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米 -- 燕人

共:💬92 🌺48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好个道长!受教受教。

待我想想怎莫圆吧。多谢。

家园 您到西班牙吃一次就知道了
家园 主贴、跟帖都是好贴。
家园 粢饭不是广东的

应该是江南一带的做法。广东基本是见不到的;反而香港会有粢饭卖,那是上海人带给香港的礼物之一。

家园 八十年代上海人“吃不到”大米有几个原因。

  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粮食短缺,种地以产量为主,许多地方单季稻改双季,所以籼米较多,粳米相对下降。

  再一个就是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时,就业人口增加,虽然人均工资没长,但户均收入有了一定增长,对生活的要求也有了增长。就拿南京来之,六十年代时有相当多的人家只买籼米吃,因为籼米便宜又出饭。当时南京上大米(粮站供应的最好的粳米)一毛四分九一斤,中熟米(籼米)是一毛一分多,相差三分多一点,一个人一个月在吃米的花费上就能省下一元左右,那时在食堂包伙一月也只要九元左右。

  因为吃籼米的人多,粮站对买籼米就有所限制,大约定量中只能买20%的籼米,其他种类随便买(当然在粮食定量的限制内),你只要有这个经济实力,可以天天都吃大米。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就反过来了,吃籼米的人少了,买粳米受到限制,籼米随便买。记得七十年代时到丈母娘家吃的还是籼米,后来就全吃粳米了。

  至于面粉,南京人吃的较少,一直不限。不光

不限还要强迫你吃,七八十年代南京发的粮票中每月还要有几斤是面票,这是只能买面粉不能买米的。

  还有那时的食堂全都是用的籼米。

  好象在八十年代年前后,在丈母娘家吃过杂交米,印象中比原来的中熟数口感好一些,也白一些。

家园 看得我饿死了。。。
家园 谢谢南京老大哥

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家园 说的是

我那本菜谱是香港人写,香港出版的。

家园 我的同学说的可能是事实

但就那个时代的整体而言,不能反映真相。

我写的时候还在想,如果谁在西西河这样说,会不会被人拍死啊?

谢宝
家园 您太客气了,其实

赣菜乏善可陈,江西的米粉那是口味斑杂,吸收了湘、鄂、浙的不少特点。但没形成自己的口味和品牌。

至于炒米粉,虽极简单,但我自己做的口感怎么也比不上外面早点摊上炒的,见笑。

家园 道长,关于周天子八珍,改了一点

猜测,或者事实背后的逻辑,的确是我的基础。多谢你提供的资料阿。

不过你说的第一点,我没有认识到原文的不妥。所以没有改动。凡以自己为中国人者,自然要为中国人祖先的业绩而自豪,而不会计较个人的祖先来自哪一个特殊的背景。最明显的说法是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国人。

家园 饵块的原料确是大米

在云南有一种特产叫做饵块,据说也是大米制作的

饵块的原料确是大米!这个不用“据说”,这是肯定地说。小时候,在昆明吃早餐,除了吃“大锅米线”就是吃“烧饵块”(也有叫“饵块粑粑”)。查百度可以查到相关资料。

《急就篇》有“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了一条:“溲米面蒸之则为饵”;五代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说“粉米蒸屑”,米是弄碎的。现在的做法是把米泡了蒸熟,上碓去舂,舂透就是饵,当然也可以用机器,但仍是米蒸为饭后做,与米先磨粉榨出的米线、蒸成的卷粉都不同。饵的原料是饭米为主,若是糯米做,是“糍粑”,糯米磨粉做,是年糕,都有别于饵

家园 米饭是俺的命根子

小时候不喜欢吃粗粮,连面食也不喜欢,就喜欢米饭。

到了上大学,有段时间上海市民都配面粉,大学食堂也不例外,隔天就是馒头。我吃了馒头就拉肚子,每试必爽,没办法,开始是借同学的自行车去附近的梅龙镇买米饭,最后干脆买个煤油炉在寝室里自己做饭,彻底解决问题。

多年下来,现在已经可以吃面食了,而且特别喜欢面条,四川风格的面条也是有名的。现在国内很多人上餐馆,吃了菜,喝了酒,就不吃饭了。但我没饭不行,没饭就吃不饱,别人大概觉得很土。在美国的中餐馆,有些点了菜就不收米饭钱,量尽够。但有些要收钱,而且给的是小小一碗,我总要另加。英国的中餐馆好像米饭都收钱,那也只能照加不误。

我们喜欢泰国米,认jasmine rice这个商标,不短不长,属粳稻吧,做出来能分粒。我不喜欢沾口的米。中国东北米有名,盖生长期长,但有点腻,偶不喜欢。

燕人兄文章写得好,赞一个。

家园 才知道这个名字

一直管它叫蒸饭包油条

家园 喜歡這類的文章

也想到幾年前台灣的一個白米廣告: 好的米,就像好朋友一樣,要~~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這幾年我都是糙米和白米,一比一的比例一起煮,感覺比較健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7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