇室太多见不得人的事情,皇帝恼羞成怒,诺言自然也就不算数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十。佛狸祠下之评论部分

北魏起自现在的内蒙一代,利用后燕慕容宝的无能而得以在山西立住了脚,并且把势力扩展到现在的河北南部和山东、河南两省的黄河以北地区。当时它四面是敌,很难说会有什么未来。但是周围各国英雄的相继凋落给了它出头的机会。首先是刘宋刘裕死去,刘宋忙于安定内部,无暇外顾,北魏南线压力得以缓解;然后是胡夏赫连勃勃死去,北魏西线压力顿减,这样它就有机会表现自己了。

北魏首先利用自己组织还算严密的军队和尚武的君主打压组织松散的柔然,然后利用时机打击西面的胡夏,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打垮了胡夏,然后腾出手来收拾后燕的继承者北燕,最后消灭北凉(公元四三九年),从而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代,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

在这个时期,北魏同时还和刘宋展开了几场大战,将对手的势力范围从黄河沿岸压迫到了淮河沿岸,奠定了南北朝南北对峙的基本疆域。

北魏开国的几代皇帝,普遍尚武,勇敢残暴但谋略则靠手下的汉人谋士,崔浩为其翘楚。所幸对手都是庸才,兼之策略得当,因此所向无敌。但是治国能力就谈不上了,国家政治基本未上轨道。

刘宋武帝短祚,少帝昏乱,辅命大臣行霍光之事。文帝继位,诛杀权臣,大权归己,用恭顺之人。内修政治而有元嘉之治,外用恭臣以至亡师丧地;幸有元从宿将尽力维持,却自毁长城。北魏南下,天下嚣然,而叹“使檀道济在”,江南武力衰矣。

胡夏依靠骑兵起家却没有治国之术,鼎盛时期军事成就斐然,一旦军事失败则土崩瓦解,关中得失近似儿戏,由此可见,胡夏到最后也只是军阀政权。

北凉沮渠蒙逊征战四方,却始终没能够打出凉州,一旦中原强大,只有束手投降,沮渠蒙逊不过如此,何况沮渠牧犍?

北燕虚弱,苟且偷安,不值一提。

一句话,时矣命矣!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十一。佛狸祠下(大结局)之评注部分

一。刘宋文帝铲除权臣是元嘉三年(公元426年)之事,从此大权归己。

第一次南北大战发生在永出三年(公元422年),第二次南北大战发生在元嘉七年(公元430年),第三次南北大战发生在元嘉二十七年,二十年过去了。

北魏征讨胡夏是在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刘宋还可以说是国力不足;不过北魏征讨北燕是在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刘宋文帝已经收权十年,治理也已经很有起色,且杀檀道济于本年,如何说国力不济?又如何说文帝无权?另外刘义康虽然专权,但大权依然掌握在文帝手里,他可以轻易地消灭刘义康势力一事可为佐证。

二。王玄谟好大言北伐事却不通军事,也就是文帝这样的书生会信用他,不过王玄谟行政治理还是很努力的,但是为人刻薄寡恩,“宁为五年徒,不逢王玄谟”是当时人对他的评价。

三。曾方平疑为鲁方平。

四。鲁方平和薛安都的对话似乎方向反了,应该是薛安都对鲁方平说那些话。

五。薛安都后来被明帝所逼投降北魏,追悔而死。

六。刘宋孝武帝(就是坚守彭城的刘骏)还是可以的,此人有能力、有才情,为后世所诟病的是他娶自己的姑姑为妃,属于乱伦。史家以“宫廷事秘,莫能辨也”来作为曲笔。

七。刘宋实亡于明帝。此人夺位内战,天下汹汹;内部甫定,派大军宣威于北方参与叛乱诸州,致使淮北诸州被迫投降北魏,张永、沈悠之大败,疆土一下子退到了淮南。明帝敏于察察以至人心畏惧;淮海涂炭,百姓饥苦,财入困顿,百官俸禄难以维持而奢华不止,以至人心散尽。明帝死而刘宋亡。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十一。佛狸祠下(大结局)之评论部分

北魏起自鲜卑,军力虽然强大,而政治长期不上轨道。皇帝执政,随心所欲的事情很多,而且为政多数残暴,汉人谋士,例如崔浩,的劝谏也是听听而已。地方官没有俸禄,全靠出征掠夺和盘剥地方。军队出征,杀戮过重,大军过处,千里为墟。这样的事情,直到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执政才得以改变。孝文帝矫枉过正,死后北魏政权迅速腐败。宣武帝放弃立太子即赐死太子生母的制度,以至胡太后专政导致北魏大乱,北魏随之以亡。

孝文帝改革,措施宏大而意义深刻,但是没有做好转型的充分准备,以至于出现了“轻骑奔代”这样保守势力的暴动和腐朽文化对政权的侵蚀,使得政治迅速腐败。朝廷南迁,对北方六镇没有妥善处理好利益关系,以至六镇兵变,军阀蜂起,朝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孝文帝改革的经验,说明好的愿望需要足够的措施来支持和维持平衡,否则是很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

刘宋文帝,文治有余而武功不足,不懂军事而胡乱用人,相隔千里而遥控一切,元嘉军事失败责任在于他。孝武帝有能力、有才情,但是文治不如文帝,武功则不如武帝,中上之才,所失是没有选好接班人,弄出了前废帝。

明帝苛察猜忌,屠杀宗室,骨肉相拼,宗室凋零;疑忌大臣,诛戮过甚,人才稀少;淮海涂炭,财赋不足,百官俸禄不继而奢华日甚,终于人心丧尽,刘宋实亡于明帝。

直化为曲,刚化为柔,朝廷无刚决勇毅之士,内不足以威服萧道成,外不足以镇压沈悠之,刘宋不亡,天理难容,况有褚渊之辈,袁粲、刘秉何能为?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一点不太同意

老帅同志认为:

六。拓拔焘与柔然的云中之战,双方能够战马交错,敌我混杂,说明双方的军队素养都不怎么样,还处于勇士争先的时代,拓拔焘能够取胜,运气不错。

《资治通鉴》对此事的记载如下:

柔然纥升盖可汗闻魏太宗殂,将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拔盛乐宫。魏世祖自将轻骑讨之,三日二夜至云中。纥升盖引骑围魏主五十余重,骑逼马首,相次如堵;将士大惧,魏主颜色自若,众情乃安。纥升盖以弟子于陟斤为大将,魏人射杀之;纥升盖惧,遁去。尚书令刘言于魏主曰:“大檀自恃其众,必将复来,请俟收田毕,大发兵为二道,东西并进以讨之。”魏主然之。

这里说的是柔然猝然袭来,北魏未及动员,拓跋焘只好自己率领轻骑兵前去抵挡。骑兵奔驰要三日二夜才至云中。兵法云“趋百里而争利者,必厥上将军”。拓跋焘千里奔袭,柔然以逸待劳,从拓跋焘被重重包围看,柔然方面的兵力也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处变不惊,继而斩杀敌方大将,击溃敌军优势兵力,怎能说单纯是运气使然?

“骑逼马首”只是史家夸张,借以突出情况危急,当不得真。就算情况真的如此,也不能以此就断定双方的军队素养都不怎么样,还要逞匹夫之勇。否则,李世民同志后来岂非更加没有军事素养,更加是匹夫之勇?

另外,双方都是骑兵,而且一方被围,另一方要突围,作战时当然会短兵相接,人仰马翻。老帅同志以为是象我们这样文绉绉的在网上对掐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呵呵,我是反对统帅参加一线战斗的

那样做虽然可以鼓舞士气,但是统帅一旦战死或者被俘,往往会导致全军溃败,甚至亡国,例如冉魏和前赵。

北魏征讨胡夏的时候曾经出现国君落马这种事情,如果北魏国君不幸战死或者被俘,整个历史可能就会被改写了。

李世民的情况与此不同,他当时只是唐王朝的秦王,而不是皇帝,因此他战死或者被俘不太可能改变整个历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