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27 🌵5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家园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全世界都这样。这一进程在中国从19世纪就开始了,且从未间断,并非过去30年的专利。

包产到户阻碍了分工合作和农业机械化进程,给生产效率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家园 八四年减产的原因更大的可能

在八四年对于农民来说,户口的放开对农民是场冲击,这里面的喧嚣可能要持续几年。对于头三十年来说,农民被极大程度的束缚在土地之上,从那年开始,农民的流动性扩大了很多倍,整个生态发生了改变,在农业生产上,你还认为从事农业的人口依然是没有影响,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没有发生改变,这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农民个体来说,包产到户打开了新中国农村政策对他们一直的束缚,他们从事工业生产后,对于每个个体,生产效率的影响是增加的,既然单个都是正增长,那么对于国力整体来说,带来的正增长也是显而易见的。

家园 请一定不要强加于人

我的文章里,哪一段哪一句说八四年因包产到户使农民积极性降低?

家园 从未间断?知青上山下乡期间这个流动该是反向的吧

包产到户前对农民的严密控制同样也使他们很难流动到城市中

家园 但同时也存在从农村招兵招生招工这个正向流动

如果不能否认中国的工业化规模一直是在扩大提高的,就不能否认这个正向的流动趋势。

家园 抱歉,好像真搞错了

两个专题看混了。马上修改!

以分田到户的形式实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虽然在初期显示了一些成效,但经验数据表明此种小农经济不具有持续发展的优越性。

家庭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好处并不是在农业,你要否定它,那么你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不然你的靠农业实现农民共同富裕那只是白日做梦。

1.在允许农民自由打工的同时,解决你集体生产时劳动力分配不均问题,组织能力问题,搭便车问题;同时还有找人做事财政支出的问题。

2.农产品价格偏低的问题。

家园 补充(看了十几页,为我的语气向楼主道歉)

1.中国农业的效率在84年后应该是上升的。

2.关于工业的收益,在1999年,有外出农民工家庭的总收入平均11474元,无外出农民工的家庭的总收入平均7475元,无外出户的粮食收入比有外出户的多打了1000斤。①这说明了农民的工业效益已经至少占了农业效益的一半。而农民的效益=其的工业效益+其的农业效益。一.出去务工的效益对于农民来说,已经是惊人的了;二.相对于以前只有农业效率的农民来说,农民的生产率已经提高非常多。

结论:因为帖子太长,我还没看完。但如果当你对一个农村政策进行取舍得失的分析时,却没有分析农民的利益得失,无疑会在提出具体措施后发生执行难的现象。

①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 李强。

通宝推:钱二,
家园 哈哈,年年防洪

哪敢松懈

家园 你这个是有商榷的

首先,参军和学生年龄很轻,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占主要位置;同时,考虑到当时人口增长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应该是尽增长的。二,中国军队的人数在最鼎盛时期也就360万,和2000万正当盛年的农村劳动力对农业影响的生产是完全不一样的。至于招工,对于一个能自身厂矿子弟,自身城市人口增长都不能吸收的工业,还会从农村招收具有影响数量的农民作为工人,那真是不可想象。对于从以前的老人和文学作品的描述可以知道,只有当两种情况才会从农民中招工,一是大工业大规模建设时期,最近一次老人的回忆是在建设三线工程时,二是当工厂征了边上农民的地时,会给予一定数量的工人名额给村上。这也可以从当年得到工人名额时那种喜悦看出来,如果这比例是如此之大,真不可想象这种感情会从哪来。

家园 给你补充点材料

三门峡灌区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以来,黄河下游的引黄灌溉事业有较大发展,从三门峡至黄河入海口的1000多千米的黄河两岸,截至1990年有72个灌区,虹吸55处,扬水站68座,引黄涵洞72座,使黄河下游沿黄地区70个市、县用上黄河水,平均每年引水100多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为下游春灌保持了14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在黄河下游春旱时一般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证率,是下游沿黄地区可靠的水源,对改变沿黄地区的面貌发挥了显著作用。据统计,抗旱补水期平均每1.63立方米的灌溉用水增产0.5千克粮食。从1973~1987年的15年春灌蓄水期间,水库春灌蓄水总量206.74亿立方米,向河南、山东两省沿黄灌区补水150亿立方米,其中实际有效补水量98.03亿立方米,增产粮食30.07亿千克。引黄灌区内与灌区外相比较,灌区内粮食平均亩产增加200千克以上,皮棉增加40千克以上。

山东省沿黄两岸引黄灌溉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1979年至1985年7年小麦平均单产比1970年增长3.2倍。鲁西北过去是贫困地区之一,长期靠吃统销粮,1985年成为山东省增产粮食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长期多灾低产的菏泽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7.9亿千克,提供商品粮6.4亿千克,占全省商品粮总数的四分之一。

河南省引黄灌溉农田1000多万亩,粮、棉总产量比开灌前增长4至6倍,沿黄两岸已种植水稻120多万亩,产量连年增长。以前穷得出了名的豫东兰考县,如今稻麦飘香,绿树成行,一派兴旺景象,1983年夏粮总产达1.35亿千克,成为全国5年夏粮增长5000万千克的先进县。沿黄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高兴地说:“致富仰仗责任田,丰收多亏黄河水。”

山西省利用三门峡水库蓄水使潼关河道水位升高的优势,在沿黄库区修建大、中型电灌站和引黄提灌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沿三门峡库区引黄灌溉面积100多万亩。近30年来,黄河下游沿河农村由于引黄灌溉,增产粮食22.8亿千克、棉花1.07亿千克

1968年5月李瑞山任陕西省领导人后,一批停建缓建的水利工程陆续恢复修建。必须指出,当时正值十年浩劫,国家内忧外患,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的复工就显得十分的难得。时至今日李瑞山兴修水利的事迹仍在民间广为传颂。

1969年3月,宝鸡峡引渭工程的渠首枢纽,王家崖、信邑沟、大北沟、南沟4座水库,韦水倒虹和7处隧洞等重点工程先后复工。5月26日,省革委会决定成立陕西省宝鸡峡工程指挥部领导小组,下辖18个工区。经10万多人2年又5个月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于1971年7月15日终于建成通水,实现了引水上原的宏伟理想。用一句名言评价无数为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做出贡献的人们"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最为恰当。记录片《红太阳照亮了宝鸡峡》真实再现了当年大施工的激情岁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修建的宝鸡峡引渭工程在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98KM的高边坡输水干渠,行走在众多的新老滑坡体上,工程艰巨,运行多年仍然安全无恙,这一技术突破值得称道。。。。。。。。。可以说,宝鸡峡引渭工程是"水利科技的大花园"。其中,宝鸡峡渠首枢纽、韦水倒虹等标志性建筑物多次被教科书采用。

因宝鸡峡和渭惠渠同在渭河上筑坝引水灌溉,为了管理方便,1975年4月,宝鸡峡引渭管理局与渭惠渠管理局合并,仍定名为陕西省宝鸡引渭灌溉管理局,这时的宝鸡峡已是一个多枢纽,长距离,水工建筑物多样的大型现代化灌区,具有引蓄提灌排等综合功能。宝鸡引渭灌溉工程已成为惠泽宝鸡、咸阳、西安三市14个县区300万亩农田的大型灌区,为全国十大灌区之一,对陕西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七十年代末,全省(陕西)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0万处,新增库容20亿立方米、配套机井14万眼、小水电站1325座,灌溉设施面积突破2000万亩,开创了陕西水利史上的一代辉煌。

冯家山水库管理局局长陈文让从七个方面强调了水库运行以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从根本上改善了渭北原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年平均灌溉面积就达上百万亩次,粮食平均亩产由开灌前的 100公斤增加至 540公斤,累计增产粮食 40多亿公斤,增加产值 60多亿元;防洪效益显著;一水多用,既保证生产用水,又向市区提供生活用水……

通宝推:朴石,芝蔷,阴霾信仰,老老狐狸,
家园 农民流向城市叫工业化大家都接受。

工人流向农村,也促进工业化,就异端了。

家园 谢谢,很有价值
家园 正是这个道理

要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需要双向流动。现在很多涌向城市的农民,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也不能在城市长期立足。以中国的国情,发展中小城镇,实行城乡一体化,才是一个良好可行的解决方案。

家园 有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在那些年复工,不光是陕西。

  大概都是60年前后下马的。

家园 老毛的口号

解决方法是现在的···

在考虑阶层的流动时,同阶层的犯罪所带来个人利益与风险抵消阶层下移带来的利益损失的关系是应该考虑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