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驽马记 -- 慕容无言

共:💬22 🌺9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从不喜欢大团圆解决的

但是奈何这是编辑下旨的命题作文,少写最后一段的后果就是,在杂志上连前面都看不到了。玉瓶记被整整砍了一万字,算了不说了

家园 骑对侧步走马跑长途是福气,不过上奥运就不灵了

因为奥运没有长途赛,而对侧步走马在短途冲刺和越障碍方面并不出色。这里讲的短途冲刺是指几步之内的加速能力,只有走交叉步的马才能在短距离快速加速和起跳,这是对障碍赛马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之一,其次还有赛马的灵活性、反应性和服从性等等能力指标,与长途赛马的能力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仅以奥运赛事而言,目前障碍赛马是对马的素质和人的骑术要求最高的比赛项目,哪怕是训练有素的马,比赛之际也常常出现拒跳、错跑的现象,意外频出,看起来很有意思。同样的障碍赛马的身价也是目前各类赛马中最高的,一匹普普通通可以参赛的马起价至少要500万以上,就是租马参赛一场赛事的租金没100万也别想谈!

其实就马本身而言更能体现马的好坏的应该是长途赛马,但是骑交叉步的马跑长途就很遭罪了。别的马我不知道,蒙古马以三、四十公里的时速能够连续跑上三、四个小时不歇气!我没听说过谁能在奔马上撑这么长时间,常跑马拉松的可能行?所以草原上马群惊了除非第一时间套住头马,不然只能跟着马蹄印慢慢找,想骑着马跟着跑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惊马一跑常常跑上小半天,人能跟上两个小时就很不错了。

对长途奔驰的马而言,对侧步的千里马是极品,只有这种马才能让人长时间骑乘而不会过于疲劳。我常想武帝的冠军侯是否就是骑着对侧步的天马纵横大漠的,或者是一人数匹战马之中既有对侧步又有交叉步,长跑、短跳两不误?没想到现在中国还有这样的马呀,的确应该大力保护起来!

家园 俺对奥运比赛这个问题没意见。

可能我没写清楚,我的存疑主要是你说马踏飞燕那种马是富贵人家骑着玩的,不是打战的好马。因为狗了一下看到很多帖子都讨论这个问题,好像很多看法都认为汉军的这种对侧马是适合长途中高速奔袭,你看你也说了,一般的马几个小时颠都颠晕了,还跑啥千里呀。

400公里, 按10-12小时来算的话,咱们古代的千里马还算是蛮有可能的。

家园 对侧步走马实在不是穷人玩得起的

对侧步走马没有野生的,都是后天调教的,而且调教起来极耗精力。需要在小马刚出生还没站起来之前,就在对侧的蹄上捆上两端带绳套的木杆,这样它在走出第一步时就只能是对侧步,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长大了就成了对侧步走马了。

问题时马是一种群居、胆小的动物,对与己不同的动物哪怕是同类都不会接受,对侧步马和交叉步马很难合群,甚至如果母马是交叉步马,小马是对侧步马,母马都不会给小马喂奶!这样要喂奶就要把母马的眼睛给蒙上,如果喂奶的不是亲生的母马还要接母马的马尿给小马擦身统一体味,麻烦大了。小马一天要吃好多次奶,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一匹马没两三个人伺候是绝对顶不住的。要是不喂马奶也行,不过小马的免疫能力和消化能力就要差很多,成长的也慢。而且繁殖对侧步马一次最好要四、五匹以上,形成个马群,不然独马长大后往往胆怯懦弱难作好马。潘帕斯草原上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对侧步走马的种群,繁殖起来就要容易多了,也容易出好马。我这是听一个开马场的朋友说的,他亲自到阿根廷考察过,应该不假。

对你链接的那篇文章说山丹马场有一出生就走对侧步的马我有些疑惑,因为我认识的那个马场主说过,潘帕斯的对侧步走马生出来的小马,如果不从小调教,自己走起来还是交叉步,所以潘帕斯的对侧步走马数量也在减少。难道山丹马已经成功将对侧步伐固化到基因中了?这可是太难得了!

由此推想,在生产效率较低的古代,大规模调教对侧步马要耗费的人力应该是农业社会很难甘愿承受的,如果有也只能是汉武帝一朝所能见到的胜景吧。其他时间应该只有富贵人家玩得起了。

另外说到战马,就我所知冲锋陷阵的都是交叉步马。我看过奥地利皇家马术场的马术表演,好战马在主人的马刺刺激下可以前踢、后踹,原地团身跳起两米多高,甚至还可以在跳起时转换方向。据解说人讲这些动作是近代骑兵被步兵围住时的标准解围动作,不是马戏杂耍的花哨之举。而对侧步马很难跳的如此灵活。所以我想,有了马镫的古代骑兵一人数马,应该是长途奔袭的对侧步马和冲锋陷阵的交叉步马相配合的,不会完全是为了长途换马。因为如果一匹马一天跑了十个多小时,不管它驮没驮人接下来两三天都不可能再跑多久了,就是长途赛马一天也就是跑六到八小时,这还要控制马速才能让马连续坚持几天时间。正常骑兵的机动速度都是一天不会超过两百公里的,跑远了遇到战事马没劲就麻烦大了

家园 呵呵,老大对马熟但是对历史不熟呀。

马镫的出现时间很晚,所以对侧步马对骑兵的重要意义不同于今。 马镫大规模出现以后,对侧步马消失也是可能的。

在中国所发现的最早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是东汉末年作品,如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图2)和鞍马彩绘木雕;而最早具备马镫的雕塑作品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中的骑马乐俑(图3),因这批俑中有马镫者只是在马身左侧鞍下有一个三角型镫具,仅及小腿一半高,而右侧则没有,且骑者的脚也未踏于其中,所以被认为是马镫的雏形,即用于上马的器具;致于最早的实物双马镫,则是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的鎏金铜裹木质马镫(图4)。但迄今为止,对于西汉和东汉初年的高桥马鞍及两汉马镫,却始终没有发现其实物和能够证明它们存在的艺术作品。

看过很多论证西汉骑兵若没马镫则无法作战的讨论,由此得出西汉时必然有马镫,但是看到老兄提到对侧步马,才突然想起来其实这很可能也是当时马踏飞燕的由来,在骑具还未革命之前,那么马本身素质的重要性也就更突出了。

至于走马不适合做战马是因为不容易做战术动作就有点搞了,欧洲骑兵的用法和两汉骑兵是不同的,这个有大人专门考证过。欧洲历史上看重的是重骑兵,对强调大规模机动战的轻骑兵应用并不多,所以不能把欧洲战马的动作要求拿来做标准。你想想,匈奴同学有步兵么?

另外你说对侧步马不是天生的, 我对这个也有点怀疑, 你想以古人的科技水平,如何知道从小就调教马走对侧步?第一个想出这个点子的人简直是神人了,总要有走对侧步的马骑着做对比古人才知道要这么搞吧?

对胎里走这种说法,并不少见。 比如

大通马: 主产于大通河流域而得名。体型较小,身躯粗壮,肌肉丰满,中躯偏长。外观头略重,多正头和半兔头,耳长中等,眼大而圆。四肢中长。体以粗糙型为主,多结实、湿润、松驰型。秉性较温顺。毛色整齐,以骝毛为主,黑、栗、青次之。适应高海拔地区,耐粗饲、粗放、严寒,合群性好。繁殖方式为独雄小群交配,公母比例1:10~25,4~8月发情,次年5~6月产驹,多2年产1次,或3年2产,受胎率75%~95%。为兼用型马,适于骑乘、中短途运输,尤能善“走”(对侧步),俗称“走马”。其对侧步法遗传很强,幼驹生来会“走”,称为“胎里走”。有“大走”、“小走”之分,“大走”多为调教而成,走对侧步,速度快,跨步大,鞍口平稳,人极舒适;“小走”为对侧步或对侧快步,持久性好,适于中、长途骑乘。还可挽用。

可以看到,也是马先天有对侧步的走法做对比,才有人会有调教这种念头。

下面这个是记者采访比赛的,应该比较靠谱。

走马,按内蒙鄂多克前旗阿拉格苏勒德马文化协会会长曹纳木的分类:

一、“自生走”,是走马中最普通的、最基础的马。其脚法自然、简单,走马“坯子”是与生俱来的。 “自生走“的行进脚印特点是:左后蹄印在右前蹄印后。

二、“普通对蹄走”,是在“自生走”的基础上,稍勒紧缰绳,马加速而呈现出走法较好看的一种走马,其行进的脚印特点:左后蹄印与右前蹄印在一条水平横线上,形成“对蹄印”。

三、 “驯教对蹄走”,它是由专门的驯马师或骑手精心调教出来的。这种走马拿蹄高、跨步大,行进速度快得多。通常,这类走马挂马掌,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走马了。其行进脚印特点与“普通对蹄走”基本相同,只是“驯教对蹄走”的步距要大得多。

至于汉军是否大规模装备走马,这个就不可考了,不过可以考证的是汉唐时的马都比较帅,是典型的高头大马,不是现在中国普遍的蒙古马。

家园 嗯,兄台的推测很有道理

西汉骑兵因为没有马镫所以才重视对侧步走马这种推测的确很有道理,这应该是那时能够比较舒服地骑马快跑的唯一办法了,即便成本高一些,为了取得战场上的优势也会在所不惜的。我猜想武帝晚年国力凋敝,这种不计成本的养马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吧。

我看过罗马人对上帝之鞭阿提拉的骑兵的描述,说匈奴人用一个8字环形的皮带在马背上固定一个木桩似的东西,把腿弯起来挂在上面,另一条腿与那条腿盘在一起保持平衡,可以高速奔驰而不落马,记得汉书上也说过匈奴人是“踞坐马上”,我琢磨那姿势可能与过去欧洲淑女用侧骑鞍时差不多吧。阿提拉已经是匈奴西迁之后两百多年的事了,如果西汉人有马镫,匈奴应该早就学会带过去了。不过匈奴人这法子时间长一点腿一定会麻的,要真是效果好的话我想现在大家可能都是这么盘着骑马了。可能匈奴没多余的人手搞对侧步走马这种奢侈品,才在马具上动心思吧

我所见过的奥地利皇家马术场的表演应该都是近代的骑兵战术动作,表演的骑手都是拿破仑时代的骑兵装束,当属无甲的火枪骑兵,玩马刀的,与中世纪拿骑枪的重甲骑兵怕不是一回事。重甲骑兵用的应该是体重可达一吨的大型冷血马,而不是近代骑兵常用的活泼、善于跑跳的温血马。

我以前不知道有“胎里走”这种马,长见识了。如果真的是出生就走对侧步的话那可是神奇了。这就像人天生顺拐一样,除非生理结构特别,不然这可是违反运动规律的呀。偶尔碰上一个有可能,要是有一种马个个出生都这样那就了不起了,绝对可以当国宝了。

不过走马不是纯指对侧步走马,走马是走步马的简称,走步马和袭步马是按马的习惯奔跑速度区分的。比如多数冷血马都是走马,走马特点喜走不喜跑,跑起来也不够快,一般最多也就四十多公里时速,但耐力好,可一连快走好几个小时没问题,多作为挽曳马。而温血马多是袭马,喜跑善跳,常常可以一分钟跑出千余米,但这种速度一般保持不过十分钟,多数时候是快慢交替的小步跑,所以多作为骑乘马。

你引用的“对蹄走”应该说的是马的跨距,也叫步长,是挑选赛马常用到的测量标准,一般是测量马快走时后蹄超过前蹄的距离,距离越大说明马匹的筋力越好,但是骑着也越颠。不过这标准是为走交叉步的马设定的,恐怕说的不是对侧步马吧?不明白。

我没见过走对侧步的马,对这种马所知也不算多,都是听来的。不过对这种马我很有兴趣,老兄搜到的材料真是让我开了眼了,多谢多谢!

家园 很好很美的一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