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来当把坏人—从“西单天使”看网络舆论的几个特征 -- Adol

共:💬60 🌺13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我来当把坏人—从“西单天使”看网络舆论的几个特征

近日来,两段名为“西单地下通道女孩”或类似名称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短短几天就遍布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校内网也不例外,小女孩娴熟的吉他,清澈的嗓音和孤单的身影得到了颇多的赞赏之声。在这一片赞扬声中,我不妨来当一次坏人,说说这“09年一号网络事件”给我的违和感。

我对唱歌是外行中的外行,不过我想绝大多数热捧“天使”的网友们,专业欣赏水平也不会比我高到哪去。说句实话,这个女孩虽然唱得不错,但也不到凭两段不甚清晰的视频就轰动整个网络的程度。

那么大多数追捧“西单天使”网友们,你们除了那两段视频,还了解她的什么呢?你们了解她在西单地下通道卖唱的原因吗?你们了解她的出身、年龄、经历吗?你们了解她的个人品质吗?你们凭什么人云亦云地称她为“天使”呢?我无意对她的才能或人品作出什么判断或任何方向的暗示,但请不要说您通过她天籁的嗓音忧郁的表情等等判断她心灵如何如何,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想说这种话的请自行回家关上门戴上耳麦去看韩剧。

后来逐渐有了详细信息,大家对她了解了更多,但人肉搜索是她已经相当有影响力之后才开始的,也是拜她已有的影响力才得以迅速传开的[1],那么之前的影响力从何而来?那段1分39秒的视频吗?

我认为,这样的暴红毫无疑问是不自然的,因为这不符合信息自然传递的规律,用以宣传的材料也不能支撑这种暴红。

所以我猜绝大部分人只是顺应潮流,认为大家都追捧她,比较时髦吧。这是很老套的手段:利用公众的从众心理,马克·吐温有一篇短篇《他是否还在人间》就是讲这种手法,甚至早在皇帝新衣的故事里就说得很清楚了。那么最早强力宣传这种潮流的人,把“连西单女孩都不知道,您落伍了;连西单女孩都不热捧,您还有良心和鉴赏力没?”这种心态以理所当然的语气传播出来的人,无疑就是这次事件的背后推手了。

为了证实推手的存在,我也进行了一些考证工作。我通过搜索引擎调查了这则消息在网上的传播情况,虽然结果可能会受到搜索引擎自身策略的影响,但我认为从baidu和google相当一致的数据趋势。以及天涯猫扑发帖时间的分布,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在注[3]中有详述。

下图是我在Google、百度和搜狗上,以及在天涯、猫扑和百度贴吧检索相关内容并按时间倒排的统计结果[2]。可以很清晰地看到,1月31日是一个时间点,这两段视频的影响力陡然增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仅仅数天后的2月4日,连人民网和新华网,甚至是许多平面媒体,都发出了相关新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 统计结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 搜索引擎结果趋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3 猫扑和天涯发帖趋势

从趋势图上,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事件的进程:

这两段视频的最早版本,是“爬行”/“不入流”的“非我非非我”和“chenhurt”同时发在新浪播客和山芋live上面的,时间均为去年12月25 日,他们宣称这段视频是由ID“非我非非我”拍摄于12月20日。这两个ID的说法是自洽的,而且确实也没有找到比他们更早的拷贝,因此我们不妨假定这就是“西单天使”的源头。——也就是说,在1月30日之前的一个多月里,这两段视频一直是在小规模的圈子里传播——这期间论坛是沉寂的,只有极少量博客转载这两段视频。“爬行”和“不入流”似乎是地下乐队爱好者的网上圈子,在专门fan民间乐队的圈子里传播了一个月之久,这段视频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这就更令人怀疑之后的暴红并不是一个巧合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1月25日前后有一个小的波峰,这和那两段视频在网上被浏览次数最多的拷贝——优酷ID“alucard77117”所发、点击数百万次的拷贝——的出现时间是颇为吻合的,这说明从1月25号开始,“西单天使”就被人为地加速推向整个网络,可能当时正逢过年,这次推动并没有成功,另外,这时论坛仍是沉默的。

论坛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正是自31日起,调查显示,猫扑是31日,而天涯是从2月1日开始集中出现大量相关帖子的,这两天在猫扑和天涯上分别出现了30贴左右。之前则最早只是追溯到1月29日左右有零星帖子。百度贴吧倒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数量暴增,而是自1月25日至2月2日,始终呈每日倍增态势。但从数据上看不到的一个重点是,1月31日百度“西单女孩吧”建立了,2月1日“西单天使吧”建立了,并在这两个贴吧出现了多个后援QQ群的收人通知。至此,互联网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媒介都已经卷入进来,可以说,这以后事情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少数推动者(假如有的话)所能控制的了。

我们姑且不考虑推动者的动机(他们甚至可能根本是无意识也无组织的),但摆在面前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个完美强推案例:在一切信息皆不明朗的情况下,通过网络,用少量材料(两段不甚清晰的视频,在这里,我没有怀疑这些视频造假的意思,我只是说如果别的事件做假视频,也能完全做到这种程度,甚至比这个还真),就在短时间内引起公众的兴趣,引导出相当一致的舆论氛围。这是十分可怕的一件事,它意味着在网络上这些推手在几天内让网友一致地倒向了某种观点,而与这种观点的真伪无关,并且还陷入了一定程度的狂热。

此时,这件事本身的真相,或者说这个女孩子是不是当得起网民们的“天使”,她的唱法是不是很好,她的出身如何……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关键是我们认识到有这样一群人,有这样一种途径,他们具有在公众不明底细和真相的情况下,迅速使舆论倒向自己观点的能力。而这样的一言堂的宣传手段无疑是害处很大的。这件事也许无关紧要,但同样的手段完全可以在紧要处屡试不爽。

这并不是个新问题,人类政治从来就存在有目的引导公众舆论的问题。说句不好听的,传统宣传方面,希特勒最擅长这个,但是等德国人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在网络化的今天,这个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即人们往往潜意识地有一种错觉,网络上的东西比传统传媒更可靠,这也许是我国的特殊情况;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事实上,网络上的东西比传统传媒更不可靠,也更容易造假[3]。

过去希特勒的宣传家们跑到各地去煽动民众,还需要真诚的表情,激昂的语气,甚至辅以慷慨的物质——这得练出颇厚的脸皮,说谎成本也是很高的,而且人才也不常见,为了增强说服力还需要多个不同的面孔。

现在网上的推手们,这次我们都看到了,需要的仅仅是两段不甚清晰的视频,最多再加上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去百度贴吧看看就知道,信息量少有信息量少的好处,公众自然会各自脑补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心目中的“天使”出来。在技术上,上网down一个视频剪接和音频合成的软件就搞定。增强说服力也只消多个ID 而已。

而真伪,我们每天上班上学的网民们,恐怕是没那么多时间去辨析的,我们甚至也不会记得细节如何,但是已经在心里已经有了固定的印象,这个印象往往是靠不住的,即使之后有人宣传真实情况其实相反,要想矫正也是不容易的,——这便是推手们的目的了。可以说,这次事件背后的推手们做得十分漂亮,他们的目的达到了。

网上有句俗语,叫做“没图没真相”,后来见识到了CNN根据需求裁减照片取其一半的功力后,人们开始发觉有图也不一定是真相,现在我们比起孤零零的图,一定更相信视频了。但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虚假和谎言其实可以隐藏在更深层的地方,挖掘真相的方法并不是选择在技术上难以造假的材料,不只凭双眼去看、而是用理性去思考才是获得真相的途径。如果还只是随风草似的被舆论操纵想法,就会重蹈林松岭案那种一个个不实传闻一次次改变风向的失态。

因此,公众需要随时保持自己独立和理性的思考能力,千万不能轻易被某些手段忽悠了。一两个草根ID就有如此能量,利益集团乃至国家机器的宣传力是不可想象的。

目前我们官方的传统媒体之所以影响力有限是因为在明处、失去了部分公信力,国外的情况好一些,但现在也在滑落。其实我觉得这是件好事,公众对传媒采取怀疑的态度,是成熟社会的标志——正如低投票率是成熟民主的标志一样。

然而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网络事件,包括这次西单天使的事件,我们发现网上的宣传源在暗处、门槛低,并且有更多的方法能颠倒黑白。我们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能够追求到最确实的真相,但起码不能让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在每一件事上都随心所欲地帮我们制造观点,我们还高兴地接受,以为自己真这么想。

令人欣慰的是,人肉搜索现象是好的,尽管涉及到当事人隐私等种种法律和道德问题,但从宏观上讲,这代表了一部分网友独立追求真相,而非被动接受传闻的行为。不过有一点值得警惕:人肉搜索,也是可以作弊的。惹人怜惜的出身经历,也统统是可以编造的。所以仅靠一部分网友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需要的是大多数人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习惯。网络上如此,现实中更是一样。

[1]:百度百科的“西单女孩”词条是2月1日建立的,迄今已经修订了29次,在2月4日的某版本中,才第一次出现了“西单天使”的真实姓名,真伪不明,其它的信息也不明;在2月9日的修订中,增补了出身、年龄和籍贯等信息,虽然仍旧很简略,但这则消息援引自一家平面媒体。嗯,这里不得不承认,声称这位女孩善良淳朴的网友们的猜测和脑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实,虽然我仍旧拒绝认为从视频里的声音可以得出这种结论,但假如这些信息属实,对我的观点不太有利。

[2]:检索的技术细节:

1、baidu google和sogou的检索方式:

baidu google和sogou的搜索都是"西单" "女孩" "天使的翅膀"三个关键字,双引号表示引号内部是完全匹配,位置包括网页标题和正文,baidu和google的搜索都是限定近一个月的纪录,sogou 没有限制,三个搜索引擎都拒绝提供1000条之后的搜索结果,而实际google的检索结果达7万条以上,baidu的数量级也差不多,这对分析产生了一定影响。

之所以没有提供sogou的曲线图,是因为sogou的趋势和baidu,google区别较大,怀疑会产生噪声,实际上,根据我的试验,sogou似乎有大量提供最近五天结果的倾向,我分别在2月6日,2月9日和2月10日用同样的关键字检索,得出的结果均为五日内几百条,之前个位数。但sogou检索到了“西单天使”的最早出处,即ID“非我非非我”和“chenhurt”去年12月25日在新浪播客和山芋live发布的那两段视频,同这两位网友在博客上的声明一致。

2、天涯和猫扑的检索方式:

使用搜索引擎Google,关键字为"西单" "女孩",位置仅限于网页标题,域名分别限定为site:tianya.cn和site:mop.com,时间限定最近一个月,并且因为一共不超过1000条,故均收录了所有的搜索结果。

3、百度贴吧的检索方式:

使用搜索引擎Baidu,关键字为"西单" "女孩",位置仅限于网页标题,域名限定为site:tieba.baidu.com,时间限定最近一个月,检索结果超过了1000条,只提供了前700多条。

4、在1月18日(表中的最早日期)之前,除了sogou在12月25日检索到最初结果外,所有表项均为0。

[3]:

认定网络舆论更可靠,这是一种“第三人效应”,觉得官方媒体平面媒体都有欺骗公众的动机,而网络舆论没有,因此在证据不是切实可靠的情况下,就不自觉地信任和赞同了信息发布者的描述和观点,产生了超出支撑证据程度的轰动与狂热。“西单天使”的例子就是这样,我认为这件事存在推动者,甚至是有意识的推动者,不仅仅是因为爆炸性的扩散,还有一些简单的推理:

这段视频并不是一放上网络就产生了轰动,如果是一放上网络就立刻走红,那么爆发性的扩散确实无法说明是视频本身的魅力还是有人在背后推动。事实是这段视频轰动前已在发烧友的小圈子里流传了1个月之久,如果它的优秀足以在自然情况下轰动网络,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在发烧友间传播了1个月仍然影响很小反响平平。何况这两段视频确实既不清晰,也不完整。如果算上某些报道中所说的,在西单已经唱了两年,那就更说明问题了。

因此更可能的情况是这段视频在发烧友看来水平一般,而我们普通人的鉴赏水平没有达到发烧友的水准,故而觉得挺好,这是爆炸性扩散的基础(我承认,假如视频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动网友们,确实也是不可能单凭某些推动手段走红的,我的想法是,唱得不错,自然情况下轰动网络不至于)。也许对于公众来说,这就够了,但这个难以打动发烧友的水平一般,就回到了上一个问题上,即这两段视频不足以支撑“西单天使”在自然情况下走红整个网络。

那么就可能有人针对公众心理采用了传播上的手段。上面说的“第三人效应”是其中之一,还有“沉默的螺旋”,也就是说,推动者们在论坛上用多个ID发出对这段视频正面的肯定态度,一拥而上给质疑意见扣上帽子,并不是直接说“连西单女孩都不知道,您落伍了;连西单女孩都不热捧,您还有良心和鉴赏力没?” 这种话,而是在论坛上营造这样一种舆论氛围。

另一个证据是视频爆炸性扩散的时间与天涯、猫扑上集中出现大量帖子的时间吻合。这里有两种可能,1网上的口口相传反映在了猫扑天涯等论坛上,2推动者在猫扑天涯上的集中推动造成了爆炸性的扩散。

我倾向于第二种假设。至于原因,这里用到的另一个假设就是大型论坛的“议程设置”能力。如果说“第三人效应”和“沉默的螺旋”是引导舆论对某件事的主流观点;那么“议程设置”就是引导舆论要关注“哪件事”。通过对网上舆论的观察,和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就引爆一个“焦点话题”、创造出一个个新流行语的形势:我认为是大型论坛影响网上舆论,而不是相反。这些大型论坛对网上舆论的影响,和传统平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比,具有时效性更强,公众参与度更高等一系列特点,总的来说,大型论坛的议程设置作用比传统媒体更积极、更贴近民间,但相对地门槛也更低,需要更仔细地甄别。

本来“西单天使”没能在网络上产生轰动,通过论坛的议程设置,让更多人看到这个视频,然后就可以让普通人觉得“这段视频确实不错”,再辅以沉默螺旋和第三人效应,给普通人造成普遍观点的错觉,从而把打算推动的观点留在公众的印象中。

在这里,我不敢肯定推动者是否有意地利用了传播学的手段来推动,很可能他就是朴素地认为去大论坛多发帖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在论坛上多注册几个马甲一唱一和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都是网上常见的伎俩,不需要多么高深的传播理论知识。但是客观上,这些理论都在起着作用。

所以,不论推动者的初衷是什么——他可能是普通人,觉得唱得很好真心推动,也可能觉得小女孩很可怜好心推动,或是其他什么原因。但确实,有推动者参与的假设能够比较好地解释“一个月后爆炸扩散”的问题。

鸣谢我的两位同学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Tags): #西单天使#网络舆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觉得楼主太敏感吧

我觉得楼主太敏感吧

也许就像“链式反应”,开始需要一定的阈值,过了阈值以后,就爆发了。

另外,叫“天使”是因为她唱了一首“天使的翅膀”而已,在没有任何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就用地点加歌曲名的缩写代称这件事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呵呵,百度贴吧的fans可是实打实地觉得她是他们的天使啊

阈值的问题我也考虑过,但是不能解释1月25日的小高峰,天涯猫扑上的爆发,以及论坛上爆发与网络上爆发在时间上的吻合.

家园 网络和论坛不是一个事儿么?

我没有看过百度贴吧,不太了解那里面的看法。

网络和论坛不是一个事儿么?

家园 您大概是倾向于第一种假设的,这个我确实无法立刻说服您

因为我的专业不是这个,对传播理论的了解也很有限.本文中注3涉及到的部分理论也是得到了同学的指点,因为拿不准对这些理论的确切理解,因此放在了注释里.

另一个证据是视频爆炸性扩散的时间与天涯、猫扑上集中出现大量帖子的时间吻合。这里有两种可能,1网上的口口相传反映在了猫扑天涯等论坛上,2推动者在猫扑天涯上的集中推动造成了爆炸性的扩散。

我倾向于第二种假设。至于原因,这里用到的另一个假设就是大型论坛的“议程设置”能力。如果说“第三人效应”和“沉默的螺旋”是引导舆论对某件事的主流观点;那么“议程设置”就是引导舆论要关注“哪件事”。通过对网上舆论的观察,和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就引爆一个“焦点话题”、创造出一个个新流行语的形势:我认为是大型论坛影响网上舆论,而不是相反。这些大型论坛对网上舆论的影响,和传统平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比,具有时效性更强,公众参与度更高等一系列特点,总的来说,大型论坛的议程设置作用比传统媒体更积极、更贴近民间,但相对地门槛也更低,需要更仔细地甄别。

这是注3中的部分内容,您大概是倾向于第一种假设,而我则倾向于第二种假设,即大型论坛实际上有着引领整个网络舆论的作用.

家园 我觉得说的很靠谱

也有可能是很多人有意无意就当了推手,大家乐于看到有个新话题的出现。但如果是负面的,确实也有可能出来个谣言,很快就被传成是真的了。比如我现在编一个某可乐被发现销往大陆的成分和欧洲不一样,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写个论述出来,到天涯之类一发,再加上一些愤怒的人群,很可能几天就变成真事儿了,这种力量不可小视。

家园 这个不用猜了,是立二炒的

网络推手这个行业已经相当发达了,这几年在国内有爆发式增长

我有个朋友成立了一个公司在做这个

现在奥美等传统公关媒体也开始介入这块了

家园 说得好,网络将成为下一个必争的宣传阵地
家园 您的第二个假设很有道理

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推出“此事件是人为有意识的利用网络力量强推”……

分析一下google/baidu搜索的结果,不难发现很大数量的结果是直接复制或引用主流网站/论坛的帖子。也就是说,天涯、猫扑乃至西西河都是很多搜索结果项的源头。所以说,主流论坛和网站的信息确实引领网络舆论,如果仅从搜索结果数量上来衡量的话。

然而在您的统计数据基础上推理出“背后有人操纵”则实在是论据不足且逻辑不明。网络上的变量很多,我们无法获取所有的信息,片面得出结论不太合适。例如您所说,视频在小圈子流传甚久未引起轰动,其原因也有可能是此圈子的人并不参与主流论坛的讨论,直到某个主流论坛积极分子获取这段视频,才有机会流传至此。至于25日的小波峰,则如您分析,过年拜年有很大的影响,有可能25日开始流传并初步引起关注的话题,因为之后广泛的拜年等活动减少了上网人数,因而暂时被冷落,直到初七即31日,人们恢复工作有机会上网(据我所知很多主流论坛的主流群体是在上班时间上网……),才重新成为焦点。这一切完全有可能自然发生,并非如您所想一次强推不成再生一计那么戏剧化。

当然,我的分析仅仅提出反例存在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在得到足够的信息之前,以目前的数据得到“人为操纵网络舆论”的结论尚显仓促。

以上。

家园 在文中只是说存在,并没有肯定是有意识的,但作为我个人来讲

我确实怀疑这是有意识的,但我不确定是不是以炒作为目的的.

我认为这是人为推动的,甚至是有意识推动的,正如您

直到某个主流论坛积极分子获取这段视频,才有机会流传至此
的说法,这个积极分子其实就是我文中所说的推动者,其实也可以算作是有意识的推动者.此外,我搜到的第一天在猫扑,第二天在天涯出现了差不多30帖,从逻辑上,如果第一发帖人是无意识的,其他人也没有有意识地推动,怎么会在同一个论坛发出近30帖相关内容,2段总共5分钟左右的,不清晰也不完整的视频似乎无法支撑这么多帖子的讨论内容.百度贴吧的情况也一样,您可以进入"西单女孩吧"翻到尾页,1月31日的帖子很多,但许多帖子都是0跟帖,我认为这不是自然情况下走红的特征,而是有意地进行"议程设置",不求帖子有多少跟帖受多大支持,但求给公众留下"西单女孩正在走红"的印象

如果要确定这是不是恶意的,或者以炒作为目的的,就要追踪这些发帖ID的IP和地区,追踪这些ID的发帖历史了,这点我确实做不到,因此我不确定.我应该已经在文中尽量避免使用"操纵"一类的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试着回答一个问题

那么大多数追捧“西单天使”网友们,你们除了那两段视频,还了解她的什么呢?你们了解她在西单地下通道卖唱的原因吗?你们了解她的出身、年龄、经历吗?你们了解她的个人品质吗?你们凭什么人云亦云地称她为“天使”呢?

就凭唱的顺耳,仅此而已,我听这个的时候可没想到你想到的这些问题,纯粹一个声音,就足矣。

如果非得问下去,那么可以拉“直观”来解释,正好最近追这个连载,借花献佛了。

[评论随笔]人间词话讲评——从德国古典美学到中国传统诗论(初编)

……

叔本华提倡一种“直观”的审美方式——我们有好几种方式可以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比如我们看到了两盘苹果,一盘10个,一盘5个,我们就可以从中抽象出10和5这两个数字,然后算出10+5=15,我有15个苹果可以吃,这个简单的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就包括了抽象和推理这两种认知方式;但审美不能用到这些,而应该用到直观:你突然间看到了这些苹果,这些明媚的、娇艳的苹果,就是这一刻,没有抽象,没有推理,剩下的只有一种东西:直观。

  

  但这个直观一定是审美的直观,而不是本能的直观,也就是说,在这一刻里,起作用的不是食欲,也不是利害心,你想到的不是吃掉这些苹果,也不是算计怎么拿这些苹果去卖钱,而是纯粹地陶醉于那些苹果的美丽之中。

……

家园 我听的时候,也觉得不错

如这篇文的第一段,我是在校内网上看到的这段视频,看完也觉得不错,但我不会在此时自发地感叹"天使""天籁",原因很简单:既不清晰,也不完整.

我产生怀疑是在早上例行地看完校内网的一些好友消息后,再点到外圈论坛发现整个网络都在谈论这件事,这我就认为不自然了.原因都在文里,简单说就是我认为从这种清晰度和完整度,我等普通人听着确实不错,但不足以支撑网络暴红.

家园 这个就很难说了

正面来说,级数效应和累加效应使得突然暴红可能发生,反面来说,n多炒作事例都是炒完了大众才知道的,被用了一把,n多惨痛的教训。

另外,网络具有跟风的性质,按社会心理学的说法,群众是盲目的,他们不需要为什么,只需要一个绝对的英雄……这点来说,一个很小很小的推动都足以支撑网络暴红的发生,而这个推动因为很小,在其量度的精度上,已经无法分别是炒作,还是别的什么玩意了。

网络舆论从email,bbs,im,群,发展到今天SNS社区的成熟以及将之前信息传播途径的整合,在网上,信息舆论的特征如何演化,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的特征比较,您研究的事情已经非常前沿了。

至少有一点,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已经论秒计,而传播受众量应该以级数级再叠加。网络舆论的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特点也应该特别加以研究。

家园 楼主写了这么多,给朵吧。

您得花,我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首先还是要有视频给人以触动的感觉(不论这种感觉是高雅的或恶俗的),不然光凭推手使劲,没有普通人的干活是暴红不起来的。

家园 花!看到熟悉的term了

楼主是学大传的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