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蝶影翻 序 -- 丁坎

共:💬85 🌺15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补充一句:

就象韩非背后站着一个老子,马克思背后也站着一个尼采:

查拉斯图拉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故乡和故乡之湖,而去住在山上。他在那里保

真养晦,毫不厌倦地过了十年。——可是,他的内心到底有了转变。一天早晨,他黎明时起

身,而对着太阳说:

啊,你,伟大的星球啊!假若你没有被你照耀的人们,你的幸福何在呢?

十年来,你每天向我的山洞走来:假若没有我,和我的鹰与蛇,你会厌倦于你自己的光

明和这条旧路罢。

但是,每天早晨,我们等候着你,我们取得了你的多余的光明,因此我们祝福你。

马克思谈对象性关系,以太阳与植物为例,当出于此处。

家园 跟丁大认真一回

  丁大不是就好,俺芳心甚慰墨子也是俺喜欢的先秦人物,俺能不能预定丁大下一个系列是墨子?

  剩下的还得跟丁大认真一回。

  首先阿基米德的生平。他父亲就是一位天文学家。他本人年轻的时候在当时的学术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学几何。所以他不可能是毫无积累的白手几家。

  其次阿基米德的成就。他在杠杆,几何,圆周率,球面和抛物面的面积体积计算等方面的杰出成就略过不谈,单论浮力定律。

  在《论浮体》一书中,阿基米德从一些明晰的公理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建立了他的浮力定律。阿基米德首先假设,液体具有这样的本性,在其粒子均匀分布和连续的情况下,较少受挤压的粒子将被受挤压较多的粒子挤出去;液体中的个别粒子将受到它上面粒子的垂直压力。根据这个假设,阿基米德首先证明了静止液体的表面是球形的。

  接着,阿基米德又证明了如下命题:

  1.与水有相同比重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与水有相同的重量)浸入水中时,其上表面完全不突出,但又不会沉下去;

  2.比重比水小的物体将浮起到这样一种程度:使物体浸入水中部分重量上的不足将由露出水面的部分加以补偿。这就是说与浸入部分同体积的水的重量等于整个物体的重量。

  由此阿基米德得到两个推论:

  推论一:比液体轻的物体浸入水中受到一向上的力,其大小等于与该物体同体积的液体超过物体本身重量的部分。

  推论二:比液体重的物体沉入液体中,它所失去的重量等于与它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

  而且他做了实验。

  把一个小盆放到大盆里面,给小盆倒满水后放进一个木块,这时一些水从小盆溢出流入大盆。他分别称出木块和溢出水的重量,惊奇地发现二者的重量完全相同。用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代替木块重复这个实验,每次的实验结果是一致,这表明它们遵循着相同的规律。

  当他把石块浸在水中称量时预想的事情发生了。他称溢出水的重量时,它正好和石块失去的重量相等。他换用铁块、铜块、金块等反复进行实验都得到这个结果。

  俺无意深究阿基米德的液体粒子到底是怎么证明浮力定理的。俺只是想说,这是复杂的逻辑思维和实验验证的完美结合,这些证明即使今天放在俺面前俺要看懂都不是很容易的,不象丁大想的那么简单。远不是洗澡那样的儿戏故事,也不是庄子大气磅礴的诗化文字稍微转向就能达到的。

  丁大引的那段文字,俺觉得问题更大。俺在网上搜了一下,除了丁大引的那种,还有两种解法。

  《经下》:“荆之大,其沈浅也。说在具。”

  1.物体的形体虽然很大,但因其是中空的,所以在水中下沉浅。

  2.目视水下物体,沉人深度变浅了。要在视线上说明。

  《经说下》:“荆:沈,荆之贝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一。”

  1.中空的物体在水中沉下的部分浅,这并非物体本身浅,而是沉下水的部分所受的浮力等于全部物体的重量,这就像在市场上交换东西,五件甲物可以换来一件乙物一样。

  2.沉于水的物体,被看见的只是形象,不是沉入深度变浅,只是形象变浅了。大约变化量为五分之一。

  并且原文也有分歧,《墨子闲诂》中记载的《经说下》那一条原文如下:

  “荆,沆荆之有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一。”

  反正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考虑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以及那个莫明其妙的五之一,俺倒是倾向第二种解法。当然俺不敢在丁大面前班门弄斧,仅就丁大引的这一条来说: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形体大,在水中沉下去的部分浅,道理在于平衡”。平衡可理解为物体的重量与它所受到的浮力相等

  这段话就是是:“物体沉到水中,得到平衡。即使它沉下去的部分很浅,并不是它本身矮浅,(而是物体重量跟所受浮力相比较的结果),就如交易,根据比价,一件商品可以换五件别的商品。”

  红字部分明显是用现代人的知识和理解来为古人作注,然后这功劳就算到墨子头上了。墨子原文是根本没有这样的意思的。

  “就如交易”,明显是比喻,是用来形象说明而不是定量分析。

  丁大,你是说了“这当然离完整的浮力定理还很远”,你也只是“顺便感慨一下这种锐识没有应用到物理学的可惜”,俺可以理解。但是网络对文字的曲解能力你是有体会的,你这篇文回头被人一转,这就是庄子搞出了浮力定理的铁证。至于你下面的说明,who care?

  俺也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感到遗憾,俺也不认为中国古人的智力水平和其他人比有任何差异,俺还不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字体系对科学研究有任何妨碍。人类行为是需求导向,没需求就没探索,没探索就没积累,我在河里有过些表达这里,苛求古人不必。但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差得远就是差得远。不唯善,不唯美,唯真而已。

  那句话删掉于原文无损,俺建议丁大删掉以免误解。感慨的话,不如开专文感慨,俺拭目以待。

家园 无所待的含义。

庄子谈无所待,他不是要讲物质,庄子讲到一切具体的物质的时候都是在打比方,他讲的目的是人的精神和人的社会。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有机会问他“阳光和植物之间有无对象性关系?“他也许会说:“我又没有说他们之间没有关系“。无所待确切的理解不是要落实到具体的阳光和植物,而是要落实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三句是真正要着重的。但是这三句到底怎么理解又是个很大的课题。这是可以写一本书的主题。简单地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讲的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理想状态,名之为“庄子状态“。通俗地说,这个状态里不存在荣辱不齐、贫富不齐、贵贱不齐、人我不齐等等等等非理想现象,甚至摆脱了生死不齐。所以,庄子状态和共产主义存在极大的共通性,但我也不是说庄子的思想等于共产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

庄子的局限再于他不是唯物主义者,他只是描绘了一个精神与伦理图景,而提不出路径;马克思简单地描绘了图景和路径。马克思的图景也是简图,他提出的路径的本质在于物质的进步,因为物质决定精神,但是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原则,具体如何实施还有待后人努力。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展开说的话,必然要谈到对立统一(两一/对待合一),如果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分析的话,庄子在讲齐物时有“对待之相齐“的观念,张岱年的理解是“认为一切对立区别皆是相对的而应予以消弭...则可认为彼即是此,此既是彼,而不必区分“,从而和辩证唯物主义有所区别。但是,这个问题最后还是归结到后人怎样理解古人的问题,许多情况下都是“为我所用“。

家园 看到写:

饥肠辘辘不得食,傻大黑粗调羹汤

鲲鹏鸿鹄九天外,而今只为赚钱忙

的钱二兄含情脉脉地对丁大说“芳心甚慰”

嘉木抱着电脑笑得打跌,呵呵。

家园 嘿嘿这个点你在上班吧

不怕被发现?

帅哥你要喜欢俺也可以对你含情脉脉一回

家园 只好俺来抢你的沙发了

佛法说一千道一万,不过"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八个字。

不过见性到底是什么样,也没个成佛的回来说一声。想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则无需待,“除心之外,再无他物”,则无可待。那么庶几也是无待的了。

俺随便说说,实在是没有丁大读书万卷的功力啊

家园 呵呵,我昨晚赶工,今天休息

你先飙张含情脉脉的PP,我测测电压先。

我心眼儿浅,帅哥不电也晕。

不像丁大,您放再多的电估计他都能照接不误。

家园 恩,要不我们先给微风兄打个招呼,

成佛了,记得回来给大伙儿说一声?

(正在山间观月的微风兄突然打了三个喷嚏,罪过罪过)

我也附和着说说:实在是没有丁大读书万卷的功力啊

(所以只好在丁大的帖子下插科打诨,骗个钱二兄来抢我的沙发..............惭愧惭愧

家园 俺偷偷发给你吧

别让你家阿壳发现就好

家园 小声点,别让人听去了。
家园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 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 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 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 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 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家园 《逍遥游》中没有“逍遥”二字?

而这一点,对理解逍遥游,是非常重要的。(就在逍遥游末尾,庄子还使用了不夭斤斧的说法来描述一个理想状况,可见暴力伤害的阴影有多深。)

可以说,逍遥游一文的关键词是两个,一个关键词是显性的--待。逍遥游一文中并没有出现逍遥二字,而大家都很认同这个题目(关于庄子内篇与外篇杂篇迥异的命名方式会在适当时候进行讨论。)

这个,貌似《逍遥游》篇末便有“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既然丁老兄引用了“不夭斤斧”这句,为什么要说“逍遥游一文中并没有出现逍遥二字”?“逍遥”二字就在同一句里啊。

家园 跟钱二认真一回

先说一句,我可从来不接受丁大这个称呼,这回是看中丁大和钱二的对仗关系才不用白不用。

钱兄对李约瑟问题的讨论非常有深度,我已经收藏了。另外说一句,这完全可以另开主帖讨论。我这个系列里马上也要讨论到这个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一下两点:

1 我的感慨会产生副作用吗?

大鹏奋飞需要培风,如同大舟航行需要积水。(这种对载体的敏感认识,应用到物理学上,也许又是一个阿基米德,没发现浮力定理太可惜了。)

这是明明白白地感慨:庄子没有把这种敏感认识应用到物理学上,没有发现浮力定理。

而钱兄说:

但是网络对文字的曲解能力你是有体会的,你这篇文回头被人一转,这就是庄子搞出了浮力定理的铁证。

我觉得无话可说,如果真有人要这样整,那就神仙都救不得也,不在我的责任范围内。

2 我的感慨是否不着边际

传统文化的拥护者容易犯的两个毛病,其一是认为传统无所不包,其二是认为传统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落后,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两点都是我所反感的。我的感慨,如上所述,跟第一点是毫不沾边的,钱兄担心的其实是第二点,认为我夸大了庄子的能力。认为庄子

大气磅礴的诗化文字

与浮力定理之间的距离太远,所以我的感慨有点不着边际。

我倒真地不这样认为。

我想我已经说清楚了,让我感慨的,并不是庄子的诗化文字,而是[SIZE=3]他把积水与培风并列的敏感,这是物理学的敏感[/SIZE]。

钱兄说

不过阿基米德搞出浮力定理,是无数前人积累及他本人苦苦思索后的顿悟,不是随便谁洗个澡都能搞出来的,正如不是随便谁敲谁一棒子都能成佛。

关于前人积累,

在浮力定理方面,你是说不出什么阿基米德有什么前人积累的,相反,庄子有。

关于苦苦思索,我不正是在感慨庄子没把他的锐识用在物理学方面吗?

在浮力定理方面,庄子所拥有的,离浮力定理并不远,这一点不同于牛顿力学,乃至近代物理学,这些东西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作铺垫,而浮力定理的确不需要。

通常我们理解的浮力定理如下: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这的确是可以通过观察和顿悟得到的。

一句话,中西科学水平后来的巨大差异是前期路径差异造成的,这也是一个剪刀差,后世差距无比之大,而在分叉的起点,差距非常之小。

不管是庄子还是任何圣哲,都不可能一下子从他那个时代飞跃到

牛顿时代,但是,在庄子那个时代,中西科学水平的差异,的确是一个巨人就可以跨越的,我感慨的正是,他们没有朝那个方向迈进,才造成了后来的望尘莫及。

家园 【原创】齐物论之一:百戏一角

庄子难解,而庄子诸篇中以齐物论最为难解。其难解之处,除了其思想之奇谲,理路之诡异之

外,还在于该篇有一些考据上的问题很难得到解答。粗糙地说,齐物论一篇就象一叠有着庄子

签名的连号银票,虽说大部份钱庄都乐意兑现,但诚实的我们,还是谨慎一点为好。所以今天

,我们只打算兑现一张比较有把握的银票。(考据方面的问题,留待此篇之后讨论。)

对于那个庄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恩格斯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评价显然也是有效的:

一个需要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可能有人会问,哪个时代不需要巨人呢?

答案是,巨人是面向问题的。

没有需要巨人才能解答的问题,就不需要巨人。

而庄子所处那个时代,的确提出了很多巨大的问题。

其中之一是理性该往何处去的问题。

那时候,人的理性刚刚从蒙昧时期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孩子,一边呀呀学语,一边见风就长。

有的人想用他去改造社会,如儒家墨家法家学派。

有的人派他去勘测自然,如在力学光学上作出相当成就的墨家学派。

有的人干脆就喜欢和他玩游戏,如以惠施为代表的名家学派。

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百家争鸣,恰如乐戏百舞:

各种学派在思想舞台上各自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吸引着来自观众和同行的各种含义不同的目

光。

庄子投过去的是冷眼--在他眼中,乐舞者们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为什么说庄子眼中的同行们是这样的呢?

因为他们玩的是剑,自己握的是柄,指向别人的是锋。柄和锋的区分,就是是非的区分。

而庄子并不反对是非之分的,但他并不过于看重是非之分,理由是:

1

是非之分立根于一事物与他事物相区分的本质规定性,而事物的区分本身就是整体的毁灭,

大家熟悉的混沌之死的寓言也说的是这一点。

他说:

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

执著于事物的区分而不见一者,不可谓达者。

2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在随时随地发生的变化中被取消了,是非自然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3

更进一步,即使在一个特定的,忽略变化的环境中,是非也是相对的,因为: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也就是说,你持的柄,可能是他恃的锋,而你恃的锋,可能是他持的柄。

你们手持利剑,眼睛盯着别人的要害,准备随时发出致命一击之时,自己的掌心早已被划破,

生命随鲜血点滴流逝而不自知。

我们知道,庄子本人是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也就是说,他本人也在当时的思想舞台上

占有一个显著位置,是百戏之一角。那么,反对玩剑的他,玩的又是什么呢?

这还得从齐物论中的一处文字考证说起。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什么是天钧呢?

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

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寓言

寓言篇说和以天倪,齐物论也有两处说和之以天倪,寓言篇又说天均者天倪也,

可见天倪--天钧(天均)-和这一组概念有明显的关联,所以高亨先生认为,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应该改作:

是以圣人和之以天钧而休乎是非,是之谓两行

应该说,这已经比较有说服力了。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为什么天倪--天钧是一组同义词。

1 倪即端,即柄。

反复终始,不知端倪--大宗师

端即端点,人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握一个东西,总是握它的端点,所谓执其两端,就是这个意思。端就这样获得了把手的意思,倪,作为与端并称的词汇,也获得了这个含义。

天倪,其实就是借以把握天道的着手处。

2 钧即制陶用的转轮。

人们常说道陶钧万物,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制陶的轮制法早在殷商时期就得到了应用,有殷墟出土的陶器为证。

天钧就是运转不息,万物周流的整个世界。

在庄子的体系里,特指对世界的这种运作方式的认识和皈依,也就是把握天道的着手处,也就是天倪。

可以说,把握棍棒型普通事物的关键在于它的端点,而把握转盘般的世界本体的关键在于它的圆心。

对这个圆心的强调,除了上引寓言的段落之外,还包括: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齐物论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则阳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庄子玩的是这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对,就是转碟。

只是,他转的不是许多小碟,而是以整个世界为一个大碟,以世界的周流不息的运作方式和对这种方式的认同和皈依为碟的圆心,把自己化作一个转碟者,用整个生涯去跟随那碟的流转。

认识到世界如陶钧般周流不息之后,庄子自觉地把自己看作这个变化整体中的一个部份,随时可以转化成另一部份的一个部份。

每个部份都以构成整体为最高价值,因此部份之间的区分在价值论方面变得不重要。

每个部份每时每刻都处在转向另一部份的变化之中,所以部份之间的区分在本体论方面变得不重要。

由此,庄子主张一种随之而化的人生态度,任由造化的陶轮把自己转到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种状态。自己已经与造化同一了,自身的状态变化也就是造化的变化,任何变化都不再有高下利害之分,任何变化都随遇而安,由衷欢迎。

这个人生态度的极端表现是:

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

--大宗师

如果把我的左臂变成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如果把握的右臂化作弹,我就用它打了斑鸠烤着吃。如果把我的尻骨化作车轮,我的精神化作骏马,我就乘上这车逍遥四海,永不换乘。

家园 嗨,又抢到沙发了!

沉宝,数值分析,红黑树,潜了又潜........站队,站队去。

...........................

我一直特认真地读丁大的文字,一点一点地往下拉页面,然后看到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庄子玩的是这个:

心里一下子生出看到结论的那种期待和激动,

然后一滑鼠标,

哐当,

一张转碟的图片

害得我没忍住在图书馆笑了出来。

另外,看完这篇后,我更想看到如果丁大给庄子做质,或说如果丁大选择庄子作为自己的“质”,会有怎样的对话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