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罗长裿和清末西藏的乱局(一) -- 王树

共:💬503 🌺213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家园 看样子罗同学是个腐儒啊……瓜分豆剖的时候,还在怀柔远人

如果俺坐在赵同学的位子上,早就找个机会把他打发了。基本理念不同的怎么能够留在幕府之中?

家园 涉及重大事体,主事者必须宁亏阳寿,不亏社稷!官职算什么

生猎火烧可谓歪打正着……

家园 无人可用

那时的川边跟内地比起来,条件还是要差不少。即使给的薪水多,愿意去的官员还是很少。

那时候赵尔丰手下的文员好多都是已革县令之类的。大部分人到这种穷乡僻壤来,都是指望官能升得快点——这里缺人么。

赵尔丰驭下那么严,说杀就杀,说参就参,那帮部下也没少做乱七八糟的事,以至于有克扣粮饷克扣到军队哗变的。

一下子有个身家清清白白的翰林,自称为罗泽南的孙子,还是个道员的有志中年从江南自愿跑过来,赵尔丰肯定是不但愿意重用,而且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只是他没有料到他失望的那么快。

赵尔丰在川边七年,也就培养出来了一个傅华封(傅嵩炑),宣统三年的时候基本上可以独挡一面了。可惜鼎革一起,什么都白费了。

家园 唉……没有臂助,帐下无人,再牛的主也只能徒唤奈何啊!

但是说“什么都白费了”也不尽然。曾看到关于赵尔丰的评论,说虽然没有来得及搞定西藏,但是川边经营收拾得好,后来内地乱成那个样子直到解放,三四十年川边无事,皆是尔丰余威所致。

看样子有些问题就是正如他所说的:

素知野番成性,向无理想,推心置腹,彼亦怀疑,反复开导,破釜沉舟,概不入耳。势必威以兵力,犁庭扫穴,然后抚之以恩,归心向化。……

我朝优待数百年,而达赖不知感恩,认为羁縻。骄态自若,动辄要挟。……

若再不及早图维,藏必终为他人所有,图维若何,惟乘此一战。……

即便是封建士大夫,只要操心用命,都能为国安此一方。今天西藏大定,铁路直达,匪类鼠窜,王师耀武,人心颇附,文明渐开,赵同学若是地下有知,虽然政见不同,各为其主,也必定心怀大慰吧!

家园 傅华封是我先祖啊

老人家的坟就在我们乡上,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那个乡现在都还在叫傅家乡。

  傅华封(1869-1929)名传山,一名嵩炑,古蔺锅厂坝(现在叫傅家乡)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试补学官弟子员,时华封26岁,有鉴于县境匪患频仍,荼毒乡里,乃弃仕途,招募丁壮,筹办团练。不久当上团总,带兵肃匪,地方安靖一时,县人称庆。平时多为地方群众平争息讼,调解纠纷;又热心地方建设,倡导修桥补路,整修街道,得群众拥戴。

  傅治匪,招致匪恨。光绪二十三年四川总督岑春煊派守备黄国祯来蔺视察,匪首唐顺安、雷少堂乘机行贿,诬告傅华封"明团暗匪、贪赃枉法",黄国祯将傅华封诱至行馆扣留。当地群众,愤然集伙与官方械斗,将傅华封救出,一面将黄国祯捆送巡检司,递解至叙永军粮府,控诉黄的诬陷罪。岑春煊得知,不得已令将黄解至资州收监候审。傅华封的声望益增。

  光绪三十年,永宁道赵尔丰率部来古蔺进"剿"苗沟,设行辕于柘木溪。地方团练协剿,搏杀数百人。傅为赵出谋划策,深得赵的赞赏。

  光绪三十一年,赵尔丰任建昌道,奉派赴巴塘办理事务,邀傅华封作幕僚,委为"帮办"。继后进军德格,至宣统元年(1909年),川藏边患平息,傅华封因随征有功,改任知府三品衔。

  宣统二年,三岩部族进行掠夺活动,阻挠川藏边境交通,傅华封奉令率兵弹压,攻占三岩,俘虏千余人。但严明军纪,指令不准抢夺财物和虐杀留寨的妇孺,派出通事(翻译)入山,晓谕招抚政策,首领和协从纷纷投诚,边患再度得到平息。傅华封得道员分省补用,赏二品衔。

  宣统三年,傅华封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后,在康巴地区加快改土归流的步伐,收缴各地土司印信,改任流官,设委员,废除土司世袭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呈奏折,拟建西康行省。西藏同胞为他修建生祠,以志感戴之情。

傅华封执法严,不徇私情。办团练时,匪首许三与傅本是姑表姻亲,被傅华封拿获,按律处以极刑。后进驻康藏,曾对三军约法,不得有违当地民俗。傅华封长子家骧,随父进藏,违犯此令,被华封重责四十军棍。

  辛亥革命爆发,川督赵尔丰企图作最后挣扎,密电傅华封,率驻打箭炉军驰援成都。傅部来到雅安,被新军彭光烈部击溃,傅被俘解成都听处。当局劝降,傅华封不从;在监禁期间,写成《西康建省记》一书,记述清末康区各地改土归流经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情风俗等,史实较详。当局重其才,免予加罪。民国成立后,傅华封以清朝遗老自居。曾一度去北京探望赵尔丰亲属。后,举办碗厂、油房等实业。于民国18年病故。

家园 护家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只找到了护家乡。

傅华封是牛人啊,比罗长裿靠谱多了。

可惜对赵尔丰的感情太深,民国后当遗老去了。

关键词(Tags): #地图
家园 嗯,以前都叫傅家乡,撤区并乡后改的吧

我们泸州傅氏一门是带兵入川,最先在叙永县老军营,后来弟兄分家,到古蔺锅厂坝(就是护家乡,四川人护读傅),然后老祖宗有7个儿子,一代代传下来,现在我们乡2000多户都是一家,哈哈。傅华封的坟在我们像政府旁边,老大一个坟。不知道他最后是几品,正二品?兄台能聊聊他的事迹吗?带兵如何?改土归流还真是个牛事了。可惜我对他老人家的了解都是小时候听族谱听来的,呵呵。

家园 当遗老也好,我小时候听族谱的事

就感觉赵尔丰是个牛人。这么做,也算士为知己者死,我觉得他这么作也合适:)好像当时傅的军队回援成都的时候胜利的了,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后来被抓了。

家园 Re!!!

一定要完稿哈!

:)

家园 没想到大清将亡

边境还是有很多干练之臣。若是老天再给大清3-5年时间,赶上一次世界大战,庶几可以不亡。

家园 一定是大慰了

赵同学是抱着西藏必丢的念头经营川边的,真是为国为民的忠臣,知道西藏的现状,还能不大慰吗?!

家园 现在还有不少书上是这么说他的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川边巴塘县的藏族人民高举反清斗争的义旗,旋被出任建昌道的赵尔丰血腥镇压,剿杀藏民数百人。是年,他又进兵围攻乡城桑披寺,六百多藏胞被杀,血流成河,尸骨遍野,其状惨不忍睹……赵尔丰残酷野蛮的高压屠杀政策,给汉藏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家园 【原创】六 道不同(下)

(2)程凤翔追赶德林

腊翁寺当时有僧俗约两千人,程凤翔率二百五十人攻克该寺,打死了近百名喇嘛,余下的都逃走了。腊翁寺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坐落在澜沧江西岸的腊翁山上,海拔近四千米,比江边的村子高出了差不多两千米,前有滔滔江水作阻隔,后有高山密林可逃匿:寺后有三条原始森林中的羊肠小道,分别通往江卡(今西藏芒康),阿墩子(今云南德钦)和桑昂曲宗(今西藏察隅)。

逃走的人中就有领头造反的呼图克图德林和铁棒(负责执行寺中纪律者称铁棒)曲披克弄,程凤翔带了二十余人连夜追赶。因为带人无多,怕百姓沿途阻挡,曾大言吓唬百姓,要求投诚。程的这一举动,立刻遭到了藏官的抗议,说程凤翔无故烧毁腊翁寺,杀无罪喇嘛,带兵越界,逼令纳粮,骚扰百姓。粗体的部分,全系诬告。但赵尔丰为了减少冲突,还是命令程凤翔赶紧退回,不许前追。这是光绪三十三年初的事情。

(3)程凤翔兵出毕吐

盐井西北的察哇冈一带,有个地方叫札夷。札夷西北三十里处有个大寺叫冷诸寺,和腊翁寺同属黄教,彼此之间本就交通密切。腊翁寺的德林等一众喇嘛出逃之后,就栖身在冷诸寺,勾结藏官,和从藏中调来的兵士一起,于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发兵,准备攻打盐井。他们到了盐井一看,程部严阵以待,觉得讨不了便宜,于是转而北上攻打巴塘治下的三岩(今西藏贡觉县和四川白玉县的交界处,地处金沙江峡谷,高山环绕,三岩当时是一个既不属藏,也不属川的独立地方,民风彪悍,以抢劫为生。1910年被赵尔丰改流,设武城县。1919年,又被藏兵拿下。现江西部分属西藏贡觉县,江东部分属四川白玉县),杀了不少百姓,逼令三岩投诚。巴塘的粮员,驻藏大臣联豫和赵尔丰多次制止,他们都置若罔闻。藏兵打下了三岩,胆气顿生,在左贡又调了些兵,就南下逼据毕吐(今西藏左贡县碧土乡),再次声言要攻打盐井,并下了战书。程凤翔兵出毕吐,再次击溃藏兵,占领毕吐。

藏中哗然,盐井赵尔丰拿走也就罢了,毕吐明明是藏地,程凤翔竟敢明目张胆地进驻,这不是赤裸裸的拓地么[1]。

点看全图

毕土即毕吐,现西藏左贡县碧土乡。察哇龙即察哇冈,一作察哇岗,察瓦岗,现西藏左贡县。

注[1]:盐井本是四川巴塘土司的辖地,只是腊翁寺地理位置特殊,长期以来以三不管地带自居,用来逃避赋税,事实上很少接受盐井的管辖,他们自认为属藏。而毕吐,赵尔丰以为属川,藏中以为属藏。

以上事件均发生在罗长裿出任新军统领前,罗长裿上任时面临的就是这个情形。

(4)程凤翔vs冷诸寺,第一回合

赵尔丰感觉屡次争斗都是因为划界不清,所以命令手下各营官不准擅自动兵,同时要求藏中派两个明白人来共同勘界,边军这边负责勘界的是盐井县知事王会同和巴安县知事董涛。赵尔丰不放心这两个人,想让罗长裿助一臂之力,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罗长裿透露了一下,结果罗的反应让他大大地失望。且看赵尔丰是怎么跟他的胞兄四川总督赵尔巽抱怨这件事的:

(藏人)仍不过言程凤翔不应出兵,应还其百姓地土财产等语,而其意则实只求还其地土而已。来人已微露其意,顷已札复,并饬王、董二令会勘界处。惟解人难索,王、董二令,皆无肆应之才,恐难办到恰好。
即如该处从前实皆巴塘之地,久为藏人所侵,又无案卷可查,惟札夷、闷空两处,其协傲皆系巴塘人,当有此一线可争,曾以此告罗道,乃复电谓川藏向以宁静山为界云云,意谓其余尽属藏地也。夫所谓宁静山为界者,指大路交界处而言,非自宁静山一线,截齐南北东西皆以此为界也。若果如该道所言,自宁静界限起,恐盐井尚须圈入藏地矣。……
该道见识言论且如此,两令之措施,更可知矣,真令人急煞。平时一班充数,不便苛求,临事真令人有乏才之叹也。……

——赵尔丰 《致川督告程凤翔并无杀害百姓之事》 光绪三十四年底

点看全图

宁静山,今名芒康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勘界的事还没办好,瞻对(瞻对那时候属于西藏,后被赵尔丰收回,改流后于1911年请设怀柔县,民国时改为瞻化县,现为四川省新龙县)的新任藏官,在赴任的路上一路调兵,准备兵集齐后攻打程凤翔。当时为了勘界,赵尔丰曾命令程凤翔不准开仗。故程此时只派了几个人持函到左贡,劝藏官不要擅自兴兵。送信人走到冷诸寺(腊翁寺一众人现在的栖身之所)附近,骤然被藏兵包围。藏官当然没有听劝,他命令藏兵开枪,打死了程部两个人。罗长裿此时赶紧命令程凤翔撤回,程凤翔不听,带兵赶去又和藏兵打了一仗。罗长裿给赵尔巽(当时赵尔丰已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四川总督之职移交给赵尔巽)的报告中,说程不听自己号令,自行带兵入藏境,惊扰寺周围三百余百姓。这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的事情。

恰好此时藏中派来勘界的人到了赵尔丰行辕(赵尔丰此时在带兵驻在德格,处理德格土司的继承纠纷,在德格推行改流),赵尔丰让他手下的藏人翻译背后向这些人打听程凤翔的这件事情:

彼(指藏中派来勘界之人)云冷诸系在山上一孤寺,附近并无村庄,亦无百姓受害之事。……罗道(指罗长裿)前禀兄处云,确有露处者三百余人,不知其何所见而云然也。彼不过欲籍此证践其抚恤之言更以实程凤翔杀人之罪耳

——赵尔丰 《致川督告程凤翔并无杀害百姓之事》 光绪三十四年底

罗长裿留给赵尔丰良好的第一印象破碎了。

这封电报里还有一段与罗长裿无关,是反映改流成果的,很有意思:

该蛮子(指藏中派来勘界之人)在此驻日稍久,与百姓相习。一日,慨然曰:我虽奉藏官差来,然藏民无不指巴塘为福地(巴塘改流已有两三年),羡巴塘百姓为有福之人。尔等德格百姓,现已受福不知。我藏中人民,何日能脱暴虐之政也。

——赵尔丰 《致川督告程凤翔并无杀害百姓之事》 光绪三十四年底

可见赵尔丰的改流两三年后已见成效,开始惠及百姓。

(5)程凤翔vs冷诸寺,第二回合

即是前文所述的“生猎火烧”。这次程凤翔是奉命出兵的,程出兵后,赵尔丰觉得罗长裿调度无方,他向赵尔巽埋怨罗长裿:

此人(指罗长裿)怯懦而好大言,深悔之。

——赵尔丰 《致川督报进军情况电》 光绪三十四年底

腊翁寺喇嘛先后共引起了五次冲突,“生猎火烧”之后,冷诸寺化为灰烬,腊翁寺的势力几乎无存。但这件事的余波远未平息。

冷诸寺被烧之后,藏官致电清廷,控告程凤翔“一夜烧杀喇嘛千余人”。清廷派四川将军苏鲁岱查处此事。苏鲁岱没有派人去程凤翔驻军的盐井了解情况,只到巴塘(罗长裿驻地)调查了一下就得出了结论。赵尔丰在给赵尔巽的电报中抱怨道:

龙道(指苏鲁岱)进关[2],弟之是非,自不肯宣言,惟言程凤翔不理于众口,此固早在弟意中。但该道既未委一人到盐井,而程凤翔所办,皆盐井之事,不知何以不理于巴塘人之口,又不知不理于巴塘何人之口,且更不知所谓不理者究何事也。意旨且然,况一程凤翔乎。

——赵尔丰 《致川督德格改流机不可失必须设电线并请饬查巴塘土妇私矿在何处电》宣统元年二月

注[2]:当时人称进出打箭炉(现四川康定)为进关出关(或出塞),称打箭炉之西为关外,称西藏为塞上。

罗长裿面临着被参的窘境,被迫称病辞职,此时距他上任还不足一年。赵尔丰在给尔巽的电报中,也自我检讨了一下识人之过:

罗道昨来信,前因坠马失红,今春又犯,恳辞统领,弟允有替人,即为更易清简之事。盖彼虽不善自处,我不以无礼加之。此人用其笔墨,非无可取,而弟乃授以兵柄,用违其长。于知人之道,弟亦不能无过。至彼将来肯留与否,则悉听其便。惟统领之选,实难其人,本欲自兼,惟北路事未就绪(德格土司远遁,尚未清剿完毕),兼顾为难。且既怀去志,亦须安置妥协,方可问心无愧。

——赵尔丰 《致川督德格改流机不可失必须设电线并请饬查巴塘土妇私矿在何处电》宣统元年二月

后来,赵尔丰赵尔巽兄弟派凤山接替了罗长裿,罗长裿被调入赵尔丰幕中,郁郁度日,直到半年之后遇到了率领川军入藏的钟颖。

关键词(Tags): #罗长裿#西藏#地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光绪挂了的那年?真搞嘛,这个时候中央还会想起西藏来吗?
家园 呵呵,想的厉害着呢

那一年八月初三,十三世达赖进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接见了不止一次。有一种说法是清廷想把达赖羁縻在京,好让赵尔丰联豫那边更好行事。但没多久,光绪帝和慈禧先后驾崩,达赖趁机告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