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由陈毅调往中野谈起1 -- 老老狐狸

共:💬95 🌺629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由陈毅调往中野谈起5 背景编年4

[SIZE=3]

1948年[/SIZE]

1月 东北民主联军奉命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

1月1日 501路过晋绥,作介绍华东情况的报告): “……秋天大进军到长江以南……”【陈毅传 501是热烈主张把解放战争第三年(1948年7月中旬起)上半年战略重点放在跃进江南的行动上的,一路还有“……今年到一定时期,我们组织强大的兵团渡江过长江……”、“8月以后派一部分部队渡江南进”、“今年秋天能组织100万兵力渡过长江,今年就能结束战争”(陈毅在晋冀鲁豫军区的报告)等。】

1月1日 华野指挥机关和4个纵队集结于河南临颍地区休整待机。

1月 501从晋绥写信,提出华野整党工作的建议:整顿思想整顿纪律过去虽一再进行“仅仅涉及皮毛”、“未达到根本纠正”,因而建议“以2个月至3个月进行整党工作”。

1月2日 针对敌情变化,毛泽东与中共中央认为,只有刘邓、陈粟(裕)陈(士集)唐(亮)、陈谢三军联合行动,在中原地区纵横驰骋,一两个月内歼灭国民党军数个旅,才能彻底改变战局。太祖特电告刘邓、粟陈唐、陈谢,首次提出了“三军协力”,打歼灭战的意见,要求刘邓在内线集中相当兵力寻机歼敌2个至3个旅。

1月5日 502在华野直属机关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指出:“去年一年的战争,我们只是在战略上争取了优势,今年我们要在数量上技术上争取优势。如果我们在各方面都完全取得了优势,那时候反攻的形势即可急转直下,革命的全国胜利即可迅速到来”。

1月7日 太祖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为了及时反映情况,使中央有可能在事先或事后帮助各地不犯或少犯错误,争取革命战争更加伟大的胜利起见,从今年起,规定如下报告制度:(一)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二)各野战军首长和军区首长,除作战方针必须随时报告和请示,每两个月要作一次政策性的综合报告和请示。

1月7日 501抵杨家沟。

1月9日 军委致电刘邓,粟陈唐,陈谢等,对中原地区今后两三个月的作战作出了具体的部署。电文指出:

为了在两至三个月内歼敌十个旅左右,协助刘邓建立大别山、桐柏山、江汉等处根据地,协助陈赓谢富治兵团建立豫西南、鄂西北、陕东南及豫西根据地,协助彭德怀张宗逊建立渭北根据地,并破坏津浦路,扩大豫皖根据地,协助苏北、苏中作战,部署如下:

第一阶段刘邓集结相当力量;粟裕三个纵队,陈谢不少于五个旅于1月25日以前休息整训完毕,此后粟裕及陈谢两军统一由粟裕指挥,由现地向豫鄂陕边行动,相机攻占南阳、镇平、内乡、淅川、邓县、新野、襄阳、樊城、宜城、南漳、光化(今湖北老河口)、老河口、谷城、均县(今湖北丹江口)。郧阳、酉坪、卢氏、高南、商县等堵城镇,相机歼灭该区敌人,并吸引白崇禧一部西进相机歼灭之。

刘邓在大别山、淮北各部集结相当力量相机歼敌。

陈粟集团8、10、11纵及4纵,分别在陇海沛徐线以北及沙河流域休整一个整月,然后以三个纵队在徐蚌线东西、郑徐线南北相机歼敌,并大破该两路。

陕北彭德怀张宗逊八个旅,于本月休整完毕,下月初开始向延安、宜川线出击,得手后向该以南、渭水以北进击,以建立渭北根据地为目的。

第二阶段,粟部及陈谢部在豫鄂陕边地区休整一时期,然后陈谢部向渭南行动,粟陈唐三个纵队并加一个纵队向北行动,相机攻占郑州、潼关间各城镇,歼灭该线敌人。刘邓在现地相机休整及作战,陈粟之8、10、11纵仍服原任务,准备从山东调2、7两纵到苏北作战,待华中分局建立后,该两纵归陈粟指挥。

第三阶段,粟部准备在郑潼线上休整一个月至两个月,然后向平汉线上及平汉、津浦之间作战。

1月10日 太祖为军委起草给粟陈(士榘)并告陈谢、刘邓的电报,强调指出:“西南十余县是一个宽大机动区域,有山地,亦有平地,有缺粮区域,亦有富足区域。敌情不甚严重,分几个步骤,争取攻占南阳、淅川、西坪、卢氏、襄樊、老河口等城,争取歼灭65师及其他敌人及地主武装”。同时,“要准备打9师、10师、20师等部的增援。增援到了看形势,好打就打,不好打就机动,临机决定。”太祖要求粟裕、陈,“应当放胆指挥”,对不大之敌,粟陈、陈谢两军分区行动,对较大之敌(仍然只打中等规模之仗),“则合同行动。总之一切由你们相机处理。”【解放战争全记录 三支大军的指挥员根据中共中央精神和指示,积极着手筹划联合作战计划。】

1月10日 501应邀向中共中央西北局的高干会议(亦即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作了华东部队情况的报告。

1月10日 介公亲赴沈阳,整肃军纪。会上,陈诚说:“新5军失利,完全是我指挥无方,不怪各位,请总裁按党纪国法惩办我,以肃军纪。”

1月17日 502致电中央、华东局,报告豫皖苏新区土改和地方武装建设情况。太祖复电指出:“你的布置极为适当”。

1月18日 太祖召集一月中央会议,经常与会的有毛、周、任、彭、贺、陆(定一),会议原则通过了太祖起草的中央一月决定,发中工委征求意见,准备修改后半公开发表(即《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9日至21日期间,501向会议汇报华东野战军的情况,共讲9个问题:(一)到山东时期问题;(二)和平时期;(三)执行中央战略方针及经验;(四)战役经验;(五)战术与战斗技术;(六)政治工作;(七)供给卫生工作;(八)部队现状;(九)部队需要解决的问题。

1月19日 独帅向中央、太祖发出关于南下后的军事情况的报告。

1月下旬 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河南、安徽两省交界的界首县。

1月22日 502将47年12月10日起草的《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报告军委和刘、邓,电报全文如下:【这就是著名的“子养电”。按照电报地支代月、韵目代日的惯例,“子养”即1月22日,故称“子养电”。《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44—346页。】

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

(一)目前敌人虽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尚有一定兵力,作为其攻势防御之机动使用。观其目的,不仅在破坏我建设新解放区,而且企图争取时间,以待其新军之训练,或政治阴谋之从容布置。因此,目前江北(中原、鄂豫陕及豫皖苏)敌我是处在反复的拉锯形势中。这种形势,本给我们以有利而且多的运动战机会,但由于新区反动势力未完全打倒,反动武装未肃清和新区群众尚未完全发动,故使我们难以保密和及时捕捉战机。而敌人则多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我兵力分散时则进犯,我集中兵力时则后缩,敌我兵力相等则与我纠缠,不让我安定休整。在上述情况下,我一个战略区之兵力对当面之敌作战,则难取全胜;如待三个战略区兵力集中,则又失去战机。而敌人则利用其较我优良的运输条件和建制的临机变动,以集中或分散对付我军。但我军则因缺乏固定补给来源和足够的运输能力,又不便长期集中强大的兵团于一个地区(或方向)作战。因此,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我们一军如不担负打援,兵力是够用的)。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钳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管见是否有当,请示知。如认为可行,则请刘邓统一指挥。

(二)敌由于二十年的堡垒政策和许多失败经验,其守备技术加强了,筑工效率提高了(每班三小时即可完成一个地堡,四至五小时全盘工事大体可以完成)。如不在敌占三小时以内发起战斗,则每战均须攻坚。今后敌完全转入守势,则其工事将更为加强。部队之攻坚技术(坑道爆破)和增强攻坚炮火,实为急需。否则伤亡大而收效少。

目前我们各种口径炮为数不少,但炮弹(后膛炮弹)供应有限,仍不能发挥其最大威力。因此建议军委统一计划调剂和加强该项炮弹之生产,以增强反攻之效能。

(三)依二次大战经验,似攻一防线均可攻破,惟依据大城市所设之防御则很难攻破,如再加以优越之技术与政治条件(如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则实不可攻破。依形势发展,敌将恃物质技术条件,固守在我解放区之某些中心城市。我们不知东北对于近代技术兵种之建设情形如何,不便发表意见。如已有成绩,而能调集各兵种彻底解决一个地区之敌固佳;如无此种可能,似以让敌背上守备大城市之包袱,我则先解放全国之广大农村及中小城市,以缩小敌人之兵源及粮源,则敌人虽有美援亦必不能久持。俟其大厦已倾,则敌固守之大城市似已难存在矣。为能迅速变新区为解放区,则又须从老区抽调大批干部前往新区工作,否则丧失时机,甚为可惜。

(四)自全国转入反攻以来,我军在政治上固属优势,在战略上亦取得优势,但在数量上、技术上则尚非优势。而技术上优势之取得,必须有一定之工业基础。为适应今后之需求,除建议以东北之兵员成分及其他优越条件训练大批技术兵种,以为全国军队骨干外,并建议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使无地域与界限之分,减少与消除指挥者及被指挥者相互间之顾虑与打破本位主义(由于我军供应尚难统一,故在打破本位方面较难完全实现),并尽可能统一编制与番号及干部训练,而增强作战效能。

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有当,尚盼裁示。

【粟裕传 502的“子养电”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从现存中共中央收电译稿上看到,毛泽东在阅读时逐句圈点,送给周恩来、任弼时,陈毅传阅时特别注明:“再送毛”。周恩来阅后批注:“请陈考虑,粟所提各项问题,是否需再议一下?”复议的结果是坚持既定决策。】

刘邓根据粟裕的建议和兵力集结后国军的部署调整情况,也提出了如下建议:粟陈两军按原计划,或直沿平驻路南下,调动敌人,“以便我们集结”。或按新计划,粟陈两军出郑潼线,“尔后再支援我们,但时间千万不宜过长,以一个月为期。”或三军各自寻机歼敌,“我们野战军采取宽大机动,或出淮北,或出汉江、桐柏,有利得多,但大别山要受到很大摧残。”

1月26日 军委充分研究了“子养电”和刘邓的建议,并对原作战部署作了相应调整,确立了“南线三军三个月行动方针”,其要点是:粟裕、陈赓两军,1月休整,2月开始新的作战。2、3、4月内可举行三次至四次较大战役,以歼灭较多敌人,即可有力地帮助刘邓,刘邓部队,在3个月内,以分遣坚持,多休息打小仗,待3万新兵到手充实部队后,则打中等规模之仗。3个月内,粟陈两军作战原则是,调动敌人打中等规模之歼灭战。其机动范围是郑洛潼方向,南阳、襄樊方向,信阳、广水方向,淮阳、开封方向,总以能歼灭较多国民党军军队,首先配合大别山为原则。其次配合西北、晋冀鲁豫和苏北、苏中。西北野战军于2月8日以前从清涧以北开始南进。山东兵团第7、第9两纵队休整完毕后,由胶济线向苏北出动。今后苏北、苏中可形成一重要战场,威胁京沪。

1月27日 军委电示502:“关于由你统率叶、王、陶3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同志研究有3个方案”,在具体地叙述了三个方案的渡江地点、时间并作了分析之后,电报说:“以上3案各有优劣,请你熟筹见复,至于你率3纵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间多于行军作战时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疲于奔命。渡江地点似以钜砂、宜昌附近,宜都、江陵附近,石首、监利附近,此地渡口进入湘西为较宜。由洪湖、沔阳地区渡江至鄂南,敌似更不及料,亦可考虑。此事只先由前委几个同志及叶、王、陶作极机密讨论,不让他人知道。”

1月31日 502复电军委,说已与陈、唐详细研究,并把叶、王、陶3个纵队的现状详细作了报告,感到无论在兵员补充、干部选配、物资装备等均很不足,特别是部队的整党整军、思想工作方面都还很差,均需时间,所以最近即行出动比较困难。因此建议两个方案:一是即将叶、王、陶纵调到陇海路附近继续休整一个半月,到3月下旬出动;二是叶、王、陶纵仍照目前部署南下参加一二个战役,3月中旬起休整一个半月或两个月,到5月中旬出动。502还建议:将目前在中原的3支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散(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3个地区寻机歼敌,争取在短期内打几个歼灭战,取得较大胜利。如果我军再能在数量及技术上对敌人取得优势,则战局的发展可以急转直下,也将推进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陈毅传 粟裕在探讨渡江问题时插入这样一段,正好表明他对战略重点应放在“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倾向。】对于渡江路线,502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由武汉以西渡江,好处是江面狭小,易于渡过,易于阻击蒋军兵舰,缺点是到闽浙赣远,一路去要减员一半。二是从湖口当涂之间甚或南京至江阴之间采取宽正面的分路与分梯队的偷渡,缺点是江面宽防御严,好处是江南江北我群众基础好,叶、王、陶纵的干部熟悉,渡江后主力向浙赣沿线及闽赣腹地挺进亦可调动敌人。

2月1日 军委接电后与501会研,一天半后,军委午夜复电502,并致刘、邓及饶、邓(子恢):“1月31日午电悉。(一)完全同意第一方案,叶王陶3纵即开陇海线附近再休整一个半月,三月下旬出动。三万新兵中,以两万补充叶王陶三纵。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京、江阴之间。渡江方法采宽正面分路或分梯队偷渡,望加紧布置以上及两岸工作。(二)3、8、10.11等四纵集中配合刘邓、陈谢两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忽集忽分战法,机动歼敌。(三)豫皖苏区党委及地方部队照布置不变动,子恢率华中分局机构五月可至该区。11纵仍属唐野战军。陈(毅)日内动身东返。(四)请漱石、子恢帮助粟裕解决南进有关诸问题。”【为了及时调动国军,减轻大别山的负担,毛泽东还和陈毅联名给华东局发去一个电报:“现在南线最紧,战场仍在大别山”。要华东局考虑:许世友仍留山东,由韦国清率部南下苏北,开辟一个重要战场,调动敌在大别山的部分兵力东移。】

1月底2月初 军委指示华野第3、第8、第10纵队编为华野第3兵团,在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挥下,根据刘、邓的统一部署,在淮河。汉水、陇海铁路和津浦路之间机动,打中等规模的歼灭战。刘邓率大别山区的野战军主力推进到淮河、沙河之间休整,尔后机动作战。

2月 根据中央军委指令,华东野战军第1、4、6三个纵队编组为华南野战军第一兵团,502兼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根据502的提议,华野前委报请中央军委批准,调华野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张震任华野副参谋长兼第一兵团参谋长。

2月2日 太祖亲笔写手令面交501。命令: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又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叶飞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二兵团领导干部名单另定)粟裕为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金明为副书记。

2月4日 501离陕东返,“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量。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先擒王。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栗郎”。太祖委派501在归途中有向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晋察冀、中工委、华东局、邯郸(晋冀鲁豫)局传达中央十二月会议及一月会议精神的任务。

2月初 东北解放军向辽西、辽南发起猛烈攻势。

2月5日 卫立煌赴东北替换陈诚任东北“剿总”总司令兼东北行营主任。

2月 刘邓鉴于中原广大地区的财政经济问题严重,如豫皖苏地区,“至今毫无建树,也没有干部,对今后大军供应已无办法。而沙河北岸已有灾民200余万。”“法币”不断贬值,而解放区发行的钞票与“法币”的比值还不断下降,农民损失惨重。部队的供给纷乱,浪费严重。如不迅速纠正,“则军队供应与人民生活均将产生严重危机。”因此,刘邓希望中共中央调一位对土地改革与财经工作富有经验的大员到中原:“建议邓子恢同志统一主持中原各区、首先是3部分野战军的财经事宜。”

2月7日 军委电请刘邓率指挥部和野战军主力转出大别山,进至淮河、陇海路、沙河、伏牛山之间,设立南线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集团,展开中原作战。

2月8日 独帅发出《关于大别山形势与今后部署向中共中央的报告》。报告提出:中原战场,东依山东,南傍大别,西靠伏牛,立足策应,非常重要。

2月9日 286致电军委:为对付敌人的残酷扫荡,并部署主力转移后的工作,野战军主力须留大别山再与敌打一个“圈子”。

2月22日 286接见鄂豫区领导人,部署主力转出后的工作,要求做好对付敌人残酷“清剿”的准备。之后,中原局发出《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在野战军主力转出后,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应以更广泛、更积极的游击战争,独立自主地坚持大别山战略阵地。

【大势中原 王玉彬 王苏红著

进大别山前,即1947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征时的实力统计:

第1纵队33357人;

第2纵队31000人;

第3纵队26468人;

第6纵队26322人;

野战军直属队6370人;

总计南下124147人。

坚持大别山斗争时的1947年11月29日,野战军司令部向军委汇报实力统计;

第1纵队23000人;

第2纵队19000人;

第3纵队24000人;

第6纵队22O00人;

野战军直属队3000人;

共计91000人。

此时比南下前减员30000人,其中被俘800O名。

主力转出大别山后,未经补充时的实力:

第1纵队15363人;

第2纵队11627人;

第3纵队15384人;

第6纵队14280人;

除去野战军直属队不计,尚存56654人。

主力转出大别山时,留下一批军区部队和分遣开展地方工作的人员,姑且计万余,即便加上此数,亦不足70000人。】

2月24日 286等布置好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之后,即率前方指挥所离开大别山,24日,北渡淮河,进到临泉县韦寨,与独帅所率野战军后方指挥部会合。

2月25日 刘邓大军指挥部移驻临泉以南的吴营。

2月26日 刘邓向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与华东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协同作战的意见的报告》。报告提出:改变中原形势的关键,在于打几个歼灭战。

2月24日—3月3日 西野发起宜川、瓦子街战役,歼灭国军整编29军军部、整编27师、90师5个旅2.9万余人,毙整编29军军长刘戡、90师师长严明,创西北战场空前大捷。胡宗南为确保西安,急令驻守潼关、洛阳地区的裴昌会兵团星夜西援。

2月21日 501到达晋察冀以后向中共中央报告了参加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会议的情况:“我过三交,参加后委会议,传达了中央的指示,有王明、谢(觉哉)吴(玉章)老、赵林参加。他们中后委同意毛主席和中央的意见和指示。……对贸易、过左、贯彻土改等问题,已根据中央会议精神有新的部署……”。

2月下旬 中央决定华野一兵团开赴黄河以北濮阳地区休整补充二三个月,免受鲁西南地区国军主力整编第五师等部袭扰,并决定晋冀鲁豫11纵和华野10纵掩护后方拨给的大量新战士到达(大别山)后留平汉路以东机动作战,以掩护1兵团整训。

3月上旬 华野指挥机关和部队集结于黄河以北的濮阳地区休整,进行渡江南进准备。

3月2日至3月27日 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中工委会议,研究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战略区合并为华北区,准备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事宜,讨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草案,会议意义重大。中工委刘少奇、朱德、董必武、柯庆施等出席。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3个中央局的负责人饶漱石、聂荣臻、薄一波,以及滕代远、廖鲁言、黄敬、蔡树藩、康生等都参加。已到邯郸休养的李先念就代表中原局到会。501参加了全部7次会议,与会传达中央十二月会议及一月会议的精神和太祖指示。

3月上旬,刘邓指挥大别山部队转至淮北地区。刘邓主力与华野10纵队于阜新地区会师后,即于3月初开始攻击阜阳

3月7日—14日 遵军委指示,由陈(士榘)唐(亮)指挥第3、第8纵队和陈谢集团之第4、第9纵队及太岳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共28个团的兵力,发起洛阳战役,全歼守军2万人,生俘青年军第206师中将师长邱行湘以下1.5万余人。

3月8日 邓小平致电中央,报告新解放区全盘的策略与政策问题。3月14日 太祖复电邓小平:“寅齐电悉,非常之好,立即转发各地仿照办理。”同一天,毛泽东将邓小平的寅齐电转发各中央局、分局、前委负责人,并对报告制度再次提出严格的要求,指示说:“没有全盘的策略观点与政策观点,中国革命是永远不能胜利的,最可怕的是领导同志的自满自是,自己缺乏策略观点与政策观点,而又对中央的指示熟视无睹(不细看这些指示,不研究这些指示,忙于不应该忙的事务工作,而忽视了策略指导与政策指导这种自己责任上的主要工作),我们要求你们每两个月做一次(每年共六次)的综合性的工作报告,就是要求你们将这种策略与政策的规定、策略与政策在实行后的结果及根据这种结果而作出的你们的自我检讨(这些就是你们日常工作的主要工作)向我们作报告。

3月10日 太祖致电胡服,通知中央机关将于3月20日东移,“届时拟约粟裕一商行动计划”。

3月10日 刘邓大军指挥部又移驻临泉东南的油房庄。

3月12日 军委指示华野一兵团各纵队应严格整饬纪律:“必须进行一番普遍深入的教育,严格整饬,做出决定,使各级领导干部及各级党委直到支部认识此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负起责任,教育和领导全体指战员保证出动后不仅在作战上而且在执行党的一切政策上树立人民解放军的模范。”

3月21日 毛、周、任率中央和军委机关离开杨家沟,23日中午于吴堡县川口园子塔渡口东渡黄河。

3月24日 中央和军委机关到达临县三交镇的双塔村与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会合,太祖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致各中央局、分局、前委电,对报告制度作了补充规定:“(一)你们对于下级发出的一切有关政策及策略性质的指示及答复,不论是属于何项问题(军事、土改、财政、经济。整党、政权、外交、工青妇运、宣传、组织、文教、城工、肃反、打人杀人及对待中间人士等),不论是用电报发出的或用书面发出的,均须同时发给中央一份。(二)下级向你们所作政策及策略性的报告,其内容重要者,亦须同时告知我们,文长者摘要电告或函告。(三)每个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均有单独向中央或中央主席随时反映情况及陈述意见的义务及权利。“

关键词(Tags): #陈毅#粟裕通宝推:mezhan,
家园 【原创】由陈毅调往中野谈起6 背景编年5

3月至5月29日 3月15日,502在濮阳主持召开华野前委扩大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顿纪律的指示。【该会议也称为1、4、6纵队高干会议,一兵团高干会议。包括兵团纵队联席会议24天,各纵队与师的联席会议12天,501作了初步总结后,在团以上干部会上分头讨论政策,直到5月29日正式通过501起草的《华野前委扩大会对第一兵团部队工作展开反军阀主义倾向的决议》。该会是华野1兵团一次划时代的思想整顿,1、4、6纵队解放战争以来连打大胜仗,缴获大,俘虏多,受表扬歌颂多,部队的战士大部分已是解放成份,而各级指挥员的骄傲自满有所发展,对纪律问题疏忽,战斗频繁,没有时间整顿干部思想,部队中破坏纪律、山头主义、宗派主义、本位主义、贪污浪费的倾向趋严重。群众告状信频频。】

3月29日-5月20日 召开第一届“行宪国大”,4月20日介公当选总统, 4月29日,李宗仁以1438票对1295票,击败孙科当选副总统。

4月2日 刘邓报中央并致陈、粟:“仍切望子恢同志来加强中原局领导,主持地方工作和财经工作。”

4月2日 501回濮阳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与502见面, 5日向华野1兵团团以上干部讲述《到中央去的沿途见闻》。

4月4日 军委直接发电报给东南分局的领导人粟裕、金明、叶飞,要求:按照全军统一部署,进行整顿纪律工作,1、4、6纵队休整到5月15日为止。渡江时间相应地由3月下旬推迟到5月15日以后。5月15日以后,部队出动南下。军委并指示刘邓:“你们新行动方向是豫西南、鄂西、豫西北及整个汉水流域,歼灭分散之敌,调动平汉线以东之敌向平汉线以西,以利粟兵团行动。”

4月 前委扩大会期间,502向501汇报个人对南线作战重点的思考,建议:从渡江跃进完全转为“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501被说服,表示:502的建议很重要,他鼓励501向党中央和太祖报告。

4月10日 太祖在一份党内指示中提出,要“将全国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他说:“中国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我党已经处在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一形势,要求我们全党全军首先在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及策略方面、在军事上的战略及重大战役方面的完全统一,经济上及政府行政上在几个大的区域内的统一,然后按照革命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地考虑在军队的编制和供应上,在战役行动的互相配合上,以及在经济上在政府行政上(那时须建立中央政府)作重大的统—……各地领导同志必须迅速完成在这方面的一切必要的精神准备和组织准备。”

4月13日 太祖到达城南庄。

4月中旬 刘邓率中原局、野战军领导机关进入豫西,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环境,抓紧时机进行整训和补充。

4月16日 太祖起草电报,指示刘邓:“所行动方向是豫西南、鄂西、鄂西北及整个汉水流域,歼灭分散之敌,调动平汉线以东之敌向平汉以西,以利粟裕行动。”“到有分散敌可打之地区去作战”。并特别指出,应“早日向西南,首先夺取宛西四县,然后出汉水”。

4月16日 502以长近1300字的电报向刘邓报告,陈述意见:将第1兵团暂时留在中原歼敌比远出江南的战略机动更为有利的意见。“请钧座予指正”。

4月17日—5月12日 西野发起西府、陇东战役,一度攻克宝鸡等14县,歼灭国军2.1万人。

4月18日 502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工委并请转中央军委、华东局”,首先说明经501等“鼓励勇气”,“斗胆直呈”对目前战局的认识和对作战方针的建议,提出华野3个纵队暂不过江,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同时,还说明“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电文长近3000字:

一、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以便得到足够的炮弹、炸药、手榴弹之补给,发挥现有装备之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并求得在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

二、对敌人近后方(淮河以南包括淮南和苏中南线直到江边),则派多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辗转广泛游击,配合正面主力作战。

三、对敌人深远后方(长江南苏浙皖赣问及湘黔)则派出多路坚强的远片游击队,配成犄角之势,采取广大范围辗转游击。

四、以上三线武装部队,依据战局的进展向前推移,如能密切配合,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

五、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敌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主力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对苏浙皖赣间地区,则由华野派两旅兵力分路前往即可,同时建议刘邓、陈谢能各抽出一个旅进入湘鄂赣和湘鄂西地区。

4月18日 刘邓致电军委及陈、粟,表示:“照现在的情况看来,我们耽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过江与自身准备尚不充分,则以迟出几个月为好(先派多支小部队去)。……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4月19日 刘邓在叶县郭店镇召集各兵团首长会议,陈赓、唐亮等与会,研究野战军主力与陈谢兵团、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协同作战的问题,商讨宛西作战的行动计划,决定由陈赓统一指挥宛西作战。

4月20日 刘邓召集陈士榘、唐亮、陈赓等商讨作战时,进一步明确:“敌目前在淮河以北机动作战者为9个师,而我方野战部队为20万人,如果粟兵团加入中原作战则为28万人,实力可大大超过敌人。如能寻机歼敌两三个师,即可完全掌握主动。”

4月20日 【陈毅传 在得知毛泽东已到阜平,陈毅已回华野,特别是他们自己同意了粟裕率部迟出留中原作战的建议后】,刘邓发电中央请调陈毅到中原工作:中原局辖区甚大,领导力量极嫌薄弱,3部分野战军在20万人以上,如粟裕迟出,则达30万。军区武装约为20万人,亦须统一指挥及供应。因此,建议:(一)以陈毅同志为中原局第一副书记。(二)组织中原军区。刘、邓对陈毅到中原后的军职,提出3个方案:一、以陈毅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二、陈毅为军区与野战军第二政委;三、陈毅作军区第二政委兼野战军政委。刘邓还建议:“不管那种形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在此电报中,刘邓表示:小平必以极大精力主持党政,刘、陈主持军事,子恢能来任第二副书记颇好,主持运购,对许多困难问题更易解决。T太祖接到电报后立即批示:“朱、刘、周与陈、粟、薄(一波)、李(先念)商复。”中央也电告刘邓:“陈、粟二人日内可到阜平和我们会商行动问题及你们提出的中原机构组织问题。”

4月21日 太祖收到502的“斗胆直呈电”,亲拟回电:“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粟于4月25日至4月31日数日内,同来平山中工委开会。

4月21日 西野收复延安。24日,太祖代表军委起草给西北野战军的贺电。

4月21日 陈赓率部离开叶县,移驻南召。

4月22日 陈、粟急电中央,因501正主持一兵团高干会议,要作反军阀主义倾向的报告,请求由502于4月24日作完报告后即北来,501不北上。

4月22日 军委电陈、粟:“请你们两人提前于卯感(4月27日)赶到中工委会晤。”

4月23日 陈、粟电复中央:“拟于明晚及后天白天作一天半报告,传达中央指示及政策,并布置分组讨论,使会议不间断。我们两人于有(25日)晚即动身北来。”【陈毅传 陈毅并不知道此次毛泽东一定要他去,还因为要调动他的工作。他也不知道中原对他的“企图”。】

4月23日 501在华野1兵团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传达中共中央12月会议精神。

4月23日 陈赓下达关于宛西战役具体部署命令:①由宋时轮指挥第二、第十两个纵队及桐柏军区主力,务于5月3日突然包围邓县,聚歼守敌,二、十纵队应同时控制邓县的穰东、青华等镇,以准备打击南阳、老河口及襄樊增援之敌。②以四纵四个旅、豫陕鄂军区第十七师及一、二、六军分区部队组成北路军,27日开始行动,5月3日完成对镇平、内乡、西峡口、西坪之包围,聚歼该地之敌。③以陕南十二旅及豫陕鄂第四军分区部队为西支队,于5月3日突然包围淅川县城及荆紫关,若兵力不够,则严密包围,待主力到达时协同作战;如情况许可则坚决歼灭之。

4月23日 周恩来、任弼时等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太祖因准备出访苏联而继续在城南庄留住,并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准备。

4月25日 太祖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致电在西柏坡的刘、朱、周、任,提议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议题包括邀请港、沪、平、津等地各中间党派及民众团体的代表人物到解放区,商讨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成立临时中央政府问题;关于在今冬召开二中全会的议题;关于酌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问题;关于消灭某些无政府状态和酌量减小地方权力的问题;关于区、乡、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大纲草案;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及其他问题。太祖请他们在西柏坡先作讨论。(《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04页。)

4月27日 501为华野1兵团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作总结报告。当晚,陈粟离濮阳赴中央开会。

4月30日至5月7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即城南庄会议)召开。除毛、刘、周、朱、任外,还有陈毅、粟裕、彭真、薄一波、聂荣臻、李先念等人参加会议。这是“五大书记”会合后第一次全体会议,太祖提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3条方针。会议讨论的各项议题,都是在这3条方针指导下进行的。【粟裕传 军队向前进”,就是按照中共中央的既定战略方针,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原来列为会议的第六个议题,实际上是首先讨论的问题。】

4月30日 陈粟抵阜平县城南庄,同日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五大书记”一起听取502汇报。502着重汇报了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方案,详细说明了提出这个方案的依据。书记处采纳502的建议,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华野应继续依托中原、华东两解放区,会同中野作战;同意1兵团在整训结束以后,4到8个月内,暂不向江南作战略机动,先加入中原作战,以便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粉碎敌人在中原的防御体系。501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华野职务不变)。【“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721页。)】5月5日,中央把这一决定电告了刘邓和华东局。5月9日正式以通电下达。 【粟裕传 在5月3日的会议上,提出了“南进战略是否对”的问题,反复强调渡江南进是“坚定不移的方针”。太祖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胡服传达了他的指示。太祖说: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地区无疑会有很大困难,打出去的主力会减弱,打不了很多胜仗,但无此一条不能战胜国民党。胡服说:去年大军出中原,河北(指黄河以北)大胜利,而大军在中原很困难,主力削弱了,胜仗打少了。但是,义无反顾,总要南下,不能北返。现在江北至多支持一年。如果搞不好,江北支持不住,主要问题是吃饭。渡江很困难也要前进。伍同志说:军队向外线转,不断开辟新的外线,是坚定不移的方针。现在暂不跃进,暂釆波浪式前进,先迫江边。总司令说:战略方针向南,必须向南才有胜利。任胡子说:打向国民党区域,是决定战争胜利快慢之一条。】

5月2日至17日 获悉国军已察觉中野意图后,陈赓电报请示刘邓,建议提前行动。刘邓致电各参战部队,同意提前发起宛西战役。宛西战役历时16天,攻克5县,4镇,歼正规军9700余人、地方武装1.2万余人,解放了宛西和鄂西北广大地区,使桐柏解放区和豫陕鄂解放区联成一片,为后来解放军向西机动,直接威胁长江中游和大巴山防线,以及向东出击,创造了良好条件。

5月5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期间,太祖为军委起草致刘邓并华东局的电报,指出:“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解决一样,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1、4、6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5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59页。)

5月5日 刘邓再次致电中央:中原局面太大,情况复杂。现在中原局的能力实难胜任……因此再作如下建议:(一)请彭真同志任第一书记,陈毅、小平分任第二、第三书记。(二)陈毅兼军区第二司令员兼野战军司令员。(三)粟裕如暂留中原,则兼军区副司令员及野战军副司令员。

5月7日 太祖约502谈话,传达中共中央决定,调501到中原工作。502再三请求501仍留华野,后又建议继续保留501在华野的职务。【粟裕年表】

5月8日 陈粟陪同总司令南下视察华野第1兵团。12日抵达1兵团所在地濮阳孙王庄。

5月9日 中央、军委复示刘邓,慰勉有加:“在中央会议上,陈、粟、先念关于中原情况均有详细报告。一年来,你们率先深入敌区,展开全国进攻的胜利局势,虽部队本身稍有削弱,但艰苦任务的坚决执行,我们正以你们为模范,要求全党全军均向蒋管区,将战争引向更深远的敌后……会议详情,托陈毅同志面告。陈毅大约于辰哿(5月20日)开完1、4、6纵队团以上干部会后,即将偕同子恢经太岳转往豫西与你们会晤……”

5月9日 中央发出《华北、中原两解放区的辖区和人选》的通电。其中对中原的决定如下:“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到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先念、宋任穷、粟裕、李雪峰、陈赓、张际春、谢富治、刘子久12同志为委员。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陈在华野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

关键词(Tags): #粟裕#陈毅通宝推:mezhan,daharry,
家园 【原创】由陈毅调往中野谈起7 背景编年6

5月14日 陈粟联名致电华东局、中原局及陈(士榘)唐(亮)兵团,传达中共中央的决定:“陈(毅)邓(子恢)粟(裕)参加中原局根据地的建设工作,陈在华野党政军职务由粟代理”。并且说,太祖指出:中原局所面临的困难是中国革命最后最大的困难,要加紧解决。

5月14日 1兵团召开团以上干部大会,欢迎总司令,501作《向朱总司令学习》的讲话。

5月14日 501在向华野干部传达太祖对时局与工作方针的报告时曾阐明:毛泽东的战略先是内线歼敌,再就是转入外线作战。毛泽东认为“转入外线又有两个方式,一为北伐军方式,背靠后方,逐步前进;一为跃进方式的前进,超越敌人。有阵地的前进是很合理想的,但依据我军性格,应采取跃进式的。这是由于我军依靠农村,装备不如敌,攻坚条件不好,与有帝国主义援助的敌人作战等条件决定的。应承认跃进是主要办法,要避开自己短处,发挥自己长处。”

5月18日 总司令离开濮阳。

5月20日 陈粟报中央军委,提出三个纵队夏季作战预案。5月21日和22日,太祖为中央起草给陈、粟复电和给刘邓的电报,明确作战任务、参战部队和指挥关系。电报指出:“以歼灭五军(按:即整编第五师。)为夏季作战之中心目标”;“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1、3、4、6、8及11纵之作战,并指挥许(世友)、谭(震林)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各方协助粟兵团歼灭五军”;“望本此方针,部署一切”。(《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10—311页。)

5月21日 中央军委电促501尽可能迅速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中原。但军委随即又来电告陈毅:军委后勤部长杨立三要来濮阳协助精简整顿华野庞大的后方机构,要陈毅、邓子恢等杨立三到达,共同研究好处理方案后,再行西去。

5月21日 石帅电太祖,对全军各战场的作战提出建议,其中指出:从目前情况看,粟裕部按原计划渡江问题值得考虑。不如先不渡江,而集中五六个纵队出中原作战以求打开豫鄂皖局面。【陈毅传】

5月25日 中央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1948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向全党明确了新解放区先不搞土地改革而先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5月25日 杨立三抵达濮阳。501、邓子恢和杨立三研究了整顿精简方案,建议杨立三同502到朝城去具体安排。

5月26日—6月1日 在洛川土基镇召开西北野战军前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石帅作《春季攻势总结》报告。

5月28日 华野指挥机关和5个纵队由濮阳出发,31日渡过黄河,向鲁西南城武地区挺进。【粟裕年表】

5月28日至6月3日 刘邓指挥部队进行了宛东战役,歼敌万余人,策应华东野战军粟裕兵团南下加入中原作战。

5月29日 501将亲自起草的《对第1兵团部队工作开展反军阀主义倾向的决议》交由前委扩大会议(1兵团团以上干部会议)审议通过。

5月29日 501临行前托杨立三把缴获的交直流电两用的收音机一架带去中央送给“恩来、小超”,并附一信说:“此美国新出品、许昌战斗缴获品,你们有电灯,利用其开动起来十分好,两夫妇可以在屋内跳舞。”也就是在这信内,写着:“明日即西去,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陈毅传 此信是胖帅5月29日亲笔,“临行清理”在华野的“行李”,铝合金桌椅给了朱德,收音机送与恩来,这轻装“西去”的调子颇有某种抒情意味。此信周阅后,特意亲笔批转毛、刘、朱、任传阅。他们都圈阅了,不知是谁还在“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这一句的旁边用毛笔划粗杠一道以示值得重视。】

5月30日 501与邓子恢带领4700名干部离开濮阳,经馆陶渡黄河,过邯郸,越太行,经晋城,再过黄河到洛阳,抵达中原。

5月30日 中央军委任命502“兼华野副政委,负担副政委各项工作责任,并于陈毅同志不在华野总部工作时代理政委职权”。同日,指导组建华东野战军渡江先遣纵队。

5月31日 何应钦接替白崇禧,出任国防部部长。

6月 白崇禧出任华中“剿总”总司令。

6月 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改组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徐州剿总)。刘峙为总司令。

6月12日 陈(毅)、邓(子恢)向中央军委发出《支前与生产结合经验介绍》的电报。(6月24日中央军委复电称,办法甚好,准备研究在全军推广。)

6月14日下午 陈(毅)、邓(子恢)抵宝丰县皂角树村同邓(小平)、刘(伯承)等会合,次日即参与研究作战问题。

6月15日 502分析中原地区敌我态势,认为在鲁西南歼灭五军的条件尚未成熟,拟“先打开封,后歼援敌”,502与张震于6月15日联名报告中央军委、刘邓(小平)、陈邓(子恢)、华东局。16日午时,再报中央军委,说明“因情况急迫,请示不及,已令各部执行”。中央军委于17日复电指示:“完全同意铣午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刘、陈、邓也于同日复电,同意第一步以打开封为主,第二步打谁看情况再定,并决定调5个纵队全力阻击胡琏兵团北援,要攻打开封的部队对南面敌人“可勿顾虑”。

6月16日—22日 豫东战役第一阶段(又称开封战役),攻克开封,全歼守城及部分增援国军共4万余人。

6月17日至7月5日 为保障华东野战军进行豫东战役,刘邓指挥部队在平汉路上蔡、西平地区连续组织了三次阻击战,使华中敌军未能实现增援豫东战场的目的。

6月20日 刘、陈、邓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在攻克开封以后,集中陈赓、谢富治、陈锡联、粟裕等主力部队,以攻击郑州的国民党第四十七军为主要作战目标。

6月21日 刘、陈、邓再电中央军委,提出因敌军兵力集中,攻郑打援可能打成僵局,拟先休整一短时期,待机歼敌。

6月22日 太祖为中央军委起草复刘、陈、邓并告粟、陈(士榘)、唐的电报,同意“放弃攻郑计划”,并指示:“目前打很大规模的歼灭战,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故须避免”;要求刘陈邓、粟陈唐两大集团分开行动时“每次歼敌以不超过一个整编师为限度”,集中行动时“一次歼敌以不超过两个整编师为限度”。(《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89页。)

6月23日 中原局报中央军委,请中央批准豫皖苏分局名单。中央军委于24日电示同意,并令“粟裕兼军区司令员”。

6月24日 华野前指内部对是否进行第二阶段作战意见分歧,502起草豫东战役第二阶段作战预案,首先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请同意的同志签名,电报于19时发出。【粟裕传 在强敌多路进逼的形势下,作出这样的决策,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胆略。对于这一点,中原野战军几位领导人有过评论。陈毅说:“粟裕同志浑身是胆!”】

6月25日 军委复电同意,认为“部署甚好”。

6月26日 军委针对“似嫌歼击企图太多太大”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在此情形下粟(裕)陈(士榘)张(震)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92页。)

【粟裕传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的关键在于,既要迅速歼灭区寿年兵团残部,又要争取歼灭援敌黄百韬兵团,还要准备对付可能来援的邱清泉、胡琏、孙元良3个兵团。中央军委电示刘、陈、邓:“为保粟军胜利,你们行动有二方案:(一)全军(1、2、3、4纵)尾敌北进,直达睢杞地区;(二)以4纵尾18军北进直达睢杞,以1、2、3纵歼吴绍周。以上方案择一而行。如不取第一案,则必须取第二案,务使十八军于午灰(7月10日)前不超过睢杞”。后又电示:“望粟(裕)陈(士榘)唐(亮)以一部进至淮阳地区,协同匡斌四个团阻击十八军,如无正规军可派,可派地方军”。502当即电令冀鲁豫独立旅向南急进,并要他们伪装主力番号,以阻止国民党第18军北援。】

6月27日—7月6日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又称睢杞战役),歼灭区寿年兵团的兵团部、整编第75师师部和第6旅1个团。接着,又给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以歼灭性打击。共歼敌5万余人。

7月5日 刘、陈、邓致电中央军委和粟、陈等,提请粟裕等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原订部署是按粟、陈要求,使胡琏在7日前不能超过太康,此着仍属可能。惟全部拉回胡琏,恐已困难,当尽全力争取之。”“粟部已全部使用,无预备队,且颇疲劳,我们认为须保持锐气,才可避免在新情况下陷入被动。此点请军委考虑。”

7月6日 中央军委复电刘陈邓、粟陈唐张、许谭并华东局指出:“邱兵团九天前进仅十里,陈留、兰封被我占领,形成被包围形势,进退维谷,要求刘汝明来解围,七十二师弹尽粮绝。师长哭险,部队动摇。在此种情况下,只要十八军被我拖回不能北援,则我粟军于歼灭二十五师之后仍有可能续歼七十二师。因此务望刘陈邓……决心不失时机寻歼吴绍周,借以拖回十八军,保障粟陈唐张取得完全胜利。粟陈唐张是否继续歼击七十二师,应由粟陈唐张于歼灭二十五师之后按当前具体情况决定。”

7月6日 7月6日17时,胡琏兵团(18军)的先头部队已突破豫皖苏军区两个团的阻击,到达距离睢杞战场只有几十华里的太康地区,502下令部队撤出战斗,分别向睢杞以北及鲁西南转移。

7月6日 502致电军委和刘、陈、邓:“我们原拟全歼黄百韬兵团,估计要八日晨始能解决战斗。歼灭该敌,均具有信心,惟势将被迫与援敌作战对我不利,故决定放弃歼黄计划,本晚就现态势抢运伤员(伤亡近万,因无担架,堆集一线仍多)与胜利品,七日晚向北转移,争取调整组织与补充弹药,待机。”

7月7日 502又致电中央军委说,因国民党军各路援军迫近,“加上我军连续作战,已很疲劳,为应付敌人乘我疲劳后进攻,决放弃对敌人二十五师等部之作战,即北撤民权、考城、菏泽、富县、定陶地区,争取休整。如敌继进,则相机予以歼击。”

7月8日 军委复电502:“在来电所述各种情况下,你们的撤退是正确的。”

【粟裕传 豫东战役是解放战争史上一个战役歼敌9万以上的第一个,达到了中央军委提出的4至8个月歼敌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旅10万人的基本要求,改变了中原战局,并且推动全国战局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发展。豫东战役以后,太祖在西柏坡接见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和晋察冀军区炮兵旅长高存信:““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你回去代我问粟裕同志好,告诉他,我把黄百韬、邱清泉记在他名下了。”】

7月2日至16日 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桐柏、陕南军区部队进行了襄樊战役,攻克汉水中游重镇襄阳,歼灭国军1.1万余人,俘15绥靖区中将司令康泽等高级将领。

7月13日 太祖为军委起草致中原局并告粟裕和陈士榘、唐亮的电报,指示:“粟兵团应在现地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不歼灭五军、十八军不走)”。(《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21页。)

7月25日 中原全军休整1、2个月。同日邓小平赴中央开会,中原局工作暂由501主持。

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8页。)太祖在会议结论中说:“明年不能渡江,而不是不需要渡江。那么就得在长江以北打。因为蒋的力量百分之八十在江北地区,消灭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所谓蒋政权,也就是表现在他的军队上。”

关键词(Tags): #粟裕#陈毅通宝推:mezhan,
家园 1
家园 1
家园 先把沙发全占上。
家园 先把沙发全占上。
家园 1
家园 板凳是我的了。
家园 板凳
家园 这个整三师是重建的吧

12月25日—27日 经中央军委批准,由502统一指挥,发起平汉路战役。由陈谢兵团一部协同华野第3纵队,将国军李铁军兵团的兵团部及整编第3师歼灭于西平、遂平间之祝王寨、金刚寺地区,毙俘6000余人,李铁军带少数人脱逃。

原来的整三师早在定陶战役中就被全歼了。看来这重建的部队真是不禁打,建制也不完整。

家园 国军重建的部队不少!

淮海时又出现一个74军参战。还有一支川军部队更夸张,被tg歼灭两次,最后在四川起义,前前后后,为TG提供了一个兵团的装备!

家园 最值得玩味的是

4月20日 【陈毅传 在得知毛泽东已到阜平,陈毅已回华野,特别是他们自己同意了粟裕率部迟出留中原作战的建议后】,刘邓发电中央请调陈毅到中原工作:中原局辖区甚大,领导力量极嫌薄弱,3部分野战军在20万人以上,如粟裕迟出,则达30万。军区武装约为20万人,亦须统一指挥及供应。因此,建议:(一)以陈毅同志为中原局第一副书记。(二)组织中原军区。刘、邓对陈毅到中原后的军职,提出3个方案:一、以陈毅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二、陈毅为军区与野战军第二政委;三、陈毅作军区第二政委兼野战军政委。刘邓还建议:“不管那种形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在此电报中,刘邓表示:小平必以极大精力主持党政,刘、陈主持军事,子恢能来任第二副书记颇好,主持运购,对许多困难问题更易解决。T太祖接到电报后立即批示:“朱、刘、周与陈、粟、薄(一波)、李(先念)商复。”中央也电告刘邓:“陈、粟二人日内可到阜平和我们会商行动问题及你们提出的中原机构组织问题。”

5月5日 刘邓再次致电中央:中原局面太大,情况复杂。现在中原局的能力实难胜任……因此再作如下建议:(一)请彭真同志任第一书记,陈毅、小平分任第二、第三书记。(二)陈毅兼军区第二司令员兼野战军司令员。(三)粟裕如暂留中原,则兼军区副司令员及野战军副司令员。

要是能把刘邓这两封电报的背景搞清楚,那狐狸的主题就应该完成了一半。

家园 狐狸得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老兄眼里有毒哇!

本想打个埋伏,被看出了了!刘邓这两封电报是关键,背景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不过,狐狸不赞成过于腹黑的解读!

当然作为打脸党人,也不认为大家都光明磊落,一点小算盘也不打!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