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回忆一下崇清浪潮是如何起来的 -- 沫水若水

共:💬57 🌺5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

正统——这是新朝“受之于天”的;

姓氏——这是新朝“不受之于人”的。

我想已经说得够清楚的。

新朝从前朝继承的是正统,不是姓氏。姓氏改变了,正统传承仍在。

“天道无亲,唯德是辅”“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这些话,古人说得够多了。前朝因为失德,丢了天命;本朝因为有德,得了天命。皇帝姓氏改了,天命/天道/正统可是传承不断的。

家园 还是你自己的臆想

要翻这个案,跟学术界的定论去说吧。首先你得挣个资格。

白虎通义的研究很多,从汉到现代,等你看完了再来说。这个门槛比阎崇年提的要求低多了。

你后面引用的两句话,你知道是什么时候的吗?拿着东汉和烧饼歌谈古人,笑话。

要在专业圈讨论问题,起码有点专业资格吧。

要不往专业刊物投稿也行……

家园 对不起,你弄混了很多问题

第一,西西河不是学术刊物,能讲清楚问题就行。

第二,学术界的定论就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就是各个朝代的姓氏不断改易。天道/天命则在各个朝代之间传承不断。

这个定论不是什么秘密,或者您有了新的发现不妨说说。您引用的文字,我已经都作了说明,充分说明您的理解有问题。

希望看到严肃的讨论而不是转移话题。

家园 我以为我说的很清楚了

西西河也并没有说你必须得说服我啊。

史学界的定论是天道转移,不是传承,传承是你自己的定论而已。

严肃的讨论之前,需要严肃的概念。

西西河不是学术刊物,能讲清楚问题就行。

希望看到严肃的讨论而不是转移话题。

这两句话你到底要哪句,你给个准信吧。别轮到你自己,就“讲清楚问题就行”,轮到我,就“看到严肃的讨论”,我没精力扫盲的。

家园 辫子戏不容易踩雷

现代的戏哪里是那么好拍的?49往前的还好点,往后的稍不注意就遇上个地雷,这雷还是会漂移的。开国大典都改来改去,天朝官府要收拾一个电影电视剧什么的太容易了。

家园 大屠杀,文字狱,怎么可能没有?

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都有。

倒是元朝不大讲,一般只提到4等人;不过元朝属于整个朝代都被忽视的那种,连灭亡讲的都很少。

家园 这部剧显然跟中央主导思想违背的,先被删减,后来干脆不播了
家园 清朝剧的流行,有很多方面了。

一方面是清朝离现在最近,可以找到的资料多,流传下来的故事也多,百姓也熟悉(这你听老的相声就可见一斑,大概出场皇帝第一是乾隆,第二是洪武了)。而拍摄所需的布景,服装等等,也比较容易获得和设计(清朝的衣服很特别,不需要去考证,也不会像现在很多古装片里弄的那样不古不今;香港僵尸片里很多都是清朝衣服)。等等这一系列题材上的便利,导致最初拍摄清剧容易。

另一方面,不全是崇清的原因,还有很大程度恰恰是因为有反清。正是由于清朝贯穿始终的有反清组织,民族矛盾,后期还有洋人(这就可以加很多新玩意进去)等等,这样各种各样的丰富矛盾组合,正好让编剧有了大量的创作空间。而且正因为清朝已经被批烂了,当时(指80年代等早期)无人持支持态度,所以再怎么拍,也不大会有批评。

所以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武侠片中,你也可以看到大量的清代故事,当然,那时候的故事很多还是以反清为主题的,但由于中国人本来就喜欢清官戏,所以也有不少是会有清官那至好皇帝出场的。

而后大陆跟香港一样,都逐步转向娱乐化了。所以才有各种戏说剧出场,最初也谈不上什么美化;然后演变为感情戏占主流了,那些皇帝就开始“人性化”了。因为是娱乐化的电影电视,那么乾隆显然是最符合的人选,既为人所知又传闻颇多,所以开始都安在他头上了;第二后选大概是慈喜。

再往后,人家看清朝题材这么红火,那就又想到拍“正剧”,那么正剧就出来了。反正老百姓喜欢历来喜欢看清官和皇帝嘛,编哪朝不一样?反正清朝最容易编。其实当时中国对于影视这方面的控制远没有后来这么严,不会去考虑什么民族问题,更别说主动去引导。哪像现在,武侠片都管起来了,金轮法王不能说了,鹿鼎里面的喇嘛也改投洪教主了。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程式化了。拍电视的也是拿清朝来方便,什么东西改一下就能套上,反正清朝时候,各种元素基本都有了。道具什么都现成(又如香港很多剧除了清朝剧,就是明朝剧--当然他们也通常不说年代,就那几个人几套衣服,看起来都一个样。)

程式化的东西,不仅仅给主创人员自己套了个模子,还给观众套了个模子。典型的就是三国了,作为一个不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却几乎家喻户晓,别说跟南北朝、五代比,就是春秋战国都未必有其知名度高。当然到后来也会有逆反心理,所以这时期其它时期的剧就出来了。

至于很多人都提到政府推动作用,我认为政府在这方面根本没有起什么引导作用,基本就是放任态度,让那帮电影电视人自己去主导市场需求--或者被市场需求主导。

唯一一个比较明显的政府在其中有推动作用的是施琅问题,这个不用多说了。本来从未关注此人,但后来发现宣传郑有问题了,就大力宣传施。

至于有人说对清末粉饰等问题,这个跟政府主导思想更没关系了。部分原因倒是受了现在很多翻案“学者”的影响,因为将太平天国批了,将义和团批了,那么创作起来,按照百姓的黑白观念,总得有好人吧?于是清统治者,就变好了。另外,将满族贵族批了,那湘军就成“好人”了。

现在反清的人中,不少人就挺支持湘军的,而又讨厌起义;要翻翻80年代的书,可完全不是这么讲的。

家园 很难理解么?

严肃的讨论:就是要言之有据,符合逻辑。

西西河发帖不是写学术论文:所以不强求注明出处页码之类学术规范了。

天道转移,是指天道的执行者,现实社会的统治者的变更;天道传承,是天道本身而言。既然是传承,当然是指传承者发生变更的情况而言。

家园 我认为崇清的源头是

《雍正王朝》。这部戏迎合了老百姓对贪污腐败的绝望,和对最高国家领导人澄清吏治的希望。后来的《康熙大帝》(很烂)则是迎合国家统一《反分裂国家法》了。这主要归功于二月河先生了,不过我认为电视剧并未尊重原著,比如唐国强的诸葛亮版雍正,完全抹去了雍正冷酷、权谋的那些部分。其实描写前清的历史正剧以前也有,不过大多比较中性,以描述时代变迁、个人命运和宫廷政治斗争为主,比如《末代皇帝》(陈道明、朱旭版电视剧,那个小孩子演的也不错,这是经典)和《康熙大帝》(90年代初胡玫版,没有拍完),不过感情戏较少,床上戏稀缺。

我觉得现在的什么剧也谈不上崇清,所谓崇清,是为了反阎崇年硬造出来的。更深一步说,我觉得一些反阎崇年的人很无聊,学术上可以争论,史料上可以求证,为什么一定要上纲上线呢?就算他老阎骨子里真是汉奸,现在也还没有卖国求荣的证据啊?难道是老阎卖现在的国求大清朝的荣?

说了崇清,我倒是觉得现在倡导汉服的很变态。

家园 嗯,我也同意并没有什么阴谋的推手

没有人有什么特别的阴谋。我甚至对多数辫子戏也不反感,看个乐而已嘛。不过在学术上、舆论上,我认为还是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很多人借此走到民族虚无、崇尚强权上去,我觉得不妥。

家园 好像是啊

所以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武侠片中,你也可以看到大量的清代故事,当然,那时候的故事很多还是以反清为主题的,但由于中国人本来就喜欢清官戏,所以也有不少是会有清官那至好皇帝出场的。

香港的不去说了,大陆的印象中有《绝处逢生》《太极拳》《南拳王》《南北少林》《峡江疑影》《自古英雄出少年》《天国恩仇》《沉默的刺杀者》《黑匣××》。。。。

很多了

家园 这个

8几年啊,我记的我95年初中历史教科书里根本就不提“康庸乾盛世”的,说的是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最多扯到明成祖那段。。。清朝的东西大多是贬,唯一带点褒义里的也就是西安的碑林里那几笔臭字

这个
家园 我是在报纸上看到的

当时给我惊的。至于教科书,我估计现在还是你说的那样。

家园 不同意

国民党更愿意承认这个统治的延续性。

我记得王怡就批过共产党的统治是谮位。不管他原意如何,他看得清楚,共产党的统治与前清和民国的本质是不同的。延续性在这里不存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