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由陈毅调往中野谈起1 -- 老老狐狸

共:💬95 🌺629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花,

根据地经济困难,难以支撑是做出外线出击决策的重要原因,但外线出击是否就能有效减轻根据地的负担,值得商榷:

一方面,如果国军随TG外线出击转进,离开根据地,对根据地恢复大有好处。但实际情况不完全如此,主力转出后内线实力下降,国军依然能对根据地发动攻势,以山东为例,陈粟转外线,内线留下谭许,国军大部随陈粟转出,但仍能拼凑范汉杰兵团对胶东发动进攻,拿下沂蒙山区和包括烟台、高密、平度等胶东大部,切断了山东和大连的海上联系。

另一方面,TG外线转进后,不一定能能减轻对根据地依赖,以刘邓兵进大别山后为例,其兵员补充和财政全靠晋冀鲁豫老根据地。

根据毛泽东指示,晋冀鲁豫根据地及时增调了第10、12两个纵队到大别山来,还派第11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的10纵队护送来一批新战士和伤愈病痊归队的指战员,带来大批弹药、药品和银元。

48年2月,刘邓鉴于中原广大地区的财政经济问题严重,如豫皖苏地区,“至今毫无建树,也没有干部,对今后大军供应已无办法。而沙河北岸已有灾民200余万。”“法币”不断贬值,而解放区发行的钞票与“法币”的比值还不断下降,农民损失惨重。部队的供给纷乱,浪费严重。如不迅速纠正,“则军队供应与人民生活均将产生严重危机。”因此,刘邓希望中共中央调一位对土地改革与财经工作富有经验的大员到中原:“建议邓子恢同志统一主持中原各区、首先是3部分野战军的财经事宜。”

花,
家园 “减轻”是相对的而不能绝对化

范汉杰的所谓胶东“九月攻势”只支持了三个月而已。如果没有中原出击,那国军就不是像范汉杰对胶东那样窜犯而已,鲁西南的局势可能更加危险。

因此相对来说,跃进中原前后,老根据地的状况还是改善的,当然你不能指望国军一点都不动,何况胶东沿海地区,本来就适合国军的海军优势发挥。

另外,晋冀鲁豫能够发挥整补中野的作用,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根据地在恢复中。

花,
家园 外线出击的确极大的减轻了根据地负担

解放战争时期,养活一个战士每年需要价值4000斤小米的物资,晋冀鲁豫根据地南下的部队,包括刘邓集团13万,陈谢集团8万,后续10纵、12纵4万,共计25万部队,不算骡马,不算随军民工(平时三兵一夫,战时一兵一夫),单养活这些部队,根据地一年就要提供10亿斤小米。

与之对比的是,晋冀鲁豫根据地48年军工的总预算,在竭尽全力的情况下,是3亿斤小米。

山东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孟良崮战役前后,两军在鲁中山区对峙,我方80万党政人员涌入渤海,当年的秋征就占到了群众收入的35%,直接导致了1948年初的经济危机,这还是在走了6个纵队,十几万人马的情况下,不难想象,如果继续在山东战场缠斗,根据地经济会是何等窘迫。

山东战场还有另外的困难,国民党重点进攻时期,除了动用10余个整编师做为攻击集团寻求我军决战外,还用很大一部分力量来摧毁根据地,在鲁南,国民党的正规军最多时达到50余个团,最终迫使我军地方部队全部撤离,根据地被完全破坏。外线出击时,叶飞、陶勇在鲁南遭到的损失,就是根据地被破坏的直接结果。

外线出击把这些国民党军牵走了,这就使得虽然他们表面上占领了鲁中,我军仍保持了鲁中根据地,胶东保卫战以后,山东兵团即从胶东跳出国民党军的封锁,转到鲁中地区休整。

如果没有外线出击,原先在鲁南的国民党军势必压入鲁中,继续摧毁鲁中根据地,这样走一路毁一路,山东战场结局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通宝推:庄汀,
家园 鲁南根据地那时候惨呐

我祖母就是47年跑反中去世的,我父亲当时才5岁,二叔出生才几个月,祖父的部队撤了。。。

家园 去挖挖陈饶矛盾及其本后刘少奇的作用

陈毅的一些传记和年谱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一些苗头。

家园 不光是这个。

  在此之前,仗都是在TG的地盘上打,好处是当地老百姓支持,但在自己的地盘上来往打仗经济破坏的非常厉害,再继续下去解放区支持战争的能力将越来越弱。虽说武器主要靠老蒋供应,但粮食,衣物都是靠解放区老百姓供应的。

  刘邓下大别山,再加上后续的栗裕、陈赓部队的出击,有相当大的目的是把战争引到对方的地盘去的目的,这样至少可以从敌占区筹集供应。

通宝推:冬晓,
家园 留下三万人的

这个数字一直看不到统计,只能从各个纵队留下的统计,但其实在一本资料集中有一份5月份回复东北林罗问题的电报,明确说留下3万人坚持。大别山的问题要从整个中原局势看,本来就是三军进中原,不是刘邓一个孤军,但这个孤军最苦最累,也最关键,戡乱战史明确承认这是南线的一个转变点,因为河南四川是kmt当时最大的兵员和粮源基地,长江航运是四川军火和物质出来的主要通道。

大别山其实只包括包含鄂豫和皖西两个地区,但整个中原是7个军区呢,桐柏和江汉也算是刘邓开辟的了。48年5月,中原被tg掌握的人口即达2000万。

家园 肯定留了不少人

中野转出大别山的时候,比进来时减少了将近一半,除去伤病和牺牲人员,相当一部分转入地方进行游击和组织建设,如果仅仅从军事角度来看,当然会认为是损失了,但是没有这部分军转民,后来打淮海就会少相当一部分小车。当时中野挺进的时候基本老区没有多少地方干部跟随,此时的新地方干部大部分都是从军队中抽调,不仅要有战斗力,而且思想要坚定,还需要有一定政工能力,中野战斗力削弱和这有很大关系。

花,
家园 又翻了一遍您前面的资料,

感觉286似有一种不愿干(干不了,嫌琐碎)行政工作的倾向,所以后勤转运,根据地建设才要调人主持,而在政委兼书记的任上的其他人,如高岗,饶漱石,甚至聂荣臻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猜测而已,请您斟酌。

家园 损失是可以算的出

进入大别山的时候已经只有10万余人,出山是约6万人,三分之一主力地方化,这是3万人,中间10和11纵南下的时候带来一万补充人员,刘邓在大别山半年消耗就是2-3万人之间,那种条件下半年用这点损失换来整个中原的转折,没有比这个买卖更划算的了

家园 前面全白说了。。。。

刘邓主力出山后,大别山还留有3万多人主力部队地方化了,也就是刘邓四个纵队的三分之一主力是留在大别山了,一直到淮海后整编成二野时候才归建。大别山(鄂豫区和皖西区)当然是tg的根据地。

家园 说的没错

挺进大别山不仅仅是军事任务,也是政治任务,能在大别山和黄河以南立住脚跟,建立新的根据地就是成功,老毛在刘邓出发前已经预计到最坏的情况:

他提醒刘邓:进军大别山,可能有三种前途: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三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要从最困难方面着想,坚决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最好前途。

所以绝对不能低估了老毛的战略水平,他敢在陕北和胡宗南周旋,拖住了对手几十万人,也绝不是心血来潮的炫耀之举。

家园 是啊,同样是苦战

在我家打还是在你家打,大不一样。

家园 扯淡的文章

1,毛泽东对后勤没有认识?

----A,毛泽东率领的中央局直接面对的就是胡宗南的40万大军

B,毛泽东导演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根据地的后勤困难,因为战争在根据地内打,后勤资源只能从根据地内抽调,日渐萎缩,毛泽东果断决定千里跃进大别山--外线作战---外线作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原本敌占区的后勤资源

2,毛泽东对人民的估计有误?

----东北民主联军刚进东北的时候,当地老百姓还不是不买共军的帐,后来呢?

----粟裕大军趁着国民党军围攻刘邓的时候,在中原地区分田分地,还不是迅速的获取了人民的支持,分田分地完成了以后(毛泽东一贯主张部队分散开来做群众工作,集中起来打战)马上粟裕就可以对国民党的中原的主力邱清泉兵团进行打击,并且取得了决定整个战局的豫东战役的胜利

----不要用大别山的孤证来否定毛泽东在红军时期就创立的开拓根据地的一整套方法的有效性

----刘邓经营大别山的战略意义主要在于吸引了国民党军队在中原的主力,使得粟裕率领的华野可以在中原迅速展开,创建根据地,分田分地取得了人民的支持(没根据地作战用林彪的一句话说就是我们是没娘的孩子,粟裕所部在沙土集战役以后没有什么打战,有人认为是粟裕的战斗力不强的原因,真实原因是粟裕所部需要分兵用于发动群众,分田,建立政权--这一整套办法都是当年毛泽东在闽西和赣南时期创立的),刘邓坚守大别山能够起到这个战略作用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刘邓坚守大别山的本来意义就是为了经略中原,时机成熟的时候刘邓还留在没有多少回旋余地,不方便大兵团作战的大别山好干什么呢?

另外毛泽东可以说是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的直接决策者(淮海战役他收到了粟裕的电报以后,提出了比粟裕的计划更有气魄也更有战略性的歼敌目标)毛泽东直接决定了以后对付白崇禧和四川国民党军队的大迂回战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以小胜积大胜的零敲牛皮糖的指导思想,在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遭到了美军的突然性很强的大反攻措不及防,毛泽东果断的要求彭德怀大反攻(彭德怀本来主张中共对外宣布和平谈判的,毛泽东断然否定以后,要求彭德怀们进行猛烈反击,取得了横城反击战的胜利,以后虽然在砥平里受挫,但是志愿军已经可以稳定住战局了---如果不是毛泽东严令彭德怀们坚决的发起反击的话,疲惫的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将会遭到多大的损失就难以预料了

通宝推:hwd99,
有,
家园 赵寿山后来是西北野战军的第二副司令员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