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建安年 -- 李靖岩

共:💬143 🌺107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李二更牛 运气更BT

阿瞒还曾多次遇险 李二几乎每战必定亲自带队冲锋 却毫发无损

这篇写的真好 如LS兄台所言 有黄仁宇的味道

家园 小错

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

独坐是具瑗非唐衡

家园 惭愧,得教头一赞,荣于衮冕呀

教头的庐山才见真功力,我这个,虾米而已

小错
家园 这个小错我不认

典略曰: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父绲慕衡势,为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

臣松之案:汉纪云唐衡以桓帝延熹七年死,计彧于时年始二岁,则彧婚之日,衡之没久矣。慕势之言为不然也。臣松之又以为绲八龙之一,必非苟得者也,将有逼而然,何云慕势哉?昔郑忽以违齐致讥,隽生以拒霍见美,致讥在於失援,见美嘉其虑远,并无交至之害,故得各全其志耳。至於阉竖用事,四海屏气;左悺、唐衡,杀生在口。故于时谚云“左回天,【唐独坐】”,言威权莫二也。顺之则六亲以安,忤违则大祸立至;斯诚以存易亡,蒙耻期全之日。昔蒋诩姻于王氏,无损清高之操,绲之此婚,庸何伤乎!

盖因这个小错错不在我。要错也是老裴的错,我引用其言而已。

家园 实际上

这一章想表达的东西已经超出我个人的能力范围了。我没有办法确认这个东西是正确的甚而只是合理的。战战兢兢。姑妄写之,您姑妄看之。权且当多一个不同的角度吧。

家园 汗,原来老裴那里还另有一套...

后汉书,宦者列传

其后四侯转横,天下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一]徐卧虎,唐两墯。”[二]  皆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金银罽毦,施于犬马。[三]多取良人美女以为姬妾,皆珍饰华侈,拟则宫人。其仆从皆乘牛车而从列骑。又养其疏属,或乞嗣异姓,或买苍头为子,并以传国袭封。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

让老裴和老范去战吧...

家园 是啊是啊

后汉虽然摆三国前边,后汉书却比三国志晚出。所以他俩谁对还真不知道捏。就让他俩打去吧。咱这写的不是三国的事嘛,所以就引老裴的了。回头要是写后汉的再引老范不迟。

家园 靖岩兄真的客气了。。

注意一段大历史里面一两个小人物不难,但把这么多在知名度上的二流人物都能串起来,这就只能是常年的积累所炼成的功力才能做到啊。。

赞!

家园 哪里

您的写法很独特,角度也很有意思,看建安年这些大人物和小人物的浮沉,有时候觉得就发生在眼前.有些地方反复看几遍,或心潮澎湃,或欲辩忘言.

文章很有嚼劲,呵呵

家园 李兄对经术的解释犹据别致

官方版解释

犹经学《史记·太史公自序》:“ 仲尼 悼礼废乐崩,追脩经术,以达王道。” 唐 张祜 《投常州从兄中丞》诗:“史材谁是伍,经术世无双。”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罢黜诗赋崇经术,儒生讲习 丘 与 軻 。” 章炳麟 《黄先生传》:“余少时从本师 德清 俞君 游,亦数謁先生。先师任自然,而先生严,重经术,亦各从其性也。”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故乡鲁国,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文献,形成了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关于六经是否是孔子所作,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自此以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课本学习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六经就已被人们公认为宝典。经学产生于西汉。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致大量先秦典籍丢失,六经除了《易经》以外也未能幸免于难,所以汉初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乐经》完全散佚)为主业。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从此儒学独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人必读的经典。

经学研究的工作,主要就是注疏经书。所谓注,就是直接对经典的文字的意义、意义等等加以解释说明,但有些注因为太简要或年代也久远了,因此后代人为注再作解释,称作疏。除了注疏之外,其他如「解」「考证」「集解」「正义」等等,名虽不同,但作法大多类似,都是对於经书的一字一句详加研究,希望能了解它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经书的内容难以理解充满争议,但却又是包括解释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规范、甚至日常生活等等一切的准则以及正当性来源,所以研究经书便成为汉代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加上汉武帝对於经学的奖励推行,使通晓经书的人获得礼遇,使投入经学研究的人更多。在东汉时因此有「遗子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的说法。《汉书经籍志》中,把当时的学术区分为「经、史、子、集」四种,即以经学为首,这种分类方式,一直到清代仍为人所接受。

“经术原旨如此,而在两汉四百年间逐渐偏离原意。至于王朝末年,能够通晓这门貌似和书本有关其实更近于筹划运用的学问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华歆其可近之,而管宁则在道德观念和精神层面上树立起一个完美的表率。至于最下级的捧着书本寻章摘句,纵然成为训诂学上的大师,其成就也仅限于学问,而与王朝真正的命脉无干,因此也就难能取金紫如拾芥。“

其实经济政治,以及其他,都是如此

所以岳飞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时候,宗泽很欣赏他。

家园 明朝中后期,当大学士们已经成为帝国实际的宰相,其品级

"却不过五品"?

家园 明朝大学士都是PART-TIME

本职一般都是六部九卿,或者挂了宫保鸡丁之类的荣衔,然后兼任皇帝的私人秘书官(大学士)。所以评级别的时候不吃亏。

家园 送花!

汉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唾壶,朝廷荣之”。

家园 很有同感

>>>>这种学习往往并不重于对某种典籍的字句的理解或钩沉,而是通过学习使受业者逐渐养成一种固定的政治道德观和处事策略。

很赞同。另外,有个想法,刘备相对于公孙,吕布的成熟坚定,应该也得益于他幼年的成长环境。虽然是没落贵族,但是从小应该是听着家族长辈口述着刘家的legend长大的。家传身教,潜移默化啊。

家园 关于小官管大官

明朝中后期,当大学士们已经成为帝国实际的宰相,其品级却不过五品。

明的大学士并不是官阶,可以理解为在政府官员中间抽几个人出来搞了一个”xx爱好者协会“,本身并没有给品级标准的,被吸收进这个协会的人原来是什么品,入会了还是什么品。就如同一个师里,少校营长搞了个无线电协会,中校团副也加入了,不代表这个协会的军衔”不过中校”,因为过了两年少将师长也加入了还当了会长。而且这个“不过五品”恰恰不是在明朝中后期而是在朱棣手上的事,永乐当时搞这一手就是想把内阁限定为跳不出框子折腾不动皇权的帮他打杂政务的”协会“。等到内阁由协会改名为中央政治局后,情况完全就不同了。一般情况下,入阁都是要论资排辈的,除了个别特例,能入阁的即使没啥本事,也都是常年在太和殿里厮混的熟脸,写简历挂勋表都满满不落一丝缝隙的主儿,而真正能如”实际宰相“掌权的首辅,不管是杨廷和夏言严嵩,还是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赫赫的一品大员(至少从一品)。倒是唐朝的宰相比较小,中书令侍中的名片明写了他们也就三品,而往往有牛人在履历资格不是那么bullish的时候就上台了,直升飞机飞得快,萝卜章子还只刻了四五品,名片只好写上:同三品。

不过”

这种奇怪的反差在后世历史上屡有发生
“的确是如此。

一种情况是官阶的设立初衷在时代变化后往往跟不上形势,从而出现倒挂现象。这事在汉朝就是特别常见,比如由中央派出巡查监督太守的刺史,原来就是”以小制大“的目的设立的,太守秩2000石,刺史不过600石;不过后来刺史不再是“刺”,而趋于“牧”,职位也常设常驻,秩也顺理升到2000石,结束倒挂状况。

第二种情况就是皇帝想通过比较权力,绕过位高权重同时不太听话很难随意摆弄而且不是太安全放心的原有高官,直接加强皇权,于是给小官赋予重权,又搞出了倒挂反差。刘秀搞的尚书台即如此,最大的部长尚书令是千石(还是比600石大的),副部长尚书仆射600石,下面各个曹的尚书600石…要知道,大点的县的一把手父母官的工资标准就是600石,小点的县叫县长的也能拿400石。

再有一个情况就是大家不好意思戴高帽子,于是让天王的球衣号码退役,换一个马甲。比较有意思的案例就是唐朝那个三品、同三品,明明宰相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老大一起玩的,偏偏李世民同学戴过尚书令这顶漂亮的正二品帽子,于是尚书令一职从此光荣退役,宰相也就只剩正三品、同三品乃至同平章事了(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所以才说这个案例有点意思,不过再往下说真的就是一篇万方的pdf了,估计大家也都不想看,就权且这么理解吧)。KMT也喜欢搞这套,所以总理只有一个,老蒋只当总裁;总裁也只能有一个,于是小蒋连总裁都当不到;如果不是江南命案,搞不好今天马英九吴伯雄坐的那个位置还得换个名字。

另外八卦一下:“宾硕时年二十余” “又有百岁老母在堂”,这个…用艺术的夸张来解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